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种地技能已经上天了!
真的!
航天员们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种地”,这次种植的是水稻,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种植全过程。
这次神十四返航地球,在太空中种植的水稻也随着3名航天员一起回到地球,交给了科学家们继续研究。
那么问题就来了,咱们为什么要在空间站种植水稻?空间站处于微重力,高辐射的环境中,在这里生长的水稻能吃吗?
为什么要在空间站种植水稻?
其实,中国空间站只是我们探索宇宙的第一步而已,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未来咱们还有载人登月计划,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甚至是移民外星球。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那我们就要考虑在载人探测外星球时,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比如:火星距离地球最远超过4亿公里,最近大约是5500万公里,探测器从地球出发,到着陆火星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一来一回就要20个月的时间。
航天员登陆火星后,又不能立即返回地球,而是需要等待发射窗口,窗口期大约26个月一次,如此一来,航天员至少要携带46个月的食物。
如果食物携带得少,航天员会有生命危险;可充足的食物又占用了大量的舱内空间,以及增加发射重量,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实现这一需求的难度非常大。
NASA的太空食物系统高级研究科学家也曾在公开场合说:一趟为期5年的火星之旅,每人需要消耗掉3000公斤食物,如果这些食物全靠火箭运输,显然无法满足。
所以,在载人登月任务开展之前,就要解决人类长期空间探索的粮食保障问题,而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水稻实验,其实就是为未来载人深空探索做准备。
空间站种植水稻
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种植水稻的过程,是在问天实验舱进行的,问天实验舱在今年7月24日和中国空间站对接,7月28日,航天员就在问天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种植水稻,7月29日实验正式开始。
空间站处于微重力环境,环境和地球表面截然不同,必定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航天员观察发现,在空间站生长的水稻,株型更松散,矮秆水稻变得更矮,但对高杆水稻没有明显的影响。
太空稻开花时间比地面略有提前,但是灌浆时间延长了10多天,大部分的颖壳不能关闭。
从7月29日注入营养液正式启动实验,到11月25日实验结束,太空稻在中国空间站一共生长了120天,完成了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生长,开花结子等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航天员又进行了3次样品采集,采集后的样品保存在零下80℃的低温储存柜中,种子样品保存在4℃的低温储存柜,并随着神十四返回舱一起返回地球,交给地面科学家进行研究。
后续科学家们将会对这些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和代谢等方面的研究,为后续农作物在太空中生长提供理论基础。
在空间站种植的水稻能吃吗?
太空中充满了高能辐射,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水稻能吃吗?
一句话:能吃,但舍不得吃!
这次神十四带回的水稻,是在中国空间站内生长的水稻,虽然它的生长环境是在太空环境,但其实它并未直接暴露在太空中,而是在问天实验舱内,舱体材料能够防高能辐射。
在中国空间站生长的太空稻,只是生长环境与地面不同,但它并未遭受高能辐射,基因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异,还是能吃的,但是样本数实在是太小了,实在是太珍贵了,所以不舍得吃,而是带回地面研究。
其实,航天员除了在空间站种植水稻,还种植了生菜,生长环境和水稻相同,神十四3名航天员在中秋节当天就吃了一部分太空种植的生菜。
这次咱们在空间站种植的水稻不够多,量不够大,还满足不了航天员在轨6个月的需求。但是万事开头难,这是我们在空间站种植水稻的第一步,针对水稻在太空环境下的表现,咱们对其研究后还会对其优化设计,让它们在太空环境下变得更高产,未来说不定你就能看到咱们在月球上种地,在火星上种地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