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放弃了年薪60多万的互联网大厂(阿里P7),转投年薪25万的国企,以为过上了wlb(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两年后,面对每月不到两万元的税后工资和每天平均一小时的加班,我开始有些后悔之前的选择。谁知道,最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今年6月中旬,HR突然找我,见面后谈话内容就不写了。最后给了两个方案:1、公司待岗,每月发基本生活费3000多元,社保基数按照最低档交,因为之前是按照最高档交的,意味着我需要补差价,每月倒给公司几千元。这样一来那3000多元的生活费也留不下多少。 2、签字选择离职,赔偿N+1。
我和队友商量后,选择了方案二,因为实在没有耗下去的必要。趁着自己还不算老,职场还有机会。只不过这次找工作,第一选择绝对是大厂,虽然工作累,但人家舍得给钱啊。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又再次入职了一家大厂。大厂名字就不说了,毕竟在职,避嫌。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记录自己被裁找工作的经历,而是让大家知道国企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特别是有些朋友选择“打骨折价”降薪接受Offer,就是图工作清闲、稳定。当然,也许有满足条件的,但是我遇到的并不是这样。
先从我在国企的工作说起:
大家想象中的国企生活:工作轻松,朝九晚五,只需监督乙方,自己安心享受甲方的待遇即可。
但现实中的国企工作却是这样的:同样存在类似阿里361绩效的考核淘汰方案,上下班要严格打卡,与乙方一起努力工作。除非是资源垄断型的国企,否则都要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除此之外,国企职级分明,去总部出差的时候,几乎见到的人都是“总”字辈的。而且对比大厂的扁平化管理,国企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很多事情的推进和沟通需要层层审批。对于在大厂工作多年的我,刚入职时真有些不习惯。
我最大的感受:国企工作不是“铁饭碗”,业绩不好,经营困难一样会裁员,特别是那些几乎完全市场化的国企,基层员工签订的都是劳动合同,可不是所谓的“编制”。
虽然对外都叫国企,但国企与国企之间的差距挺大的。
1、地方国企。省级和市级的相对稳定,待遇和保障也较为完善。但如果是县级或区级的,情况就不太乐观了,待遇可能较差,保障也不够充分。一旦企业业绩不佳,可能会出现工资发放困难,甚至在裁员时连赔偿金都难以拿到。
2、充分参与市场化竞争的非垄断行业的央企。除了集团总部之外,其他下属单位都面临着不稳定性。这些单位数量众多,可能多达数百家,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在这些地方,加班、996都会存在,末位淘汰和裁员是常有的事。
3、垄断行业的央企。这类企业的待遇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周期。如果行业处于上升期,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会比较好。但如果行业进入衰退期,即使是基层员工也会感到压力,尽管如此,这类企业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4、堪比“体制内”的央企。像烟草、电力这样的垄断行业,它们不太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这些行业工作的员工,相对来说待遇和保障都较为优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
最后:曾经有网友分享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国企如何逼迫员工辞职。
*本文作者:佚名。编辑:思齐。文章内容或图片如果存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国企年底福利。4袋大米,2袋白面,一桶油
面试央企月薪23000的芯片工程师,背调不通过,Offer收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