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产业在市场的推动下,近年来已呈强劲发展势头,养殖面积和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养殖模式推陈出新,各地养殖户也是因地制宜,纷纷探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养殖模式和体系,自成一派。
小池塘通常采用精养方式,大池塘多以粗养方式为主,主要是围绕自己搭建的池塘进行精细化管理,从科学的角度来提高产量。属于大规模养殖小龙虾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经济收益高、产量和销售渠道稳定;但日常管理复杂耗时,对小龙虾养殖技术有一定的要求,投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池塘精养小龙虾,首先要把塘口准备好,基础设施建好,塘口面积要适中,塘埂坡度比例以1:2.5左右为宜,便于小龙虾穴居、繁殖,同时还可减少小龙虾的逃逸。最好选择中间有浅滩、四周环沟的池塘,这样有利于栽种水草、方便投喂、控制适宜水位等。精养塘偏向于不开挖暂养沟,池埂高度以1.5米以上为宜。
稻虾养殖有两种主要模式,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稻田四周开挖环沟,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使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是提高综合效益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早期的虾稻共作模式主要为小龙虾在稻田内自繁、自育、自养的繁养一体化模式,但该模式容易造成虾塘养殖密度难以控制,且长期养殖会导致商品虾的规格小、品质差。创新后的繁养分离种养模式,是在“繁养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小龙虾的苗种繁育和成虾养殖在不同稻田或同一稻田的不同区域分开完成的一种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了小龙虾养殖密度、高效利用稻田空间、有序繁养产出高品质大规格虾。
稻虾连作模式目前在南方很多水稻种植区都得到了广泛推广,是我国稻田养殖小龙虾的主要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许多临近湖泊、河流的低洼稻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每年10月份收割完后稻田被浅水覆盖,一般会闲置到翌年的5-6月份,造成资源浪费,而稻虾连作模式刚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农户利用冬闲低洼稻田养殖小龙虾,不仅提高稻田利用率,还给小龙虾养殖提供现成的环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稻虾双丰收。虾稻连作是我国传统的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养虾与种稻完全没有冲突。
小龙虾的习性和食性与河蟹基本相似,且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管理简单易行等优点。在蟹池中套养部分小龙虾是增加养殖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蟹池中套养小龙虾也有一定的风险,小龙虾数量较多时会对河蟹的生长造成干扰,小龙虾河蟹同属甲壳类,食性相似,也具同类相残的特性。而蟹池小龙虾存塘量过低则会影响水草的生长,因此最好在养殖池内应栽植复合型水草,水草覆盖率应达50%左右。水草不仅可作为蟹、虾的植物性饵料,还可作为其栖息、蜕壳、隐蔽场所。因此掌握具体的套养技术很重要。
鱼虾混养是混养中收益较高的一种,类似于虾池精细养殖。这里主要讲两种鱼虾混养模式。
第一种是以小龙虾为主,混养其它鱼类的模式。在主养小龙虾的池塘里混养一些性情温和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小龙虾是底栖性的,生活在池塘底部、植物丛或池塘边缘,摄食藻类等有机物;鱼类则在水体中游走摄食,鱼虾各自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但注意不要混养肉食性和吃食性鱼类,以免影响小龙虾生长。我国南方多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是以鱼类为主,混养小龙虾的模式。小龙虾可以一次放养,也可以多次轮捕轮放,捕大留小,这种混养方式的小龙虾产量也不低。在鱼池里混养小龙虾,小龙虾可以摄食池底的残饵和池内鱼类排泄物和腐殖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在藕塘内套养小龙虾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利用、相互补充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虾藕养殖首先需要对藕塘进行必要的基础改造,养殖池埂需适当加宽加高,有条件可以在藕塘四周挖暂养沟,并对养殖池塘四周做防逃处理。前期藕较小时,不宜投放虾苗,藕塘投放小龙虾苗一般选择在4月下旬。投放种虾则应选择在8月底为宜,经过2-3个月饲养,便可将繁育过的大虾进行捕捞出售,以提高经济效益及降低养殖池塘密度。
藕田不仅可以给小龙虾提供自然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还可以成为藕塘的有机肥料,实现良性循环。藕田套养小龙虾是目前非常热门的套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农户增收的新模式。
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和周边产业。我国小龙虾养殖规模加速发展,养殖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快速增长,消费量大幅提升,消费市场多元化。这些都是导致我国未来小龙虾养殖模式和养殖标准转变的重要因素。但世事万变不离其宗,养殖户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养殖方式,便能游刃有如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革。
来源|种养日历
编辑|投农业
每天2分钟,和你分享农业资讯
文章推荐
• 未来农业发展前景:五大趋势蕴含无限潜力!
• 4大生鲜供应链模式,隐藏巨大机会
•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智能温室潜力大
•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
• 现代农业园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请分享
请点赞
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