遍地都是,廉价又贫穷的年轻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失业率破20%,年轻人为什么都找不到工作,也存不下钱了?
因为,对于一穷二白的年轻人来说,贫穷,就是一个针对他们量身设计的陷阱。
这个陷阱完美地计算了他们从毕业开始为社会提供劳动价值的那一刻,到失去劳动价值的每一分每一秒。
确保他们在满足自己吃饱饭之余,所有的剩余价值全部贡献给房东和老板。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活下去确实会很容易,而且物质条件也比过去好不少,但很多时候,也仅仅是活下去而已。
这个时代好就好在,如果你没有家庭,孑身一人,走到哪里都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你可以活得毫无压力,你所有的苦恼都来自于内心的欲望,而这个社会就是这么一个,只要你肯埋头干,就肯定饿不死,也冻不着的存在。
但是当你优哉游哉过了几年,有了一点点存款,还认识了一个喜欢的女孩,想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需要买房买车的时候,压力就来了。
你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将会和房贷、车贷、家庭的消费深深绑定,这种巨大的压力将会榨干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如同一具只会工作的行尸走肉。
有人专门调查过,许多行业的普遍收入,得出一个定律,叫“五千块定律”。
大意就是这个社会一般行业的正常收入就是五千块,这个收入对应的工作几乎是所有的本科(大专)毕业的正常的社会职人都能做的,换谁做都不会差太多。
这个价钱在十年前就是本科生的批发价,两千五。
这个价钱放在京沪深这些物价稍高的城市,就是六千五,如果是热门行业就会再多一千块。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收入在这个“五千块定律”框定的范围内,且在三年内没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涨幅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是一颗标准的螺丝钉,或者是一颗带着标准接口的充电电池,你做的工作在社会上有大量具有同等能力的人可以随时替补顶上,你换一个地方依然也还是这个收入。
以前可能还会有一些行业根据从业年限,为你的工作经验买单,比如你工作五年了,即使你的能力和应届生差不多,但是你依然可以多拿至少多一倍的收入,而现在更多的情况是,老板们发现了这一点之后,觉得你并没有太多值钱的技能和经验之后,就会把你淘汰掉,换成性价比更高的年轻人,于是就有了35岁定律。
许多人都会陷入到五千块定律的陷阱里,随波逐流,被动接受着之后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更令人悲伤的是,许多人知道了这个陷阱的存在,但也只能被动跳下去,因为找不到可能的出路的存在。
如何摆脱这个令人绝望的陷阱,是每一个年轻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你一定要思考,如果我们每天活着就是为了活下去,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为了老板画的饼?为了上学时候底层老师虚无缥缈的那句“好好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你的努力,只是让别人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
他们为了自己的好日子,还会给你继续洗脑,让你永远跑在追逐好日子的道路上,直到你再也跑不动,倒在追逐好日子的路上。
你每个月的收入基本上全部在日常的琐碎中消耗完了,而你却并未从工作中获得你所追求的意义,也没有从日常的工作中获得快乐,所以你工作的意义就变成了完全为了别人。
为房东创造收入,为早点铺小饭馆创造收入,为老板创造剩余价值,为商业公司创造营业额,而你自己却只是换来了日常的充电和消耗。
当电池被充满电,第二天马上就会在日常琐碎中消耗干净,而电池本身却没有获得意义和快乐,也许电池本身通过花钱买心理按摩,获得了虚幻的意义感和快乐满足,但本质上电池还是电池。
而电池本身还是有寿命的,完成一定次数的充放电循环之后,就要走向报废之路,电池在通往报废的路上还会因为环保问题处处遭嫌弃,贡献一生,临到报废之日,还落得一个污染的骂名,这就是电池悲惨的一生。
不要做那节悲惨的电池。不要一直通过出卖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收入。
大家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收入却可能会相差十倍百倍之多。原因就是,那些赚得多的人,他单位时间付出的劳动,价值更高。
如何让自己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更高呢?一为放大,二为再利用。
利用流量和影响力,放大你劳动的价值。
利用具有复利效应和长期价值的劳动成果,让其价值不断产生新的收益。
领悟这两点,并脚踏实地去实践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作为电池的宿命。
END
 

更多犀利好文
人穷,就别读书了
所有的怀才不遇,都是废物的自嗨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运用潜意识的高手
好看,就要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