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端砚之妙:一池砚水,一方风情 | 观展




文|苏皖皖
图|广东省博物馆、苏皖皖
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宋徽宗赵佶登基前被封为端王,端州正是他的封地。宋徽宗称帝后把端州改名为肇庆。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在端州为官三载,并留下了“掷砚成洲”的传说,这里的砚指的就是著名的端砚。
端砚又称端溪砚,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云、紫英之美称,因赏用兼优,被誉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之首,这与肇庆当地独特的端石材料有很大关系,至今肇庆还分布着数十处砚坑,是中国著名的砚台产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端于岭南的端砚也带有明显的岭南风情,海水云龙纹让海浪触手可及,螺蚌、鱼、荔枝、桐叶的造型也颇具岭南特色。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展出了 200 余方精品砚台,让我们大开眼界,品味砚之型、砚之德、砚之史。
端砚·海洋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方巨大的砚池。仔细端详,会发现上面雕有龙身龙爪、海水云龙纹。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副主任,“紫石凝英”端砚展策展人焦大明介绍,海水云龙纹是广东地区雕刻作品特别喜爱的纹样,与广东靠海的地域特色,当地的人情风物有很大的关系。
在广东省博物馆端砚展厅 200 余方精品砚台中,有海水云龙纹的砚台占比颇高,有些砚台甚至会直接以鱼形或岭南佳果的造型来制砚。
清道光 端石鱼形砚
砚背铭文:青青柳,贯之鱼,洋洋洒洒,应亦忘乎江湖
清道光 端石鱼形砚 砚背拓印
清乾隆 端石蚌壳砚
尺寸:长 11 cm 宽 9 cm 厚 1.8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砚形雕如蚌壳,上饰二小螺,颇具生趣。

清同治 端石螺蚌砚
尺寸:长 15 cm 宽 8 cm 厚 1.4 cm
老坑石。砚形如螺蚌,螺身的砚堂可磨墨,螺口的涡形池可用作舔笔。
清 端石荔枝砚
荔枝是岭南佳果,又谐“利”音,以此形制砚,既具观赏性,又有好彩头。看来“谐音梗”古代就开始玩了。
当代 端石雕荔枝摆件
现在虽然日常生活中砚台的使用频次没那么高了,用端石雕荔枝讨彩头的传统依然流传下来。
清乾隆 端石佛手砚
尺寸:长 15.8 cm 宽 8 cm 厚 1.7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稍带紫蓝。砚堂遍布金线。砚作佛手形,形状逼真。佛手为南方地区出产的种植物果实,形象似手,谐音“福寿”,在广东传统工艺中较为常见。
端砚·坑口
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一带,以及七星岩背后的北岭一带,分布着数十处砚坑,端砚的原材料端石就产自这些坑洞。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采石坑因出产的砚石十分名贵而声名远播,又被称为“三大名坑”。
老坑,又称水岩,至迟宋代已有开采,老坑石色青灰略带紫蓝,石质细滑娇嫩,致密紧实。较常见的石品有冰纹、金线、银线、火捺等,其中尤以带鱼脑冻、冰纹冻、青花以及石眼等花纹的最为名贵。麻子坑据传在乾隆年间,有一位名为“陈麻子”的人发现了此坑,并冒险开采,因而得名。麻子坑石与老坑石非常相似,有些甚至可以与之媲美。坑仔岩则从宋代治平年间(1064—1067 年)开始采石。
端石 上三坑地势图
清光绪 端石桐叶砚
尺寸:长 18 cm 宽 14 cm 厚 1.9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石品花纹绚丽多姿。砚背随形巧雕梧桐叶纹,生动别致。

清光绪 端石桐叶砚(背面)

明端石素长方砚
尺寸:长 24.5 cm 宽 11.6 cm 厚 5.5 cm
坑仔岩石。石色青紫稍带赤。有石眼,黄绿色,晕作六重。

清 端石云蝠石子砚
尺寸:长 20 cm 宽 15 cm 厚 3.5 cm
麻子坑石。石色青紫偏蓝。砚石中有鱼脑冻、胭脂火捺和石眼数颗。砚面与砚侧刻云蝠纹,雕工古朴,富有动感。
策展人焦大明介绍,在众多坑口中,老坑石的开采异常艰难,老坑洞口地势较低,洞底在西江水下,延伸百余米。雨季江水上涨时能淹没洞口,即便在干旱的冬季,洞内仍然存有积水。采石大多选在冬季,排干积水是采石前必做的一项大工程。古时需要数十人排坐在洞内,用各种容器将洞内的积水一罐罐传至洞口,大约需要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将水淘干。
历史上曾数度封坑又数次重开。展厅里就有这样两块内容迥异的碑拓,一块内容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当地民众以影响灌溉、妨碍风水为理由,不准开采老坑而做的奉禁碑记。另一块的内容则是“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这块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时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的张之洞,平息了以有碍风水为名,不准开采砚石的争讼,解除封禁,核准石匠开采砚石,并申明将全部砚石开采利润的半数用于营建端溪书院(今广东肇庆中学前身,旧址在府城校区)。碑题“两广总督部堂兼署广东巡抚部院张,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按”;落款为“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札”。并明令各级官吏衙役不得敲诈勒索,私受一砚一钱。不过现已封坑,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没有开采。
清乾隆 奉禁碑记拓片
清 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拓片)
清 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拓片)
张之洞主持开发的老坑大西洞,出产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砚石,俗称“张坑石”。

清 端石荷叶砚
尺寸:长 12 cm 宽 15.5 cm 厚 1.7 cm老坑石。砚背过额雕饰荷花、荷叶。此砚石质石色石品皆优,或为“张坑石”。
清代书法家陈龄在《说砚》中历数了端砚老坑石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后世也将“温、润、柔、嫩、细、腻、洁、美”称为“端砚八德”。

明 端石蕉叶砚
尺寸:长 19.1 cm 宽 12 cm 厚 3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而偏蓝。有火捺、玫瑰紫青花、黄龙纹等。随形雕作蕉叶,线条流畅。
明 端石刻花池椭圆形砚
尺寸:长 15 cm 宽 10.5 cm 厚 2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带紫蓝。砚面有青花。砚额、池、唇雕饰卷草纹。

清乾隆 端石竹节砚
尺寸:长 15.2 cm 宽 7.2 cm 厚 3.1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有鱼脑冻、玫瑰青花和翡翠点。砚形如剖竹。
清乾隆 端石山崖图砚
尺寸:长 15.5 cm 宽 11.2 cm 厚 1.6 cm
老坑石。石质致密坚实。有翡翠纹。雕工依砚材的自然形态,刻成山崖洞石之状。
清乾隆 端石桃形砚
尺寸:长 12 cm 宽 7.7 cm 厚 2.8 cm
老坑石。石色青灰偏紫。砚堂中有火捺、玫瑰紫青花。砚面雕双桃形。

清乾隆 端石壶形砚
尺寸:长 14 cm 宽 10.5 cm 厚 1.9 cm
老坑石。石色青紫微蓝。砚面作壶形。
清乾隆  端石李遐龄铭松云图砚
尺寸:长 21.2 cm 宽 16.2 cm 厚 3.7 cm
老坑石。石色青紫。刻工随自然石色浮雕山石松云。衬石眼为皎月,悬于松云之间,颇得“明月松间照”之意。
端砚·砚林
策展人焦大明介绍,砚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变得更加丰富,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粤博端砚展厅里,陈列了从古至今多种材质的砚台,令人大开眼界。
陶砚制作始于汉代,瓷砚自西晋开始流行。
东晋 青釉三足陶砚
尺寸:口径 12.5 cm,底径 10 cm,高 4.2 cm
这方陶砚圆形,子母口,平底,下承三足。砚内无釉,内心有多个支烧痕。外施青釉,釉面有细碎开片,釉面莹亮。
唐 双足箕形铜砚
用金属制砚,有铁砚、银砚和铜砚。

清 永和元年砖砚
尺寸:长 14.5 cm,宽 12 cm
秦砖汉瓦,致密坚实,清中期金石学大兴,以古砖瓦制砚盛行。这些砖瓦大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物,因是皇家之物,所选土质极为细润,炼制水平也很高,制成的砚不渗水且发墨好。

清 青玉凤字砚

清 青玉蝉形砚
玉砚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殷商时期。中国自古以来以玉为美,米芾《砚史》中将玉砚列于诸石之前。玉砚适于彩墨,主要用于研朱砂。

清康熙  青花八卦纹瓷砚
瓷砚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明清时期瓷砚的品种繁多,以青花瓷砚较为多见,有的还与笔筒、笔架、水盂、墨床等配成文房套具。

清 淌池漆砂砚
据史料记载,漆砚的制作大约始于西汉,而漆沙制砚则始于宋代。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上所制,具有轻便和美观实用的特色。漆沙砚是别具特色的砚品,为砚林增添了新的品种。
端砚·传说
端石产地在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宋徽宗赵佶登基前被封为端王,端州正是他的封地。宋徽宗称帝后把端州改名为肇庆。著名的“包青天”包拯就曾在端州为官三载,并留下了“掷砚成洲”的传说。
因端州盛产砚台,包拯的前任们趁着朝贡的机会,总会私藏数量高达进贡数量几十倍的端砚,以权谋私,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上任后一改陋习,命令按贡数征收,绝不多收一方。传说当包拯离任时,船行至羚羊湾附近,忽然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包拯感到事有蹊跷,发现竟是手下私自收了地方乡绅的一方端砚。包拯一怒之下,掷端砚于江中,霎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相传包拯掷端砚的地方,后来隆起来一块陆地,也就是现在的砚洲岛。
鼎湖砚洲岛位于鼎湖山之南,因宋朝包公“掷砚成洲”传说扬名。
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 618 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 1380 多年。唐朝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里写到:“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早期的端砚尚且默默无名,相传直到某次科举考试后方才一举成名,为天下知。这就是著名的端砚“呵气成墨”的典故。
端砚“呵气成墨”
据说唐代末年,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有位梁姓举子赴京赶考,考试时天寒地冻,磨出的墨汁很快冻成了冰无法书写。正当其他举子一筹莫展之时,梁举人拿出老家端州用端石制成的砚台,对着砚台轻轻呵气,砚台中很快出现了薄薄的水雾,梁举人借水雾研墨,再呵气止冻,顺利完成了考试,并一举考中进士。端砚“呵气成墨”的佳话就此传开,端砚也逐渐为中原地区的文人所熟知。
策展人焦大明介绍,好的端砚石质细腻,温润如玉。将手掌在按在端砚上,掌中的湿气很快会在砚面留下一个手印,因为端石特殊的石结构比较容易存住水。因而才有端砚“呵气成墨”典故的流传。

明崇祯 端石闲足道人长方砚
尺寸:长 17.5 cm 宽 10.5 cm 厚 6.4 cm
这方砚台的侧面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此石为老坑所最难得者。阴天尝作微汗,即可试墨。性温如玉,廉刿能割,故识以传。崇祯庚辰春,闲足道人书。”

明崇祯 端石闲足道人长方砚 侧面铭文拓片

观展攻略
1、参观预约:唯一预约渠道:微信搜索“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进行预约。
2、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 停止入场)
3、《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为常设展,位于广东省博物馆三楼端砚展厅。分为四个单元,“砚林回溯”、“石质粹美”、“神工鬼斧”、“镌诗题铭”。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主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厅内有一方落地玻璃墙,可近距离看到清晰完整的广州小蛮腰,非常适合在此处打卡拍照。
参考文献:
1、《紫石风流-现当代端砚精品选》,广东省博物馆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2、《石隐砚谈》,(清)计楠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唐国史补》, (唐)李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砚史砚谱》,(宋)米芾,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