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黄君度
图〡河南省博物院、黄君度、安富建
你是八百年灿烂楚文化的巅峰之作。在荆山丹水间沉睡了两千多个春秋后,你一出现便惊艳了世人。名从主人,从制造你的人那里,你得到了名字——王子午鼎。
问鼎中原
上世纪 70 年代末,河南淅川县大旱,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青铜器墓被库水冲出。消息很快上报至文物部门,河南省文化局紧急抽调了多批考古专家对 20 多座春秋楚国墓葬展开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国宝级文物,如青玉虎形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春秋云纹铜禁等。在二号墓中,更是出土了一组七件前所未见的大鼎,根据铭文记录的器主名字,专家将这组青铜大鼎命名为王子午鼎。
王子午何许人也?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时任司马(总司令),参加了对吴国的庸浦之战,击败吴师。楚康王时他曾担任总揽军政的最高长官令尹,位高权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据《说苑》等古书记载,有一次王子午出使秦国,却被秦国扣留。楚人以三百金贿赂晋国大臣叔向,请他想办法。叔向让晋国修筑壶丘城威胁秦国,并对秦国说,如果你们放了楚王的弟弟,我们就停止筑城。秦人迫于压力只好照办。为此楚国又送了三百车厚礼给晋国表示感谢。为了解救他竟差点引发三个大国间的危机,由此可以想象王子午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从楚庄王到楚康王,是楚国北上争霸中原的关键时期。王子午作为楚国权贵,其所铸造的青铜器也反映出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线索就在王子午鼎的件数上。
故事要从“问鼎中原”说起。公元前 606 年,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雄才大略的楚庄王经过数年励精图治,率大军以讨伐陆浑戎的借口挥师北进,闯入周王畿。面对前来探口风的周天子使臣王孙满,他公然追问九鼎的轻重,流露出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周代礼制有所谓“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按照楚国名义上的子爵,楚庄王能用的不要说九鼎,连七鼎也不一定够得上。问九鼎之制,就是赤裸裸的僭越。
列鼎制度
虽然此次行动最终被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的大义化解,楚国却成为事实上的霸主,楚文化与中原诸国文化的交流也日趋频繁。楚庄王在洛阳城下夸口说:“楚国将士兵们钩戟的喙刃折下来,就足以铸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后来楚庄王有没有真的铸造九鼎,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但从他儿子使用诸侯级别的七鼎来看,这个时期楚王一定是僭用了天子之鼎。因为王子午没有继承王位,只做到令尹,待遇上要略逊于楚王。所以说,王子午鼎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们是楚庄王问鼎中原“问”出来的,是楚国鼎盛国力的体现。
是王子也是“干饭人”
在王子午鼎腹底,专家们发现了铸造成鸟、虫模样的铭文。这就是著名的鸟虫书,它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楚、蔡、吴、越等南方诸国。因为字体屈曲优美,鸟、虫文饰富有生趣,鸟虫书又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美术字”。
王子于戈的错金鸟虫书
鼎铭文共有 14 行、 84 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䵼彝俦鼎。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寿。温恭胡夷,畏忌翼翼。敬厥明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淑于威仪,阑阑兽兽。令尹子庚殹民之所极。万年无期,子孙是利。
王子午鼎腹底刻有铭文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正月丁亥这个好日子,我王子午精心挑选了上乘的铜料,为自己做一套吃饭用的鼎。我要用它来祭祀我显赫的祖先和英明的父王,以祈祷长寿永生。我温恭又闲雅,举止小心翼翼。我谨慎对待祭祀之事,必定会永远受到降福。我品性正直不邪曲,办事靠谱没差错,有优良的政治德行。威仪庄美,盛大舒缓。我令尹子庚啊,是贵族们所效法的准则。万年无期久流传,我的子孙将因此永远受益。
铭文一开始就点明了用途——“䵼彝俦鼎”,“䵼(shāng)”意为“煮”,俦鼎则说明是配套使用,简单讲这就是吃饭的家伙。非常巧的是,考古学家在王子午鼎内发现了大量牛骨,下葬之时里面很可能放的就是刚做好的炖牛肉。伴随出土的还有7件青铜匕,形似大饭勺,每件都重达 2 斤多。它们出土时或置于鼎侧,或落入鼎内,应当是王子午鼎的附件。
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器物铭文和出土文物,把鼎分为三类:一类是煮肉的,叫镬(huò)鼎,一类是盛肉、运肉的,叫升鼎,一类是调味的,叫羞鼎。王子午的这套鼎就是典型的升鼎。用的时候是将已熟的牛、羊肉等分类依次装入,然后移入中庭。外撇的鼎耳如同收纳箱的把手,使搬运者与鼎身保持一定距离。贵族们用膳之时,再由仆人以青铜匕盛出端上。
七件鼎从大到小尺寸递减,最大的高 68 厘米、口径 66 厘米,最小的高约 61 厘米、口径 58 厘米,重达上百斤,合为一套,霸气十足。这些鼎“口大腹浅,腰凹平底,适量少容,只口径仍大,表面壮观”。装的食物恰好够张罗宴席,又把面子做足了,生动阐释了什么叫“钟鸣鼎食”。
泱泱楚风
在王子午的时代,楚国从“蠢尔蛮荆”的荒远小邦一跃成为逐鹿中原的霸主。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也带来文化的繁荣。踌躇满志的楚人在铸造青铜器时,便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展现出与中原地区不一样的文化面貌。这种自信表现在器形、附饰、铸造工艺三个方面。
王子午鼎束腰、平底,这种器形只见于楚系青铜器,在其他地区从未见到过。这类楚式鼎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在与周王朝分庭抗礼过程中,楚国的独树一帜的气概将会在各个方面表露出来。在鼎的形态上突破周的传统器制,正是顺理成章之事。”
不同于周鼎的简洁朴素,楚人铸鼎喜欢给青铜器添上华丽的装饰。王子午鼎周身精巧的龙形怪兽雄浑壮观。它们口咬鼎沿,似在窥探鼎中之物,神态栩栩如生。楚人爱龙,有名的“叶公好龙”故事就来自楚国。这蓄势待发的攀鼎之龙不正是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吗?从纹饰上看,王子午鼎通体饰有细密的浮雕蟠螭(chī)纹、垂鳞纹,类似的修饰手段,在约略同时的新郑李家楼大墓青铜器上已有所体现,但楚器上表现得更为普遍。比之当时中原青铜器流行的同类纹样,楚鼎更加个性张扬,夸张而繁复,尽显奢华。
王子午鼎纹饰细节
在青铜器铸造工艺上,楚人也有重大突破。据专家鉴定,王子午鼎是我国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的青铜器之一。所谓失蜡法,首先须用蜡作成和青铜器同样形状的蜡模,在蜡模外涂敷耐火材料制成铸型;然后加热把蜡化掉,里面形成空腔;最后把铜水注入空腔,冷却后就得到了美轮美奂的青铜器。用这种方法铸造,可以把纹饰做得极其精致复杂。目前时代较早用失蜡法所铸的青铜器,有与王子午鼎同时出土的云纹铜禁、楚王盏、曾侯乙尊盘等,无一不是楚文化的产物,证明失蜡法首先由楚人发明和推广。作为这种高超工艺的结晶,王子午鼎不愧为凝聚八百年楚文化的瑰宝。
观展攻略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四楼正在举办“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为何叫“丹淅”呢?楚人以帝高阳之苗裔自居。周成王时,熊绎立国于楚地,都丹阳(今河南淅川),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春秋时期,楚先后吞并汉淮之间四十余国,楚庄王一度饮马黄河,败晋服郑,问鼎中原。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滥觞之地,楚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本次展出的重要文物包括春秋云纹铜禁、镂孔龙纹铜俎、王孙诰编钟等一大批国宝,都在四楼这个展厅,千万不要错过哦!
参考资料:
[1]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1):85-99.
[2]张庆,方敏.春秋时期楚国王子午鼎中的装饰纹样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1):56-60+192.
[3]华觉明.技术史的研究方法——以失蜡法学案为例[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32(03):347-359.
[4]邵学海.王子午鼎的繁缛与铸客鼎的简约──论楚国青铜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嬗变[J].江汉考古,1995(03):59-63+48.
[5]高崇文.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J].江汉考古,1983(01):1-18+50.
[6]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文物出版社,1991.
[8]马承源等.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文物出版社,1986.
排版 | 之遥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