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曾一度睥睨全球的核武大国苏联,因为三个人的会面而正式宣告土崩瓦解。
而一手将当时美国唯一的对手葬送的,正是后来被誉为“苏联解体三巨头”的叶利钦、舒什科维奇以及克拉夫丘克。
尽管三人所取得的政绩都很差强人意,但是前两位终究还是给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奠基了稳定,不过克拉夫丘克却是一手埋下了乌克兰日后动乱不堪的祸患。
曾经我可是世界第三
上世纪80年代,苏联那艘由15个加盟国组成的“巨大航母”开始陷入停滞。整个国家大搞特权阶级,苏维埃最初那“人人平等,只为人民”的政治理念早已消失不见,政府内部更是腐败不堪。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所想要“力挽狂澜”而推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彻底改革”更是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致使这个本就外强中干的苏联更加的千疮百孔。
在戈尔巴乔夫认为已改革成功,并当选苏联第一任总统一年后,这个曾给世界历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超级大国正式宣告解体。
在叶利钦、舒什科维奇以及克拉夫丘克“分家”成功后,作为苏联第二大加盟国的乌克兰,继承了巨额遗产——超过30%的军事战略武器。这其中,仅仅是核武器一项,乌克兰便拥有约4400枚(其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战略核弹1900枚)。
这也使得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成为了全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核武大国。仅就军事实力来说,彼时的乌克兰已经将欧洲老牌强国德、英、法等甩在了身后。
除此之外,因为“近水楼台”,苏联的大量军工厂也被乌克兰所继承,其数量之多甚至远超俄罗斯。以其“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的地位,加之连接欧亚大陆枢纽的重要地理位置,乌克兰即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似乎已成定局。
但正所谓“事在人为”,拥有如此得天独厚优势的乌克兰,却是在“分家”几年后迅速下滑,甚至最后不得不“自斩臂膀”来谋求生存。
而这,都和那曾风光无限的“苏联解体三巨头”之一的克拉夫丘克有着巨大关系。
老大没了,我听谁的
苏联解体之前,政治生涯一直顺畅无比的克拉夫丘克,曾给乌克兰人民开出了许多“空头支票”。那“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的远大前景,使得克拉夫丘克得到了乌克兰全民的支持。
然而,在独立之后,克拉夫丘克却是愈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心有余力而不足”。
在未独立出来之前,所有的执政策略都是苏联统一规划,而他只需负责按部就班地执行便可。但自己当家做主之后,繁杂的政治经济事务,使克拉夫丘克焦头烂额。
而在此时,早已盯了乌克兰许久的美国也正在酝酿着巨大阴谋。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作为美苏争霸最终的胜利者,好不容易用了数十年才拖垮了苏联,美国又怎么会坐视两个新的核武大国再度携手崛起。
为此,在得知乌克兰国内的窘境之后,美国开始“恰逢时宜”地向乌克兰鼓吹美国自己“高经济收入、低强度工作”的美好盛景。成功的意识形态输入,让克拉夫丘克觉得美国富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民主化与市场化的正确路线。
再加上“好大哥”叶利钦正在俄罗斯所推行的“休克疗法”,让克拉夫丘克决定继续跟随大哥的脚步。就这样,与乌克兰当时国情格格不入的“休克改革”,正式被克拉夫丘克强行推广至全国。
可怜克拉夫丘克,虽有不想寄居人下的野心,却始终未能摆脱一味追随大哥的弊病。
那段时期,克拉夫丘克信心十足地大刀阔斧改革。他将大量的国有企业转变私有制,企图靠那些有能力的商人来带动全国的经济。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倚靠着克拉夫丘克出台的优惠政策而崛起的商人,后来不仅没能拉动乌克兰的经济崛起,甚至成为了乌克兰尾大不掉的“累赘”。
哪怕如今也是如此,在俄乌战争中率先跑掉的,不是政客,也不是平民,而是富可敌国的资本家。
在克拉夫丘克错误的改革下,一批趁势而起的经济寡头登上了乌克兰经济的高峰。在把控了能够影响全国的行业命脉后,于是,这些经济寡头开始将触手伸向了政治。在他们的贿赂下,乌克兰政府腐败、奢靡成风,国内经济严重下滑。昔日曾风光无限的大型企业,在那些寡头的逼迫下纷纷宣告破产。
当克拉夫丘克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住那些他一手扶持而起的经济寡头时,他想到了一个自以为的“绝佳办法”——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以求弱化那些经济寡头。
但历史上无数次血淋淋的教训证明,这种措施不但无法解救国家经济,反而会让其陷入更加万劫不复的地步。果不其然,在大量货币流入市场后,乌克兰迅速爆发了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急转直下。
昔日的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而今人民却是连吃饱饭都成了一种奢望。这巨大的落差与讽刺,让乌克兰的人民对于克拉夫丘克的支持率大幅缩水。为了挽回日薄西山的名声,克拉夫丘克的另一个“补救措施”彻底将乌克兰推入了深渊。
放心,我们会帮你
克拉夫丘克当时不得不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借贷来改善人民生活。而美国表示借钱可以,但必须摧毁所有核武器。
其实美国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合理,毕竟,乌克兰想要安全地持有这些核武器,就要耗费天价来维护,而以彼时乌克兰的处境,又哪有这多余的钱呢?但销毁核武器又得花一笔钱,而且乌克兰当时也没这技术,怎么办?
就在这时,美国伸出了“援手”。
其实在苏联刚解体后,世界上平白无故多出来三个核武大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换作是谁都知道,这将成为全世界的隐患。不过好在1992年年中,三国都签署了《里斯本条约》,同意削减核武。
但条约签署后,乌克兰议会却持反对意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保留核武器可以遏制俄罗斯的威胁;二是乌克兰并不具备销毁核武的资金和能力。
这个时候,美国就坐不住了,如果乌克兰真的不销毁怎么办?还要等到他们有实力驾驭核武器的那天?于是,从1992年克林顿上任以来,美国明里暗里就没断过和乌克兰的联系。
1993年,克林顿正式与克拉夫丘克在基辅会晤,克林顿的这次到访,是带着“诚意”来质问的。
克林顿强迫性地质问克拉夫丘克:为什么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早已经履行了《里斯本条约》,乌克兰方面却连点动静都没有。如果再不履行,美国不排除强制你们履行的可能。
乌克兰现在哪里敢招惹美国?克拉夫丘克也被问的哑口无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
克林顿当然知道乌克兰迟迟不肯销毁的原因在哪儿,于是借坡下驴答应克拉夫丘克,美国会对乌克兰销毁核武提供经济、技术上的支持。
于是,1993年11月25日,美乌达成一致,签署了《关于美国援助乌克兰销毁战略核武器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条约》,有效期限7年。也就是说,乌克兰的那1900多枚战略性核武器,必须在7年之内销毁。
条约中规定:美国不得向乌克兰使用核武器;并向乌克兰提供1.75亿美元的资金;乌克兰回收高浓缩铀可以得到10亿美元补偿款。
看来,美国真是“诚意满满”,只要乌克兰把核武器销毁了,美国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但是即便如此,乌克兰议会还是不同意销毁,因为议会清楚地知道,只要有核武器在,就能制约俄罗斯的复仇主义。为此,克林顿又给乌克兰注射了两针强心剂。
1994年,并且克林顿再次表示,资金由原来的1.75亿美元增长到3.5个亿,正好是原来的二倍。同时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科研中心,帮助解决因核武器“下岗”而失业的科学人才就业问题。
人家把事做到这个份上,再“不给面子”实在说不过去了。
但是议会还是不愿松口,因为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北方虎视眈眈的俄罗斯。
反观俄罗斯这边,当然愿意让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原先咱们是一个国家,你的就是我的。现在咱们分家了,我的卧榻之下岂能枕的是你的核武器?
于是,1994年,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备忘录》规定:乌克兰销毁核武器;美国、俄罗斯不得对乌克兰使用核武器。
但这都不算重点,重点是条约中还有一项:美国和俄罗斯都保障乌克兰的边界和主权独立。
这一点指向谁不言而喻,乌克兰和美国哪儿来的边界?也就是说只要有条约的保障在,一旦俄军进入乌克兰境内,美国不会坐视不管。
就这样,在美国的承诺与真金白银的支持下,在昔日好大哥的建议下,克拉夫丘克做出了将国内全部核武器销毁的决定。后来也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乌克兰也兑现了承诺,销毁了1900枚战略性核武器。
这件事,让克拉夫丘克时至今日,仍旧被全世界所嘲笑、调侃,但是他真的是一个毫无心机,被人忽悠忽悠就自斩臂膀的败家子?
这样的结论,应该并不尽然。虽然克拉夫丘克的政治能力确实一言难尽,但是作为一个能够爬上乌克兰权力巅峰的人如此单纯绝无可能。当时的情况,如若乌克兰真样拿出全国1/3的GDP来维护这些核武器,那么乌克兰最终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比苏联好到哪里去。
而在克拉夫丘克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公开表示:
“虽然我们拥有这些强大的核武力量,但是控制、测试以及再生产的体系与能力是我们不具备的,这和拿着手榴弹的猴子并无分别。”
克拉夫丘克这句形容,虽然略显滑稽,但却是当时乌克兰真真切切的实际处境。
自从乌克兰销毁了1900枚战略核弹后,美国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开始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了俄罗斯身上。
自上世纪末期开始,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寻求“东扩”以此来遏制俄罗斯的发展。经过美国等国家的威逼利诱,捷克、保加利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等俄罗斯西部邻国先后宣布加入北约。
然而,就在俄罗斯已经避无可避的艰难境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竟然也开始寻求加入北约。要知道,乌克兰已经是俄罗斯面对北约遏制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乌克兰,似乎并不想给俄罗斯这“最后的活路”。
尽管,俄罗斯对于泽连斯基种种亲美的举动多番警告,但泽连斯基却仍旧我行我素。
最终,乌克兰也没能逃过俄乌开战的命运。
可以说,无论是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还是2022年的俄乌战争。没有核威慑的乌克兰面对强大的白熊,无异于螳臂当车。为此,乌克兰外长表示:
放弃核武的错误,简直愚蠢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