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个老友转发的有关论述《诗经》的长文,大意是说《诗经》是至高无上神圣无比的,绝对是圣人著作,不是平民百姓所作的东西,要不为啥叫个《诗经》并且是五经之首,就连孔子自己的著作都不敢叫个经(举了《论语》做例子),然后各种汪洋恣肆全面陈述,经纶儒释道三教,纵横千万年历史;再而据此,诗经是圣人之作完美高深,所以再来解释开篇第一首之所以《关雎》的原因,这里又是洒洒扬扬横无涯岸,一个字一个句的剖开字面意思进行各字各句的引申发挥,解释它是一篇至高的圣人描述凡人如何修行证入圣道的过程,所以是开篇第一
《易经》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那位网友如何看待解释《诗经》,我不能说人家就是错的、我的就是对的;不过我可以在这里说说我心中的诗经,和这位网友相比是不同的看法,但是呢,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春,万马齐黯究可哀嘛,不管大叫小叫,都是有叫的权利和能力嘛,老虎吼啸千山,牛羊就不能叫了?人间事也是如此
没有网友那么深的文采文化修养,也没有那个时间来写个八千一万的长文,以就随便写吧,这些都是华夏文化的常识;网友就不要又因为“密意”而否定常识(即明摆着的事实现象)了
好比说,我们人这个身体就是父景母血血肉之躯,有头有手足有躯干,这叫常识的,大家都现量看得到摸得到、清醒无误的进行认知和运用的;现在出现了有另外的说法说我们人这个血肉之躯啊,其实是大有密意的,比如说,我们这个人身是五方佛的坛城(佛家),我们这个人身藏着三万六千神明(道教),神圣着哩,至高着呢
我们不能说这个说法不对,它可以存在,被人运用,但是,它不能作为唯一的一种说法泯除掉其他说法的存在,否定了常识的存在,我们就平平凡凡的运用这个身体去生老病死、生儿育女,不行吗?非得逼俺人人只能去作高高在上遥遥无距的至高圣人吗?
尼玛,这至高圣人,从古到今,也就孔子、佛陀、老子这几个,千年后明朝的王阳明又算是一个,你教给广大芸芸众生这样的目标、要他们走这样的路?
当然可以这样去传播去教人们,我只坚持我自己的看法和路就行;大道朝天各行其路
都是什么常识呢?
第一,《五经》并不是一开始就叫五经的,它们也不叫某经某经,就叫个诗、书、易、礼、乐、春秋;比如战国《荀子》列举五种,有《乐》而无《易》,《庄子》呢是说了六种,而孔子在《礼记》里亲自列举的是: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后面历史进展到西汉武帝时期,因为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就冠以经名,叫《五经》,设五经博士;
第二呢,还是常识,《诗经》就是各方面阶层人民群众著作唱诵的,因为当时的周朝有采诗献诗制度,所以就被周朝官房所整理为《诗》,这个有证据吗,自然也有
《汉书·食货志》记载: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太师就是三公之一,一个高官
那么是哪位太师来总管理呢?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尹氏太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及《诗经·小雅·六月》说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就是太师尹吉甫,先秦盘铭青铜器也中有他的记载和证据;而孔子呢,就是再次修订,所以叫做“删诗书、定礼乐”
就说到这里吧,超时了,在我眼里,儒家的体系、诗经,是平平实实的,从平凡世间、平凡身人开始的,一路上学下达,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在内则修身齐家在外则治国齐天下,内明外用(又叫内圣外王,这样说就显得高大上得很了)不断充实提升的学问体系
孔子的自述也是这种味道,人家可没有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没有说““老君乃天地之根本,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此处绝没有不恭敬佛陀和老子的意思,礼敬先贤!),而是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