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摸底,又摸到好东西,因为焦裕禄河南兰考成中国乐器之乡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三害,没想到治理的太好了,不仅除了风沙、盐碱、内涝,还让兰考成了中国乐器之乡。

农业大摸底,不摸不要紧,一摸又摸到了好东西,河南兰考,竟然是中国的乐器之乡,而这个故事,还要从焦裕禄开始说起。1962年,河南兰考县,非常穷,兰考有三害,内涝、盐碱、风沙灾,蛤蟆尿泡尿就要涝一涝,七天不下雨地皮烟就冒。农民种庄稼,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盐碱,就是不见收庄稼。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

兰考火车站,灾民千千万,可怜身上衣正单,携家带口去逃难,不看火车终点站,车子一停就进站,拉到哪站算哪站,下了火车站,立马去要饭。
焦裕禄刚到兰考的时候,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换成你是焦裕禄,你上任第一天,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你会咋办?除三害,怎么除?评论区可以说出你的想法。
虽然焦裕禄誓要除三害,但可不是埋头干,干啥事都爱琢磨的他,刚上任就去实地调查,靠着一辆自行车,摸清了兰考贫穷的根源:风沙形成,是因为黄河频繁决口,故道废堤纵横;内涝是地表凹凸不平,排水不畅;盐碱是黄河水泛滥,蒸发后地下水碱性高。

然后,他骑着一辆自行车,41天查明全县84处风口84处,标定1600座沙丘,测得24万亩沙荒地、30万亩受风沙危害耕地。查明了三害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写了《关于盐碱地的普查报告》、《一个七季受灾的特重灾队,今年生产一片繁荣景象的调查报告》等好多调查报告。还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造林防沙方案》、《排涝治碱方案》等治理“三害”的文件。
治理三害,焦裕禄拿出三件套: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压沙;植树造林,选的就是泡桐,泡桐这东西,好养活,成材快,防风固沙效果好。

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了好政策,也要能落实。治理三害,最难的是治理涣散的人心,都说灾区载干部,干部不作为,不敢承担责任,才是兰考贫穷的根源。
焦裕禄就带着兰考的干部,去兰考火车站,去看看拖儿带女,衣衫褴褛,人满为患的逃荒灾民,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灾民,兰考干部也不忍自家辖区内的居民,成了难民,决定要跟着焦裕禄,改变兰考现状,这就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过去漫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的兰考,1年时间,人工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在他任上,彻底解决了当地内涝和盐碱,只剩下风沙。
1964年5月14日,任职的第475天,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临终之际,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我死了以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我也要看到把沙丘治好。

遗体运回兰考之后,兰考万人空巷,上万名群众自发送行,每个人都在哭,不舍焦裕禄。你想想看,他只在兰考任职1年多的时间,1年里,就能让当地百姓对他如此认可,可想而知,在这1年里,他有多努力和劳累,直到现在,提到焦裕禄,当地老百姓还非常感动。

现在,兰考的风沙已经彻底治理,但你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远远没有,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种的泡桐,完成防风固沙的历史使命后,现在又带领兰考人致富。
兰考的泡桐,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受气候、土壤影响,兰考泡桐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抗热耐腐能力强,制成的乐器共鸣程度高,透音性很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最佳音板材料。

而能制作乐器的泡桐,都是生长15-25年,砍伐后再存放30年以上的木材,也就是说,现在兰考人制作乐器用的泡桐,其实是60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种的,这些树当年带领兰考走出贫穷,现在制作成乐器,年产值超百亿,是焦裕禄给兰考人留下的财富。
这就是,兰考人为什么忘不掉焦裕禄?为这样的好书记,点赞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