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横扫亚欧大陆,为何却攻不下日本?是水土不服?还是另有隐情?



蒙古入侵日本发生在公元 1274 年和 1281 年,当时忽必烈汗(公元 1260-1294 年在位)从韩国和中国派遣了两支庞大的舰队。

在这两种情况下,日本人,尤其是武士,都大力保卫自己的海岸,但台风风暴和所谓的“神风”沉没并淹没了无数船只和人员,从而使日本免于外国征服。
整个辉煌的插曲,混合了神圣的干预和军事英雄主义,将在日本文化中永远获得并保持神话般的地位。

外交开幕式
那个年代蒙古人已经将几乎一半的亚洲大陆和朝鲜吞并到他们庞大的帝国中,他们的领袖忽必烈现在将目光投向了日本。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以大都(北京)为首都建立了中国的元朝(公元 1271-1368 年),但他现在为何要将日本纳入他的帝国尚不清楚。

他可能曾试图征服日本以获取其资源。该国在东亚确实享有黄金之地的悠久声誉,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公元 1254-1324 年)在西方讲述了这一事实。
对日本的征服也将把一支装备精良的新军队交到可汗手中,他本可以利用这些军队对付麻烦的宋国。

入侵甚至可能是对wako(日本海盗)对东亚海岸线和贸易船只造成的破坏的某种报复。不管他的理由是什么,方法很明确:外交第一,战争第二。
公元 1268 年,大汗致信日本,承认其领导人为“日本国王”,并表达了促进友好关系的愿望,但也要求向蒙古朝廷进贡,并隐晦地威胁使用武力。

公元 1270 年,中国大使赵良弼也被派往日本,他在那里呆了一年,以促进两国之间的某种理解。
直到公元 1274 年,可汗还派出了更多的信件和大使,但都被公然置之不理,好像日本人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因此决定静静地坐在外交篱笆上。

忽必烈雕像
镰仓幕府自公元 1192 年以来一直统治着日本,摄政王北条时宗(公元 1268-1284 年在位)自信能够应对来自亚洲大陆的任何威胁。
部队在九州西北部的太宰府要塞和军事基地处于戒备状态,任何入侵似乎最有可能登陆,但可汗的外交做法遭到日本天皇和幕府的拒绝。
日本人对可汗的示好反应缺乏微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长期孤立后缺乏国际关系经验,以及他们与亚洲大陆、南宋的主要接触的偏见,以及低舆论流亡的中国禅宗僧侣有他们的蒙古征服者。

第一次侵略(文永战役)
公元 1274 年 11 月初,可汗集结了一支由大约 800-900 艘船只组成的舰队,并将其从韩国派往日本。
这些船只载有大约 16,600 至 40,000 人的军队,其中包括蒙古人以及应征入伍的中国人和朝鲜人。
分别于 11 月 5 日和 13 日接收这些入侵者的第一个日本领土是对马岛和壹岐岛,随后遭到掠夺。蒙古人的进攻在对马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那里的守军由苏助国率领,但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取得了成功。

由平景隆率领的壹岐防御部队同样英勇,但他们最终不得不在日之妻城内做最后一搏。当没有来自大陆的援军到来时,城堡倒塌了。
入侵者使用纪律严明、技术娴熟的骑兵,采用更加动态的战场策略,响应锣鼓传达的命令。
在高岛和松浦半岛短暂停留后,登陆舰队前往博多湾,于 11 月 19 日登陆。
大海湾的避风和浅水区向日本人暗示这将是蒙古指挥官选择的确切地点。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日本国防军的总人数仍然很少,只有 4,000 到 6,000 人。

蒙古人赢得了第一次交战,这要归功于他们的优势数量和武器——强大的双角弓和弹射器发射的火药手榴弹——以及他们使用纪律严明、技术娴熟的骑兵更灵活的战场策略,这些骑兵响应锣鼓传达的命令。
蒙古人还有其他有效的武器,例如穿甲弩和毒箭。此外,日本人不习惯涉及大规模部队调动的战斗,因为他们更喜欢让个别战士选择他们自己的单一目标。

相反,日本武士以精通射箭的骑马武士和一些手持薙刀的保护步兵为首的小团体作战或弯曲的刀片杆臂。
另一个缺点是日本人倾向于只使用盾牌作为弓箭手的保护墙,而蒙古人和朝鲜步兵在战场上移动时通常会携带自己的盾牌。
武士确实比敌人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身穿铁甲皮甲(只有蒙古重骑兵才穿甲胄),而且他们的长剑比蒙古短剑更有效地使用。

马背上的武士
奇怪的是,在首次登陆日本领土 18 天后,尽管在博多湾建立了桥头堡,但侵略者并没有向日本领土更深处推进。
也许这是因为供应问题或蒙古将军刘福祥死于武士之箭。这也可能是真的,整个“入侵”实际上是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更大规模入侵的侦察任务,并且在公元 1274 年从未打算征服。
无论动机如何,入侵者都在他们的船旁过夜,并于 11 月 20 日撤回海湾避险。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决定,因为根据某些说法,一场可怕的风暴随后袭来,杀死了多达三分之一的蒙古军队,并严重破坏了舰队。因此,袭击者不得不撤回韩国。

外交间隔
忽必烈随后重返外交,并于公元 1275 年派出另一使团前往日本,再次要求进贡。
这一次幕府的答复更加不屑一顾,在镰仓附近的海滩上斩首了蒙古大使。可汗并没有被吓倒,并于公元 1279 年派出了第二个使团。使者遭遇了与他们的前任相同的命运,可汗意识到只有武力才能将日本并入蒙古帝国。

然而,忽必烈忙于在中国南方征战,又过了两年,他才再次将注意力转向日本。
与此同时,自公元 1274 年以来,日本人一直期待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入侵,这段高度悬念的时期对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让军队待命外,还在公元 1275 年在博多湾周围建造了防御工事并竖立了巨大的石墙,这些石墙长约 19 公里(12 英里),有些地方高达 2.8 米(9 英尺)。

为了让弓箭手可以骑马,博多墙的内侧是倾斜的,而外面则是纯粹的。如果第二次入侵即将到来,日本现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次入侵(公案战役)
忽必烈的第二支入侵舰队比第一支大很多。这一次,有 4,400 艘船和大约 100,000 名士兵,同样是蒙古、中国和朝鲜战士的混合体。
在公元 1281 年 6 月 23 日攻击九州的博多湾之前,侵略者再次袭击了对马岛(6 月 9 日)和壹岐岛(6 月 14 日)。

不过这一次,这支部队分裂了,一支舰队攻击了本州,在长门遭到反击。与此同时,在博多,日本人充分利用了他们的防御工事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防御墙起到了作用,这一次攻击者无法在海滩上永久立足,导致了很多船上战斗。
最终,在损失惨重之后,蒙古人先撤到了志贺和诺基群岛,然后又撤到了壹岐岛。在那里,他们受到日本船只的骚扰,日本船只使用小船和很大的勇气不断袭击蒙古舰队。许多后来的武士英雄事迹都来自这段入侵事件。

8 月 14 日,一场台风摧毁了大部分蒙古舰队,破坏了为了安全抵御日本袭击而绑在一起的船只。
可汗随后从中国南部派遣了增援部队,也许还有 40,000 人,两支军队聚集在一起向日本领土更深入推进,这次是在 8 月初选择平户作为目标。
联合舰队随后向东移动并攻击高岛,那里的战斗发生在 8 月 12 日。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数周,入侵者可能面临补给短缺。然后,又一次,天气干预并造成了破坏。

8 月 14 日,一场台风摧毁了大部分蒙古舰队,破坏了为了安全抵御日本袭击而绑在一起的船只,并将无法控制的船只撞向海岸线。
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蒙古军队被杀。数千名可汗的部下被冲上岸或滞留在伊万里湾的海滩上,这些人被立即处决。

蒙古卷轴,公元 1293 年
使蒙古船只安全驶离日本海岸的风暴风被称为神风敢死队或“神风”。
因为它们被视为对日本向神道教战神八幡发出的呼吁的回应,以提供帮助以保护该国免受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的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元 1939-1945 年)的日本自杀式飞行员将复活“神风敢死队”这个名字,因为他们也被视为再次拯救日本免遭入侵的最后手段。
看起来,蒙古人的船只也不是特别好建造,因此被证明远不如它们应有的适航性。

现代海洋考古学据透露,许多船只的桅杆台阶特别薄弱,这在暴风雨中是绝对不会有的。做工不佳可能是由于忽必烈急于召集入侵舰队,因为舰队中的许多船只种类繁多,没有龙骨,非常不适合海上航行。
此外,当时的中国船只实际上以适航著称,因此在短时间内对庞大船队的需求似乎导致了没有回报的风险。然而,导致舰队灭亡的关键因素是日军的进攻,迫使蒙古指挥官用铁链将他们庞大而笨重的船只绑在一起。

正是这种防御措施被证明是致命的。
后果
蒙古人征服越南和爪哇的企图也失败了,但在公元 1281 年之后,他们确实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持久和平,即蒙古和平,这种和平一直持续到明朝崛起(公元1368-1644年)。
忽必烈也不放弃外交路线,不断派遣使团劝说日本加入中国朝贡体系,但未果。

蒙古入侵日本,公元 1281 年
与此同时,日本人可能已经阻止了他们称为Moko Shurai的两次入侵,但他们完全预料到第三次入侵随时会到来,因此在接下来的 30 年里让军队时刻准备着。
幸运的是,对他们来说,蒙古人在其庞大帝国的边界上还有其他挑战要面对,而且征服日本的尝试不会有第三次幸运。历史学家 M. Ashkenazi 在这里总结了侵略对日本人民的重大意义:
对于 13 世纪的日本人来说,受到威胁的蒙古入侵在历史上和政治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是日本第一次不得不动员整个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在那之前,即使是对外战争也只不过是涉及日本内部一个或另一个派系的争吵——本质上是国内事务。随着蒙古人的入侵,日本前所未有地在个人和国家层面接触到国际政治。

当暴风雨摧毁了蒙古舰队时,长期以来一直承诺神圣干预的佛教僧侣和神道教牧师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导致两种宗教的流行度高涨。
然而,对于日本政府来说不幸的是,入侵的实际成本将产生严重后果。
一支军队必须随时待命——直到公元 1312 年,博多一直由常备军保持警戒状态——而给士兵的报酬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广泛的不满。

这是一场防御战而不是征服战,没有战利品和土地等战利品来奖励战士。国防准备工作也严重破坏了农业部门。
统治镰仓幕府的北条氏的竞争对手开始准备挑战政治现状。Go-Daigo Emperor Go-Daigo(公元 1318-1339 年在位)急切希望天皇们重新获得一些长期失去的权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