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推荐几部我最近看过的小国电影

这段时间我也看了不少小国电影,和大家推荐几部——

瑞典《寒枝雀静》 1.39个固定长镜头,持续的纪录是导演对世界的阐释,演员表情僵硬,妆容煞白,如置身舞台的间离与荒诞。2.“寒枝雀静”意象:电影第一个镜头博物馆里的标本,小姑娘朗诵的诗,人像停留在树上的鸟。3.开场的三次死亡:重点不在死亡,而在死亡前后身边人的态度反应,冷漠、自私。4.构图:罗伊·安德森偏爱三角纵深构图,狭小的空间给人一种表演空间极大的错觉,利用窗户和门增加场景层次感,如军官在街道上打电话,画面在军官旁边的餐厅内部和身后的街道尽头形成纵深。5.五次出现的“我很高兴听到你很好”,说尽了生活的操蛋与强颜欢笑。6.乱入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出征与落败。7.婴儿车:病态影调中一丝生机,淡黄色婴儿车和绿色周边景。8.猴子实验和巨大的黑人烤炉,极尽荒诞与残酷,“智人”是建立在对猴子的优越感和弱者的痛苦上。

挪威《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1.现代女性的选择与困境:当物质生活不再成为困扰后,独立意识觉醒,不再愿遵循毕业就业—结婚生子的既定人生轨迹,在多个专业、职业、伴侣间跳脱,然而自由与孤独、随性与迷茫本就一体两面,率性而为也意味着对未来的茫然无知。2.派对上,朱莉与艾文频频暧昧,在出轨的底线上疯狂试探,借轻烟吸入肺中完成“接吻”。3.时间凝固的清晨,朱莉独自穿过奥斯陆的奔跑。4.吃下迷幻蘑菇后的幻觉:衰老的身体,抚摸的男性,对父亲的怨恨,置身舞台被人们观赏,经血涂抹脸上,婴孩吮吸母乳,鲍勃猫卡通……朱莉潜意识焦虑恐惧的具像化。5.借他人之死完成新生:亲密之人猝不及防的死亡使得朱莉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独自在奥斯陆夜晚的行走,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胎儿”的“虚惊一场”使得她重新成为一个彻底的、独立的、新生的个体。

罗马尼亚《毕业会考》 1.引起无数中国家长共鸣的罗马尼亚电影,父亲为孩子的考试争相奔走、焦头烂额,托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底线原则,与妻子维系名存实亡的婚姻,只为将孩子推往自己预设铺就的轨道,仿佛自己的遗憾也将会在孩子身上找回,只是孩子内心的渴求又是什么?2.蒙吉如手术刀般冷静犀利地割开罗马尼亚的弊病:中产阶级忙着将子女送出国,警察数着弹珠等待退休的日子,副市长不给红包便无法安心接受手术,人情大于规则。3.冷峻的色调,手持摄影,以长镜头而非正反打拍摄人物对话。4.开场打破窗户,女儿被强暴未遂,两处肇事者都被悬置,意外由谁引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意外来临、既定的轨道被迫偏离后的竭力与窘迫。5.结束于毕业典礼的合照,全片唯一一处笑脸,这些罗马尼亚年青的孩子们将往何处?

保加利亚《方向》 “男主角”在影片开始15分钟后死去,片名浮现,夜幕降临,喧闹熙攘的索菲亚街道,影片真正的主角开始显现——保加利亚这个国家。1.出租车内,狭小的空间浓缩进保加利亚各阶层、身份、年龄的不同人生,自杀者苟延残喘,年轻人纵情声色,孤独者黯然神伤;车窗外,匆匆撇过的流浪汉、站街女;电台声连接起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民众的愤怒、无助、迷茫……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人心惶惶、国将不国的保加利亚。2.台词:①保加利亚都是乐观主义者,因为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不是死了就是移民了;②你是我今天遇到的第15个企图自杀的人;③为什么街头暴力大于法律?当国家不进行干预时,人们就会开始自己动手构建正义;④上帝离开这个国家很久了,和三分之一的保加利亚人一起离开。3.结束于白雪茫茫,不知前路何方。

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宪法》 宪法赋予每位国民平等的权利,然而现实中偏见、歧视、党同伐异无处不在。以性少数群体和少数族裔为主角,将克罗地亚的民族矛盾、同性恋歧视、历史遗留等问题浓缩入一出温暖治愈的家庭小品中,虽然差异和歧视不可避免,但爱、理解、包容能让我们收获希望与救赎。影片收尾于街道上在香肠中掺玻璃渣的虐狗狂上——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幸运能感受到爱与善意,总会有被歧视者将他们承受的恶意转嫁给更弱势的群体。

克罗地亚宪法 (2016)
8.2
2016 / 克罗地亚 捷克 斯洛文尼亚 马其顿 / 剧情 喜剧 同性 / 拉伊科·格尔利奇 / 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德扬·阿契莫维奇

捷克斯洛伐克《爱丽丝》 也许是影史最诡异、晦涩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杨·史云梅耶将一部童话演绎为了一场噩梦。1.开场:闲静舒适的自然风光,阳光洒落,流水潺潺,鸟鸣幽幽,如入仙境,然而姐妹二人并未有丝毫的享受,看不见面孔的姐姐看着书,爱丽丝百无聊赖扔着石子,一脸沮丧,开场字幕与爱丽丝嘴唇特写交替,转场至真正的“仙境”——爱丽丝的房间。2.腐朽破败的“仙境”:残破的玩偶,罐子里的标本,各式骨架动物,毛毛虫袜子,爱丽丝在这其间横冲直撞,毫无探秘神奇世界的好奇愉悦,而呈现为一种冲突和对抗,不断掏出怀表看的兔子(对时间的焦虑),还有最后的“审判”,联系铁幕时代的种种限制,这背后究竟有何种隐喻?3.爱丽丝在片中的三种“在场”:人类小女孩,喝下药水或吃掉饼干后的玩具娃娃,以及作为旁白叙述的嘴唇特写。

爱丽丝 (1988)
8.5
1988 / 捷克斯洛伐克 瑞士 英国 西德 / 动画 奇幻 冒险 / 杨·史云梅耶 / 克里斯蒂娜·科荷多娃

马耳他《沧海渔生》 1.传统的消逝:恪守传统捕鱼方式的渔民,代代相传的“鲁祖”,在现代化的捕鱼工业、欧盟限制和气候变暖的重重压力下走向瓦解,近处的木制鲁祖小船和远处装满集装箱的大型轮船,形成了传统渔业与现代工业在视觉上的对比,马克的鲁祖被拉至报废场,一双双鲁祖“眼睛”的特写,报废声响起,马克始终不敢回头。2.忒修斯之船的隐喻:既是对马克鲁祖的隐喻,从曾祖父、祖父、爷爷、父亲到马克一代代传承,历经过无数次修补翻新,成为一条“忒修斯之船”,更是对马克人生的隐喻,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步步丢弃到自己原本的坚守,完成从一位淳朴渔民到黑市司机的转变,马克在结尾时的独白“它变成了什么?”。3.一条剑鱼背后的勾当,牵扯出渔民、黑市、渔业局三者的瓜分。4.手持摄影,人物多中近景,非职业演员演出,纪实风格强烈。

沧海渔生 (2021)
7.6
2021 / 美国 马耳他 / 剧情 / 亚历克斯·卡米莱里 / 杰斯马克·斯科鲁纳

爱沙尼亚、格鲁吉亚《金橘》 以小见大的反战片,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战争,车臣雇佣兵,爱沙尼亚侨民,战争敌对的双方在老人伊沃的房屋里完成了短暂的和平何处,但战争的现实与残酷撕破了这份美好与安宁,曾经同属一个国家的人们,如今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伊福救活了他们,他们却注定要回到战争中,杀人或被杀。更为残酷的是,他们还来不及返回战场,战争便找上了门来…… 难忘的两处场景:篝火晚宴上,战火下的温馨与宁静,众人端起酒杯,邻居马科斯提议“敬生命”,伊沃却说“不,敬死亡”;结尾,伊福将死去的格鲁吉亚伤兵埋葬在儿子墓旁,伊沃面对车臣雇佣兵的疑问,回答道“有什么不同吗?”是啊,都是人,有什么不同呢?

金橘 (2013)
8.4
2013 /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 剧情 战争 / 萨萨·乌鲁沙泽 / 连比特·乌尔夫萨克 埃尔莫·纽加农

土耳其《蜂蜜》 大爱这静谧,诗意,唯美!固定长镜头下的童年与山林,晨雾弥漫,雨洗青山,林深见鹿,白马慢行,空灵静美,如梦似幻。对白极简,无配乐,自然声浑然天成:风窸窣树叶,流水潺潺,隐隐可闻树林间鸟鸣幽幽,蜂舞嗡嗡,炉内柴火噼啪,木屋夜听风雨……结束于深林处,酣睡在树下的孩童,沉酣在自然与童年的梦境中,不愿醒来。

蜂蜜 (2010)
7.9
2010 / 土耳其 德国 法国 / 剧情 / 塞米赫·卡普兰奥卢 / Erdal Besikçioglu Tülin Özen

黎巴嫩《羞辱》 一条排水管如何引发并一步步升级为两个族群的冲突与暴力,从大众到总统都被卷入其中,当火药桶堆得足够高时,任何一点小火星都足以引爆。1.法庭空间的双重作用:①将个体尊严与民族矛盾缝合其中,戏剧张力强烈,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撕开惨痛的历史创伤,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渗透进每个人的意识和生活中,同时这种渗透是持久和不可逆的;②法庭也是隔绝在暴力之外的文明空间,承载了作者希望以文明理性解决暴力冲突的愿景。2.冲突因两位主人公而起,却不会因他们而止,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后,当事人早已失去了对事件的控制权,他们成了被人高举的符号,而影片的落点在两位主人公相视一笑的和解上,他们对愈演愈烈的冲突已无能为力,正如电影对动荡的中东现实无能为力。3.无孔不入的媒介权力:车库内煽动性的电视演说再度将二人引向不可逆的暴力漩涡。

羞辱 (2017)
8.2
2017 / 黎巴嫩 法国 塞浦路斯 比利时 美国 / 剧情 / 齐德·多尔里 / 阿德尔·卡拉姆 卡梅尔·巴沙

越南《恋恋三季》 静谧,诗意,乡愁。1.麻风病诗人与采莲女:最诗意的一段,诗人因麻风病与世隔绝,封闭在自己构建的世外桃源里,在孤独与痛苦中写下诗篇,看似被动,实则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呼唤。诗人隐居的寺庙和少女采莲的荷花池是重要隐喻,寺庙是神性的,也是反人性的,诗人因为麻风病丧失了“人”的行为,寺庙外观漂亮,里面却是黑暗冰冷;包围寺庙的莲花池犹如子宫,诗人借此实现“重回子宫”的梦想,莲花是采莲女的象征,圣洁美丽,出淤泥不染。2.三轮车夫与风尘女:贫瘠生活里的爱与希望,红叶飘飞下洁白如雪的莲。3.小货郎与美国退伍兵:关于“寻找”的故事,小货郎寻找货箱,退伍兵寻找女儿,导演寻找越南未来的出路,难掩的越战伤痕,亦是战后的某种和解。影院里的西部片和商店橱窗里的《猫和老鼠》,战争虽已结束,文化入侵却暧昧而不自觉。

恋恋三季 (1999)
8.2
1999 / 越南 美国 / 剧情 / 托尼·裴 / Ngoc Hiep Nguyen Ngoc Minh

相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