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用钱买了个县官。因为不认识几个字,常常闹笑话。有一次,他坐堂问案,书吏呈上一份名单,上面开列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人的名字,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卡丢,证人叫新釜。
县官叫原告郁工来,因错喊成“都上来!”原告、被告、证人一起都上来了。县官发怒说:“本县只叫原告一人,为什么全上堂来?”书吏在旁边听得清楚,但是不好直说县官叫错,便禀告说:“原告名字,另有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县官又点被告齐卡丢,误叫成“齐下去!”三人又一起下去。
县官又发怒道:“本官只叫被告一人,为什么又全下去?”
书吏又禀告说:“被告名字也另有念法,叫齐卡丢,不叫齐下去。”
县官说:“既然如此,证人名字,你念什么?”
书吏说:“叫新釜。”县官转怒为喜,说:“我就估量他必定另有念法,不然我叫他做'亲爹’了。”
一位老师讲解虚词“而”字时,对学生说:“这个'而’字,有很多意思,是个一词多用的常用字。”
第二天,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乱用了许多“而”字。老师看了很生气,便在作文上批道:“该而不而,不该而而而;而今而后,应而便而,不应而不而。”
学生看了这个批语,说:“老师一连用了许多而字,就是不许我们用!”
有个学生,指着“岂”字请教别字先生”:“这是什么字?”
“'豆’字。”
“我过去念的“豆’字,上边没有'山’字,这个'豆’上面怎么。”有'山’字呢?”
别字先生不耐烦地回答:“真是'豆’有此理!没有'山’字的豆,是平原的豆,这个'岂’是山里出的豆。”
财主的儿子无心学习。一天老师写了个“日”字教他认。他只看了一眼说:“认得了!”
过了几天,老师给他一本书,要他把“日”字找出来,他找了半天,忽然看到孔子曰的“曰”字,便对老师说:“这就是你要我找的'日’字,几天不见,它胖了许多!”
田登做郡守的时候,不许老百姓用“登”字,谁触犯了轻则挨打,重则杀头,于是全州都叫灯为火。
正月十五放灯,照例让老百姓进城游玩观灯,官府便贴出布告,大书:“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百姓看后大吃一惊,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前,有个读书人,带着仆人,挑着行李,赴京城赶考。走到半路上,忽然一阵大风,把头巾刮掉了,仆人慌忙喊道:“帽落地了,帽落地了。”
读书人觉得不吉利,因为“落地”与“落第”声音相同,而“落第”就是考不上的意思,所以,嘱咐仆人道:“要是再掉什么东西,都不要说落地,要说及地(第)”
仆人说:“知道了。”他怕担上的行李掉下来,边说边把担上的行李拴紧。
读书人说:“要好好拴住。”
仆人说:“这回就是走到天边,也不会及地(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