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会资料:鲁本斯描绘的来华耶稣会士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共济会资料:鲁本斯描绘的来华耶稣会士
鲁本斯笔下的耶稣会士金尼阁
1999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绘画展品部门获赠一副由巴洛克风格大师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所绘制的彩色铅笔素描画(下简称“大都会所藏”)。
令人惊喜的是,鲁本斯画中人物着中式儒家文人服制,却是西方人深邃的五官轮廓。画中人究竟是西来何人?又为何以中式儒服示人?
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在这幅铅笔素描画中,他仔细选择了不同的颜色,以棕色、黑色勾勒人物头部和面部轮廓,衣服则以青色和黑色来搭配。鲁本斯深知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颜色通过服装式样、时代背景都能够展现人物身份,颜色是静态绘画中极为重要的表达工具。
通过传教士带来的“东方知识”,鲁本斯了解到对于中国人来说黄色是不能用作衣服的颜色的,因为那是为帝皇所专用。
鲁本斯选择黑色作为人像的服装色彩,并非是将黑色视作为中国儒士专用,而是对应耶稣会士的身份象征。在欧洲的耶稣会士常常着一身黑袍,极具可识别性。在这幅素描画的左下角,鲁本斯仅仅写下年月“1月17日”,年份经由多方考证被鉴定为1617年。
素描画像中的人物被鉴定为明清间抵华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是杜埃(Douai,今属于法国)的一位耶稣会神父。由于杜埃当地的一所美术馆(Musée de la Chartreuse de Douai of France,下简称为“杜埃所藏”)收藏着另一幅鲁本斯绘制的金尼阁画像,两幅画像中的人物面部极为相似。并且在杜埃所藏的画作中有一段简述,表示画中人物是前往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曾于1616年折返回佛兰芒,逗留至1617年初,这位耶稣会士于1627年辞世。
早在1953年,法国耶稣会士裴化行(Henri Bernard,1889-1975)就曾经尝试通过三幅相关画作中的人像姿势等细节来鉴定,得出结论为金尼阁像。杜埃所藏和大都会所藏画作中,金尼阁体形清瘦,面部呈现三角形,蓄着山羊胡,而中式儒士长袍最具有标志性。
金尼阁画像上的丝质长袍展现了利玛窦的影响力。众所周知,利氏抵华后深刻意识到耶稣会在欧洲的、甚至亚洲其他地区的服装样式(服饰仅是个中一例),并不适合“中国使命”。基于利氏对于中国的认识,他建议抵华耶稣会士能够换上中国儒家文人的长袍,这有利于他们接近中国社会的权势阶层,走“上层路线”将有助于使命。鲁本斯曾经在1595年的一封信中详尽地记录了利玛窦提及的长袍细节:长袍通常为紫色丝绸质地,领口镶拼蓝色丝绸,长度略短于一掌之宽,袖子和袖口采用同样的镶拼方式。他建议耶稣会士选择更具有精英阶层象征的儒士服装式样,而不是传统儒生长袍。
1610年,利玛窦故世,金尼阁离开欧洲抵达中国,彼时已经有18位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1614年,金尼阁奉命折回欧洲,并且希望能够深入欧洲各地,为中国使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在回欧洲的船上,金尼阁将利玛窦的记录辑录整理,并在欧洲出版发行。同时在欧洲各地游历的一路也用文字详尽记录点滴。这些文字显示1616年底至1617年初,金尼阁正在荷兰南部(靠近比利时)区域,由此推断,鲁本斯极有可能已经在此期间与之会面,而这幅粉笔画正是着期间绘作的。金尼阁从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地区途经的时间,预计是在1616年11月至1617年2月,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1617年1月17日。

大都会所藏(左)、杜埃所藏金尼阁画像,皆由鲁本斯所绘
根据相关票据记载,1616年7月19日,鲁本斯正为布鲁塞尔的耶稣会学院委托的两幅全尺寸画作全力以赴地创作。这两幅画作分别是关于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Ignatius Loyola,1491-1556)和远东开教先驱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鲁本斯热切盼望了解到耶稣会士们在东亚的使命,这极有可能也与布鲁塞尔的委托相关。鲁本斯和金尼阁之间的交集极有可能是和安特卫普的耶稣会密切相关。
作为画家的鲁本斯研究耶稣会传教士的服装穿戴并且将之运用在自己的画作中。今天留世的鲁本斯关于耶稣会士的人物像作品中,有三幅穿着中式长袍。除去大都会、杜埃所藏,还有一幅收藏在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鲁本斯对于前往中国耶稣会士的服装研究也成为艺术史中一个新的、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耶稣会士与艺术史的众多迷案仅仅是一扇微小的窗口。艺术史的研究范围是广泛且不断延展的。从最初研究人们是如何来展现他们生活的世界、如何表述各自的观点与理念,到如今作为引入情境、理论研究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历史学者、宗教学者、社会学者、人类学者、考古学者等等,他们的研究为艺术史带了更多层次的拓展潜力。艺术史留下的秘密成为这些学科间灵动的连接点,点燃火花,带来不断的惊喜与感叹。
(2021-04-02)
 何  新  新  书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讯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