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中巴的关系,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
几乎全世界都知道,巴基斯坦作为首批承认新中国成立的国家之一,中国始终将巴基斯坦看作牢不可破的朋友。
中国老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1965年,巴基斯坦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时,中国义无反顾鼎力相助。
如果没有中国伸出援手,巴基斯坦极有可能被印度灭国,不复存在。那印巴关系为何恶劣?中国又是如何对巴基斯坦持危扶颠的呢?
难以和解的世仇
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这里曾经孕育过灿烂的文明,也曾是许多种文明的角逐场。
就宗教而言,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等,在此地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宗教信仰不同产生的矛盾,慢慢发展成了印度次大陆上的主要矛盾。
(伊斯兰建筑)
到了18世纪,莫卧儿王朝在长期的宗教冲突下,有了明显崩裂的趋势,恰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进行扩张,殖民主义者的铁蹄最终踏上了印度这块土地。
为了坐收渔利,英国刻意挑起两个宗教之间的纷争,以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二战前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印度次大陆上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独立浪潮。
其实早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英国迫于形势与印度国大党达成协议:印度与英国共同对抗法西斯,之后印度独立,不再受英国殖民统治。
(英属印度地图)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方案》问世,印度次大陆上出现了两个政体,一个是以印度教信仰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的巴基斯坦。
然而印巴人民还没来得及过上安稳的日子,两国就因为宗教、领土问题爆发了武力冲突。
《蒙巴顿方案》中有一条规定:拥有高度自治的地区——克什米尔,可在印、巴分制后,自主选择归属权。
由于印、巴的首都距离较近,只有1200多里地,而克什米尔恰好位于中间位置。因此,克什米尔便成为了印巴两国都想要争取过来的土邦。
毕竟,克什米尔地区多高原山地,可俯视印度北部平原和巴基斯坦东部平原,无论归属谁,对另一方来说都会造成安全上的威胁。
(克什米尔卫星图)
另外比较棘手的是,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70%以上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但克什米尔地区的管辖者辛格信仰的是印度教。
辛格不愿自己的领土归属他人,他更愿意克什米尔地区在印巴分治后继续拥有高度自治权。
同时,辛格也不想得罪印度和巴基斯坦,所以他选择保持沉默,不表态也不站队。
但辛格忽略了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居民的想法,他们不愿再长期受到印度教王公贵族的统治,从而发动了一场起义。
同为伊斯兰教信仰的巴基斯坦愿意助其一臂之力,派遣军队武装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
辛格无奈之下寻求印度帮助,第一次印巴战争由此产生。
(第一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印巴分争最终在联合国的介入下结束,两国在边界处划分了一条永久停火线。
而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究竟属于哪一方,联合国安理会决定以公投的方式来解决。
公投的结果是克什米尔 3/5 的领土,3/4 的人口被印度控制。
·印巴二战,巴方退无可退
事实上,如果没有联合国出面调停,印巴的第一次战争可能就会以巴方战败为结局。
1947年,印巴分制后,巴基斯坦的人口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左右,英属印度的一万四千多家工厂也只分到了大约十分之一,甚至战机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印度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此悬殊的实力,印度怎么可能甘心将克什米尔的领土分给巴基斯坦。
1965年6月的最后一天,印度内政部长说了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克什米尔不容辩驳是属于印度的。这句话无疑成为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线。
此话一出口,立即引起了穆斯林人民的强烈反对,但印度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直到8月5日,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地区的穆斯林,发动反对印度的游行,要求印度内政部长对错误言论进行道歉。
此番行为对印度来说就好比“打瞌睡时送来了枕头”,印度当局迅速做出反应,对这批抗议人员进行了镇压后,又调集6个装甲师在停火线印度一边随时待命。
(印度军队)
八月中旬,印度政府认为时机成熟,便派军队贸然跨过停火线进入巴基斯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巴基斯坦的两个哨所。到了月底,印军又派兵攻打巴军,一口气再次拿下了巴军的三个哨所。
面对印军三番五次的挑衅,巴军虽然有点猝不及防,但是也临危不乱。巴军迅速反应过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决策,命名为“大满贯行动”。
9月1日凌晨三点,巴军攻入克什米尔印控区,三天之后,阿克努尔全境已在巴军的控制之下了。
此次战役,巴军缴获了大量的坦克、火炮和军用车辆等战利品,
印军不能接受战败的事实,于是决定改变计划,发誓要对巴军大举进攻,势必要将丢失的领土夺回来。
9月6日凌晨,印军全副武装向巴基斯坦要塞拉合尔全速前进,可谓是“遇神杀神,佛挡杀佛”。
错估形势的巴军并未料到印军的来势如此之凶猛,巴军仅有的两个步兵师根本不足以抵抗。
短短一小时的时间,印军就攻破了巴军防线内,直接向拉合尔城区发动进攻。当天下午,巴基斯坦领导人通过电视讲话,向世界宣告印巴第二次战争正式开始。
如果印军真的踏入拉合尔,那么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将是致命性打击,因为拉合尔是首都伊斯兰堡的重要屏障。
然而,巴军再次误判了形势,以为印军会将兵力集中于克什米尔地区。于是,将主力部队集中在克什米尔的北部山区。短时间内肯定调不回来。
巴军在境外对战印军本就艰难,再加上国内又因为兵力不足,面临着失守要塞的危险。
一时之间巴军乱了阵脚,内外无法兼顾。
战败的趋势使得巴基斯坦人民惶恐不安,他们急需“打一针定心剂”,而这“定心剂”就是外援。
·无事“哥俩好”,有事“两眼瞎”
印巴第一次战争结束后,双方都没有松懈下来,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克什米尔地区的问题一天没有得到完美解决,两国就迟早有一天还会再起纷争,到时候战争也是避免不了的。
(警戒的巴军)
当时,印度为了应对将来发生的战争,针对国内现存的问题大力发展经济和扩大军事力量,向英国购买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在外交方面并没有过多做什么努力。
而巴基斯坦远比不上印度的“财大气粗”,军事力量薄弱是其短板,短时间内无法弥补。于是他们便将重点放在了外交关系上,俗话也说“朋友多了好走路”。
为了在接下来与印度战争中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巴基斯坦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1954年5月,巴基斯坦与美国达成《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巴基斯坦为美国提供建立通讯的地址,而美国要在巴基斯坦遭到侵犯时站出来给予支持。
(美巴国旗)
4个月后,巴基斯坦加入了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5 年,巴基斯坦与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签订“巴格达条约”。
然而,这些盟友在印巴二次战争来袭时,并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巴基斯坦。
1965年8月7日,印巴第二次战争刚起了个苗头的时候,巴基斯坦外长布托便向全世界发出了请求:巴基斯坦迫切需要有道义和守法的国家前来支援。
虽然美国和巴基斯坦在1954年的时候签署过条约,但是进入60年后,美国因为介怀巴基斯坦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联系密切,反而与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好。
美国单方面认为巴基斯坦的行为有伤害到美巴关系。于是,在印巴第二次战争时保持中立态度。
美国对外解释称,美巴在1959年还签订了一个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双边安全协定。
巴基斯坦既然得不到美国的帮助,当然也等不来英国。因为当时英国与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绝不可能站在印度的对立面。
欧美盟友这条路走不通,巴基斯坦只好将希望放在同为伊斯兰信仰的国家中。
(伊斯兰国家)
相较于英美的“冷淡”,伊斯兰国家就要显得更有人情味一点,但是也只是一点点。
比如,土耳其和伊朗这两个国家刚刚经历过动乱,而且他们也与英美签署过各种条约,因此,能给到巴基斯坦的帮助实在有限。
据中国驻巴使馆了解到,伊朗仅为巴基斯坦提供了石油和可容纳两百张床位大小的医院;土耳其也只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价值为五百万美元的军事物资。
但这点物资不足以解决近在眼前的危机。
巴基斯坦领导人不禁悲叹:巴基斯坦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接下来,中国的做法让在深陷绝境之中苟延残喘的巴基斯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中巴友谊)
救国之恩,巴铁难忘
仗义的中国并未袖手旁观,而是对在亡国的边缘线上艰难徘徊的巴基斯坦,出于人道主义进行援助。该援助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舆论和外交支持。
得知印巴开战后,中国媒体纷纷在报纸上刊登文章,不断谴责印度的非法入侵行为,并义正言辞地表示: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反击印度武装挑衅的自卫行动。
外交方面,中国政府也是勇于发声,坚决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斗争。
1965年9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决意要求印巴双方立刻停止敌对状态,并撤回8月5日之前的位置。
但安理会的这份决意刻意模糊了印巴冲突的根源——是印度入侵克什米尔引起的。因此,中国政府对联合国安理会不问是非,且如此草率的处理方式表示抗议。
次日,中国再次发表强硬声明:印度非法侵略巴基斯坦的行为,需要引起周边邻国的高度重视。
(中印军方)
为了分散印度的注意力,加大在和平处理印巴纷争上的影响。9月8日这天,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政府,并提出严重警告道:印度方面跨界到中国境内修筑的工事,是侵犯中国领土的非法行为。
中国要求印军立即拆除在中锡边界中国境内和边界线上构筑的全部工事,撤走非法盘踞在那里的全部印军,送还被印军劫走的中国牧民的牲畜。若不立即停止对中国的一切侵略和挑衅活动,后果自负!
谈判的结尾,我国政府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关于印度方面对邻国的入侵行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不得不给予重视和防范的。
中国对巴基斯坦第二阶段的支援主要是军事方面的。
其实在印巴二次战争还没有爆发之前,中国就有了对巴军事援助的想法。
1965年9月11日,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召开后,毛主席在庆祝运动会顺利进行的宴会上决定出兵援巴进行军事干预,而且要求在与巴最近处出兵,也就是印度跨境建立工事的中锡、中印边界。
(毛主席)
9月17日,中国外交部便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了一份不容拒绝的行文通知,限印方72小时内,必须清除在中国边境内的所有工事。
这一次中国政府对印度没得商量。不管印度是否会应下中国的要求而有所行动,反正中国政府是一定要解决这一问题。
9月19日,中国果断派兵将在中国边境骚扰作乱的印军打了出去,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将印度在我国境内修建的工事彻底控制住。
这一次军事行动让本就不敢大动干戈的印度走入更加窘境的地步,有效缓和了印巴冲突的紧张局势。
除了出兵消耗印军力量,中国也竭尽所能给予巴基斯坦军资支持。
为了不继续刺激美英和印度,九月下旬,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尼签订了一个三边协议,中国的救助物资大都通过印尼的协助来送达巴基斯坦。
中国给予巴基斯坦的救援物资不仅有一百门75型无后座力炮和一万发相配套的炮弹,还有承诺给巴基斯坦赠送两百辆坦克。
10月5日,第一批救援物资抵达和田进行运转,剩下的物资将陆陆续续抵达。
据统计,截止到1966年的3月份,中国给予巴基斯坦的援助已经有数亿的价值。
(坦克)
有了中国实实在在的援助后,巴基斯坦士气大涨,更加有底气在联合国上申明诉求,同时在战场上成功的牵制住了印军。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鼎力相助让国际上的很多国家感到意外,尤其是美国。眼看着巴基斯坦愈打愈强,渐渐有了占据上风的劲头,这让美国不再隔岸观火。
美国也是希望印巴关系能够得到缓和。美国作为安理会中的大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最终,在美国的周旋之下,9月20日,联合国向印巴发出通告,要求两国于23日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9日,印巴两国又在苏联的协调下各自撤退到了1965年8月5日前的所在地。
至此,印巴第二次战争结束。随后,印巴签订了《塔什干宣言》,双方表示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还是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即便后来发生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地区也没有完完全全归属哪一方。印度依旧管理着克什米尔一半以上的地区和人口。
往后的日子里,印巴也会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问题时不时发生摩擦,所幸并没有再次严峻到双方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地步。
结语
虽然,中国这次援助并不能解决巴基斯坦最根本的问题,但正所谓“患难见真情”,中国的仗义相助,巴斯斯坦的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而中国同巴基斯坦因此结交下的深厚友谊,为两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维护、稳定地区安全,甚至对世界的和平也具有一定意义。
2008年,汶川地震时,巴铁更是举全国之力,支援我们进行抗震救灾;2015年也门局势动荡,上百名巴基斯坦公民正是在我国海军的帮助下,安全且顺利地从亚丁湾返回到自己的故乡。
能够见证中巴友谊的事例不胜枚举,真心地祝愿中巴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