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子的抑郁和躺平,我学会了放手,如今他的内驱力爆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不要惧怕,你不是一个人」
♡♥关注我,照亮你前行的路
面对儿子陷入抑郁并选择躺平,我曾无数次感到无助、焦虑,甚至愤怒。
我觉得自己已经做了足够的努力,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可为什么儿子依然没有走出抑郁的阴影,反而选择了躺平,拒绝与我沟通呢?
我不断逼迫自己寻找答案,直到某一天,我终于学会了放手,学会了尊重他的选择。
而就在我放手的那一刻,奇迹似乎发生了——儿子的内驱力开始慢慢复苏,日子也开始一天天变好。
 孩子得不到理解和尊重,才会跟父母对着干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一直坚信,作为父母,我们比孩子更懂得什么是“对的”,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然而,在面对儿子的抑郁时,我的所有“好心建议”和“安排”似乎都不起作用,反而让他愈加抗拒。
我没想到,孩子的躺平,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深深触动了我。
他说:“当一个人感到被无条件地接受和尊重时,他才能自由地成长。”
我意识到,或许是我的期待和压力,阻碍了儿子的成长之路。
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的抑郁和痛苦,却忽视了他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控制和干预。
孩子的叛逆和躺平,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家庭中找不到共鸣和认同。
每一次当我试图“纠正”儿子的行为,或者强迫他走出抑郁时,实际上是在削弱他本应具备的自主性,逼迫他“对着干”,无意识地加剧了他与我之间的隔阂。
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提到:“人只有在精神上获得自由,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
孩子的内心并非一片荒芜,他的抗拒和躺平,更多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束缚和压力。
当我们不断用外界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孩子时,我们剥夺了他们内心追求自由和自主的权利。
 躺平,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
在儿子陷入抑郁的日子里,他常常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整天躺在家里,既不学习,也不工作。
这种状态让我焦虑不已,甚至让我一度怀疑他是否已经放弃了生活的希望。
直到后来,我渐渐明白,孩子的躺平,并不是懒惰或逃避,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过一个观点:“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
儿子的躺平背后,其实是他在努力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压力和伤害。
当他感到无力面对社会的期望和我的高压时,唯一能让他感到安全的选择就是“躺平”。
通过这种方式,他在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不让自己被逼到崩溃的边缘。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面对监狱生活的残酷,他选择了暂时“躺平”,表面上看似屈从于命运,但实际上,安迪在寻找自我救赎的契机。
他的内心一直保持着一股强烈的信念,等待时机成熟时重新站起来。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面对看似绝望的局面,有时“躺平”只是表象,背后或许隐藏着重生的希望。
当我开始以这种角度去看待儿子的躺平,我不再急于让他“改变”,而是学会尊重他的节奏,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恢复。
与此同时,我开始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一味地催促孩子快点“好起来”,而是要学会放手,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建立亲密关系,孩子才愿意与父母沟通
真正让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的,不是我们给出的“正确答案”,而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过去,我总是希望通过讲道理、给建议的方式来帮助儿子走出抑郁,殊不知,这种方式只会让他越来越远离我。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曾说:“在任何一种境遇中,人都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我意识到,儿子只有在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时,才会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表达他的真实想法。
而这种接纳,不是对他现状的妥协,而是对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
当我慢慢放下控制欲,不再急于改变他,而是用心去倾听他的声音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更加融洽。
儿子不再对我有那么强的抵触情绪,甚至开始主动与我分享他内心的想法和困惑。
《小王子》中的一句话也让我深有感触:“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需要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驯服与被驯服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时,他们才会愿意与我们建立亲密的联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找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放手之后,内驱力开始爆发
当我学会放手,尊重儿子的选择时,他的内驱力慢慢开始复苏。
过去我总是担心他永远会躺平下去,但事实证明,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和理解时,他们会在适当的时机找到自己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的威尔是一位天才数学家,但他的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创伤,这让他长期封闭自我,选择逃避责任和现实。
直到他遇到了心理医生肖恩,在肖恩的耐心引导和真诚关怀下,威尔开始慢慢打开心扉,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期待去改变。
儿子从躺平到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他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在积蓄力量。当我不再逼迫他,而是选择信任他,他的内驱力开始显现出来。
他逐渐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并为此努力。
 总结
面对儿子的抑郁和躺平,我学会了放手,这并不意味着对他放弃,而是学会尊重他的节奏,给他足够的空间去恢复。
当我不再试图控制一切,而是给予他理解和支持时,他的内驱力慢慢爆发出来,生活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但这种陪伴应该是无条件的支持,而不是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只有当我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信任时,他们才会愿意坐下来与我们好好沟通,才会在适当的时机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抑郁症的康复需要时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


大多数人的抑郁症,都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
如果另一半有抑郁症,你还会和他在一起吗?
让你远离抑郁的4种快乐激素
如果长期感到焦虑抑郁,只有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