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短缺,沈子瑜带领亿咖通科技造“中国芯”


亿咖通科技沈子瑜表示,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不足,而在新能源的驱动下,汽车对于芯片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芯片领域,努力建设一个完善的汽车芯片生态。据亿咖通科技沈子瑜表示,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始了自研芯片,甚至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以求缓解全球芯片供应不足。而由沈子瑜带领的亿咖通科技非常有前瞻性,从成立之初就布局芯片研发,于近期推出了我国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加速了汽车智能芯片的发展。

沈子瑜表示,成立五年里,亿咖通科技在芯片领域持续投入、深度布局,才能在全球缺芯的情况下,成为芯片领域的一匹黑马,弯道超车。据沈子瑜介绍,亿咖通科技早在2016年就明确了通过战略合作及自主研发推进对汽车芯片的研发。那么,在沈子瑜带领下,亿咖通科技都做了些什么呢?亿咖通科技CEO沈子瑜与联发科深度合作,推出了E01、E02数字座舱芯片;并且,沈子瑜还带领亿咖通科技与云知声共同投资成立芯智科技,研发具备语音离线处理能力的AI语音芯片。此外,亿咖通科技沈子瑜还在2020年全球缺芯严重的情况下,为缓解芯片危机,与Arm中国共同出资成立了芯擎科技,完善“芯片战略”版图,在汽车芯片领域制定了长远的研发及量产计划。

当然,沈子瑜带领亿咖通科技在芯片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亿咖通科技沈子瑜透露,公司研发的第一、二代汽车芯片已大批量生产,使用于吉利、奇瑞、长安、宝腾等多个品牌的汽车上,累计用户数量达250多万。而且,亿咖通科技沈子瑜还表示,与云知声共同投资成立的芯智科技研发的车规级全栈AI语音芯片也于2020年正式流片。沈子瑜表示,亿咖通科技已拥有四大车规级芯片序列矩阵:高性能数字座舱芯片E系列、全栈AI语音芯片V系列、驾驶辅助芯片AD系列、微控制处理器M系列。另外,亿咖通科技公司CEO沈子瑜在今年11月表示,由芯擎科技主导设计的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成功流片返回。亿咖通科技沈子瑜透露,全新芯片将于明年量产并按计划搭载上车。此举将实现国产芯片在汽车高端智能座舱领域的首次突破。

沈子瑜表示,亿咖通科技还将在汽车芯片方面不断发力,研发更高性能的车规级芯片,推动国产汽车智能芯片快速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梦旖
12月14日下午,“第十一届中国创新资本年会暨第四届中国创投责任投资峰会”投资人企业走访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举行。
本次走访的企业为Palma Ceia Semidesign(PCS)、南京元络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智谷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盛世投资、大钲资本、昆仲资本等机构代表参与了此次走访活动。
走访调研过程中,投资机构相关代表通过与企业高层深入洽谈交流,积极寻找与企业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新途径。企业负责人相继讲述了企业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企业近几年的技术研发、经营状况、产品链条、市场份额等重点领域,希望资方更深入了解到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后促进双方合作。
据了解,南京元络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第五代(5G)移动通讯和物联网设备中广泛使用的射频前端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南京中智谷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大规模电子数据(云)存储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性能评估,在大数据存储与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区块链技术与部署、云计算架构、底层技术设计等领域走在行业前列;南京华易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半导体、面板显示器生产设备的公司。
集成电路产业对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要求非常高。在世界范围内,能够称得上“芯片之城”的城市并不多见。城市的能力源自聚集效应,集成电路是一个从政策、资金、产业基础、上下游的配套再到人才,都需要长期投入才能慢慢看到成效的产业。
江北新区在获批国家级新区之初,就明确了集成电路这一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江北新区围绕“芯片之域”,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和规模产业集群。2016年以来,总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南京晶圆厂和总投资300亿美元的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先后在南京落地。行业巨头引领下,一大批上下游企业跟进投资。
为打造好“芯片之城”,江北新区通过培育壮大服务载体、基金支持、平台孵化、配套项目等方面,为集成电路创新发展构筑完整的产业生态圈。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分工明确,形成了一个清晰又复杂的系统,支持着整个产业稳步前进。随着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集成电路形成产品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等环节,且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
短短6年的时间,江北新区从集成电路产业空白转变为集聚近600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2020年,全产业链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同比增长63%,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新区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00 家,发展质效居南京市第一,累计集聚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年均吸引4万余名大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许梦旖 编辑:林坤)
长按或者扫码二维码
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芯片讲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