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关于小说的文学创作知识梳理 | 珍贵收藏


写作赚钱 | 名家经验 | 训练营 | 投稿荐稿 | 写作教程 | 网文创作
一、关于叙述
1、谁来说
就是给小说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决定了小说是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读者和人物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2、上帝俯瞰和凡人眼光
上帝俯瞰即全知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了解小说的全部人物和事件。第三人称一般属于全知视角。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比如莫泊桑的《项链》。
凡人眼光即有限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作评论和心理描写时)属于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即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比如老人的感受就只能揣测。这样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发挥想像。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真实自然。说话人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不足之处是比较主观。
第二人称:你,亲切抒情。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也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
第三人称:他,客观灵活。说话人是旁观者。不足之处是比较疏离。
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用第三人称的叙述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遭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
叙述腔调:
1、腔调的背后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比如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海明威小说的深刻与蕴藉。有时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
2、讲述与显示
讲述即主观叙述,比如《墙上的斑点》,显示即客观描写,比如《桥边的老人》。
速度控制:
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当概括性叙述时,小说节奏就快,当细致描写时,小说节奏就慢。
叙述知识:
1、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2、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3、以小见大
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小格局,小人物。
大:宏大的战争主题。
《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二、关于场景
在场景中重建:
1. 场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即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徐徐语文坊精编)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分,可以使小说曲折有致。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可以更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场景的功能: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背景,给全篇定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
4、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5、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
6、可以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
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
三、关于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
1、写不厌的母题
所有小说都是有主题的。一些比较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比如“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小说家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母题的理解就构成小说的主题。因此母题具有超然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倾向性。
2、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表现为材料所蕴涵的思想要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更深厚或更贫乏或大相径庭。
主题的形成:
思想性小说: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比如《丹柯》。
故事性小说: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比如《一千零一夜》。
主题的实现:
1、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
2、形象大于思想:主题应该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
3、模糊处理:小说主题具有复杂性和多义性。但也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和开掘:
小说只有触及“当下”中的“永恒问题”时,才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小说的主题要千锤百炼,要想得深,要求作者要带着无所不在的悲悯、关怀全人类的苦痛,并且要有深刻的思考;要想得巧,能对材料巧妙地取舍,使主题获得新的深度和厚度。
古典小说:主题单一明确具体,多关注社会与人。
现代小说:主题复杂模糊抽象,多进行终极追问。
《丹柯》主题的实现途径:
1、序幕的抑彼扬此烘托出人物的勇敢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2、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增强。
4、人物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
四、关于人物
1、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即塑造人物时要符合人物性格。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2、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它可反应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包括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等。
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事物、景物来烘托。
3、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4、古典小说的人物追求个性化,塑造的是“这一个”,现代小说的人物追求类型化,塑造的是“这一类”。
五、关于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何为故事?被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何为情节?一系列具有因果事件的逐步展开就叫情节。情节是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
2、情节的生发
情节的生发即写出一种矛盾的存在,它使小说富有张力。比如《在桥边》,“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记数工作的冲突;《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的爱好与父母、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冲突。
3、情节与细节
细节是细小的情节,它可以丰满充实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也称线性模式。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摇摆分为小摇摆与大摇摆。(徐徐语文坊精编)小摇摆有对话摇摆比如《变色龙》,有心理摇摆比如《素芭》。大摇摆往往是拔河式的拉锯战,比如《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的斗争。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运行的动力:
1、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情节运行的动力,也是一种悬念。用在开头的比如《炮兽》,用在中间的比如《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
2、危机爆发
危机爆发之后既要解决爆发之后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是情节的新起点。
六、关于结构
谋篇布局:
1、结构是一个容器
结构既是物理上的装载,也是精神的纽结。一个好的结构,一是能将生活上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比如《半张纸》中的小纸片、《桥边的老人》中的老人、《牲畜林》中的牲畜林。
2、长与短,巧与拙
如果短篇小说是一场战斗,而长篇小说则是一场战役。
结构的“常”与“变”: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层层推进的“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每次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就是截取主人公离开住所的最后两三分钟,借助半张纸引出他对往事的诸多回忆。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七、关于情感
1、有一类小说,既不是以阐明思想为目的,也不是以讲述故事为乐趣,它所追求的就是以情动人,围绕“感动”做文章。感情的需求和感情的丰富,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根本保证。情感可以使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在心理时间里成为无限。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
2、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要适当地隐忍和节制,要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第三人称叙述可对情感降格处理,以免陷入第一人称叙述不由自主的抒情里。
3、情感在小说里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有时可以是小说的题材,有时可以是小说的基调,有时可以是贯穿全篇的线索,有时可以是小说结构的张力。
4、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小说的情感逐渐降温,甚至到了崇尚零度写作,只写人性,不写人情。
5、在《山羊兹拉特》中,阿隆全家在经过了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才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人与动物的感情之所以更真挚,是因为动物那种只回报不伤害的感情纯洁性更能满足人类的感情需求。
6、《礼拜二午睡时刻》母亲因为儿子的“污点”而失去了正常表达的可能,情感的洪流必然十分隐忍节制,必须寻求其他途径才能幽微地传达出来,比如用景物烘托内心的悲痛和忧伤,强行抑制的表情和言行,极力维护儿子形象,冲破屈辱果断坚强地去看儿子。
八、关于虚构
1、“虚构”的意义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2、虚构意识的逐步确立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3、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
小说家的“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
4、信不信由你
小说家的“谎言”最终还是会打动、说服我们,引起我们对周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5、小说:一种想像的艺术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6、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事实是针对客观而言的,真实是针对主观而言的。事实不等于真实,真实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事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虚构的几种情况: 
⑴煞有介事,写得像真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如博尔赫斯《沙之书》;
 ⑵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像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⑶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像卡夫卡《变形记》。 
 
九、其他知识
1、小说结构特点
(1)单线结构
(2)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6)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2、小说制造波澜的方法
1)扣人心弦——悬念法
2)节外生枝——误会法
3)出奇制胜——巧合法
4)出人意料——陡转法
5)曲径通幽——抑扬法
6)烘云托月——铺垫法
十、作品赏析
微型小说《马语》
 
作者: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微型小说《马语》赏析】
微型小说《马语》,写法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采用了马开口向人倾诉的荒诞手法,带有一种奇妙的“先锋”色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前文巧设悬疑,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三是借其他动物烘托盲目的马的高大、出类拔萃的形象,更加突出了命运对它的不公,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文章怀才不遇的主题。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夸诞等始终是莫言不变的风格,这在篇幅相当有限(仅1400字)的《马语》中也有体现。
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第二步,前后联系,领会用意。先要找出对马的相关描写——“硕大”、“伟岸”、“修长”等,后文所写马的特殊身份和经历,以及“我”对马的深厚情感,都表明这匹马不仅有非凡的外貌,而且有杰出的才能。牛、鸡本可不写,现在写公鸡“引颈高歌”,母鸡“在散草中刨食”,牛“垂着头反刍”,无非为了说明它们是群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却能安宁度日的动物,从而与马形成对照。
本文主人公是匹马,写“我”和马重逢的情景,目的是塑造马的形象。“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这句话表明写这匹马是为了写遭逢不幸、自我惩罚的人。第四步,见微知著,思考主题。小说通过装瞎的马的故事想表达怎样的主题呢?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了。在马的自叙中,有一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这对理解篇末的“不,我瞎了……”的深层含意很有帮助。(说明:第②点也可答成“伯乐慧眼能识马,而自己却投错了主人,是‘睁眼瞎’”。
— END —
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①她靠一篇稿子狂赚100万,名下3套房:不会写的人,一辈子都在赚辛苦钱
②写作可以自学吗?通过看教程(看书)来学写作靠谱吗?有哪些学习写作的书籍(教材)?推荐学写小说/故事/网文的12本书
③限时69.9元!手把手教你如何靠写作月薪翻几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