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全球许多科学家选择天宫空间站进行科研》。
文章中提到:
为了提升在全球的声望,中国将空间站描绘成了一个可供全球科学家使用的空间站,而不是只让那些生活在拥有现成太空计划国家的科学家受益。
事实上,这句话的描述有问题,我们不是为了提升全球的声望采取建立空间站,而是因为中国航天的发展,需要一个空间站。而国际空间站始终对中国紧闭大门,想要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我们只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当然了,空间站虽然是中国独自研发制造的,但是中国空间站愿意向所有以和平为目的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的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
《科学》杂志的高级编辑迈克尔.洛斯顿对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评论说:请记住现在有两个围绕地球运行的空间站,全球许多科学家正在努力将实验发送到天宫空间站,而不是国际空间站。
那全球的科学家们为什么更想要和中国空间站合作呢?
中国空间站
过去只有国际空间站在轨道上运行,而国际空间站虽然名叫“国际”,但并不是对任何国家都开放,它的资源是由伙伴国家分享的,也就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以及欧洲航天局等国家分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通常会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
中国空间站明确表示不会关闭空间站的大门,联合国成员国都有机会参与到中国空间站项目。
纽约时报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天极-2”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项目,这个项目是由日内瓦大学主导的一项国际项目,研究远程伽玛射线暴。
“天极”曾经进入过天宫二号,“天极”项目当时就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兴趣,这项项目是由中国、瑞典、波兰等国合作,被认为是体现出了中国与自身缺乏航天项目的小国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在轨运行期间,“天极”伽马暴偏振探测仪性能良好,探测到55个伽马暴,并对其中5个伽马暴进行高精度的偏振测量,相关成果发表在了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 Astronomy)。
2016年发射的“天极”数据表明,伽马射线是非偏振的,所以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想过要发射一个更大的后续探测器,但如果这么做的话就麻烦得多,毕竟专用卫星的发射成本和研发成本都非常高。
国际空间站虽然是理想的实验平台,但是这条路却走不通:“竞争很激烈,也不是那么便宜和轻松就能实现的”,因此当中国空间站宣布提供研究机会时,该项目负责人很快就提交了资料,并且在首轮获得批准。
“天极-2”是“天极”的后续项目,计划将在2025年进入中国空间站,期待天极-2的科研成果。
小国也能上太空
中国空间站第一批合作项目中,包含了:巴基斯坦、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秘鲁。
美国也提交了申请,但是项目没有符合我方的要求所以没有入选。
其实,即便美国项目符合我国的要求,想要进入中国空间站也要端正好态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沃尔夫条款》的存在,该条款禁止中美双方在航天领域展开合作,哪怕是正常的学术交流都受到影响,更不要说合作了。
另一方面,美国处处打压我国航天,试图将我国航天封锁在落后之中,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没理由说美国想要和中国合作,中国就合作,能否合作还要看美国接下来的诚意和做法。
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国家中,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巴基斯坦,肯尼亚,秘鲁等,在过去,这些发展中国家很难参与到国际空间站项目,导致这些国家的科学家难以参与到国际航天科研项目,其国家的科研实力一直难以提升,而中国空间站给了他们一个进入太空的机会,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国际空间站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2025年就要退役,而且美国没有修建空间站的计划,而是打算发展商业空间站。俄罗斯想要搭建自己的空间站,但受限于资金。
等到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后,在轨运行的将可能只有中国空间站。
而且,相比于国际空间站而言,中国空间站一期刚建设完成,具有后发优势,设备和仪器等更加先进,科学实验在这里更容易展开。
杨利伟还表示:
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
也就是说,未来别的国家想要发射一个舱段,也可以和我国空间站对接,甚至还可以与国外飞船进行对接。
中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与国外进行友好合作,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真正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