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光
正仓院,即日本奈良东大寺的附属仓库,用于收藏寺院的各类珍宝器物。这样的仓库东大寺本有十多座,但保留至今的仅此一座,“正仓院”也就变成了它的专称。正仓院分为南、中、北三仓,傅芸子先生《正仓院考古记》中介绍道:“南北两仓均以三棱形木材叠积而成”,“相传初止二仓,中仓乃后之增设者,故所用之木材为方板,异于南北两仓。”
正仓院外景
正仓院所藏宝物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圣武天皇(701-756)御物。圣武天皇与其妻光明皇后(701-760)都笃信佛教,深染唐风。他在位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东大寺,其正殿供奉的卢舍那佛,则是世界最大的室内铜佛。天平胜宝四年(752)大佛举行开眼供养法会,自圣武天皇、光明皇后以下,百官庶民都参与了这一盛会。
四年后,已经退位为太上天皇的圣武上皇去世,在他死后的七七忌辰,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生前的心爱之物悉数捐献,供奉佛前,希望为天皇祈求冥福。这就是“正仓院宝物”历史的开端。光明皇后供献给东大寺的宝物一一记录在册,此即五卷《东大寺献物帐》,又称《国家珍宝帐》,成为我们了解东大寺藏品的珍贵目录。
《国家珍宝帐》卷首
以光明皇后所供奉的珍宝为核心,正仓院的藏品中上至天皇、贵族的日常用品,下到平民百姓的户籍,种类繁多,令人惊叹。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曾指出,古代器物能够传世的很少,我们对古代生活形态的了解主要依靠地下考古发掘,这使得我们的认知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而正仓院藏品为代表一个时代最高工艺水平的皇室用品,风格极尽繁华瑰丽,传世 1300 余年,实在称得上是稀世之珍。日本学者东野治之称正仓院为“天平时代的时光胶囊”,而天平时代正是日本深受唐文化熏陶的时代,正仓院藏品中不少本身即是唐物,亦不乏存世孤品,因此也是我们今天能一窥大唐风物的重要窗口。
秋天是日本一年中最为干爽的时节,正仓院会在这时经过庄严的开仓仪式,将宝物取出曝晒和清点,称为“秋曝”。如今正仓院藏品大部分已经移入现代钢筋水泥建筑西宝库中保管,秋曝已成历史。而这一历史传统在战后,就由奈良国立博物馆利用清点库房的机会,举办正仓院展,为全世界的古代文化和文物爱好者带来一年一度的约定。今年已是第 75 回正仓院展,共展出宝物 59 件,其中北仓 9 件、中仓 24 件、南仓 23 件、圣语藏 3 件,包括 6 件首次展出的宝物。
声与光:正仓院宝物中的螺钿艺术
上图中用做本次正仓院展宣传图的是平螺钿背圆镜。正仓院所藏唐镜件件都是珍品,而本件螺钿镜是正仓院所藏螺钿镜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所谓“螺钿”,系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再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螺钿作为唐代镶嵌工艺的代表,极尽奢华工巧,堪称平面造型艺术的极致。这件螺钿镜,镜背饰以螺钿,用夜光贝来表现大小不等的花草枝叶,中心镶嵌着红色琥珀。花草纹样的间隙散布着研磨后的蓝、白、绿色的绿松石细片。整个镜背可谓是绚丽夺目。
平螺钿背圆镜·镜背(南仓 70) 图源: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官方网站(后文所用图片未特别说明,均来自该网站)
平螺钿背圆镜·镜背鸟细节
平螺钿背圆镜·镜背花卉细节
近年来国内考古发掘也偶见螺钿镜出土,如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唐李倕墓出土的螺钿花鸟纹平脱镜(见下图),但其久埋于地下,保存状态难以与传世品相比,因而正仓院仍是我们直接欣赏唐代螺钿镜的最好渠道。
螺钿花鸟纹平脱镜 图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正仓院展,一件银平脱镜箱也将展出。名物研究专家扬之水先生指出,正仓院的藏品多与其外包装一同保存,镜匣与镜子也是配套的,大体接近“物”之递送时的原初状态,这也正是正仓院藏品的重要价值之一。
所谓“银平脱”,即是用银箔缕切为各式花片沾在所饰器物的表面,上漆若干道,至漆地与之齐平,然后细磨,使花片露出。这件镜箱为装八棱形镜的镜匣,通体采用银平脱装饰,盖上整齐排列着衔着花枝的飞鸟和呈几何形的唐草纹样。千年以降,银与漆或许都已经黯淡,但对每一位驻足于前,静静欣赏的观者而言,都不难想见镜匣当年银光闪烁之际的精美华丽。寓言故事中那位“买椟还珠”的郑人,或许在这一时刻可以为人共情。
银平脱镜箱(南仓 71)
银平脱镜箱·盖顶
银平脱镜箱·箱底
乐器是正仓院藏品中的重头戏,而琵琶则是正仓院珍藏中的名品。中古时期的琵琶几无传世,学者们对早期琵琶的源流、发展、形制等情况的了解主要依靠文献、壁画等材料中留存的蛛丝马迹,因此正仓院所藏琵琶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研究价值都极为珍贵。前些年曾展出过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唯一存世的唐代五弦琵琶,是真正的“绝世孤品”。本次展出的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则同样是堪堪与之相媲美的绝品遗珍。傅芸子先生《正仓院考古记》中已有相关介绍:
“螺钿枫琵琶”,枫木质,槽之背侧染以苏芳,复于螺钿中交玳瑁,组成花鸟文样……其捍拨绘胡人《骑象鼓乐图》,山景树下,白象上乘四胡人,胡帽者二人,一击腰鼓,一扬袖而舞,外一吹筚篥,一吹横笛,西域趣味,甚形浓厚。按捍拨上绘骑象图,春为西域式的风尚,唐时安国乐琵琶,捍拨即画其国王骑象,可知此具属于安国式的琵琶,尤为考唐代十部伎者之所应注意。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南仓 101)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捍拨部分《骑象鼓乐图》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覆手
演奏琵琶时,腹板向外,为人所注目,因此唐人便在这一面上极尽巧思。以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为例,腹板上的捍拨绘有骑象鼓乐图,而覆手用螺钿嵌出花叶、蝴蝶和飞鸟。(见上图)
“捍拨”,即“在琴琶面上,当弦,所以捍护其拨者。今琵琶无之。”(据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唐人张籍《宫词》诗曰:“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可见捍拨本是保护琵琶拨弦处的装置,却因其本身往往凝聚匠心,装饰艳丽,反而成为琵琶之上最为人瞩目之处。覆手则位于腹板底部,用于将琵琶的弦接到弦轴上,其上的装饰常常也是琵琶最为精巧的所在。
与圆镜相似,正仓院收藏的琵琶等乐器往往也用精致绝伦的螺钿工艺来装饰。这件琵琶的背面,亦即所谓的“槽”,遍身螺钿填嵌出各式姿态可喜的花、鸟、流云。而螺钿花心的彩色宝石,则是先在宝石上绘出花纹,再行镶嵌,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观赏这把琵琶,能同时欣赏到极为罕见的唐代设色山水绘画与螺钿工艺,称为“绝品”当属名副其实。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正面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背面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背面细节(上有“东大寺”铭文)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背面螺钿细节
衣与幡:流转千载的天皇遗物
前面已经介绍了圣武天皇笃信佛法,鉴真东渡传戒弘法一事正是发生在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天平胜宝六年(754),鉴真在东大寺立坛授戒,结束了日本有佛法无授戒师的处境,掀开了日本佛教史新的一页。鉴真为圣武天皇授菩萨戒,皇后、皇太子也登坛受戒。
九条刺纳树皮色袈裟(北仓 1)
圣武天皇皈依佛门后,为自己制作了许多袈裟。本次展出的“九条刺纳树皮色袈裟”为圣武天皇生前使用过的一件袈裟,记录在《国家珍宝帐》的第一件。这件袈裟上次展出已是 1999 年,而在 75 回正仓院展的历史中,本次展出也仅仅是第三次,可以亲眼目睹的机会弥足珍贵。“袈裟”为梵文音译,原意为“不正坏色之衣”,佛徒法衣须避免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故有此名。佛陀集碎布衲成缁衣,因而色彩斑驳,犹如“树皮”。这件袈裟的“树皮色”是通过将黄、绿、绀蓝、紫红等染料染成的丝绸上绣上精美图案而呈现出来的。“九条”则是用如此缝制而成的九条幅布缀合成的一大片布,属大件法衣。“刺”即缝合,“纳”即缝缀衲衣。圣武天皇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由此可见一斑。
九条刺纳树皮色袈裟细节
本次展出,御袈裟幞袷和御袈裟箱也将一并展出,这两件器物都是圣武天皇用来收纳自己所珍爱的袈裟。这件御袈裟幞袷是用小菱文样式的绫制成,用于包裹袈裟,再装入漆皮质地的御袈裟箱中,这两件圣武天皇的遗物也都被记载在《国家珍宝帐》中。
御袈裟幞袷(北仓 1)
本次展品中还有与圣武天皇直接相关的物件,即这件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大幡脚端饰,来自于圣武天皇逝世后一周年的忌斋会上使用的幡,原长推测超过 13 米。本品是装饰幡下端的锦缎,织物上是一双鸳鸯图案和曲卷圆润的唐草纹,表里采用赤地锦,而以绿地花文锦镶边,可谓色彩缤纷。赤地锦用与幡制作有关的文书纸衬里,这些用作打底的覆背纸上残存的文字信息,往往是展开历史研究所依据的重要材料。
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大幡脚端饰(南仓 180)
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大幡脚端饰·里衬纸
佛与道:恢弘绚烂的信仰世界
这件刻雕梧桐金银绘花形合子是一件模仿宝相花造型的盒子,其盖即以半肉雕表现宝相花,用金银泥来描绘花瓣等细节部分。器身内底有“戒坛”墨书,说明这件器具曾用于东大寺戒坛院,戒坛院即东大寺大佛殿之西移圣武天皇受戒的坛土所建,为全国中心戒坛。因此学者猜测这一器具可能与鉴真有关。
刻雕梧桐金银绘花形合子(南仓 36)
这件碧地金银绘箱应该是向佛献物时使用的盒子。盒子用色明亮,装饰华丽,以金泥和银泥勾画出鹦鹉、花草、蝴蝶等图案。内饰底部有东大寺“千手堂”的墨书铭文,正仓院还保存有另一件与本品大小、工艺、墨书题记都完全相同的盒子,应该当时都供奉于东大寺千手堂。此堂今已不存,今人只能通过碧地金银绘箱这样明艳动人的器具,来想象昔日庙宇庄严、佛法恢弘的场面。
碧地金银绘箱(中仓 151)
碧地金银绘箱·开盖
碧地金银绘箱·盖顶
碧地金银绘箱·侧面
碧地金银绘箱·内底及“千手堂”墨书
在一众佛教用具中,青斑石鼈合子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一般被认为是与道教思想有关的器具。整个盒子由蛇纹岩,即青斑石制成,分为鳖形器盖和花形器身,眼睛内嵌有深红色琥珀。该合子雕刻风格写实,制作精良,龟壳上还用金银绘制了反转的北斗七星。基于龟形和北斗七星图像这一类因素,学者认为这一用具可能是用于秘藏长生不老仙药的容器。
青斑石鼈合子(中仓 50)
青斑石鼈合子·眼部细节
青斑石鼈合子·背部北斗七星细节
花与刀:典雅精致的物质生活
这次展出的两扇鸟草夹缬屏风为《国家珍宝帐》中记载的10组“鸟草夹缬屏风”的一部分。“夹缬”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染色工艺,用两块板镂同样图案花纹,夹帛印染,可以染二三重颜色,染好后解开夹板,图案花纹相对,左右匀整,色彩宜人。这组夹缬屏风正是这一工艺的杰出作品。8世纪前后,屏风逐渐成为日本上流贵族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元素。这件屏风从上至下,远山、花鸟、蝴蝶、岩石,相映成趣。通过这两扇屏风,可以反映出盛唐时期所流行的花鸟画屏风风貌,是研究唐代花鸟画的珍贵资料。
鸟草夹缬屏风(北仓 44)
这柄斑犀把漆鞘黄金葛形珠玉荘刀子被认为是挂在腰间的配饰刀,也可能有着切割纸张、削去木简上文字等实际功用。正仓院收藏的不少刀子为贵族向东大寺献纳之物,这一件在其中属于刀型较大的一种,刀把用犀牛角制作,刀鞘为木制黑漆,再施以金制装饰,镶嵌水晶、紫琉璃等,十分精致。此外,这件刀子刀柄笔直,刀身稍向刀刃凹陷等特征(见下图),与奈良时代的一般刀子有所不同。
斑犀把漆鞘黄金葛形珠玉荘刀子(中仓 131)
斑犀把漆鞘黄金葛形珠玉荘刀子·正面
日语中有“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的说法,源自日本茶道文化,意为参加茶道会时,主客皆应心怀诚意,当做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我们常常看到人们用“一期一会”来形容正仓院展,可谓贴切。无数文明随着岁月流逝而湮没,过去世界留下的痕迹又岂止百不存一,而正仓院却如一颗可遇不可求的时光胶囊,为我们保存了千年之前的吉光片羽。在大半个世纪的正仓院展的历史中,许多珍品的展出次数屈指可数,因此说“一期一会”,当然毫不夸张。
此外,东大寺·正仓院坐落于有名的赏枫圣地若草山下,而每年正仓院开展之日已近暮秋,正是关西各地红叶盛开之时。王国维寓居京都时曾有诗曰“若问蓬莱好风景,为言枫叶胜樱花。”红叶葳蕤,为这场盛唐之梦点缀出了无限诗意。
【更多展品一览】
尺八(南仓 110)
横笛(南仓 111)
白牙尺(北仓 15)
犀角杯(北仓 16)
唐古乐安君子半臂(南仓 119)
杂色琉璃(中仓 182)
葛形裁文金铜帖角金具(南仓 166)
密陀彩绘箱(中仓 143)
苏芳地金银绘花形方几(中仓 177)
苏芳地金银绘花形方几·脚部细节
紫檀小架(南仓 54)
佐波理合子(南仓 31)
斑犀如意(南仓 51)
漆如意箱(南仓 51)
展出藏品名录可参见“出陳宝物一覧”(点击即可查看)
参考文献:
1、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
2、杨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3、韩昇:《正仓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4、扬之水:《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5、扬之水:《中国金银器》,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
6、东野治之著,龚婷译:《正仓院:宝物与交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观展攻略:
“第75回 正仓院展”由奈良国立博物馆主办,共展出 59 件正仓院藏品。
展览时间:2023 年 10 月 28 日(周六)至 11 月 13 日(周一),上午 8 点至下午 6 点(周五、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将延长开放至晚上 8 点)
展览地点:奈良国立博物馆 东新馆·西新馆(日本奈良市登大路町 50 番地)
参观购票:“第 75 回 正仓院展”票务信息,请参见奈良国立博物馆官网:
https://www.narahaku.go.jp/exhibition/special/special_exhibition/202310_shosoin/
更多精彩文章
《探秘河北蔚县:被忽视的壁画博物馆|博物馆巡游》《康熙上书房朝四晚四,清朝皇子们每日如“高考”?|观展》《喜溢华庭:清宫里的童年回忆|观展》《万年一粒米:上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丨新知》《探寻最早中国:寻夏记、尧都陶寺、良渚、南佐、石峁 | 考古》《访红山遗址,说红山文化|访古》《十二件文物带你重回古代重阳节 | 传统佳节》《从汉字解读文明密码: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2)文字篇》《文物背后的成语故事:195件禁止出境文物(13)成语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扫描开篇海报文博时空二维码。(以上点击即可查看)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