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边界、爱与成熟:漫谈二湘小说集《心的形状》
文/梅朵
520刚刚过去,芬芳的玫瑰还在粲然绽放,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藉着二湘的中篇小说集《心的形状》来谈爱。
二湘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她的小说关注九十年代中后期旅美华人精英的生活,细腻的文风中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字里行间里探讨着“爱”这个主题。
爱的真谛强调“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以及“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强调“爱永不止息”。事实也是,世界得以运转、人类得以发展的根源不是强权、金钱,而是“爱”,唯有爱才能照亮黑暗,唯有爱才能带来力量。
在二湘的小说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华人精英们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着梦想,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家庭生活却处处充满着虚空、背叛、欺骗以及心碎。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精英们失去了爱的能力?或者说,是什么让精英们的生活变得如此脆弱、苍白以及苦不堪言?归根结底,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国人没有形成关于边界、责任、契约和爱的认知,导致夫妻、父母、子女之间在处理矛盾的时候相互僭越、彼此伤害,最终导致最亲密的关系成了最痛苦的锁链,生活中原本的诗情画意变成了一地鸡毛。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图源网络
西方基督教文化国家中对婚姻的认知是“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每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与父母之间有了边界,从而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在这一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尤其是和子女的家庭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的平等关系。可惜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依然是“父父子子”,父权至上。所以在小说“大海星辰”中,田坚的父母固执地在儿子的小家庭里维护着所谓的父权和威严,却没有对儿媳最基本的尊重,而田坚则潜意识地秉承着父亲的暴戾和虚荣,既不去爱护妻子,更不愿意去有效沟通。这篇小说让我无限唏嘘,本来这对小夫妻共同努力、奋斗,在美国定居下来,该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年轻人美国梦的典范,可惜丈夫白白地在美国受教育,骨子里依然是父亲的那种霸权。
神取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因此亚当说“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中文教会中以儒家思想为前提,将这段经文解读为女人隶属于男人,但我个人认为,它的原意是强调婚姻中男女的骨肉相连、合为一体,“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在这里,基督教文化强调丈夫如同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妻子,夫妻关系不是一方拥有另一方,而是二者一体,平等而不可分割,没有人会将自身的肢体视为自己的财富,更不会无辜地伤害自己的肢体。然而,在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中,男性却潜意识地将妻子视为外人、财富甚至工具,他们无法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地感知妻子的情感,无法在父母、夫妻、子女之间找到并维护彼此相处的边界。
这也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悲剧。父母不自觉地越界,子女,尤其是做丈夫的,即使受过再高的教育,依然在骨子里将妻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者是低于自己的人,既不能给妻子平等和尊重,又不能呵护妻子的梦想和希望,不能保守自己和妻子之间的边界,最终将生活弄得一片狼藉。我甚至认为,中国男人距离成熟和文明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即使这些男人生活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即使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以及相当的影响力,但他们还不能称为一个文明人。
在《大海星辰》这篇小说里,妻子柳溪是一个善感、温柔又敏感的姑娘,其实丈夫田坚也是,两个人甚至有着相同的童年心灵创伤,如果二人能坦然沟通、真诚面对,该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可惜现实中一直是妻子柳溪在隐忍、妥协、努力,也在家庭生活的琐碎中成长(我一直认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成长得更快,也更珍惜婚姻),而田坚呢?他努力过吗?或者有过,但他无法控制他内心深处从其原生家庭带来的易怒、暴力和虚荣,他无法也不愿意去感知着妻子的情绪、梦想和希望,他一次次地用自己可怜的自私碾碎妻子的所有希望,直到最后一切归为虚空。读这篇小说,心疼到不能呼吸,想给柳溪,那个敏感的姑娘一个大大的拥抱,想告诉她,你已经尽力了,田坚不值得。是的,这个丈夫尽管有着高薪、有着光鲜的履历,但他的骨子里不过是一个跟他父亲一样粗鄙而暴戾的男权主义者,他不值得得到柳溪的爱。
田坚的这种不成熟的、中国式的男权心理还体现在其他主人公身上。不管是“看不见的网”中的成和田还是“心的形状”中的施一白,没有一个人能将自己的妻子视为是自己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没有人将妻子作为他们自己的一体,在他们看来,妻子都是外在的存在,婚姻是一种繁衍后代的模式,如今繁衍后代的功能已经完成,婚姻就成了一块鸡肋。所以才有了成和田自以为是的不忠、出轨、嫖妓。
成和田对妻子和家庭的背叛发展得那样丝滑,甚至给自己贴上优秀的标签,觉得自己比其他闹离婚的海鸥们家外有家高尚得多。毫无疑问,从事业、收入等方面看,他绝对算得上优秀,而且用他自己的理由来看,背叛仅仅是肉体交换,没有感情的付出,也没有实质性地与妻子离婚。只是这种辩解和理由实在可笑,他不敢直面自己,不敢承担责任,用没有感情付出来遮掩他对婚姻的不忠,又用赚钱养家、社会地位等给自己贴金。事实是,他不仅践踏了婚姻的红线,而且更加物化女性,在他眼里,不管是妻子还是其他性伴侣,都是是拿来用的,跟他请的青龙一样,他对她们没有尊重。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图源网络
同样,施一白也是既懦弱又清高,他不能容忍妻子的成功与强势,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窝囊,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妻子的君子,因为在她眼中妻子只关心金钱,他则给自己很多理由,他要的是自由,甚至还有点禅意的清高。事实呢?施一白就是一个分不清边界,无法承担责任的精神侏儒。他一方面享受着妻子给他带来的物质利益(尽管后面他决定搬出去),另一方面又对妻子各种反抗、腹诽。表面上看,他似乎是一个性格柔弱的老好人,但骨子里,他却是没有担当、没有责任、自私而逃避的懦夫。他根本没有将妻女放在首位,更没有承担起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只是给自己的自私行为不断地找借口。既不去反省自己,又无法在内心深处与自己和解,不仅不去直面自己的欲望,又为他不能恪守边界找借口,还装成一副无辜受害者的样子,将他的越界归咎于妻子的强势,最终坠入深渊。
作者对他实在太客气了,给了他更多的辩护和理由,让读者觉得他的行为可以被同情,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内心懦弱的心理畸形者,自以为是地想象着劳拉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给自己找一串理由去诱惑劳拉。作为一个在美国受教育的人,或者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毫无疑问,他必须知道边界在何处,他的行为早已逾越了跟一个十几岁小姑娘交往的边界,作者给他再多的辩解也无法粉饰他内心深处的自私。
这本书最欣赏和感动的是《双棱镜里的夏天》,两个小城姑娘之间的小心思、相互较劲以及彼此的怜惜。中国女性的成长远远超过了男性,女性的精神和灵魂早已经走进了文明世界,可怜的中国男性,不管是著作等身的学者还是光鲜亮丽的商人,在无止境地追求金钱、名誉和强权,在虚荣和欲望中挣扎,既缺乏对自己的自省,又没有对女性的尊重和认知,他们距离真正的绅士还很远。
这些缺乏对爱的理解、不知道边界在何处的中国男人们成了无数中国女性的噩梦,成熟的中国女性如果无法找到灵魂伴侣,不婚或者好过凑合和妥协的婚姻。
作者二湘的文笔优美、轻快、充满悲悯与人性关怀的,作为一本白描海外精英华人生活浮世绘的小说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梅朵,曾为某高校教授,某科研院所博士,现旅居美国。微信公号:梅朵meiduo。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菊子:儿子毕业典礼,饥肠辘辘的毕业生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毕业演讲
美国著名制片人的反思:我们都沉迷于二元辩证法,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武汉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嘉峪关,这是她最后的尊严
美国著名制片人的反思:我们都沉迷于二元辩证法,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庆余年2》,开局崩盘,一边吐槽一边看完了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