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电影:坚持自己的判断,也尊重艺术本身

电影是一门艺术、一个学科,它有门槛、有体系、有专业性,也有难度。对电影艺术嗤之以鼻而用“观众爱看什么你算老几”之类观点粗暴应对者——当然,他们肯定也不了解什么叫大众喜欢,这是整个电影产业都没法真正解决的问题,最简单的,观众喜欢速度与激情10吗?观众喜欢满江红吗?观众喜欢灌篮高手电影吗?观众喜欢新小美人鱼吗?——只是借“大众审美”、“人民艺术”的大棒发表谬论,因为,大众喜欢什么这个问题甚至和电影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大众不是整体,也无法被代表,豆瓣主流用户和其父母辈在审美上都有显著差异,但他们都是大众的一部分。在电影审美上,喜欢晴雅集、宇宙探索编辑部、青春、人生路不熟、温柔壳、爱情神话、铃芽之旅的,全都一样是大众。所谓的“观众喜欢”并不真的构成审美标准,而更作为市场收益的用脚投票。

然而,个人甚至是完全支持“私影史”的。即,用自己审美去看而非用他人审美去看。观影者是自己,评判者是自己。观影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进步而仅仅是一种体验,一种去看的过程,即便是评价,当评价主体消失时,评价也就不存在了。只有私人的、个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不论是不是影史佳作。从私人审美角度上看,喜欢《小时代》、《小森林》、《小鞋子》还是《小妈妈》都不构成高贵与否,都是平等的。

因为,我们可以只是看就好了。专业性的东西干嘛要参与?但就像那个空调的著名例子。空调冷暖用着自知,修空调制造空调给它评级不是用户的工作。私人审美始终在私人领域,在作为朋友的交流领域——这也是为什么网上交友喜欢让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音影,它体现的不是电影,而是喜欢这些电影的人——“我喜欢”高于一切。但当进行一种专业性的判断,进行一种关于质量、内容、品质、水平的讨论时,知识、专业性又是必备的。

所以,在此鄙夷两种人。居高临下精英主义的审美歧视者,和自以为是绑架大众的我觉得就批判者。他们都看不到别人,因而也看不到电影。

新浪潮一代最大的悲哀或许是,后来,当特定时代的法国工人文化消亡之后,那些作品不再能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

楼主也被隔壁内个批判电影是导演艺术论的拉黑了吗😂(反正我是被拉黑了笑死,义愤填膺地质疑一大顿问号,结果最后给我一键拉黑,是怕我再一句一句怼回去显得ta更可笑了吗。。)
总之一句话,没文化是不可怕的,但没文化还有嘲笑有文化的人自娱自乐就会像隔壁一样,一叶障目式的拉黑有什么用呢。。(我上个小号就又能回复了😅 (车氏赛卡)
肯定被恶心坏了,捂嘴然后自说自话简直笑死,除此之外一点逻辑都没有;刚好也有想说的就发出来了
emmm 我说不出来那么多话 但是我感觉lz说的挺对 尊重艺术的同时也遵循自我吧 有的影史很高的片子确实欣赏不来  或许还是我没有能打开那扇大门吧 (神山树)
欣赏不来可以不欣赏的,电影只是电影,或者只是爱好、是消遣,我觉得真心给2001、圣女贞德打一星(同时不鄙夷其他人)是很有勇气的事。 “打开大门”有很多契机,就像以前老有人说岁月改变多某部作品的看法,那不是岁月,只是阅历或者某一方面的感触。
艺术是完全主观的,当有人把艺术塞进一个客观的条条框框的评价体系,艺术之于他已不再是艺术,没有一个影迷会同时喜欢所有电影作者,每个人的主观观点和大众的客观矛盾构成了电影艺术的一个特点。 (朝简)
但其前提是,具有判断力。不是所有东西都只需要直觉性的第一感觉就能判断了,所谓专业训练也是这个意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