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推荐/一些学习小心得整理

影片《孩子王》 第一场戏解析

第一幕是一个影片的起头,它要讲出这个时代背景,要讲出这个时代基本的人物关系的现状

运镜方式:固定长镜头

黑暗中的村支书,门框外的谢园,中间隔着明亮的光束

一个是黑暗中的掌控者画面的人 一个是画外中人

画面空间的压抑,逼仄,展现了时代的压抑

明亮的光束中的人的影子表明这个人本就不在村支书的掌控范围,村支书能掌控的只是这个人物的一个影子,能操控的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影子。

通过窄窄的门透进来的光,窄门符合当时的农村现状,同时透进来的光根本无法到达村支书那,使得村支书处于暗部的阴影中,这种光影空间的构置,非常精准地构建了人物关系。

抽着水烟的村支书,占据着画面的主视点,展示着这是一个统治者。并且是处于黑暗中的,这表明这是一个黑暗环境下的统治者,同时这个统治者也不甚光明。

画外中人,只有一个阴影出现在门框内的光影中,表明这个人是本身就是不属于这个系统的。而人身的阴影出现在门框内,表明的是这个本不属于这个系统的人出现在了这里,而这个人出现的只是一个影子,是没有灵魂的。

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当地掌权者之间的交流与关系的构建,是通过画外空间、画外音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连主人公的脸都未见到。

画外中人的到来,是通过鸡鸣狗叫告诉我们,有人来了,而鸡鸣狗叫也是农村特有的景观,再次交待农村这个大的空间。再通过一个人的影子进入画框,告诉我们人已经到了,但是他不能进门,或者说他不配进门。

这就是村支书与画外人之间的关系。

而村支书首先开口寒暄,同时扔烟和火柴盒给画外人,表明了两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的不对等。而村支书的寒暄也让画外人感受害怕与胆颤,不知村支书又会怎么整他。

但实际上这次是一件好事,是调令,要调画外人去小学当老师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村支书会和画外人寒暄,甚至扔烟给他,是想修复关系。

但画外人在看到调令后,再次吊儿郎当的用劲将火柴盒仍回给了村支书,表明关系修复失败,而权力关系的位置也发生调换

而在这以小段中,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调度,那就是村支书用头示意画外人放在门口石头上的调令,而画外人在拿调令的时候,手在中间又一次停顿和迟疑,这次停顿和迟疑,展示了画外人内心的「害怕与迟疑」,而这种「害怕与迟疑」在固定长镜头形成特有凝滞的画面中得到了放大,使得这个情节、画面、人物的内心的张力得到了充分的舒展。

同时这场戏中的对白也很精彩

村支书:“队上的活路可都熟了?”

画外人:“那分怎么说”

“算不到人头里 反正”

村支书:“生活可还过得?”

“你是个人才”

画外人:“队长”

“您今怎么调理我啊”

“有什么活你只管派”

“我用得上心”

这段对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农村人的说话方式,而「调理」二字,清晰地表达了村支书平日是如何对待画外人的。

对画外人来说,一个老是欺负你的人,突如其来开始跟你寒暄、关心你,甚至是夸赞你,你说吓人不吓人。同时画外人也给出了明确的回复,就是“今您想如何调理我”明人不说暗话,您快说,我受着,您现在这样,我害怕啊。

而这个害怕在拿调令的手,中间的迟疑,给的非常的明确,也很到位。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是村支书想到的修复关系的方式。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形成的对白也很值得玩味。

不得不说,这场戏的场景中,无一多余的道具,无一多余的台词,一切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我们连主人公的脸都未见到,但时代背景,要讲出的时代基本的人物关系的现状,都已交代清楚

同时为我们遐想主人公,以及主人公接下来的生活留下了空间。

不得不说,设计之精妙,戏也十分精彩!!

注:这片分析主要是承自影片《长江图》的杨超导演主讲的《杨超教你用导演思维看电影》的课程,个人觉得杨超导演分析的特别好,就私下做了整理,同时加了一些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分析,分享出来,仅供学习参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私信联系我,立即删除。

电影专业书籍有看,但更多的是看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