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名家真迹带你一次性逛完古代书法史|观展




图文|江流夜
上世纪 50 年代初,大陆文物两大聚集地——北京和上海,均在筹备创建自己的博物馆。北京在当时已经有了 1926 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以收藏历史类文物为特色。为和北京的“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形成分工,上海博物馆最终决定以“中国古代艺术文物”为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上博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中国古代艺术殿堂。其中的书法馆,更是皇冠上的明珠。其真迹之多,价值之高,堪称一部绝佳的古代书法史。
展厅图
01
先秦时期:书法的萌芽 
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和一般的“直觉”不同,甲骨文并不是当时的通行文字,而仅仅是当时占卜这一特殊行业的专用字。商代人日常写信不会拿着刀刻在龟甲上,主流的书写工具依旧是毛笔和竹简。这一点在出土的商代墨迹以及甲骨文当中的“聿”(像手拿着毛笔)和“册”(像编联的竹简)都有证明。只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商代竹简很难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只有甲骨。这也算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祭祀牛胛骨书辞:三千多年前的毛笔墨书
毕竟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是个技术活儿,而通过甲骨和先祖交流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这就产生了把字写美观的需要。在甲骨行业内部,也需要“师傅带徒弟”,这就是所谓的“习刻”。顾名思义,一般是师傅刻一个范本,徒弟对照其笔法临摹创作。如《英国所藏甲骨》第 2635 号甲骨,上方小字为师傅的范本,字小而笔法规整;下方为徒弟的习刻,字大且笔法生硬。像极了现在书法初学者得从中楷学起,不能直接写小楷。此外还有同书第 1890 号甲骨,刻写非常混乱粗陋,应当是初学者的“草稿纸”。

《英藏》 2635 、 1890 
甲骨文中的刻写精品,“匠心之作”,如上博书法馆陈列的《甲骨文合集》 32018 ,属于“殷高宗”武丁时期的甲骨。这一时期的甲骨字体往往较大,结构整饬,刀法端正,颇有中兴盛世的气象。
《合集》 32018 
同样,进入周朝之后,主要的书写工具仍然是毛笔和竹简,但是留存下来的主要是青铜器。书法馆陈列的西周早期昭王时代的召卣记载了器主人召受到伯懋父的赏赐。
伯懋父是周文王之孙,卫国第二任君主,大名鼎鼎的卫康伯懋,也称王孙牟。他和他的父亲,卫国首任君主卫康叔封,曾经跟随周公旦征讨反叛的东夷。卫康伯带领着整编自殷商旧部的殷八师,在华北平原驰骋疆场,所向披靡,为周天子立下汗马功劳。器主人召可能也是康伯手下的一名战士,他能亲自得到名将的赏赐,想必一定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命人书写下这一大事,传之万世。整个铭文刻写精美,毛笔的笔法丝毫毕现,是珍贵的西周早期书法范本。

西周 召卣
此外,展厅内还有一份“国宝剪影”:西周宣王时期毛公鼎的全形拓。毛公鼎在清末出土于陕西周原,腹内有近500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字数之最,书法整饬秀丽,书写者在当时也必然是书坛的佼佼者。铭文详细记录了器主毛公瘖接受宣王任命告诫的全过程,堪称一篇西周时期原汁原味的《尚书》。此器原器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院利用全形拓的形式,在二维的纸面上又再现了毛公鼎的风貌。
毛公鼎全形拓
02
一扫六合:文字的统一
进入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各个国家的文字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很快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文字的进程,其他六国的文字因此纷纷遭到淘汰,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系统,主要继承自秦国的文字系统。展厅中展出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后的几件秦系文字珍品:石鼓、始皇诏方升、琅琊刻石,正是这一过程的完美展现。
石鼓文,明拓本,原件现在故宫博物院
所谓“石鼓”得名于其原件为石质,象鼓之形,记录的是与《诗经》类似的田猎有关的先秦诗歌,所以也称作“猎碣”。比如上面这一段即用秦国文字书写“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宝。君子云猎,云猎云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今天读来,依旧朗朗上口。
秦景公四年(公元前 573 年)八月,周太子泄心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景公的成年礼,并与景公一同游猎。泄心此次短期度假结束后,第二年便即位为灵王。秦人倍感荣幸,自己有幸与周天子同游,遂专门刻石纪念。其书写的文字,便是统一前的秦系文字。
始皇诏方升
秦国完成统一后,立刻开始着手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多方面的统一工作。馆内陈放的“始皇诏方升”记录了秦始皇的诏书原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件器物本身就是“一升”的标准器,正是统一度量衡的标识。其使用的书体,就是秦国最为标准的小篆,正是今天我们书写的汉字的重要源头。
琅琊台刻石,嘉庆拓本
在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后,秦始皇开始巡行天下,在各个地方勒碑刻铭,记录自己的伟大功绩。展馆内陈列的琅琊刻石原石,相传就是由丞相李斯使用秦代官方书体小篆亲自撰写。两千年的风吹雨打,其原迹已经完全模糊,但仍然可见当年篆书的圆转流畅之美。
03
汉晋隋唐:走向成熟
秦汉时期汉字最重要的变化便是“隶变”。隶变解散了古文字阶段汉字复杂弯曲的笔画,代之以简单的直笔和折笔。书法史中,汉代成熟的标准八分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磔,艺术价值最高。这其中,又以《乙瑛碑》历来被推举为“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拓本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 153 ),曲阜孔庙前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行异常盛大的“公务员考试”。原来,孔庙作为礼仪保存的重要“博物馆”,存放了大量礼器,长久以来却缺少统一的集中管理。因此,鲁相乙瑛向朝廷上奏,增设一名守庙的百石卒史官,统一管理孔庙的各类礼仪事物。经过辗转研讨,朝廷同意了这一项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提议。于是专门举行了一场公开考释,选取精通典籍,熟悉礼法的壮年人才。经过激烈的角逐,当地有名的大孝子,专治《春秋公羊传》的孔龢摘得桂冠。为了纪念这一盛事,专门立了此碑。原碑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书法馆展出的是《乙瑛碑》明末的一个拓本,还可窥见原碑的汉隶神韵。
汉隶通行后,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朝着书写简洁迅速的方向进行,分别出现了草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都具有很强的个性,非常适合艺术创作,很快就诞生了一批震烁古今的优秀书家,其中最为有名的当然就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展馆中有两件重量级的珍宝,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羲之《草书上虞帖》,王献之《行书鸭头丸帖》。
草书上虞帖
《上虞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份短札。这段时间大概是吃坏了肚子,王羲之每天晚上肚痛难忍,经常彻夜失眠,导致本来的很多出行计划全部取消,于是只有以书信问候: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整篇草法自然洒脱,通过点画的动静变化,仿佛能够完全还原王羲之书写的节奏样貌,运笔如行云流水,极富韵律,是王羲之草书的传世名作。
行书鸭头丸帖
所谓的“鸭头丸”是一味治疗水肿腹胀的药丸。王献之服用此药后写信与朋友相约,全帖共 15 字:“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与《上虞帖》对比,可见草书行书各自意趣的不同。全篇一气呵成,衔接自然,行书中而有草法,与王羲之的外异内同,可窥见二王笔法的一脉相承。
《鸭头丸帖》递藏有序,可考者有宋徽宗、元文宗、柯九思、明神宗等,可谓是名家云集,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上面两份二王法帖均为唐人摹本,但是由于二王时代久远,留存下的书迹都是吉光片羽,加上唐人摹写技法高超,传达了二王的神韵,至今仍有极高的价值,是上海博物馆书画厅最重量级的藏品。
此外,还有一件可与这两帖媲美的国宝:怀素《草书苦笋帖》。
 
《苦笋帖》是怀素给友人的手札:“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系接受友人赠送苦笋和茗茶的回信,风雅至极。怀素是唐代最为杰出的书家之一,被誉为“草圣”,师从颜真卿,其笔法深得二王精髓。《苦笋帖》仅有短短两行,但是结构安排松紧结合,在草法之中暗藏楷、行,正奇相参,意趣非凡。此帖也是迄今为止怀素作品中唯一没有争议的真迹,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4
宋元明清:名家辈出
唐代以后,书法艺术臻于完善,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书家。仅在这一个小小展厅中,便汇集了米芾、苏轼、朱熹、赵孟頫、王守仁、祝枝山……等等家喻户晓的名家的真迹。这其中尤其有一位重量级选手。
南朝梁时期,梁武帝曾命周兴嗣将王羲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编为一片文章,作为书法和童蒙的范本,这就是著名的《千字文》。《千字文》后世成为了历代书家最爱写的文章,几乎每一位大书家都有《千字文》传世。
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时年二十三岁的皇帝赵佶刚刚完成了用自创的瘦金体书写的《千字文》,在卷末写上了“天下一人”的花押。全卷结体疏朗端正,笔力尖劲细挺,风格飘逸清润,徽宗啧啧称赞,很是得意。
赵佶《千字文》
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四个年头。童贯等人刚刚带兵消灭了青海地区的唃厮啰国。大宋又一次开疆拓土。澶渊之盟已经带给大宋一百多年的和平,东京一片繁华,大宋蒸蒸日上。这位艺术皇帝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整日留连书画之中。最后他决定将这份《千字文》赏赐给大功臣童贯!
年轻的皇帝不会想到,帝国的隐忧都埋在太平的幻想之下。仅仅 11 年后,北方新兴的女真人就会南下。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汴京。这份《千字文》的第二位主人童贯,也在后世背上了“六贼”的恶名。这份《千字文》此后在一代一代人手中辗转,历代流传有序,最后陈列在了上博的书法馆。它是这一千年历史的见证者。它默默地躺在那里,诉说着无数的风云变化。
这一时期的名家是如此多,以至于难以在一篇文章中介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故事,期待您在上海博物馆书法馆中亲自见证!
【更多展品】
居延木简(谷物支出记录)
东汉 熹平石经 残石
苏轼 楷书祭黄幾道文卷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赵孟頫 行书手札册
文徵明 行书寿华君序轴
王宠 草书古诗十九首卷
董其昌  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朱耷  行书宋人旧闻等册
赵之谦 楷书急就篇册
罗振玉 篆书小臣宅敦铭轴
观展攻略
上海博物馆书法展厅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常设展厅,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
二楼。二王法帖及《苦笋帖》需要单独排队观看,一定时间后可能会轮换,请尽早参观。
开放时间: 10:00-18:00 , 17:00 后停止入场。散客免预约,互动体验空间预约入场;除国定节假日外,周二闭馆。
参考文献:
沃兴华:《中国书法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 年。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