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开封除了王婆,还盛产什么?
文/杨涟
最近开封王婆火了,一个媒人,提供了百姓雅俗共赏需求和趣味的供需平台,由此带动一个地方的旅游,可谓达人。对此,开封作家王少华评论:“人性中最敏感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爱情。再过一万年,一个奶奶和一个孙女对爱情的基本感受是不会变的,王婆的成功就在于此。”1971年杨宝章(王婆公公)老两囗和王少华是邻居,儿子杨树(王婆老公)跟着王老师混。于根艺、杨树、王少华同在一个学校教书。开封很小。
很小的开封也有另一种趣味,知识分子的趣味。我在开封受到很多知识人的滋养,他们是我的开封老师,有专业能力、圈内人脉、知名度,站在开封看世界,抑或站在世界看开封。如开封人、郑州大学副教授郑达威说:“开封之大,大在历史,大在全民追忆的东京汴梁;开封之小,小在格局,小在固守传统的不遗余力。此处之大小毫无褒贬之意,作为土著,开封的大小气质在很多人身上体现得很充分。对于开封城与开封人来说,正是曾经辉煌的强大惯性不断推动发展,又有抱残守缺的执着精神衍生层层蔽障。”
由此引发一个话题,开封盛产什么?我的回答是,盛产达人和游子。我随意举几个人为例。
王少华,小说家、开封文化名人,有视野和生活品味。常看他朋友圈,受用良多。王少华年轻时喜欢音乐,没搞成,写起长篇小说,聚焦老百姓的故事,作品两次入围茅盾文学奖。大数据显示,新时期以来写开封的小说中评分最高的是王少华的长篇小说《寺门》。翻一翻其作品《宋门》和《寺门》,到处可见文学表述的超越。开封文艺作品有两种题材,现当代开封文化和宋文化。开封作家和研究者大多写宋文化,其实可以在此之外寻找选题和方向。王少华就是找到自己写作题材的作家。
贺捷新,写散文,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晚年创作井喷,成为市电视台“书香汴梁”栏目嘉宾,开图讲坛、城市书房、新华书店讲座主讲人,沉醉在文学经典世界里。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专家,贺老师发在各公号的几百篇文章每篇都值得一读。
伊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资深媒体人,热爱写作,写影评和散文。他教我写散文、采访,教我修改稿件。他认为,开封经济实力不强,但文化底蕴深厚。我认同。
李树友,极为勤奋的作家、摄影家,书房名“耕耘斋”。主攻影评、文学评论和散文。撰文《我的文学40年》,自谦笨鸟先飞,其实走得牢稳扎实。
赵瑜,候鸟作家,写作达人,省文学院专业作家,郑州《散文选刊》杂志副主编。常识写作者、分享者、捍卫者。他认为将自己对历史人文和现实的认知,通过表达和教育告诉其他人,这是中文系学子的价值。然而有多少人做到了。
郭灿金,河南大学教授。近年闷声写东西,拓展发展空间。伍尔夫说:“想要写小说,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他既写命题作文,也写灵魂作文。他在学生毕业之际赠言:“今后你们无论多忙,担负的工作多重要,要找一个能停泊心灵的所在。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收藏、摄影,或是其他,但不管是什么,必须要有一个。这个所在,能安顿你的生命、你的情感,抵消工作的苦和累,还能让你的事业走得更顺畅。”
郭绍敏,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还是作家和诗人。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自办公号“郭绍敏博士”。出版十几本文史著作,在《读书》《书屋》杂志发表随笔。今年计划用访谈形式写两本书,一本访谈身边人,一本访谈高中同学,记录其奋斗史。
刘海永,开封文史畅销书第一人,研究开封学、乡邦文献收藏。出版《一座城的民国记忆》《一座城的人文秘境》《宋:吃货的黄金时代》等10余部专著。
蔡相龙,勤奋、写作面广。擅长公文和宣传稿件写作;办公号“松雪清言”;写诗、词、赋、楹联2000余首;写散文,不时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发稿;还是词作者,频频创作歌曲。
王文科挖掘河南大学人物、校史、建筑,出版《静音沉璧》一书,刘军主攻文学评论,杨波写论文之余写散文,出版《雪满山》《月光堂堂》两本散文集。
好一个文起开封之衰,文起地域之衰,文起废墟之衰。作家都有根,王少华的根是百姓生活,贺捷新的根是学问和自说自话,伊人的根是媒体人意识。有了他们,开封不是废都。开封不仅需要高楼,开封人的文明程度需要达到现代化。我的目标是成为他们一样的学者型作家、没有学校的语文老师。没有平台,争取平台。
贺捷新曾在《和风苦雨,返璞归真》一文中写到与我的交往:“杨涟先生与我时有网谈,交谈甚洽,而素未谋面。他要我为他的书作序,我对他说,我只是一退休教师,卑下浅薄,无名无份。承蒙厚意,但恐托负不效,有损大作清誉和读者兴味,不如请开封名家作序。我们谈及上一代读书人,读书是自觉和习惯,他们身上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读书情怀,而可触可见。时文化未断层,风气使然,而这正是今天缺失的东西;又谈及中国典籍丰富,好书众多。好读之人,诚是以骄傲,然时代多巨变,典籍有所未备,虽经史子集不能涵盖,亦是显然。故读书求通透,传承创新,古今一体,不存偏见,才是道理。如斯,经典永流传,读书风气,可望清新而懋懋然。杨先生读中文出身,人到中年,素有未竟的写作志向,即返璞归真。梁启超说,读书,读拙不读巧。写作,自是同理。人到中年,写作适得其时。逝者如斯夫,尘嚣归无痕。岁月很像不辍地吹着的和风或苦雨,在一般无二地吹刷着人世间尘垢,这时候,写作,即一种生活态度,真实而弥足珍贵。”我读后批注:文言功底,文笔简洁,细节密集,清新好读,可做写作范本。
祖父从小读书,信奉温良恭俭让,教学努力,追求进步,中年遭遇动荡年代,在时代洪流中晕头转向,年华荒废,八十年代重返讲台,老骥伏枥,到退休年龄心怀遗憾退出岗位。退休后赶上国家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如枯木逢春,安享晚年。宽,是祖父的原名,宽容、宽广、宽人慈爱。城市辉煌如过眼烟云,赢家如过眼烟云。没有人生赢家,只有暂时的赢家。《红楼梦》写的是权势金钱美色不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给人幸福感的唯有艺术,技术,对某一学科的热爱。人到中年往往出现中年危机,中年懈怠,找不到后劲。而这些开封人中年后反而充满活力,更加发奋。在一个领域耕耘时间长了,这种劲头就是你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有了这个劲头,就是特别的、充满自信的。这些达人的经历无法复制,但其好学品质可以复制。
如今资源、人才、信息都朝大城市集中,小城市还能出作家吗?开封人说,可以。尽管人才东南飞,小城市也并非人才荒漠。作家、学者、文化人群体,对于打造城市文化品味、百姓审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位游子说:“不知不觉在外漂泊的时间已经远远多出了在家的日子。小城大爱,无论走到哪里,小城都是根。感谢开封作家的记录,把我拉回到了热爱读书的时代,让我回到了那个有梦的年代,寡淡的生活总需要一些可以照亮自己的文字。”开封的精神底色,不仅体现在居住在开封的人身上,也体现在走出的游子身上。开封封闭保守吗?开封走出的游子很多都生活挺好,取得成就,正说明开封人并不封闭和保守。
作者简介
杨涟,作家、评论家、中小学语文主讲人。公号“杨涟读书”。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二湘好物空间最新活动
4月2日早6点30-4月4日晚24点整
第一盘货:工厂防晒衣和速干裤。从头到手全面防晒,高科技云朵原纱面料,透气清爽,吸湿排汗,太舒服了。帽檐和袖口指洞都为了更好防晒,是一款真正可以防紫外线的防晒衣!价格也很实惠,此外,舒适且透气速干裤也是夏日必备好物,就算不运动也很推荐给大家。
本期第二盘货:顶柔床品。安排了一些四件套、被子和枕头等,都是我们的老供货商。最近有些新款上线,大家直接去选就行~
更多选择点击此链接
关注”二湘好物空间“第一时间买好物
更多往期精粹
罗翔:永远不要低估自我的愚蠢,愚人节随想
一个数学家如何思考“适者生存”
冯唐:最爱我的那个女人走了
李云迪,陈丹青和朱令,被社死的、被嫉妒的和被投毒的
写给国人功夫艺术和熊猫情结的一封情书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