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何一晨
怀黄握白,酌金馔玉。从 3000 多年前商朝出现金器开始,熠熠生辉的金银器就是历代帝王的所爱。清代金银器以皇家器物为主体,器型大、装饰豪华,有浓厚皇家格调。呼和浩特博物院推出的“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展”,为我们展示了故宫极具代表性的 108 件金银器,再现清朝气象的吉光片羽。
礼与礼器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器,成为古代中国语境下“礼”的象征符。
清 银镀金丽妃册
清代工艺品华丽繁复,错彩镂金,满目雕饰,这些特点在金银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清朝宫内造办处活计档可知,皇家器用从设计到制作的诸般细务,均由“圣裁”。工匠制作前需要拟定画稿或呈送样品,金银器造型、纹样、疏密、宽窄以及材质的选用调配,乃至配珠的大小数量、绦子的具体结法等,皆须秉承上意,工匠听命而造。
清 金龙
清 金印池、匣
金银器的清宫旧藏多集中于清中期的乾隆时期和清末的同治、光绪两朝。正所谓“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蝠鹿与蜂猴,戟磬及花鸟。附会必含媚,影射各逞巧”,吉祥纹样成为这一时期装饰领域的主旋律,对福禄寿的祈愿演绎得生动丰满,吉祥图腾瑞兽占据重要位置,出现在造型不一、用途迥异的金银器上。
清 银镀金蹲龙纽“丽皇贵妃之宝”
清 银镀金龟纽“丽妃之印”
清 金葫芦
清朝时期藏传佛教兴盛,清宫内廷广设佛堂,金银器中亦有不少内蕴藏传佛教艺术文化。此类金银礼器或出自造办处,或来自各地进献。
清 金佛
清 金佛龛
清 金嵌宝护身佛窝
贲巴壶也称甘露瓶、藏草壶,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的灌顶器皿,在清宫用作陈设器。制作于乾隆年间的银镀金贲巴壶,器腹垂蕤散舒,上有镀金西番莲托举的梵文,一侧兽口衔流,长颈中腰一道连珠纹,上方覆莲耸出小口,下方高座好似倒扣的一朵金菊。
清 银镀金錾花贲巴壶
坛城是一种藏式文化景观,又称曼荼罗、曼扎、满达,经梵文 mandala 音译而来,由意为“心髓”、“本质”的 manda,以及意为“得到”的 la 所组成,故坛城一词意即“获得本质”,也就是获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聚集佛菩萨的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的,可称之为坛城。
就纹样来看,坛城则专指以几何形状为画面结构,自外而内层层以圆形集中,再由中心层层以方形投射,形成井然有序布局的工艺品。每一结构要素,诸如护法火焰墙、金刚杵墙、莲花墙,都各有不同称谓与深刻表义。《国朝宫史》卷十八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庆,各地进奉的寿礼中即有“毗耶净域银镀金坛城一座”。清代坛城中的精品,集打制、錾刻、累丝、镶嵌等各项工艺于一体。
清 金錾花嵌宝坛城
清代之前的金银佛塔多为信众布施入佛塔地宫的舍利容器,通常体量不大。但清宫设计制作的金银塔绝大多数为供奉塔,器型高大,遍镶珠玉。
清 金佛塔
如意堪称清代使用频率最高的礼器,在宫廷中可供颁赐、馈赠、典礼使用,逢年过节王公大臣也会呈贡如意,取吉祥之兆。《国朝宫史》卷十八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庆,各地进献寿礼中涵盖各种质地珍异、称谓吉祥的如意。此外,婚嫁吉礼中也经常出现如意,它还是居室陈设以及常见的手中持物。
清 金囍字如意,上书“长宜子孙”
银镀金囍字蜡扦是清代宫廷大婚仪典中最具代表性的金银器之一,蜡扦的中轴擎杆由两个镂空“囍”字与元宝形蜡泪承盘组合而成,其上点缀蝙蝠、团寿等吉祥纹样。这对蜡扦是同治皇帝大婚时制备,设计精巧,寓意吉祥,与新婚红烛相映成景。
清 银镀金囍字蜡扦
金银香器也是重要的礼器陈设。清宫旧藏金鹤香薰,左右两个金鹤遥相呼应,构成一对。鹤腹内中空用以储存香料,一对翅膀形成上盖,鹤爪下端经榫卯结构嵌入铅质底座,底座四面形似起伏的山峦,呼应金鹤昂首腾云之势,焚香时香气可经高处的鹤喙徐徐散发,取“鹤鸣九皋”之意。
清 金鹤香薰
清宫用作日常陈设的金银器还有各式挂屏、花篮等,如金大吉葫芦挂屏与银累丝花篮。银累丝花篮口径 4.2、盘径 15.7 厘米,通高 14.7 厘米,是提梁壶的样式,有记载“乾隆九年十月初三日收银累丝花篮一件,重十两”。花篮通体为镂空卷草纹饰,工匠用粗丝勾勒轮廓,细撮麻花丝填平,顶端有花苞钮,提梁上端设环用以悬挂,内外镶嵌绿松石与青金石朵花,纹样排布细密有致,纤毫毕现。
清 金累丝嵌宝大吉葫芦挂屏
清 银累丝花篮
此外,还有金银制作的供器,如以香炉一件、烛台二件、花瓶二件组合而成的五供。
清 银烧蓝兽面纹五供银烧蓝兽面纹五供
璀璨的日常
《国朝宫史》卷十《典礼六》“仪卫”一项,皇太后、皇后仪驾中均有金提炉二、金香盒二、金洗一、金水盂一、金瓶二,是所谓“金八件”。《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写元春省亲的排场,仪仗中即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这里的“销金”,当指镀金。
清 铜镀金盥盆
清 金錾云龙纹象足提炉
清 铜镀金水瓶
清代清代金银器中不可忽略的一类,是匣与盒。出自广州工匠的金镂花嵌宝八角盒为平面式盖,盒壁如同相连的八扇镂花窗。盒子通体镂雕、錾刻花卉纹,中心为碧玺雕牡丹花、翡翠叶、周边嵌红、蓝宝石、翡翠、碧玺,镶嵌各种宝石共计 318 块,金碧璀璨、十分夺目。
清 金镂花嵌宝八角盒
清 金镶宝嵌珠圆盒
清 金镶宝五蝠纹圆盒
银累丝圆盒与上文银累丝花篮工艺相似,兼具实用意义与艺术价值。
清 银累丝圆盒
清 银累丝烧蓝葵瓣式盒
清 银镂双龙戏珠竹梅纹长方盒
清 银錾花长方委角盒
清 金累丝嵌宝长方盒
会须一饮三百杯
宫廷筵宴重在仪式,杯盘成为行礼如仪不可或缺的道具。金胎画珐琅花卉纹杯盘作为一级展品,以高纯度黄金为胎体,外着珐琅彩绘。珐琅在清代宫廷是重要的创新工艺,珐琅彩颜料附着力不强,工艺难度较大,烧造量稀少,传世品更为罕见,备受康雍乾三位帝王钟爱。
清 金胎画珐琅花卉纹杯盘
清 金錾缠枝石榴纹杯盘
清 银鎏金凤纹杯盘
清 银錾囍字纹杯盘
清宫里的葫芦式器型丰润饱满,纹饰细腻工整,通体珠光璀璨,成为清代金银器审美的典型代表。金錾云龙嵌宝葫芦式执壶采用繁复装饰,以海水江崖为纹饰,器身刻有二龙戏珠图案,间以各色宝石散落其中,华贵可观。
清 金錾云龙嵌珠宝葫芦式执壶
清 金錾花杏叶执壶
清 铜镀金錾花葫芦式执壶
清 铜镀金錾囍字团寿纹执壶
清 银镀金錾缠枝莲葫芦式执壶
美食需美器,清朝帝后的饮食器具以金银器为主。到乾隆时期,金银餐具的使用载入典章,成为清宫大宴的必备品。
清 金錾八宝龙纹叉 碟 杯盘 勺 箸
清 金錾牡丹碟
清 金錾云纹椭圆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清宫中,金爵是宴饮中的重要酒器。
清 金爵
自古茶具皆以瓷器为主,清代宫廷也是如此。用金银设计茶具,意在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如这件银累丝仿竹编万字锦纹盖碗。
清 银累丝万字锦纹盖碗
清 金錾囍字团寿纹茶碗
奶茶是宫中饮食重要的一项,清乾隆帝在诗注中称:“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奶茶)。乳作汁,所以使用使人肥泽也。”乾隆年制银鎏金龙柄奶茶壶,经锤錾、镌刻等繁复工艺制作而成。壶盖饰有十二瓣覆莲,上方是如意头珠形状的抓纽。壶嘴雕刻双角兽首,壶柄为龙首形,壶身下方錾刻卷草纹。浑圆朴素,錾工有力,为慈禧垂帘时宴请王公大臣所用。
清 银鎏金龙柄奶茶壶
藏族盛装酥油茶的多穆壶,也为清宫使用。金银制作的多穆壶也是长筒式器身,器身打作凸起的两个“节”,便是仿木器的金属箍。
清 多穆壶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满妆之旗头,晚清以前是“两把头”,吴士鉴《清宫词》谓之“燕尾”。晚清则流行加入假发,塑成更为夸张的“大拉翅”。这两种发型均离不开扁方。“两把头”需在头顶把头发平分两边,用扁方挽住固定。“大拉翅”发型则用缎子制作两把头,在上方用真发梳成头座,之后用扁方把二者挽在一起。发型梳成后,扁方隐在里边,金辉也一并藏在深处。
清 金錾囍字杂宝纹扁方
清 金錾花嵌碧玺翠珠扁方
传统的耳挖簪,在清代成为金银簪钗中的一大类。较之于前朝,清代耳挖簪尺寸偏长,俗名一丈青。《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晴雯“向枕边取了一丈青”,正是指代此物。随着尺寸延长,簪头装饰得到更大空间,如金镶翡翠碧玺花叶簪、金镶宝蝶恋花耳挖簪。
清 金镶翡翠碧玺花叶簪、金镶宝蝶恋花耳挖簪
展览中的清宫金银器均为乾隆至宣统不同时期的制作,以贵金属为材料,施以范铸、锤揲、焊接、鎏金、錾花、掐丝、镶嵌等技法。由此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可以“透物见人”,探究清代的典章制度与宫廷文化。
更多精美文物
清 金九龙戏珠对镯
清 金累丝点翠香囊
清 金累丝嵌宝香囊
清 金累丝嵌珠香囊
清 金嵌珊瑚松石斋戒牌
清 金囍字搬指
清 金镶红蓝宝石戒指 金镶翠戒指
清 金胎珐琅鞘玉柄刀
清 金雕花鞘嵌玻璃柄刀
清 金錾花烧蓝鞘牛角柄刀
观展攻略
《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垂范庙堂:礼器仪物”“琳琅多彩:首饰妆佩”“奢华精丽:日用陈设”以及“庄严宝相:造像法器”。
开放时间:展览从 5 月 19 日至 11 月 18 日,为期半年,免费向公众开放,除周一闭馆外,每天 9:00 开馆,16:30 停止入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馆。
预约方式:关注“呼和浩特博物院”公众号—“博物馆”—“参观预约”。
展厅
(以上图片均摄于呼和浩特博物院)
参考资料:
[1]扬之水.清代金银器知见录[J].艺术工作,2021(06):53-66.
[2]孔艳菊.金银器的錾刻与花丝——以故宫文物修复为例[J].紫禁城,2009(09):86-98.
[3]扬之水.众香国里的翠色 清代金银首饰一瞥[J].紫禁城,2013(01):66-79.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