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江流夜
一千年前,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发表了一段著名的“点花录”:“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欲扬先抑,假装自己是爱莲第一人。现在,让我们来到成都,在四川博物院“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可以发现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如果要加上一个期限,那肯定是,两千年。
古老的中华名花
上世纪 20 年代,河南新郑李家楼一处菜园内,尘封了两千年的一座古墓缓缓打开,这就是郑公大墓葬。出土的一百多见青铜器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对“并蒂莲花”的莲鹤方壶。如今这一对方壶一个现藏故宫博物院,另一个则成为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莲鹤方壶(现藏故宫博物院)
荷花原产于中国。在六七千年的新时期时代,黄河流域的大河村遗址和长江流域的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炭化的莲子。证明中国人与莲花朝夕相处已经度过了近六千年。
《诗经》中,郑国是一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地方。那里的池塘里开满了荷花。同时郑国也是中原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交汇的门户。在庄严肃穆的青铜器中第一次出现了莲花,一般认为这是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中精神世界的空前活跃。
本次展览展出的三件带有莲花的青铜器:背带纹方壶、卣簋和泈叔壶,均出自随国墓地。正可以说是莲鹤方壶的“直系亲属”。
《尚书•君奭》中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hóng)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适(kuò)。”后面四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文王四友”,辅佐文王治理国家。其中的“南宫适”就是周初分封在南方的随国开国君主,尊称“南公”。
作为周王朝的南大门,随国是周天子插在江淮地区的一把利剑。根据出土的随国青铜器铭文记载,南宫适能征善战,“君庇淮夷,临有江夏”。但是几百年后,随着周王朝的衰落,随国逐渐被“南蛮”楚国同化。
背带纹方壶
卣簋
泈叔壶
楚国人对莲花的热爱,正如屈原所唱的那样“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青铜器的莲瓣,见证了江淮地区人们对这一花朵的热爱,以至于要镌刻在宗庙重器之上,流传百世之久。
中古时代的明星花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秦汉时期的人们延续了对莲花的喜爱,尤其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并蒂莲,作为祥瑞的象征,获得“瑞莲”的美名。成都地区以出土汉画像砖闻名。这些汉代的“连环画”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民间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次也展出了两方东汉的画像砖:莲池收获弋射图和渔猎采莲图,显示出莲花已深深融入在汉家人民的日常之中。
莲池收获弋射图
所谓“弋射”,指的是在箭矢末端绑上绳子,这样射中飞禽之后可以直接把猎物拉回来,可谓是“钓鸟”。画面上方的人“大鸟上钩了”,正在奋力收绳。而在他的右边,就是一片莲塘,“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还能看见池塘上的水禽。画面下方则是一片水田收获之景。
渔猎采莲画像砖
这一方则更为生动。两艘船正行进在莲塘中,仔细辨认,还能看见莲花、莲蓬。小狗从船上探出头,仿佛正在和水禽嬉戏。右方一人正在援弓缴而射鸟。
进入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大开,文化风气的浓厚,莲花被文人雅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含。白莲尤其因其出淤泥而洁白无瑕,成为无数士人孤高情怀的象征。如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的“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晚唐诗人皮日休的“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其中尤其以白居易尤爱白莲。
元和十年(815 年),白居易因谏被贬为江州司马。江西正好是白莲花的产地。“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居易以往只在长安见过粉荷花,这些白荷花,正给身处低谷的他一个绝佳的心灵宽慰:“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京城的贵人们自称高洁,其实都是“虚得清净名”,只有这种身居偏远之所的才是真正的高士!他甚至发出了“欲收一棵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的感慨。这长安城,不回也罢!本次展出了数件唐宋时期的白瓷莲花器。彼时江州司马要是见到了类似的器物,想必一定会为家里购置数件吧!
五代白瓷莲花盏托
北宋定窑白釉莲花纹碗
北宋定窑白釉莲花纹盘
另一位莲花的著名“带货大 V”是周敦颐。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士人阶层兴起了一股砥砺道德的风气。而莲作为植物当中典型的君子象征,成为了士人们极其喜爱的植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只是这种时代风气的一个缩影。但他的《爱莲说》如此知名,以至于传统纹样中直接多了“爱莲图”这种纹饰。“爱莲图”往往画着为旁人讲解莲花的周敦颐。因此民间又叫做“茂叔爱莲图”(周敦颐字茂叔)。本次展览展出了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绢本《爱莲图》,可以一睹明人心目中这位濂溪先生的风采。
陈洪绶《爱莲图》
明清时期科举文化盛行。“莲”因为与“廉”同音,成为了想要从政的读书人们自我激励的绝佳象征。买一副莲花图挂在书房里,实在是一个读书人莫大的享受。本次展出了诸多荷花题材的明清绘画,可以一窥当时士人的精神世界。
此外,人们还喜欢玩儿“谐音梗”。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中,最流行一种“把莲纹”,顾名思义,就是把数把莲花画在一起,寓意“一把清廉”。
南宋“一把莲”高浮雕石刻
明“一把莲”青花瓷
古人又将荷花和螃蟹放在一起,寓意“和谐”。像今天的打工人一样,摆放在自己的案头,随时提醒自己“love & peace”。
清莲叶螃蟹玉雕
清莲叶式螃蟹笔洗
各大宗教的圣物
对莲花的喜爱除了流行在广大世俗人群中,超凡脱俗的宗教人士,也对莲花青睐有加。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之时,百花盛开,他向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所到之处,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成为了佛教的重要象征。藏传佛教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梵名 Padmasambhāva,意即“生于莲花”,传说是西天竺乌仗那国的国王因陀罗菩提在一处名为郭啸海的水中看到其出生在莲花之中。这种降生神话也感染了道家,在南宋人谢守灏编写的老子神话故事集《混元圣纪》中,也记载了老子降生之初,走了九步,步步生莲,最后指向李树,因以为姓。在本次展览的第二单元专门有一个“步步莲开”装置。当你走过时,脚下也会投射出朵朵莲花,千万不能错过!
正是因为莲花的圣洁内涵,从魏晋开始,在佛教造像和礼佛法器中随处可见莲花纹饰和造型。莲纹作为佛相和佛性的庄严象征而存在,代表了释迦牟尼对众生的开悟,抒发着信众对佛的尊崇和礼赞。本次展览展出了南北朝至唐五代时期诸多珍贵的佛教造像。它们跨越一千多年的时光距离,至今仍昭示着法相的庄严,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
其中尤其以隋仁寿二年(602 年)莲花化生佛塔砖最为难得。据《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无量清净佛国者,都皆于是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每个生前行善念佛的人,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便能于莲花之中化生,从此超脱六道轮回之苦。这就是“莲花化生”的传说。这块佛塔砖雕刻了许多人从莲花之中生出的场景。而正是这一年,后世前往西天取经的玄奘出生了。这块流传了千年的古砖,仿佛正向我们昭示着那位高僧大德的化生。
北周背屏式造像
南朝背屏式造像
隋仁寿二年莲花化生佛塔砖
晚唐释迦佛铜像
清观音像
同时,道教认为莲花“出五世之浊,一无污染”,是远离世俗,超出凡尘的象征,称莲花为仙花,莲藕为灵根,服食可延年益寿。道教人士尤其喜欢芙蓉冠,这是天尊上仙和高功道士是标志性礼冠。《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即头戴芙蓉冠,很好地还原了道士的装束。大家可以在这次展览的诸多造像中寻找“芙蓉冠”。
南朝道教天尊像
总之,莲花在中国长时间的栽培和独特的生长习性,让它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代表的“和合共生”“和合与共”的和合文化,包含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人与天地合德的“天人合一”观,人与社会和睦的家国情怀以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融合共生之道。
更多莲花相关展品
观展攻略
“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位于四川博物院一楼临展 2 号和 3 号厅,展出时间为 2023 年 6 月 9 日至 10 月 8 日。本次特展历时 5 年精心策划,全国 44 家文博单位鼎力相助,汇聚了 218 件莲荷精品文物。分序厅,泥根玉雪原无染、莲花影里数楼台、映日荷花别样红三个单元和尾厅。
开放时间:9:00-17:00(16:00 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四川博物院实行“预约、限流”措施,需预约参观。每日散客限 10000 人次(含特殊群体),团队限 1200 人次。预约后如无法暗示到馆参观,需至少提前 2 小时取消预约,爽约 1 次,30 天内将无法预约门票。
预约方式:关注“四川博物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服务”—“预约订票”
参考文献
张建华,胡继忠,戴建增,杨盼明,韩炜炜,钱燕,杜伟,贺传凯.郑州市大河村遗址2010~2011年考古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9,(第6期).
CPAM, Chekiang Province and Chekiang Provincial Museum.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第1期).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