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的前因后果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简称,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它是1947年英国殖民者进行印巴分治时遗留下的问题。1947年10月,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战争虽经联合国干预于1949年元旦停火,同年7月划定了停火线,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
时至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执依然存在,克什米尔问题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克什米尔和查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1846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克什米尔后,将这一地区卖给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两地合二为一。
两地合一后,民族和宗教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穆斯林人口占整个土邦的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掀起了民族独立斗争的浪潮。受困于希腊问题的英国无力对印度进行弹压,遂派蒙巴顿到印度办理转让政权事宜。1947年6月,蒙巴顿抛出“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英属印度按“宗教特点”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然而,正是这一方案,埋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长期冲突的祸根。

根据“蒙巴顿方案”,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依据“蒙巴顿方案”的原则,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应划入巴基斯坦,但同时又规定克什米尔地区既可以选择加入印度,也可以加入巴基斯坦,还可以宣布独立。这样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就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
印巴双方都十分看重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地位,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就曾说过:“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巴基斯坦也很清楚克什米尔地区的分量,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汉强调:“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巴基斯坦在分治后主张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一地区的归属,但印度却坚持克什米尔应归属印度。
分治时,克什米尔地区的土邦王公,曾想“保持独立”,后又决定加入印度,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居民则希望归入巴基斯坦。

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27日,印度宣布“决定接受克什米尔邦加入印度自治领”,同时将军队空运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巴基斯坦迅速派兵向克什米尔进军,由此触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这次战争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巴基斯坦派出了以部落武装为主的兵力共约5万人参战;而印度则出动了2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4万人参战。冲突发生后,双方几次谈判未果,都同意由联合国进行干预。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开始讨论克什米尔问题。5月,成立联合国印巴问题委员会。此时,克什米尔战火纷飞,有可能发展为印巴全面战争。8月,印巴问题委员会通过了停火的决议。1949年1月5日,该委员会又通过了公民投票来决定土邦归属问题的决议。印巴双方对此均表示接受。同月,印巴双方停火。7月27日,两国签订《卡拉奇协定》,划定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土邦3/5的土地,约400万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约100万的人口,克什米尔从此被分割成印控区和巴控区。
进入50年代,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非军事化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是入侵者,应当全部撤军,印度方面的非军事化义务只是在巴方全部撤军后减少在克什米尔的驻军,然后再按照联合国决议组织公民投票;巴基斯坦则主张只有双方都撤出军队后,公民投票才能真正体现民意。

为增强对抗印度的力量,1954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以美国为首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一年后又参加了巴格达条约组织。印度以巴基斯坦加入国际军事集团为借口,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再适用。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克什米尔问题更趋复杂。12月,印控克什米尔议会通过《有限度加入印度》的决议。1956年11月,印控克什米尔制宪会议又通过邦宪法,规定查谟和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针锋相对,从1965年8月初开始,大批巴基斯坦正统教徒(即“自由战士”)开始对印占克什米尔的渗透,他们展开游击战,袭击印军的哨所、补给品仓库和车队。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当年8月,双方正规军在停火线附近发生多次冲突。9月23日双方在联合国和美苏的斡旋下宣布停火,并且签署了《塔什干宣言》,提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1971年11月至12月,印巴两国因孟加拉国独立问题爆发了第三次全面战争。至12月17日实际停火前,双方在克什米尔实控线一带曾频繁交手。1972年,两国签署《西姆拉协议》,同意相互尊重双方在1971年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西姆拉协议》签署后,双方谈判时断时续,两国关系时阴时晴,但克什米尔问题再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1984年双方在实控线最北端的锡亚琴冰川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此后两国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战场上对峙。20年来,共有数千名士兵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但其中只有3%真正死于双方的炮火,而其余97%均死于高山上的酷寒和缺氧。
实际上,克什米尔问题已成为印巴关系的晴雨表之一。1989年底爆发的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的骚乱很快影响到印巴两国的关系,新德里和伊斯兰堡的外交界、新闻界曾一度热衷探讨印巴再次开战的可能性。尽管两国曾做过一些努力,改善关系,但由于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双方矛盾根深蒂固,两国关系无法取得根本进展。
为了在与对方的对抗中取得优势,双方又展开了核军备竞赛。尤其是1998年5月以来,印度连续三次地下核爆炸,而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核实验。核军备竞赛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新的复杂因素。

1999年2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从德里乘公共汽车前往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开创了著名的“巴士外交”,这使印巴双边关系重新启动。在随即发表的“拉合尔宣言”中,两国政府发誓要成为好邻居。然而,宣言的精神还没有来得及贯彻,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印巴关系的脆弱性。
3个月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兵戎相见。大约400多人的穆斯林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此次行动,因为以格尔吉尔等高地的位置和地形,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和后勤补给,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渗透者”中“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穆斯林“自由战士”所为。
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8000~18000英尺的高山作战极为困难,穆斯林武装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军事行动持续两个月,印军才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
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原本是印巴分治的遗留问题,但随着此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印巴两国关系的起伏不定,这一问题又因掺入了涉及双方安全和政治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印度希望维持现状,接受其控制的控制线作为永久边界,再做一些小的调整。巴基斯坦的立场是基于1948年联合国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根据克什米尔人民的意愿决定归属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希望克什米尔独立,在过渡期由联合国监管,这个主张得到了大部分克什米尔人的支持,但印巴双方对此坚决反对。克什米尔问题已成为印巴关系中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这一争端不仅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也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印巴两国长期不和,两国间的军备竞赛,成为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来印巴贫困人口就占本国总人口相当高的比例。如果两国能长期和平友好地相处,将使双方能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说,印巴两国领导人对这点都是有充分认识的。2001年8月15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印度独立55周年纪念日讲话中说:“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应该互相打仗,而应该一起向贫困开战。”2002年1月12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讲话中说:“在伊斯兰教里,圣战不仅限于武装斗争”,需要对文盲、贫困、落后和饥饿发动“更大规模的圣战”。
近年来,印度政府有意适当调整政策,给予克什米尔更多的自治权。瓦杰帕伊总理在2002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讲话中表示,“我愿意向查谟和克什米尔人民保证,如果过去有任何错误,我们将予以改正”,“至于要求给邦区(克什米尔)更多权力一事,也将进行商谈”。

2004年10月以来,在印巴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出现了新契机。10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就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提出了新倡议,主要内容是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划分成7个地区,有的可以独立,有的可以两国联合控制,有的可以置于联合国的监管之下。他同时还提出在解决争端前先让克什米尔地区非军事化。11月11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宣布将减少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驻军。两天后,印度外长纳特瓦尔·辛格表示,印度将认真考虑巴基斯坦提出的新建议。
2019年8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宣布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之自治地位。导致克什米尔谷地的示威活动。从10月31日起,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分割成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与拉达克中央直辖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