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芯片问世,让美国损失上万亿?GPS或将退出中国市场


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全球各领域的垄断地位,动辄对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实施打压,其中就包括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如今,中国也在努力研发国产芯片,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据报道,由中国自主研发北斗导航已经成功问世,瞬间引发全球关注。

这款芯片百分百属于中国制造,没有使用任何美国技术,手机等移动设备安装这款芯片后,就能成功接收到北斗卫星的信号,获得高精度的导航能力。有分析认为,高精度北斗芯片的问世,或将让美国GPS退出中国市场,这样一来,美国或会直接损失上万亿。

事实上,中国北斗定位系统在完成组建之时,就一直受到美国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北斗的诞生,直接打破了美国在全球定位系统上的垄断地位,这样一来,美国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对我国来说,有了北斗系统,就完全可以不受美国GPS的制裁影响。另外,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将更好服务于军用和民用系统。

北斗系统成功组建后,很多与我国关系良好的国家纷纷递出橄榄枝,希望可以使用中国北斗,这让美国的GPS市场份额大受影响,但美国也别无他法。专家表示,由于北斗系统是完全由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美国即使想出手干涉,也没有正当理由。

而为了让更多人能用上北斗导航系统,我国也一直在努力研发北斗芯片。由于卫星导航系统涉及的算法太过复杂,只有专门的芯片才能承受这种算法运行,因此中国必须制造出专属于被北斗卫星的芯片。眼下全球掌握卫星芯片技术的只有美国,但美国为了维持GPS的地位,自然不会出手帮中国造芯片。好在,中国已经在自主研发卫星导航芯片上取得了突破。

随着北斗3号系统的全面建成投入运行,我国也研发出多款不同性能的北斗芯片。据了解,中国不少高端设备已经陆续用上了这款国产芯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中国北斗全球定位系统的实力。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30%以上的智能手机,拥有了北斗卫星导航能力,其中国产手机品牌中的概率基本达到了全覆盖。而国外一些手机厂商,也逐渐开始往新产品上安装北斗芯片。

其他新闻:

据悉,俄罗斯贝加尔湖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处理器已经量产,这家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专门从事基于ARM和基于MIPS的SoC芯片设计,目前有三种类型的SoC芯片,均由台积电28nm工艺生产,日前其第二代BE-M1000 CPU已经开始交付,预计从2022年起开始每月获得10000-15000片SoC。

BE-T1是一款基于MIPS的SoC,全球首款采用Imagination公司32位Warrior P级内核处理器设计,时钟速率1.2 GHz。可用于桌面、微服务器、嵌入式应用程序的BE-M1000芯片,具有8个ARM Cortex-A57内核,一个8核Mali-T628 GPU和一组高速接口,包括HDMI,PCI Express,10Gb以太网和SATA,性能水平与英特尔酷睿 i3-7300T 相当,足以满足日常办公使用。

可用于服务器,存储、超级计算机系统的Baikal-S芯片,则包括了48个Arm Cortex-A75内核,工作频率大于2 GHz;12 个核心集群(每个集群 4 个核心和 2 MB L3 缓存);每核 64 KB L1 指令高速缓存、64 KB L1 数据高速缓存和 512 KB 二级高速缓存;32 MB L4 高速缓存;6 个 64 位 DRAM 通道,支持 DDR4-3200 和 ECC;据悉,这些俄罗斯自研的处理器,将为俄罗斯国有公司、组织使用的一些入门级系统提供动力。
其他新闻:

12月20日,在一个行业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语出惊人,他在会上指出,目前CPU市场主要被x86和Arm架构所垄断,而中国想要打破这个局面,实现自主可控,倪光南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倪光南是想打破美国和欧洲企业在芯片平台上的垄断,因为x86是美国企业微软的,Arm是英国企业,这两个企业控制了全球芯片平台99%以上的市场,成了卡脖子工程,如今,任何一个中国企业要想开发芯片,要么用微软的x86架构,要么用ARN的架构,否则开发不出来芯片。
倪光南认为RISC-V架构将是一大机遇和发展方向。在未来世界主流CPU架构格局中,RISC-V架构将有望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因为RISC-V架构是开源的。RISC-V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设计使其适用于现代计算设备(如仓库规模云计算机、高端移动电话和微小嵌入式系统)。设计者考虑到了这些用途中的性能与功率效率。该指令集还具有众多支持的软件,这解决了新指令集通常的弱点。
近年来,高科技企业使用RISC-V架构确实不断升温。今年6月,谷歌的新品发布会确认将RISC-V应用到了手机芯片,并且预判将成为长期趋势。11月初,中国移动正式发布其首款基于RISC-V 内核的MCU芯片CM32M4xxR。业内越来越多的大体量客户选择RISC-V已趋于显著。
据分析机构Semico Research发表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市场将总共消费624亿个RISC-V CPU内核,在包括计算机,消费者,通讯,运输和工业市场在内的细分市场 ,RISC-V CPU内核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高达146.2%。
RISC-V架构也有其问题。RISC-V本质上还是美国人开发的,该项目2010年始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许多贡献者是该大学以外的志愿者和行业工作者。
既然是美国人开发的,显然也存在对中国企业卡脖子的风险。最好的方法,还是中国人要开发自己的芯片架构。就好比手机操作系统,以前华为总想用谷歌的,自己研发的鸿蒙是“备胎”。但是,当美国不让华为使用谷歌手机操作系统时,华为被迫使用鸿蒙手机操作系统,从目前来看,华为的鸿蒙手机操作系统也初步发展起来了。
长按或者扫码二维码
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芯片讲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