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安全风险,多一些“不履薄冰”的谨慎 | 人民锐见


受寒潮影响,近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不同幅度的降温。一些城市的河流、水库结成冰面,经网络博主推荐后,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滑冰、拍照。在滤镜包装下,这些地方看起来很美,实则大多位置偏远,冰层厚度不明,也缺乏专人监测和维护,极有可能暗藏危险。
有人认为,气温已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冰面看上去挺厚实,上冰不会有危险。其实,冰层厚度与承重能力,非肉眼可以测量。根据相关部门规定,在自然冰冻的正规冰场上滑冰,冰层要达到15厘米以上,且之后一周气温持续保持在-8℃到1℃之间,不出现大风天气的条件下,冰场才能开放。与之相对,很多野冰场的冰面往往厚薄不均或有裂缝,有可能出现部分区域并未上冻的情况。尤其在流动河道上结冰的冰面,由于水位会随着水量大小发生变化,冰面下会形成2—3厘米的“真空”,十分危险。此外,野冰场没有专人进行监管维护、提供救援保障,极易发生意外。基于人身安全考虑,上冰游玩应远离野冰,前往正规冰场。
安全是一项运动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让冰雪爱好者远离野冰场,相关责任主体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共同想招发力。对于公园、景区内河道形成的野冰场,经营方要履行好安全管理和提醒义务。对于野外冰域,河湖管理单位、市场监管部门等应加强联合巡查,设置警示标识与围栏,发布醒目的安全风险提示,严查私搭违建滑冰场所与非法经营活动。网络平台也要加强内容监管与合理引导,依法依规限流、屏蔽包含滑野冰等危险行为在内的相关图文视频,避免用户跟风前往、学习模仿。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更好规范冰雪运动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图源央视
同时也要看到,不管是因为平台博主推荐,还是自己主动前往,滑野冰屡禁不止,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有的滑冰场所,以及场所提供的服务,没有很好满足广大冰雪爱好者的上冰需求。正因此,让滑野冰不再有市场,除了立足于严防上冰,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也要想办法多建冰场,为大家提供更多服务质量好、体验丰富、性价比高的滑冰场地。最近,北京开放5处天然河湖冰场,已有25家公园推出40块冰雪场地,配齐应急物资与救援人员,保障市民安全游玩。类似的地方实践,有效增加了冰雪运动场所供给,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滑野冰行为。
今年以来,多地发生滑野冰落水的意外事件,有人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春节将至,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个人一定要将安全放在首位。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提高风险意识,远离野冰场,多向家人朋友普及滑冰安全知识,多一些“不履薄冰”的谨慎,就能筑牢冰雪运动的安全底线,确保滑冰更安全,滑得更欢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