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挤满了小学生,但医生并不喜欢搭理年轻抑郁症患者

「不要惧怕,你不是一个人」
♡♥关注我,照亮你前行的路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组数据,说现在精神科的患者越来越年轻,甚至有很多小学生因抑郁症或焦虑症就诊。
这种现象真的令人担忧,但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医生面对这些小小年纪的抑郁症患者时,并不那么热心。
这并不是因为医生不尽责,而是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的症状往往不是疾病的根源,而是家庭环境的投影,甚至可以说是在替父母的情感问题“背锅”。
 一、精神科里的孩子们:症状只是冰山一角
前几天和一个在精神科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说最近的门诊越来越多地接待小学生患者。
那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出现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残或有自杀倾向。
看着这些小小的身影,真的很难想象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大约20%的青少年存在精神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类型。
而这些孩子的症状,大多不是“无缘无故”就出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家庭问题。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曾说过:“未解决的父母问题,最终都会变成孩子的问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之间的矛盾、压力、情感问题,如果不能被妥善处理,最终都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孩子,而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就是家庭问题的一个“出口”。
 二、医生为何“不热心”搭理这些小患者?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医生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们希望医生能“治好”孩子的抑郁症或焦虑症,但同时又不希望被医生问到家庭关系的问题。
结果很多医生在面对这些小患者时,也会感到无奈。
《活着》这本小说里,余华笔下的福贵一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最让人心痛的是,所有的灾难最终都落在了最无辜的孩子身上。
类似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
医生们发现,很多孩子的抑郁症状其实是家庭问题的反映,而这些问题往往根深蒂固,远不是开几颗药就能解决的。
面对这些“顽疾”,医生也会感到无力,因为真正需要“治疗”的是家庭,而不是孩子。
我认识一个医生朋友,她曾经接诊过一个10岁的小女孩,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她的父母表面上对她很好,但在家庭生活中充满了压抑和控制。
父母离异后,双方都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每次来医院,父母总是一边说孩子的问题有多严重,一边互相指责对方对孩子不够关心。
面对这种情况,医生真的是无从下手,因为不管对孩子说什么,家庭的压力依然会继续存在。
医生最终告诉那位母亲:“孩子的问题不在孩子自己身上,而是她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和爱。”
但这样的建议往往会被忽视,很多家长更希望医生“治好”孩子,而不是反思自己。
 三、家庭是孩子情绪问题的“病根”
很多时候,家长带孩子去看病,是希望医生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和“简单的解决方案”。
但心理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说:“儿童的情感问题,往往是父母的精神困境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 
这意味着,孩子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可能是父母关系紧张、情感缺失或情感疏离的表现。
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她曾接待过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每天都说自己“很累”,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甚至会突然哭泣。
通过多次沟通,她发现,孩子的父母长期分居,母亲总是把情绪压抑在心里,而父亲又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极少。
孩子处在这种缺乏爱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种“累”和“痛苦”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下,任何药物都无法真正起效,除非家庭氛围有所改善。

 四、孩子的“背锅”现象:用情绪代替父母的言语
有一种现象叫“情绪替代”,指的是孩子通过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行为来替父母表达内心的痛苦或不满。
这种现象在一些抑郁或焦虑的小患者身上尤为明显。
《心灵捕手》这部电影里,威尔的心理创伤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心理问题,而是童年遭受的虐待、被抛弃的经历让他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和抗拒。
他表现出来的反叛、对抗,实际上是在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
我曾听过一个咨询案例:一个小女孩总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甚至会打自己的妈妈。
家里人怎么安抚都不行。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妈妈才发现,孩子的情绪其实是在表达她对父母关系的不满。
父母表面上不吵架,但长期冷战、互不沟通,这种压抑的氛围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无助。
她用“发脾气”来替父母表达他们自己都不敢说出口的情绪。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孩子的抑郁和焦虑,实际上是家庭情感失衡的反映。
孩子用他们的方式“背锅”,把家庭中的情感裂痕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下,单靠医生的治疗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医生可以开药,甚至给出一些心理治疗建议,但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模式,孩子的症状很难根治。
 五、家庭问题的“救赎”:父母的自我成长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的自我成长和觉察非常重要。
只有父母先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红楼梦》中贾母虽然对子孙们疼爱有加,但她对整个家族事务的控制欲,也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复杂矛盾。
曹雪芹用她的形象,揭示了家庭内部微妙的权力关系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爱”若变成了无形的控制和压力,只会让孩子在情感上感到更加孤立和无助。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不是去控制或改变孩子,而是反思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孩子不是父母情感的垃圾桶,也不应该成为父母未尽梦想的延续。
要想孩子的情绪问题得到根本改善,父母需要先改变自己,不再把自己的情感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
 六、医生也无能为力的“症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
现实生活中,很多医生面对这些年轻的抑郁症患者,也只能无奈摇头。
因为他们知道,再多的药物和治疗,也无法改变一个情感失衡的家庭环境。
医生能治的是病,但治不了“家”。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时只是家庭问题的一面镜子,治好了表面的“病”,但如果家庭环境没有改善,这种“病”随时会卷土重来。
这时候,父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父母的理解和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大支柱。”
要想孩子真正走出心理困境,父母需要做的是学会理解、包容和支持,而不是指责、控制和推卸责任。
总之,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是家庭环境的问题。
精神科的医生们其实也很无奈,因为他们知道,要想真正帮助这些孩子,除了治病,更重要的是要治家。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家庭氛围。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心理上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在替父母的情感问题“背锅”中痛苦挣扎。


女儿在北大六院确诊抑郁后,我亲手把她从坑底拉了上来
我不想上班,不想出门,只想躺着,浑身无力。我是抑郁了吗 ?
抑郁症的躯体化到底有多痛苦?
为什么校园成为抑郁重灾区?80后基本上都是被父母连打带骂长大的,那时候很少听说有抑郁症
想走出焦虑、抑郁,要先假装自己已经痊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