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中,乌克兰都经历了哪些战火?结果又是怎样的?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乌克兰同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于1922年12月30日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正式加入苏联。
乌克兰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前苏联时期,它不仅是苏联的粮仓,也是苏联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结束了337年与俄罗斯结盟的历史,宣布独立。
在并不久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进攻,乌克兰首当其冲,饱经战火涂炭。德军曾一度占领了乌克兰全境,使之成为苏德战争的重灾区。
世界风云变幻,二战结束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乌克兰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在已经“暗淡了刀光剑影”的苏德战争岁月,乌克兰都经历了哪些战火?不妨挑选几例盘点一下:
基辅会战

基辅会战又被称为基辅战役,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发生的一次大型战役,这场战役以苏联红军惨败,大量有生力量被德军歼灭和俘虏而载入史册。
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的交汇处。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为下步进攻莫斯科扫清障碍。
基辅会战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德军的一次成功之作,他们轻易夺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从战略上来看,也使自己的南翼免受到敌军反攻威胁,继续进攻没有后顾之忧。
其实在战前,斯大林已经意识到德国人可能会首先进攻乌克兰,故而在乌克兰集结了大量部队,孰料这些部队却没能迪挡住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
基辅战役空前惨烈。1941年9月20日,基辅城被纳粹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加入战斗。同一刻,苏联统帅部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试图协助被困的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一一击退。
至1941年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 65万苏军官兵被俘虏。
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将军在突围中牺牲,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将军在战斗中被俘。
但德军在基辅的包围圈并未锁紧,小股红军在德军层层包围后仍突破逃脱,其中还包括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等将领。
德军攻入基辅市区后,开始对基辅市内的犹太人进行残酷清洗。1941年9月28日,他们基辅市区张贴出2000张布告,要求当地的犹太人于1941年9月29日在梅尔尼科夫大街和杰格佳廖夫斯卡娅大街的交叉路口集中,以便德军实施“迁移计划”。
第二天,数万犹太人被迫到达指定地点集中。他们被勒令从梅尔尼科夫大街一直走到基辅市郊由德军把守的巴比亚尔峡谷。临近峡谷时,所有男女及儿童都被强制脱下衣服,并将身上的贵重物品分类摆放,然后,他们被分为几队赶进峡谷。德军则用机枪疯狂地将他们屠杀。两天内,就有33771名无辜犹太人丧生。
敖德萨保卫战

敖德萨是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位于乌克兰南部德涅斯特河流入黑海的海口东北30公里处,属于乌克兰的第四大城市,还是敖德萨州首府。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1941年8月5日至10月16日,苏军敖德萨防御司令茹科夫海军少将,统一指挥苏独立滨海集团军和黑海舰队一部,为掩护南方面军向东撤退,在失去陆上支援的条件下,依靠诸军种协同和市民支持,英勇抗击了纳粹仆从军----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的持续进攻。
这场保卫战虽然最终以纳粹帮凶罗马尼亚军胜利而告终,但仍以苏军的顽强防守而闪耀史册。
此战之后,德军切断了苏军从黑海通向乌克兰的运输线,并控制了整个乌克兰。罗马尼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代价惨重,共伤亡8.1万人。苏军在敖德萨保卫战中伤亡4.1万人。
在敖德萨保卫战中,苏军部队以纵深梯次的科学配置、良好的陆海军协同与军民会战,迟滞罗军达73天。1941年10月12日,罗军拼凑所有兵力,向敖德萨市区内苏军发起最后的总攻。
市区内苏联红军余部在市民的支持下,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每一栋建筑、每一间屋子都成了残酷的战场。经历几天激烈的巷战,握在苏军手中的只剩下了敖德萨港口。
16日,随着港口外最后一艘苏军驱逐舰撤离,防守的苏军失去了最后的炮火掩护。但仅剩的一个排的苏军,仍在一个港口要塞里坚持顽强阻击。当日下午4点,罗军在重炮支援下,终于攻陷整个敖德萨市。
三年后,苏联红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黑海舰队配合下,于1944年3月26日开始向据守此处的德军滨海集团发起反攻,决心解放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萨。
这场反攻战此役,是在苏德战场整个军事形势有利于苏军的条件下展开的。德军滨海集团当时已陷于苏军的深远包围之中。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于1944年3月26日开始进攻,战场右翼和中央,苏军有4个集团军,还有机械化军、骑兵军和坦克军各1个;左翼有3个集团军实施突击,黑海舰队予以支援配合。
德军遭受沉重打击后,一部开始撤向德涅斯特河对岸,一部退守敖德萨。1944年4月7日,苏军进抵德涅斯特湾。4月9日晚,苏军收复敖德萨城。
哈尔科夫战役

在1941年秋天,乌克兰境内的哈尔科夫,被交战双方确认是苏联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和航空运输基地,它不仅是乌克兰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苏联克里米亚、高加索、第聂伯河流域和顿巴斯地区的中心城市。
哈尔科夫战役,是纳粹德国和苏联为了抢夺这个战略城市而发起的连续拼杀,先后打了四次。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军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最后阶段的一部分,由其第6集团军实施。德军对哈尔科夫城志在必得,1941年10月24日,哈尔科夫陷落。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于1942年5月12日至5月29日,苏军称之为第一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当时,由由铁木辛哥元帅所指挥的苏联红军,以冬季反攻时形成的突出部向德国第6集团军发起进攻。由于苏军参谋人员以及斯大林误判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实力,同时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训部队的实力。致使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得以从苏军战线上的兵力空隙处绕过,完成其钳形攻势,反而将苏军包围歼灭。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在1943年2月2日至3月3日。苏军发起战役的目的,是想歼灭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收复哈尔科夫工业区。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则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实施了围绕哈尔科夫对苏军的反攻。德军的反攻很犀利,有约52个苏联红军师遭到重创,德军得以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等地。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是1943年8月初由苏联草原方面军,向别尔哥罗德及哈尔科夫地区展开进攻,苏军开始即取得了胜利,并一举解放了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
第二次基辅战役

第二次基辅战役的名气,要比第一次“基辅会战”小许多多,而这次是苏军获得了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南部出现危机。1943年10月3日至12月22日,苏联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夏季攻势,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被打得退回第聂伯河。随后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瓦图京大将指挥下,攻占了基辅附近的桥头堡。最终于11月6日解放基辅,
第二次基辅战役交战中,苏德双方都损失惨重,伤亡的比例,苏军稍多于德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及时投放了大量预备队,对乌克兰第1方面军予以增援。
此役。苏军虽未切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铁路线或封锁南方集团军群,但顺利解放了基辅,突破了第聂伯河的防线,重创了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稍事休整的苏军,又在圣诞节前夕发动了冬季攻势。重新命名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以锐利的进攻,很快把德军打回到1939年驻守的波兰边境。
乌克兰战役
乌克兰战役,发生于1943年12月24日至1944年4月17日。
这是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联手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苏军自1944年开始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二次打击。
战役是在苏联远程航空兵,国土防空军和黑海舰参加下组织实施的。

此役的目的,是要粉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战略战线南翼,解放右岸乌克兰,并为尔后向巴尔干和波兰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参战的苏联红军4个方面军共有22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有作战飞机2600架。苏军数量比德军多0.3倍,炮兵多0.7倍,航空兵多0.8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少许多。
进攻分为冬季攻势、春季攻势两个阶段。
冬季攻势,科涅夫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1944年1月中上旬实施了基洛夫格勒战役,围歼德军防御集团,并解放了基洛夫格勒;
春季攻势,几乎在整个右岸乌克兰同时开始。乌克兰第1方面军先后由瓦图京大将和朱可夫元帅指挥,于1944年3月4日开始进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乌曼—博托沙尼战役、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战役。
3月11日前,苏军摧毁了德军在扬波尔至黑海宽大正面的防御。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分割成三部分,该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团军遭到苏联红军两个方面军夹击。德军13个步兵师、10个坦克师被围歼。
3月26日,苏联红军抵达温格内以北国界,强渡了普鲁特河,第一次将战斗行动推进到敌国—罗马尼亚境内。
此外,1943年夏天,苏德两军在与乌克兰毗邻的库尔斯克进行的坦克大战,也曾殃及乌克兰。
此役被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交战中,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兵力超过150万人,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创下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纪录。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意图通过对苏军造成大量伤亡从而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因希特勒的武断干扰,使得德军前线指挥官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推迟,给苏军在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线赢得了时间。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兵力25万多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飞机1000架。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共损失兵力80万,损失坦克6 000辆,损失火炮5 244门,损失飞机1700架。
双方这场恶战结局的区别在于:苏联红军在遭受了巨大损失情况下,仍可发起全面反攻;而欧洲东线德军则再也无法扭转整个东线战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