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三关
来源 | 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作为国内科技领域的当红炸子鸡,小米的每一步都备受注目。
昨晚发布的小米2024年的第二季度财报,再次将品牌推至聚光灯下。
总收入 889 亿元,同比增长 32.0%;净利 62 亿元,同比增长 20.1%,雷军骄傲地宣称这是小米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
然而,在这份看似华丽的答卷背后,是否一切都如表面那般美好?
卖一辆亏6万,小米汽车道阻且长
小米汽车无疑是此次财报中的焦点,而财报中营收 64 亿,亏损 18 亿引人注目,#卖一辆车亏 6 万多#的话题更是瞬间登上热搜。
从雷军宣布造车开始,小米汽车似乎就不被人看好。
新能源汽车竞争惨烈、小米进场晚了、行业经验不足、手机和汽车的品牌定位不同...一个个言之凿凿的理由,仿佛要将小米拒之门外。
但凭借着出神入化的营销手段和强大的品牌重塑能力,小米 SU7 横空出世,发布后即大获成功,销量和交付量节节攀升,着实给了那些质疑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如今,小米汽车已经是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顶流了,享受着让友商羡慕的舆论环境,叫好又叫座。
然而,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损超 6 万元的消息,也让不少米粉颇为忧虑。
其实把汽车业务亏损分摊到单个汽车上计算,就过于简单粗暴了,这一状况与汽车行业的高投入和长周期特点密切相关。强如特斯拉,在入局的初期也经历了长期的亏损和技术研发的阵痛。
如今,特斯拉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毛利率高达 18%,比小米的14.7%高出不少。
小米作为新入局者,在技术研发方面如电池续航、自动驾驶等领域仍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在生产制造环节,如何在确保品质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亟待攻克的难题;供应链管理方面,汽车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更是至关重要。
因此,雷军也在微博上对这一话题给出回应。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小米汽车已经盘下了重要的生产基地,雷军更是自称为“雷厂长”。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成本的逐步优化和产能的提升,小米汽车毛利率可能会继续升高,止住亏损的颓势。
而卖一辆车亏6万多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小米扎根新能源市场的标志。尽管开局艰难,但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小米汽车大有可为。
手机仍是基本盘
AI布局过于保守
手机业务一直是小米的基本盘。本季度营收 465 亿元,出货量达到 4220 万台,同比增长显著,成绩斐然。
但不容忽视的是,ASP(平均销售价格)从去年同期的 1112.2 元小幅下滑至 1103.5 元,毛利率也从 13.3%降至 12.1%。
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小米在手机高端市场的竞争力的欠缺。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的成功经验值得小米借鉴。
华为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如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引领行业的影像技术,以及精心打造的品牌形象,成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能力。
小米在冲击高端市场的道路上,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具有独特技术和设计的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在IoT 业务方面,小米的表现可圈可点。本季度平板电脑收入同比增加 67.6%,出货量达到 214.4 万台,同比增长 106%,远超同期全球平板电脑 18%的同比增速。可穿戴设备收入同比增长 31%,其中 TWS 耳机出货量在中国大陆位列第一。大家电业务也成绩不俗,本季度空调、冰箱、洗衣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 40%、25%、30%,远远高于同期国内市场的平均增速。
在AI 领域,小米虽积极探索,但相对其他领域却显得过分保守,大语言模型 MiLM 仍未正式上线。
反观百度的文心一言,已在市场上取得一定影响力。而 360 频频在 AI 领域上发力,对这一新兴领域虎视眈眈。
小米是国内最早提倡AIoT概念的厂商,也是最早一批参与到大模型研发的手机厂商,在AI方面的技术储备绝对不算弱。
但目前来看,小米在AI方面的应用仍多集中于场景下的特定功能,比如AI的文档问答、影像处理,或者是小米SU7上的车外唤醒等功能。甚至小米工厂中的生产制造环节,所应用的AI技术都要比手机上多。
个人认为小米需要加快步伐,抓住 AI 发展的机遇。
坐上神坛后
路就不好走了
当一个品牌攀至高峰,被捧上神坛,它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往往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当下严苛且瞬息万变的舆论环境中,一旦品牌成为焦点,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狂风暴雨般的指责。
对于小米而言,在取得斐然成就的同时,其每一个决策、每一项业务的推进都被置于显微镜下详察。
雷军的个人形象与小米品牌深度捆绑,他的每一次发声都会在公众中掀起波澜,引发广泛的讨论与解读。小米在创新之路上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外界的密切关注和审视。
就像当初小米澎湃 OS 亮相,也遭遇诸多嘲讽与质疑,被指为“套壳的安卓系统”,甚至有人认为雷军在革新道路上步伐不够大。这些负面评价显然有失偏颇,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如同小米一样,众多创新者在前行路上都曾饱受质疑。比亚迪曾被诟病技术薄弱,只配从事低端网约车业务,如今却凭借全球领先的发动机和混动技术,让质疑者瞠目结舌。
小米从备受冷落、饱受污名到用实力成功逆袭,其进步与成就清晰可见。它用实际行动和出色数据,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曾经低估它的声音。
综合来看,小米本季度季报虽有亮点与隐忧并存,但整体瑕不掩瑜。毫不夸张地说,尽管前方诸多风险与挑战,但小米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无限可能。
就目前小米的舆论态势而言,其品牌声望与发展潜力持续上扬并非天方夜谭。
学企业公关
关注公关头条视频号!
关注【公关头条】,与百万公关精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