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会说印度历史让人越读越糊涂,连印度人自己都很懵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于个人而言,沉溺于过去便会停滞不前;于国家而言,纠结于历史便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心怀过去,面向未来。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了沧海桑田,人们品读一二,豁然开朗。了解历史的过程也是明智的过程,然而于印度而言,历史也许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了解印度的历史,人们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眼前的一切越来越模糊……
所谓历史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历史也曾经悠久而繁荣。世界人民对印度历史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他们的文化上,印度人对佛教十分虔诚,将其作为他们的最高信仰。

印度人依靠恒河发展自身,地域文化十分浓厚。几乎每一个印度人都能歌善舞,他们热情如火,充满着浓厚的异域风情。
歌舞、河流、宗教文化……印度自历史而来,如今的生活也与过去有着极大的联系。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印度其实是一个完全没有历史的国家。
马克思曾经说:“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
马克思何出此言?相关文献曾经记载:印度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然而历史资料中有迹可循的印度是古印度,并不是我们今天口中提到的,在1947年成立之后的国家印度。

相较于如今的印度,古印度的领土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印度只是古印度文明产生的一个分支,然而它却不能将这个延续了千年的文明据为己有。
神话与现实
判定一个国家历史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古籍,希罗多德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每一部都见证着历史的传承,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根脉。
在印度,人们普遍承认的古籍有《诸王世系》和《大史》,然而印度的古籍却与其他国家的古籍有着极大的差异。
印度是一个拥有崇高宗教信仰的国家,因此它的历史中存在着大量的宗教色彩。也就是说,印度人记载历史的书籍有着极大的主观创造性,它只是以现实为基础,却并不是完全尊重历史与现实。

印度的每一部历史学著作中都穿插着大量的神话与幻想。当人们提及印度历史的时候,他们会讲一个关于国王的故事,至于这个国王究竟是谁,究竟位于哪一个时期,他们也处于一问三不知的状态之中。
印度的历史是现实与想象混合的产物,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没有完全真实的历史故事。如果你想通过印度的古籍弄清印度历史发展的脉络,那也只能是徒劳。读印度的历史,人们只会越来越混沌。
仔细探究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大部分的印度历史之所以被人们广泛知晓,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外国人。
历史上的某一位印度国王建立起了强大的宗教王国,众多邻国都对印度的文化羡慕不已,于是纷纷派遣使者前往,至于这个国王究竟是谁,他在位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印度历史上的记载是空缺的。

然而中国在唐朝时期,曾经派遣玄奘西游到达印度,中国历史将玄奘来到印度的所见所闻,完整地记录下来,包括何时见到了印度的哪一个国王。
也就是说,如果印度人想要详细地了解,那个建立强大的宗教国家的国王,只能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寻蛛丝马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想了解自己的历史,还得靠中国,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根据中国的历史资料记载,那个印度的国王名叫戒日王,是一位圣明而颇有领导力的君主。
雅利安人的统治和佛教的诞生
“古印度”与“印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代表的含义大不相同,单从地理角度来说,“古印度”包含了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等地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随到距今5000年前的哈拉帕文化时期。
哈拉帕文化的发源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印度河流域,其创造者就是这片地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在这里创建了许多城邦国家,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最为强大。而且摩亨佐·达罗这个国家居然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烧砖,在城市中还有完整的地下陶器管道排水系统。
要知道,当时另外三大文明:古埃及、古西亚以及中国,在陶器制作上都还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不要谈什么烧砖和烧陶器下水管道了。
除此之外,达罗毗荼人还创造了染色技术,让古印度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可以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了,而且达罗毗荼人还和古埃及同一时期创造了象形文字。
但是,达罗毗荼人似乎科技树点歪了,忘记点点军事线了。到了公元前1750年左右,一群居住在印度河流域西北面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开始入侵古印度城邦,征服了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种
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征服和发展,雅利安人在这一片地区又创造出了新的文明。而这一文明根据四部婆罗门教的经典《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而命名为吠陀时代。
在这一时期,雅利安人虽然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但是他们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还是像以前达罗毗荼人一样建立了许许多多的城邦国家。
雅利安人作为征服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达罗毗荼人,在自己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宗教——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等,其中祭司阶层是第一等,称作婆罗门;国王和贵族们属于第二等,称作刹帝利;普通的雅利安老百姓为第三等,称作吠舍;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成为第四等,称之为首陀罗。
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每个等级之间的职业世系,不能任意改变,不许互相通婚。而且在教义上面还规定了前面三等人为“再生族”,第四等人为“非再生族”,也就是说雅利安人在今世多行善事,来世还可以成为更高的种姓,而达罗毗荼人却连转世的机会都没有。

种姓制度的划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雅利安城邦不断发展和壮大,互相兼并,到了公元前6世纪左右,只剩下了十六国比较强大国家,古印度的历史也就进入了列国时代。
在这期间,印度诞生了两部世界级文学名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中的《摩诃婆罗多》已被印度宝莱坞改编拍成电影《巴霍巴利王》,分上下两部搬上大银幕,影片的总体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在列国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加强,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担任地方诸侯的贵族们也开始掌握了实权。
然而,在他们统治地区的人民却要将大部分的钱财都献给婆罗门祭司,作为实际统治者的国王和贵族们却只能收到很少部分的税收。于是,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等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另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许多原本为第三等的雅利安老百姓逐渐破产,沦为第四等公民,但在婆罗门教的理论里,第四等公民是最低贱的,这也让许多雅利安老百姓开始陷入了沉沦。

古印度的列国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古印度历史上出现了一场以刹帝利阶层为首的反婆罗门教运动,史称“沙门运动”。
这一运动中,诞生了上百个宗教流派,很多教派都是某一王国的国王、王子或者贵族所创,其中最著名的派别有研婆迦派、阿什斐迦派、耆那教和佛教。
这些大大小小的宗派之间,虽然教义不同,但都把矛头对准了婆罗门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教。
据说佛教是由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释迦牟尼。他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神的主宰地位,并建立了佛教的“四谛八苦”教义,以教导人们行善修身。
但是佛教也继承和发展了婆罗门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不过佛教给予了所有人“转世”的机会,而不是像婆罗门教那样,只给前三等人“转世”的机会。
正是因为佛教反对神和祭司高于一切,得到了许多刹帝利阶层的支持,另外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吸引了大批低种姓的信徒,佛教就这样开始蓬勃发展了起来。
侵略与奴役
西方侵略者在世界开始了侵略扩张的疯狂行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的印度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历史上,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先后在印度建立起了殖民统治。
他们在印度半岛上推行自己国家的文化,当地的印度土著居民也在侵略者的奴役之下,渐渐丧失了对古印度文化的归属感。这是西方侵略者的历史,并不是印度的历史。

1857年,英国全面控制了印度地区,他们广泛传播伊斯兰教,这与当地信仰的印度教有着极大的冲突。
西方侵略者让整个印度半岛产生了严重的内乱,彼时的印度内忧外患,暴露在极大的威胁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掀起了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潮,深受资本奴役的印度也在其中。
然而西方殖民者对印度部分地区产生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印度半岛分裂的趋势日益明显,最终,印度与巴基斯坦分离,互不干扰。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此时的印度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成为西方殖民地的时候,印度的文化处于完全中断的状态,尽管印度走过了漫长的时光,然而那些时光永远被打上了别的国家的烙印。

印度的历史究竟如何呢?在印度人看来,想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需要从外国的资料、文集之中寻找证据。
印度本国找不到自己的历史,外国的记载模糊不清。国家已经走过了千年的时光,人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追溯历史呢?
首先,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尽管印度的历史记载模糊不清,但是其中隐藏着大量印度传统与独特的文化。
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可悲的,一个没有文明的国家是无助的。追溯历史,印度人民才能从中找到更多的依旧,走好未来的道路。
永远不要沉溺于过去,不惧未来。对于世界上众多国家而言,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因此即使印度的历史有着众多的神化与空白,印度人民也无需恐慌。

永远专注于当下,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描绘一个属于现代国家的美好蓝图,如此历史才真正发挥其作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