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江流夜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古诗十九首•其十三》
相比人类短暂的一生,古代中国人的眼中,寿命最长者无非“金石”二物。针对那些极具纪念性的,需要“子子孙孙永宝用”的东西,古人往往乞诸金石,以求抵抗时间的洪流。但古人没有今天的摄影技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不朽的遗迹,传拓之法应运而生,使单一的古物可以“化身千万,流布人间”。
近年来,海内文博界逐渐掀起一股“金石热”,各大博物馆纷纷拿出宝藏的诸多金石拓片。然而,聚焦于金石传拓技艺这一技术载体,讲述这一古代复制技术的,上海博物馆“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还是第一次。
古典世界的扫描仪
所谓传拓(tà),是用纸张紧帖金石器物表面,用墨拓印其纹饰、文字技术,突出部分着墨呈现黑色,凹陷部分不着墨留下白色,一黑一白之中便能把原器的神貌复原得毫厘毕现,堪称古典世界的数码扫描。即便是摄影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一些磨损严重的器物,拓片对纹路的呈现效果仍然比照片更好,因此仍旧广泛运用在研究和收藏活动中。甫一进展厅门,就能看到展出的拓印工序和拓印工具。左方的视频更是详细展示着拓片的步骤。策展人李孔融表示,传拓技艺发展千年,虽然看似变化不大,但其实不同时期,传拓使用目的、采用技术,以及服务的对象都各不相同。
传拓基本步骤及工具
时间倒流回中古,大概是某位匠人在一次押印中,望着印文留在纸上的墨色,他突发奇想:我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石碑当成一方印,铺一层纸,刷一层墨,把石碑印下来呢?现存最早的拓片是敦煌出土的唐高宗永徽年间所拓的李世民《温泉铭》残卷,证明迟至唐初传拓之法已经发明。根据《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南朝梁皇家藏有诸多石经拓本,“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可能传拓之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
早期的传拓技术主要是擦拓法,也就是通过着墨的擦子以擦涂的方式平行快速地在纸上送墨。其优点在于能把笔画的细微处表现出来,但有局限性,只能用在平面的碑刻上。本次展出的北宋淡墨擦拓本的《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正是早期擦拓本的典型代表。
永徽四年(653),为了纪念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功绩,唐太宗和唐高宗分别撰写了序文,并请当时的书法“国手”褚遂良执笔书写,立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之后由长安沙门怀仁搜集唐内府以及民间的王羲之遗墨,集字制成《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原石今藏西安碑林(根据荣新江的考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原碑在咸亨年间已毁,西安碑林现存石碑是后来重刻的)。正是因为有传拓技术的存在,让我们能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博物馆,看到这份超越时空的北宋拓本。
进入宋代之后,扑拓法开始广泛运用,借助特制的拓包每一次都垂直扑打,因此送墨比较独立,传拓技术得以应用在立体的石鼓、青铜器等器物之上,泛用性大增。比如展出的“安阳大鼎”,是 40 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考古刚刚挖出来时拓下的拓片。
然而,这些拓片依然仅仅是古器物某一切面的平面呈现,古人仍然不满足于此。为了能够更加立体,直观地看到器物的全貌,“全形拓”应运而生。
全形拓:在一张纸上实现“3 D 打印”
尽管拓印技术成功复制了诸多器物的平面特征,但是金石学者们还是苦于没有办法更加直接地看到器物的大小、狭长、深浅。对传统拓印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清代乾嘉时期的浙江海盐。
过去一般根据徐康《前尘梦影录》的说法,认为全形拓的发明者为海盐马起凤。但是,浙江博物馆研究员桑椹认为,有新材料显示海盐陈克明可能是更早的发明者(其侄陈畯是著名藏家陈介祺的御用拓手)。尽管具体的发明者还有争议,但将此项技术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是僧人六舟。
六舟(1791—1858)也是浙江海盐人,俗姓姚,名达受,字秋楫,别号万峰退叟、西子湖头摆渡僧等,是乾嘉之际金石圈名满天下的拓手。知名金石学家吴式芬曾这样夸赞道:“搨法于此,殆叹观止,可谓前无古人矣!”
六舟(1791—1858)
六舟的全形拓,一般先用灯照出器物的影子,以取定其大小、角度,随后用一整张纸依次分部位拓墨,最后的效果是 3 D 立体地将器物的全部形体呈现在纸上,堪比一张照片。对于没有见试过摄影术的古人来说,六舟的全形拓不啻是“降维打击”。本次展览贴出了六舟最为著名,也极富意趣的《剔灯图》(原件现藏上海图书馆)。
青铜器出土后,往往表面有大量的铜锈,这就需要人工用针剔除。这幅图用两张古灯的全形拓打底,再画上了六舟本人,仿佛是六舟缩小之后进入了全形拓的世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次还展出了剔灯图中“灯”的原物:西汉竟宁元年(B.C. 33)的竟宁元年雁足灯。
《剔灯图》,六舟本人“缩于”灯中
竟宁元年雁足灯
六舟颇为喜欢这种雁足灯,曾经拓出数份,分赠友人。桑椹研究员还讲述了拓片送礼的掌故。在六舟送出的诸多拓片中,鲜明地分出原拓和翻刻两种。翻刻是在原拓的基础上刻在雕版上批量印刷而成,木头的纹理难以再现青铜的原貌,因此效果上次原拓一等。六舟在送行家时,都送出原拓,而给外行则多送翻刻,可谓是“看人下拓片”。毕竟每一次传拓都会损害器物,器主自然心疼。而当时人主要在意的是拓片能否还原器物的形体,至于是原拓还是翻刻,实际并不刻意追求。桑椹研究员指出,这种“看人下拓片”的情况在清末金石圈子中实际上是常态。清末著名藏家端方曾经从埃及运回一批文物,先用水泥复制一批,送外行,均为复制品翻刻本;送罗振玉、王国维这些行家,则均为原拓。
六舟这种全形拓还与绘画混搭,衍生出一种新艺术形式——钟鼎插画,也称“博古图”。顾名思义,就是在钟鼎彝器的全形拓之上画上鲜花,颇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意蕴。
赵之谦、程守谦 杞菊延年图轴
桑椹研究员表示,纸张无法完全展现所有立体细节,全形拓在一些无法传拓的部位(如环耳)实际是画出来的。因此全形拓本身就是“七分拓、三分画”。如果把画的部分推到极致,全部依赖绘画,这就是“颖拓”。
颖拓又称画拓,最早为清末黄士陵所创。“颖”本指尖头(如成语“脱颖而出”),后来代指毛笔尖,所谓“颖拓”,也就是用毛笔拓,实际上不算传拓,而是用绘画再现拓片的质感。上博此次专门展出了近代书法家、金石传拓专家苏涧宽的四轴《颖拓博古图》。
苏涧宽 四轴《颖拓博古图》
吴大澂的金石宇宙
六舟之后,最著名的全形拓藏家当属吴大澂。吴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吴县人,是清末最著名的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之一。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馆员周亚介绍道,吴大澂最著名的斋号“愙斋”实际上是他认错字闹出的“乌龙”。
吴大澂(1835—1902)
吴大澂收藏的一件青铜器中有“周
本次展览展出的吴大澂《愙斋集古图》,巧妙结合了绘画和传拓艺术。卷首部分是吴大澂和友人一起观摩青铜器的画像,卷中则是吴大澂珍藏诸器的拓片,共 84 件,有铭文的都专门制作了铭文拓片,部分器物还有吴大澂的亲笔考释,形成一个庞大的“金石宇宙”,实在是十足的“炫富”。
据周亚介绍,近年来新的研究显示,《集古图》最初只精选了 30 器,吴大澂亲自分为上下两卷。上世纪 30 年代,吴大澂的孙子吴湖帆分别在上下两卷补拓了数器,今天我们看到的《集古图》中凡是没有吴大澂考释的均为吴湖帆补拓。
本次展览还专门找到了《集古图》中所录全形拓的原器,集中陈列在展厅正中的展柜中。一个小彩蛋是,灯光照射下,这些青铜器的影子投射在背后的影壁上。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这些古物的背影,绕过影壁才能看到这些器物的真身和拓片。我们也得以回到吴大澂那个年代,想象着拓手们如何一步一步将立体的古物,永恒地定格在画卷之中。
吴大澂《愙斋集古图》卷轴
以下图片是《集古图》中原器与拓片的对比。
陆父甲角
耳卣
历盘
邓伯
小臣攣方卣
贤簋
贤簋盖
更多展品
以下是更多原器与拓片:
观展攻略
“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位于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览厅,展出时间为 7 月 7 日至 10 月 8 日。分为文化传承的实用技艺、拓墨入画的艺术表现、金石传拓的传承保护三个部分。
开放时间:9:00—17:00(16:00 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6 月 20 日-10 月 8 日参观客流高峰需要预约入馆。此外,7 月 7 日至 8 月 20 日期间每周五 18:00-21:00(20:00 停止入场)开设夜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同样可以在夜场参观。日、夜场预约凭证不能通用。
预约方式:关注“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GO 上博”——“参观预约”。
参考资料:
[1]故宫博物院:《紫禁城》2006年第5期“全形拓专辑”。
[2]纪宏章:《传拓技法》,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
[3]马子云:《金石传拓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4]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华书局,2011年。
[5]荣新江:《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的建立与迁移》,中国书法家协会、绍兴市人民政府编《王羲之与二王学的构建》,书法出版社,2019年5月,134-141页。
[6]徐康:《前尘梦影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年。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