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治理沙漠的国际性难题,竟然被不要钱的秸秆解决了


废弃不要钱的秸秆,竟然解决了治理沙漠的国际性难题,不仅让沙漠不再流动,还让这里长出了植被。

如果你去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旅游,你会发现沙漠上有很多草方格,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草方格,中国人就是靠着这些废弃的秸秆编织成的草方格,才将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彻底消灭,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绿草成荫,水草丰美。

草方格可以堪称是“治沙功臣”,但是很多人把草方格能治沙当作了理所当然,根本不知道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大智慧,这是咋回事?
治沙:绝不是蛮干
沙漠又分为:沙漠和沙地,其中沙漠是自然环境造成的,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就不适宜植树造林,因为降雨量实在是太少了,植物要靠人工灌溉才能存活;
沙地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过去这里水草丰美,但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比如:毛乌素沙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还生活着游牧民族,随着战乱与人类活动,这里的土地逐渐退化,最终形成了沙漠。

我国建国初期,当地土地荒漠化严重,当地的顺口溜成了: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当地农民别说填饱肚子,就连烧火都找不到材料;大风一起,当地就笼罩在黄沙中,沙子打在脸上生疼,房子用不了多久也被沙子淹没,造成“沙进人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很早就提出要在这里植树造林,当地农民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卖掉牛羊,卖掉家当全部换成树苗,但是一场风过后,刚栽下去的树苗就被连根拔起,不知道被吹到哪里了?

治理沙漠,光有决心,光能吃苦根本治不了沙!
此时轮到草方格出手了,草方格就是用农村大量的秸秆在沙丘表面扎成1米*1米的方格形状,扎深10-20厘米,露出沙面10-20厘米,形成一个个的方格子。它能固定沙漠,让沙丘不再移动,同时还能截留水汽,减少土壤水汽蒸发,满足植物生长。

草方格在沙漠里很常见,但是提到草方格是怎么来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有人说是:当地老百姓偶然发现,秸秆扎进沙子里之后,周围没有被沙子淹没,当地农民深受启发,于是改进成了草方格。
还有人说:小孩子玩的时候,把秸秆扎进沙子里,过了好几天这里也没被淹没,还有小草发芽,被治沙工人看到后加以改良。
草方格由来的版本,似乎是当地农民不经意的一个发现,最后凝结成了治沙智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草方格的出现背后凝聚着上百位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

科学家:深入沙漠一线,提出治沙方案
1955年,中科院组织专家治沙,很多专家深入沙漠待了几十年,详细研究了当地的气象,植被分布,土壤环境等条件。
比如:漆建忠所在的专家团队,在1965年背着铺盖下农村蹲点,主要食物就是糠,不吃肚子饿,吃了又咽不下。沙漠里的温度高,这些专家团队大热天的也要在室外做调研,常常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被当地农民拉到树下,喝口水休息一下又去劳动。

科学家们就发现,治理沙漠首先要治理“风 ”,因为风会把表面的沙子吹跑,露出里面的湿沙子,湿沙子被吹干后又被吹跑,就这样土壤无法留住水。只要把风防住,沙子就不动了,土壤水分也会减少蒸发,当地下过雨之后,水汽也不会很快被蒸发了,植物也能发芽了。
但是如何治理沙漠里的风,成了国际性难题,国际上也没有先进的案例可以参考。
为了掌握沙在风力作用下的沙粒运动方式,以及沙粒不同粒径运动速度,沙丘各部位风蚀沙埋的过程以及变量,科学家们每隔2小时就对风沙移动情况,风速,湿度和积沙情况等进行观测,在沙漠中收集了大量数据,才总结出了沙地风沙移动规律,为后期植树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让人工造林成活率提高了30%。

草方格的出现,也是科学家们总结出的治沙智慧。
你想想看,为啥草方格是1米*1米的间距,不能是2米*2米的间距,为啥草方格要露出10-20厘米,不能矮一点,或者高一点?
这一切都是有智慧的!
科学家们通过总结沙漠的各项数据,以及做了大量实验发现,草方格1米*1米的间距治沙效果最好。
首先是草方格只用到秸秆,秸秆量大还不要钱,固定到沙漠里也不会对沙漠造成污染,腐烂之后还能化成肥料供植物生长,这些优点都是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
其次,沙漠里的沙尘,主要是风将近地面的沙子吹走了,1米*1米的间距能让内部形成光滑的凹曲面,沙子刚被吹离地面,就被草方格挡住了,相当于把沙子固定住了。草方格的间距过宽,中心凹面严重,还是会带走土壤中的水汽,不利于植物存活,草方格间距过窄,草方格就容易被风吹坏。

沙子不乱跑了,空中的沙子就少了,沙尘暴大大减少;而且沙漠深层的水汽也能保留了,草方格里面的耐旱植物也能生存了。
当然了,除了草方格之外,科学家们在治沙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参与,比如:选择树种,不是所有的树都适合植树造林,沙漠本来降水量就少,如果选择对水汽要求高的植物,非但治不了沙,反而还会加剧土地荒漠化。

就以常见的梭梭树为例,科学家为了研究梭梭树的生长,要研究当地土壤盐分,研究气候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梭梭树能不能在这里生长。

在我们看来,沙漠都是一个样子,但是每个沙漠的降雨量不同,每个月的降雨情况也有不同,风向也不同,这些都需要科学家进行研究后,才能因地制宜的去种草种树。
我们平时看到沙漠里植树造林的都是农民,是自愿投入到这里的“治沙英雄”,但其实这些人身后还有一大批科学家。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质疑专家不干事,只动嘴不动腿,但其实不管是沙漠,还是农林牧渔背后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他们没有站在台前,甚至很多人的名字也没有宣传过,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努力,最起码不应该去质疑科学家,说他们不做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