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惧怕,你不是一个人」
♡♥关注我,照亮你前行的路
当我们听到“抑郁症”这个词时,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很多人的生活中。
尤其是那些被抑郁症困住的孩子们,他们的痛苦往往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
央视记者曾蹲点安定医院采访,发现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几乎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病”的家庭。
1. 病根往往在家庭,而不是孩子本身
在安定医院的病房里,有很多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眼神中透露着疲惫与无助,似乎与这个年纪该有的活力与快乐完全不符。
记者采访了一位14岁的女孩,她因抑郁症住院治疗。
女孩说:“我没有做错什么,但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她的母亲则在一旁焦急地说:“我们家里没问题啊,都是她自己想不开!”
可是,真的如母亲所说吗?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曾说:“未被察觉的情感会引导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这些孩子的痛苦,其实往往是家庭中那些未被察觉的情感问题在作祟。
父母的不和谐、过高的期望、冷漠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感受……这些因素都会深深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 过度期待,是父母给孩子的无形枷锁
很多父母总觉得,只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就能让他们顺利成长。
但实际上,这样的“爱”往往会变成一种沉重的枷锁。
小张今年17岁,因为成绩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他的父母都是高校教师,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家业,考上名牌大学。
“我从来没有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做什么都得考虑父母的期望,他们总是告诉我,如果不努力,我的人生就毁了。”
小张说完,眼里闪过一丝无奈。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的期待如果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3. 情感冷漠,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深渊
在采访中,有一位12岁的小女孩小雨,让人印象深刻。
她平时话很少,总是低着头,看起来很孤单。
她的母亲对记者说:“我们家条件很好,什么都不缺,但她总是高兴不起来,我真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可是,当记者单独和小雨聊天时,发现她内心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她说:“爸爸妈妈从来不问我在想什么,他们总是觉得我好像什么都不缺。但我真的很孤单,有时候就觉得活着没意思。”
这种情感上的冷漠和忽视,可能比物质上的贫乏更可怕。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过“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指的是能够理解、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
而在很多抑郁症孩子的家庭中,这样的父母往往是缺失的。
父母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深渊。
4. 控制欲强的家庭,压垮孩子的心灵
控制欲强的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孩子,忽视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和感受。
小李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好了一切,连衣服颜色、朋友的选择都要经过父母的“批准”。
当她考上大学,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时,父母强烈反对,坚持让她选择就业前景好的“金融”专业。
最终,小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进入了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专业。
她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为父母而活,活得特别累,特别没劲。”
她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无奈,因为她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小天狼星·布莱克说的:“我们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父母、环境或血脉的产物。”
可惜,很多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做自己的选择。
5. 缺乏有效沟通,是家庭关系中的“隐形杀手”
在安定医院的病房里,记者还遇到了小王的母亲。
小王今年15岁,因为抑郁症住院治疗。
她的母亲一脸焦虑地说:“我天天陪着他,怎么还抑郁呢?”
可是,记者与小王聊天时,他却说:“我和妈妈没有什么话好说,她根本不理解我。
她总是用她的想法来解释我做的事,连我喜欢的游戏,她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只有一方的指责和另一方的反抗。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曾说:“真正的理解,是将别人的感受作为他人感受来看待,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解读。”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孩子,忽视他们的真实感受,那么,亲子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6. 从“表面问题”看到“深层病根”
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男主角李在哥哥去世后,成为侄子的监护人。
他试图承担起责任,却因为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屡屡失败。
李的情感封闭让他无法真正理解和接近侄子,而侄子在失去父亲后,也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痛苦中。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很多表面上的问题其实是由更深层次的情感创伤引起的。
抑郁症孩子的痛苦,往往是他们无法真正被父母理解和接纳的结果。
如果父母不能看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无论孩子如何挣扎,都难以真正摆脱痛苦的束缚。
7. 如何改变家庭关系,帮助孩子摆脱抑郁?
面对这样的现实,父母能够做的,不是去责怪自己或孩子,而是从现在开始,尝试去改变亲子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1. 学会倾听,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不要急着给孩子建议或批评,而是先试着去倾听,理解他们的感受。
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平等的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2. 放下控制,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和方向,而不是一味地按着父母的期望去生活。
3. 创造情感支持的环境。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支持也同样重要。
父母的关心和支持,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很多艰难的时刻。
4. 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自己情绪不稳定,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
因此,父母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8. 结束语:抑郁症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症结
每个被抑郁症困住的孩子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家庭中的某种病根。
这种病根可能是过高的期待、情感的冷漠、过强的控制欲,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反思家庭的互动模式,找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问题根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的困扰,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大多数人的抑郁症,都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
如果另一半有抑郁症,你还会和他在一起吗?
让你远离抑郁的4种快乐激素
如果长期感到焦虑抑郁,只有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很多明星抑郁症治不好,为什么普通人却可以?
女儿抑郁后,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关注我,照亮你前行的路
当我们听到“抑郁症”这个词时,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很多人的生活中。
尤其是那些被抑郁症困住的孩子们,他们的痛苦往往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
央视记者曾蹲点安定医院采访,发现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几乎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病”的家庭。
1. 病根往往在家庭,而不是孩子本身
在安定医院的病房里,有很多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眼神中透露着疲惫与无助,似乎与这个年纪该有的活力与快乐完全不符。
记者采访了一位14岁的女孩,她因抑郁症住院治疗。
女孩说:“我没有做错什么,但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她的母亲则在一旁焦急地说:“我们家里没问题啊,都是她自己想不开!”
可是,真的如母亲所说吗?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曾说:“未被察觉的情感会引导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这些孩子的痛苦,其实往往是家庭中那些未被察觉的情感问题在作祟。
父母的不和谐、过高的期望、冷漠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感受……这些因素都会深深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 过度期待,是父母给孩子的无形枷锁
很多父母总觉得,只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就能让他们顺利成长。
但实际上,这样的“爱”往往会变成一种沉重的枷锁。
小张今年17岁,因为成绩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他的父母都是高校教师,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家业,考上名牌大学。
“我从来没有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做什么都得考虑父母的期望,他们总是告诉我,如果不努力,我的人生就毁了。”
小张说完,眼里闪过一丝无奈。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的期待如果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3. 情感冷漠,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深渊
在采访中,有一位12岁的小女孩小雨,让人印象深刻。
她平时话很少,总是低着头,看起来很孤单。
她的母亲对记者说:“我们家条件很好,什么都不缺,但她总是高兴不起来,我真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可是,当记者单独和小雨聊天时,发现她内心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她说:“爸爸妈妈从来不问我在想什么,他们总是觉得我好像什么都不缺。但我真的很孤单,有时候就觉得活着没意思。”
这种情感上的冷漠和忽视,可能比物质上的贫乏更可怕。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过“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指的是能够理解、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
而在很多抑郁症孩子的家庭中,这样的父母往往是缺失的。
父母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深渊。
4. 控制欲强的家庭,压垮孩子的心灵
控制欲强的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孩子,忽视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和感受。
小李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好了一切,连衣服颜色、朋友的选择都要经过父母的“批准”。
当她考上大学,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时,父母强烈反对,坚持让她选择就业前景好的“金融”专业。
最终,小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进入了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专业。
她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为父母而活,活得特别累,特别没劲。”
她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无奈,因为她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小天狼星·布莱克说的:“我们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父母、环境或血脉的产物。”
可惜,很多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做自己的选择。
5. 缺乏有效沟通,是家庭关系中的“隐形杀手”
在安定医院的病房里,记者还遇到了小王的母亲。
小王今年15岁,因为抑郁症住院治疗。
她的母亲一脸焦虑地说:“我天天陪着他,怎么还抑郁呢?”
可是,记者与小王聊天时,他却说:“我和妈妈没有什么话好说,她根本不理解我。
她总是用她的想法来解释我做的事,连我喜欢的游戏,她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只有一方的指责和另一方的反抗。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曾说:“真正的理解,是将别人的感受作为他人感受来看待,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解读。”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孩子,忽视他们的真实感受,那么,亲子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6. 从“表面问题”看到“深层病根”
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男主角李在哥哥去世后,成为侄子的监护人。
他试图承担起责任,却因为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屡屡失败。
李的情感封闭让他无法真正理解和接近侄子,而侄子在失去父亲后,也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痛苦中。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很多表面上的问题其实是由更深层次的情感创伤引起的。
抑郁症孩子的痛苦,往往是他们无法真正被父母理解和接纳的结果。
如果父母不能看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无论孩子如何挣扎,都难以真正摆脱痛苦的束缚。
7. 如何改变家庭关系,帮助孩子摆脱抑郁?
面对这样的现实,父母能够做的,不是去责怪自己或孩子,而是从现在开始,尝试去改变亲子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1. 学会倾听,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不要急着给孩子建议或批评,而是先试着去倾听,理解他们的感受。
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平等的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2. 放下控制,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和方向,而不是一味地按着父母的期望去生活。
3. 创造情感支持的环境。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支持也同样重要。
父母的关心和支持,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很多艰难的时刻。
4. 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自己情绪不稳定,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
因此,父母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8. 结束语:抑郁症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症结
每个被抑郁症困住的孩子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家庭中的某种病根。
这种病根可能是过高的期待、情感的冷漠、过强的控制欲,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反思家庭的互动模式,找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问题根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的困扰,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大多数人的抑郁症,都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
如果另一半有抑郁症,你还会和他在一起吗?
让你远离抑郁的4种快乐激素
如果长期感到焦虑抑郁,只有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很多明星抑郁症治不好,为什么普通人却可以?
女儿抑郁后,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