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精选18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编者按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史料实证在于通过多角度的史料解读,还原历史现场,合理进行历史解释,回归历史教学的本真。本专栏特选取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进行精读详解,希望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有所裨益。

1.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
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可能达到的。当每个人可以假借法律去拼命捞钱,那就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财富,所有的财富总是落在少数人手里,被他们分掉,其余的人就变成穷困不堪。……因此,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末,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的悲惨重负下。
──[英]托马斯·莫尔①《乌托邦》②
【注释】①托马斯·莫尔(1478—1535),16世纪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除了用“羊吃人”来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和设计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没有贫穷的理想社会之外,莫尔还深刻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罪恶的产生根源。其主要思想多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传承。②《乌托邦》全称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是莫尔采取游记的体裁,通过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谈海外奇遇的方式讲述了“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乌托邦”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思是“子虚乌有的地方”。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就得名于莫尔的这本书。
【解读】这段材料选自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其要点是:①人若拥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②少数人假借法律的名义捞取钱财的结果,除了他们占有了国家的财富之外,还造成了绝大多数人的贫困。③只有废除私有制,社会财富才能得到公平的分配。
资料显示:①莫尔认为: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度是社会的万恶之源,也是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②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宁。③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莫尔并没有明确指出他所谓的财产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也没有明确指出依靠谁和通过什么方式消灭私有制。
2.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颠倒世界”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要求发生大火使城市的1/4化为灰烬;安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只用容易褪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的皮子做鞋子,以便多穿破两套衣服和多穿坏两双鞋子……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傅立叶①选集》第三卷
【注释】①傅立叶(1772—1837)是19世纪初著名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和《新的工业世界和社会世界》。
【解读】19世纪上半叶,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德等国也先后开始。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和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批小生产者的破产,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工人斗争频仍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初西欧出现了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主张建立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傅立叶讲的这段话要点是:①劳动者因个人的利益而对公众不怀好意,如医生盼望自己的同胞害病等。②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处于尖锐对立之中。
透过傅立叶这段生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①在当时资本主义这个“文明制度”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②由于一己的私利,每一个人的发财与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③在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眼中,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经济活动表明,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
3.英国1825年的工业危机
材料一: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
──《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
材料二:工业方面的棉花消费量,在1825年平均每周为12,000包,而1826年头三个月内平均每周仅为8,000包。在约克郡和兰开郡的所有工业中心,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加深了工人的苦难。各工厂缩短了开工时间,曼彻斯特的工业家们已决定把工资再消减10%。
──《泰晤士报》1826年4月8日
材料三:在希罗普郡和斯塔福德郡约有17座炼铁炉停了火。……煤价的跌落同过去上涨时一样迅速,──已经跌落了三分之一以上。许多矿井每周只开工三天,其它矿井则完全停办。
──《泰晤士报》1826年4月25日
【解读】产业革命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于1825年发生在英国。上述三则消息选自1826年4月的《泰晤士报》,主要讲的是:①布拉克本工厂停产、工人失业和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②约克郡和兰开郡两个工业重镇生产凋零,物价上涨和工人群众的苦难加深的情况。③希罗普郡和斯塔福德郡工业因生产过剩而出现的大萧条现象。
通过英国的实例说明:①当时的资本主义危机是由于它固有的基本矛盾而导致生产过剩,大批工厂倒闭,经济生活一派凋零。②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工人失业,物价上涨,工人群众遭受着贫穷和灾难。③当时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障碍。④资产阶级用大量消灭生产力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做法,只能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4.英国工人最初的反抗斗争
工业空前萧条,兰开郡和约克郡的工业区有许多人无工可做,使一个时候灾难极为深重。……忍饥挨饿的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致爆发了公开的暴动(在布拉克本、阿克林顿)。……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又冲进使用自动织机的勃雷工厂,把织机全部捣毁,瓦尔姆斯莱工厂也遭到了同样命运。……人群接着向布拉克本前进,来到市内一家有自动织机的主要工厂──埃克尔斯公司的一家工厂……毁坏了全部织机。……在普雷斯顿、克利瑟罗、罗奇德耳,也发生了这种破坏自动织机的骚动。曼彻斯特也露出了暴动的苗头,多亏军警迅速干预,防止了严重后果。
──[英]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
【解读】这篇资料刊登在英国《绅士杂志》1826年5月号上,详细再现了兰开郡、约克郡、曼彻斯特等工业重镇的产业工人在1825年经济危机中的斗争情况。
资料显示:①在经济危机期间,产品过剩导致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并且生活在深重的灾难之中。②走投无路的工人奋起反抗,但这时期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最原始阶段,即自发地破坏机器,捣毁工厂,而不是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③资产阶级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5.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的状况
材料一:一看到不幸的丝织业工人,我心里就觉得难过。他们结婚成家靠的是工资,意料不到每5~6年就失业一次,于是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用这种体面的方法行乞……这些里昂工人生产以色泽鲜艳著称的丝织品,工作地点就是其悲苦的全家住所。每个里昂丝织厂的小伙计整天从一个工人住所(这样的作坊共有一万五千个),按工人的产量付给他们的工资。履行这种职责,伙计每年得六千法郎报酬。他和妻子儿女一起用掉五千法郎,下余一千法郎则储存起来。工作了四十年之后,这笔储蓄逐渐增长变成十万法郎。这时家长迁到离故里四五里的乡间小屋去住。但是一旦在如此宁静的生活当中开始发生动乱,里昂人就会象雄狮一样搏斗起来……
──司汤达①《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
材料二:一到里昂就陷入一种骇人听闻的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使我非常激动,深感世道不公,心里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悲痛。站在全体居民面前袖手旁观,看他们徒劳地与贫困搏斗,心灵与肉体都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这该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试看老年人不得安宁、青年人毫无希望、儿童也没有一点欢乐!大家一同都挤在臭气薰天的贫民窟内,而有些人则嫉妒另一些人,原因是后者为满足有闲者的奢侈和享乐效劳得到一点报酬,比自己略微幸运一些!命运捉弄人是多么残酷,多么凶狠啊!身为一个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却织造金色的锦缎使王后穿着漂亮。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浑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
──李斯特②1837年访问里昂时写的一封信
【注释】①司汤达(1783—1842):法国著名作家,在任法国驻教皇国奇维塔韦基亚港领事期间曾于1837—1838年回国旅行,并将亲眼所见写成《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②弗兰茨·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的钢琴演奏大师和作曲家,19世纪30年代时常访问法国。
【解读】19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正在法国展开。然而,产业革命的社会后果却是资本家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工人阶级却陷入贫困、饥饿、疾病和灾难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带给工人的不是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是受到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榨。所有这些在里昂表现得特别突出。里昂是法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尤其是以纺织工业最为发达,聚居着大批纺织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为了反抗剥削和压迫,里昂工人曾于1831年和1834年举行过两次武装起义,但都被镇压下去。司汤达和李斯特当时的所见所闻就是19世纪30年代后期里昂工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司汤达和李斯特的所见所闻可知:①里昂当时是法国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集聚的工人最多。②法国里昂工人工作繁重、收入低下、生活艰辛。剥削阶级却依靠对工人阶级的压榨而过着奢侈骄横的生活。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是,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将会以更大的规模表现出来。
6.《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材料一: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
──列宁《卡尔·马克思》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于1817年12月至1848年1月间合作而成、1848年2月在伦敦首次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文献,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恩格斯在1883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和列宁1914年写的纪念马克思的文章中明确说明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这两段话从世界观角度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其内涵包括: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③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无产阶级来消灭阶级,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程度。
7.《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传播
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结果就产生了这个《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第一次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报》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有法译本在纽约的《社会主义者报》上发表;现在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文初版问世后不久在伦敦出现。俄译本是60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解读】19世纪7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一起或恩格斯单独为《共产党宣言》写过7篇序言。在这些序言中,他们在重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时,也更正了某些过时的地方,提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是7篇序言中的第一篇,由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上面摘录这一段的要点是: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当时是一个处于秘密状态的国际工人组织。②《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他们起草的一个公开的党纲。③《共产党宣言》最早在1848年2月伦敦印行德文版,以后又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多次出版。
资料表明:①《共产党宣言》是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问世的,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②《共产党宣言》产生和传播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19世纪中后期的蓬勃发展。正如恩格斯1890年所说的那样:“《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是从西伯利亚到加里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8.《共产党宣言》问世时为什么不叫社会主义宣言?
可是,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之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至于当时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则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的、只是出于本能的、往往有些粗糙的共产主义;但它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两种空想的共产主义体系:在法国有卡贝的“伊加利亚”共产主义①,在德国有魏特林②的共产主义。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
【注释】①卡贝(1788—1856),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创造过伊利诺伊诺伍公社,在小说《伊加利亚旅行记》(1840)中论述了他的社会理想。②魏特林(1808—1871),19世纪30~40年代德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他主张平均共产主义,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之根源”,主张建立一种“共有共享的社会制度”。
【解读】1890年《共产党宣言》第4个德文版在伦敦作为《社会民主主义丛书》出版,这段资料就引自恩格斯为此版所写的序言。他重点解释了《共产党宣言》出版时为什么不叫社会主义宣言的原因:①当时的社会主义者主要指两种人: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信徒,如正在衰亡的英国欧文派和法国傅立叶派;各种指望用小修小补而不根本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端的改良主义者。②在依靠对象上说,这两种人都远离工人运动,试图依靠资产阶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③当时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的是一部分工人,他们的主张虽然粗糙,但明确要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法国的卡贝、德国的魏特林等人都属于这一流派。④在当时,所谓社会主义运动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则属于无产阶级的。⑤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靠无产阶级自己,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马克思、恩格斯必然称自己为共产主义者。
通过恩格斯所讲的这些话可以看出:①《共产党宣言》问世时,西欧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各阶级中间都有人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从不同角度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并且提出改造社会的各种方案。②这些社会主义流派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依靠剥削阶级而瞧不起广大的劳苦大众,所以,有很强的反动性和空想性。③《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代表着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9.巴黎公社的成立
公民们!
你们的公社已告成立。
3月26日的投票,对这次胜利的革命,起到了批准作用。
穷兵黩武而骨子里却十分怯懦的政权,曾一度掐着你们的脖子要置你们于死地;你们用了合法的自卫行动,把这个想拥立国王来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
今天,你们甚至不屑追究的那些罪犯,竟以你们的宽大为可欺,就在巴黎城门口结成一个进行保皇阴谋的巢穴。他们在策动内战,施展种种收买手段,与一切图谋不轨的人狼狈为奸,甚至无耻到乞求外国的援助。
我们揭露这些卑鄙的活动,请法国和全世界来裁判。
公民们!
你们刚设置的一些组织,就是为了挫败这类阴谋勾当的。
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
今天,对期待已久的房租问题作出了决定。
明天,将解决过期票据问题。
各国家机关有待恢复,并予精简。
今后为本市唯一武装力量的国民自卫军,即将进行改组。
上列各项,就是我们的初步行动。
人们选出的代表,为了确保共和国的胜利,只要求人民以信任的态度来支持他们。
至于所有代表,他们一定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1871年3月29日
【解读】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9月1日法军在色当战役中大败。9月4日,巴黎爆发人民革命,废除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组建的“国防政府”非但不抵御外敌,相反却一心想解除巴黎国民自卫军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巴黎国民自卫军和广大人民群众打退了梯也尔的反动军队,占领了市政厅。革命胜利后,巴黎的政权先是由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掌握,后移交给3月26日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在其存在的72天中,一共发表了361件公告(从37号到398号)。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内政外交原则都充分地体现在这些文件中。这份公告的要点是:①宣布巴黎公社成立。②揭露被推翻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妄图恢复君主制度,求助于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来镇压巴黎人民革命斗争的阴谋。③宣布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将立即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生活,如解决房租和过期票据问题等。④宣布恢复并精简国家机构。⑤宣布国民自卫军是巴黎公社的唯一武装力量。⑥保证公社社员尽自己的义务,呼吁人民信任和支持他们。
这份公告显示:①巴黎公社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巴黎工人用枪杆子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夺取了政权,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地尝试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②巴黎公社接管政权后,立即采取措施摧毁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巩固新的无产阶级国家。③表明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人民的多数──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10.巴黎公社改造旧社会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巴黎公社颁布:
第一条废除征兵。
第二条除国民自卫军外,任何军事力量,均不得建立或调入巴黎。
第三条国民自卫军由一切能服军役的公民组成。
──巴黎公社公告,第42号,1871年3月29日
材料二:巴黎公社决定:
第一条公社委员应担负本区的行政领导工作。
第二条他们可以自行指定人选组成一个委员会,并在他们领导下处理日常事务。
第三条只有公社委员才有资格办理公民身份证件。
──巴黎公社公告,第46号,1871年3月30日
材料三: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
巴黎公社,
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国家机关的高级职务由于支给高薪,是被当作肥缺来钻营和授予;
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里,既不应有乾俸,也不应有高薪;
为此决定:
单独条文各公社机关的职员,最高薪金规定为每年六千法郎。
──巴黎公社公告,第56号,1871年4月2日
材料四:巴黎公社,
鉴于法兰西共和国的首要原则是自由;
鉴于信仰自由是一切自由之中首要的自由;
鉴于宗教预算有背于这一原则,因为这是不顾公民的信仰而强加于他们的;
鉴于僧侣事实上是君主制度反对自由的罪恶活动中的帮凶,
为此决定:
第一条教会与国家分离。
第二条取消宗教预算。
第三条属于宗教团体的所谓永世产业,即所有动产和不动产,现宣布为国家财产。
第四条对这类财产应立即进行调查,开明类别,交由国家支配。
──巴黎公社公告,第59号,1871年4月3日
【解读】巴黎公社建立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发布公告),领导工人和革命群众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这几份公告的要点是:①废除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警察,代之以人民武装。②废除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实行立法和行政机构统一的制度。③废除旧政权的官僚制度,使国家政权机关从“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④废除僧侣特权,实行政教分离,解除长期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
上述文献充分表明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①彻底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用人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和警察,摧毁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物质支柱。②消除旧官吏,由民主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掌握政府各部门的领导权。③实行政教分离,摧毁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支柱。④限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高薪,确保公社委员不会从人民公仆蜕变为旧式官僚。
11.巴黎公社战士的最后浴血战斗
在伐凡与布列亚街道上,战斗疯狂进行着。公社的勇士队,联邦射击队,第一五一大队及一个炮兵中队,像狮子一样凶猛地搏斗,西塞军队碰到他们的不屈不挠的奋勇精神被打得粉碎。
在这方面,直到星期三,敌人不能向卢森堡宫前进一步,但他们能够把他们的军队布成扇形,来包抄我们,并以人数上的优势来压倒我们。
虽然用尽全力,我们还是不得不放弃伐凡与布列亚街的障碍物,而退却到卢森堡宫去,因为在那里我们已牺牲了这样多的英雄。当时,在宫的附近已可看到大队兵士,他们正在佛日街作战并指向奥狄挺进。
圣·米歇尔大街的军用医院火烧起来了。我们队伍奔向伐尔·得·格拉斯及盖·律萨克街,但就在此时,第一一九后备大队放弃波尔布与伐尔·得·格拉斯,我曾下令要这个大队守在那里,然而它擅自撤离了。
我获悉这项消息太晚了,即有个骗子,乔装公社上校,骗使国民自卫军队伍撤离这些阵地。当时联邦队伍正在伐尔·得·格拉斯街作战,竭力阻挡敌军前进到卢森堡宫,但由于这后备队的撤退,遂无可奈何地穿过圣·雅克街而退到潘提昂了。包围的火力圈每分钟在继续缩小着,而效忠于公社事业的联邦队的人数以可怕的速度削减下去……
──《世界近代史文献》
【解读】梯也尔反动政权逃到凡尔赛之后,在普鲁士的支持下利用各种方式对巴黎公社进行封锁和破坏,从1871年4月2日开始向巴黎发动军事进攻。5月22日早上,凡尔赛军队进入巴黎。在此后的一周里,巴黎公社战士同梯也尔的反动军队展开了英勇斗争。本段资料节选自巴黎公社社员阿勒曼的回忆录,主要描述:①公社战士英勇抵抗反动军队的壮举。②凡尔赛军队疯狂进攻卢森堡宫的情况。③由于反动军队的疯狂进攻,加之内部出了奸细,守卫在卢森堡宫的巴黎公社战士最终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段文献表明:①当无产阶级起来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时,资产阶级会疯狂来镇压。梯也尔反动军队占领巴黎后,对公社战士和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屠杀近三万人,逮捕五万多人。②内部的不统一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领导巴黎公社的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由于政治主张不同,他们在领导公社革命过程中经常产生分歧甚至相互攻击,不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12.米歇尔在法庭上的讲话
我不想为自己辩护,我不接受辩护!我身心都属于社会革命,并且愿意对我的一切行动负责。我要毫无保留地负起这项责任。你们指责我与杀死那两位将军的事有关系吗?当你们叫人向群众开枪的时候,假如我在蒙马特尔,我会肯定有关系的。我会毫不迟疑地亲自向发这种命令的人开枪。至于巴黎放火问题,那我的确参加了。我想树起一道火墙阻止侵入的凡尔赛分子,我没有任何同犯,我的行动是自发的。
我只要求你们要像一个军事法庭的样子,你们做出象审我的法官的举止来,别像特赦委员会那样躲躲藏藏,你们是军人,要在众目睽睽下审判,让我死在萨多利的原野上吧,我们许多战友已经牺牲在那里了。
人们一定要从社会上除掉我。你们已经奉到命令这样做!好吧,共和国的委员说得对,一颗为自由而跳动的心似乎仅仅有权利要求得到一粒铅弹,因此我也要求我的一份。你要是让我活着,那么我不会停止呼吁报复,而且要向杀害我那些战友的特赦委员会的凶手们报仇。
(庭长:我必须制止你的发言。)
我的话说完了……如果你不是胆小鬼,你就杀死我吧。
──[法]利沙加勒《1871年公社史》
【解读】在将巴黎公社淹没在血泊之中后,凡尔赛反动当局设立了26个军事法庭,对被捕的巴黎公社战士和革命群众进行审判。截止到1874年底,共有10 137人被判决,3 131人被缺席判决,270人被判死刑,410人被判服苦役,3 500人遭到流放。米歇尔和其他许多巴黎妇女一样,参加了巴黎公社斗争,被誉为“蒙马特尔的红色姑娘”。巴黎公社失败后,米歇尔被抓、受审,最后流放。这里所选的就是她在法庭上的陈述,其要点是:①没有参与杀那两位反动军官,但如果在场肯定会参与。②宁愿与自己的战友死在一起。③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报仇。
这段资料表明:①女英雄米歇尔在敌人的法庭上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显示了巴黎妇女的勇敢精神。②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却不可能停止。
13.巴黎公社的意义
材料一:我们祝贺工人阶级在3月18日的公社革命中登上了政治舞台,祝贺社会改造时代的开始……巴黎的兄弟姐妹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们的事业是永远不会失败的,因为这是全世界工人解放的事业……世界各国工人向你们表示的巨大热忱和热烈同情说明,你们的事业不会失败……你们是国际社会革命的先锋。
──《国际报》(布鲁塞尔)1871年4月14日
材料二: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1871年5月23日
【解读】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专政的首次尝试,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所体现的是全世界工人和劳动群众的诉求。因此,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这两段引文,一段选自在布鲁塞尔出版的社会主义刊物《国际报》,另一段是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上讨论巴黎公社时的发言。其要点是:①巴黎公社的事业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共同事业,永远不会失败。②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原则却是永远存在的。
上述文献说明:①巴黎公社是世界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对后来的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②巴黎公社在两个多月的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朽的。③这些原则包括: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的、新型的国家政权,并运用这种政权来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改革,达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史料”获取WORD版本网盘下载链接。

往期史料精读
史料精选0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史料精选0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精选0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精选0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精选05:古希腊民主政治
史料精选06:罗马法
史料精选0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史料精选08: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史料精选0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史料精选10:鸦片战争
史料精选11: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精选12: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精选13 | 辛亥革命
史料精选14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史料精选15 | 国共的十年对峙
史料精选16 | 抗日战争
史料精选17| 解放战争

 历史教师专业提升和交流平台
❷ 定期发布讲座预告、学术前沿、史家论著、史料研习、历史阅读、教学研修等信息。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