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默默地坐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注视着行色匆匆的人群。他们就和我年轻时一样,只知道一味地追遂着某些东西,无暇他顾,错过了许多珍贵美好的东西,自己却浑然不觉。当某一日,蓦然回首,才惊觉自己不知何时竟迷失在世间的幻象之中,想回头,却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懊悔,也是枉然,时间如同那潺潺的流水一样,逝去了,便永不再回来。
我深深地叹息。
忽然,一个高亢的女声从我背后传来:“哟,老杨大哥,生意不好么?怎么发起呆来啦?我今天可弄了样好东西,您见多识广,要不您帮我看看?”
我不用回头便知道,说话的是身后水果店里的老板娘。这是一个略显臃肿的中年女人,嗓门很大,脾气也不小,但皮肤却白净得出奇,五官也颇为精致,若是忽略掉她的言行举止,应该也算得上是个丰韵佳人了,这个外形跟传说中的杨贵妃倒是很相像,于是小商贩们送她一个外号叫作“水果贵妃”。可惜的是,这个水果贵妃的嘴皮子过于厉害,往往让人难以招架,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语言的魅力,在她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随口应了一句:“什么宝贝?让我也开开眼。”话音刚落,一阵急促而欢快的脚步声从背后传来,我回头一看,她穿着一双奇大无比的拖鞋,啪嗒啪嗒地向这边跑来,怀里还抱了一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裹,也不知里面藏了什么好东西,值得她抱得这样紧。
只不过二十多米的距离,她居然也会跑得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我的对面,压得小马扎咯吱咯吱地响。我忧心忡忡地望着我的马扎,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自从我把修鞋摊子搬到这个路口开始,她已经坐坏我三个马扎了,如果连这个也散了架,那就意味着至少又有十双鞋是白修了。
当然,我尽管心里这样想,嘴上是绝不会说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对方是个女人,二是因为对方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女人。更何况,我每天都把工具寄存在她的店里,省得天天背来背去的,图个方便,若是得罪了她,怕是再没有这样的优待了。
于是,我努力把视线从不堪重负的小马扎上移开,指着小包裹笑道:“快打开看看吧,我都等不及了。”她却非要卖个关子,一脸神秘地说:“你猜,这是什么?”我摇头笑道:“不猜,我哪里猜得出!”她却不肯,非要我猜不可,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随口猜道:“是人参吧。”她愣了一下,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也很意外,本来想好千万不要猜中的,所以只是随便乱说应付一下而已,却没想到真给说中了,颇感尴尬,只好答道:“猜的,没想到这么巧。”见她一脸失望,显然是觉得很无趣,我赶忙转移话题:“快打开给我看看,这参是从哪儿弄来的?”她马上又兴奋起来,边动手解包裹边笑道:“是我在乡下买的,才三千块!据说是百年老山参呢!这么大的参至少能卖到上万块吧?”
那个小包裹真是封得够严实的,里三层外三层,她还真有耐性,专心致志地坐在那里拆,我一直等到花儿都谢了,才看到水果贵妃口中的那棵百年老山参。我只看了一眼,就知道她被人骗了,这棵参是假的。
(2)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棵人参的确是很大,白白胖胖的,一般人都觉得人参嘛,当然是越大越好,越大就说明年头越久,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两粒同样的玉米种子,一粒种在田里精心呵护,一粒扔在野地里放任自流,结果肯定相差悬殊。
真正的行家看参是看“路”,就是人参的颈部,人参每生长一年,颈部都会多一个结节,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那是芽苞留下的痕迹,颈部越长,结节越多,则说明参越老。另外参皮也很重要,参其实和人一样,年头多了皮肤也会老,起褶皱,颜色发黄,参皮若是白白嫩嫩的,那绝对不是老参。
而水果西施的这棵参,参皮白嫩,参“路”很短,大概只有七八个小结节,连参须也非常短,显然不是什么百年老山参,只不过是个七八年的人工培植的家参而已。从人的角度来讲,七八年也是一段很漫长的岁月,可是若从人参的角度来讲,这实在是太过短暂了。
我知道如果我对这棵参大加赞美,水果西施一定会很高兴,这也是她拿参给我看的目的,可是我偏偏又不愿说谎,于是便照实说了:“这参是假的。”水果西施愣了一下,随即不屑道:“假的?你凭什么说这参是假的?你见过老山参吗?”我便把根据一一说给她听,她听后沉默了片刻,忽然嚷道:“看我弄到宝贝你眼红了吧?就凭你一个修破鞋的,也敢说懂参?咋不说你还见过人参娃娃哩!”我老实地回答:“是啊,我是见过人参娃娃。”她用那种看疯子的眼神望着我,说:“你干脆说你见过老参王好啦!”我再次老实地承认:“我的确是见过老参王。”
我是实话实说,可在她看来,我是存心跟她抬杠,气得满脸通红,指着我的鼻子道:“你……你……算你狠!”说着抱起她的小包裹转身就走,走了两步又回头道:“杨瘸子,以后你那些破烂儿别老放我店里!自己个儿找地儿放去!哼!”说完这话,她心里似乎畅快了许多,这才抱着她的宝贝老山参愤愤地去了。
我苦笑了一下,不过几分钟而已,我就从“老杨大哥”沦为“杨瘸子”了。
其实仔细想想也是,谁会相信像我这样一个落魄的修鞋匠,居然也会是个懂参的行家呢!人参娃娃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到现在依然时常被人们提起,只是大家早已不相信这种玄之又玄的事了,不止听的人不信,连说的人自己也不信。
但,我是相信的,而且深信不疑。
我的思绪瞬间飞回到三十多年前,回到深山中美丽的参王谷,眼前又浮现出那些熟悉的身影:人参娃娃,老参王,和那山林中的精灵……
(3)
巍峨的长白山脚下,有一个不大的小村庄,那里是我的家乡。因为村子里姓杨的人很多,至少占了总人口的八成以上,所以叫做杨庄。
我也是杨家的子孙,名叫杨桐,我还有一个小我四岁的妹妹,她叫做杨柳。这是山里人的习惯,总喜欢拿树木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希望子女们能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山里的孩子好养活,我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成了一名年轻的猎手。
杨庄的地理位置很偏僻,群山环绕,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只有一条崎岖的石子路曲曲折折地通往山外。尽管如此,每年春夏两季,往来杨庄的人却络绎不绝,这是因为杨庄的北面有一条神秘的山谷,叫做参王谷。传说参王谷里面住着一位生长了足有万年的老参王,和一大群白白胖胖的人参娃娃,如果凡人吃了人参娃娃,就可以长生不老,若是吃了老参王,则可以飞升仙境。这个传说流传了千百年,引得那些外乡人垂涎三尺,都想捉到人参娃娃,好长生不老,而杨庄是进入参王谷的唯一门户,于是他们便成群结队地涌到杨庄来。
从我刚懂事起,就常常看到外乡人结伴进山去,往往进山时是二十几个人,出来时却只剩三五个,山林里的危险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尽管每次都有伙伴送掉性命,也没捉到过人参娃娃,但每次进山,或多或少总能带出几十支大大小小的山参,虽然不像人参娃娃那样价值连城,却也价值不菲,一支便相当于种庄稼一年的收入,所以外乡人对参王谷的热情丝毫不减,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涌进谷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一点不假。
杨庄距参王谷大概有三天的路程,一路都是茂密的阔叶针叶混交林,地上厚厚地堆积着千百年来的落叶,完全看不出路来,若是碰上雨天更糟糕,山体内部会涌出无数的小泉眼,水流把地表的落叶层冲得漂浮起来,但因为落叶太厚,所以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但只要人或动物踏上去,马上就会被吞没。很多外乡人都是因为不熟悉地形,不小心误入了大自然的陷阱,而永远地留在了大森林里,再也没有出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不用指南针呢?我想我有必要说明一点:参王谷是个磁场异常的地区,一进谷指南针就疯狂地乱转,完全派不上用场。
那些外乡人在吃了很多亏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找个本地人做向导。在一般情况下,这算不上什么难事,只要肯花钱,找个向导还不容易?可他们走遍了整个杨庄,也没有一个人肯为他们带路。
钱固然是充满诱惑的,但是敢挣这份钱的人却没几个,主要是因为这差使实在太危险了,简直就是把小命儿吊在刀尖儿上!要知道参王谷地处原始森林的最深处,绝不是平常打柴啊采蘑菇啊之类所能走到的地方,也只有猎手追逐猎物时、或者为了寻找人参才偶尔会进入,而这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尤其密林中危机四伏,毒虫猛兽层出不穷,要想在这样的原始森林中生存一个月以上,是极其艰难的。
也许是因为外乡人开出的条件太优厚了,杨庄里还是有人动了心。
(4)
他叫韩松,是我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也是我妹妹杨柳的未婚夫。那天,韩松偷偷找到我的,说想应下这份差使,还想让我跟他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我和韩松一直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俩从小就跟着老猎户杨桂大叔学打猎,对山上的每一片林子都了如指掌,更何况我们都精通密林里的生存之道,当向导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我们也进过几次参王谷,试图挖几棵人参补贴家用,但毕竟只是猎手,对放山的事只是略有所知,不得要领,所以并未有过什么大的收获。好在那几次并没遇上什么危险,
听了韩松的提议,我一下子来了精神,随即又迟疑道:“要是参王谷里没人参娃娃还好,万一真给他们找到了,咱俩不是把宝贝白白送到人家手上了?”
韩松笑道:“别人说说你就信了,这天底下有没有人参娃娃还不一定呢!这个咱先不去管它,眼下咱俩正是缺钱的时候,现在有人肯出大价钱雇咱们是好事儿啊!管他们弄不弄得着人参娃娃,咱俩只要把他们带进谷去,完事了再带出来,就算完成任务,钱就挣到手了。这活才是稳赚,要想留着咱俩自己找,头发白了都未必能找到人参娃娃,你要指望靠这个赚钱啊,那可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我有一点心动,但还在犹豫:“这个……”
韩松拍拍我的肩膀说:“桐子,要不是急用钱,我也不想带外人进参王谷,我也想留着咱们慢慢找呀!可是咱俩现在可不是一般地缺钱啊,你看,我和杨柳的婚事迟迟办不了,不就是因为缺钱吗?再说说你,都是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了,连个上门说亲的都没有同,不就是嫌你家没钱吗?只要你口袋里有钱,我敢保证,上门说亲的非得把你家的门槛给踩平了不可!现在咱不能想那么多,只要来钱快,稳当,这钱咱就得挣!”
我不得不承认,韩松这人最厉害的就是那张嘴,死人都能给说活了!才几句话就把我给说得动了心,答应了他的提议。
那天傍晚,我跟着韩松去见了那些外乡人的带头大哥,行话称为“把头”,一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中年男人,黑黑瘦瘦的但是看起来很精明干练的样子。他一见我们便热情地迎了上来,自我介绍说他叫刘权,招呼我们坐下,让手下弟兄摆上了一桌子的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还有一大盘极其珍稀的包装精美的奶糖,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能弄到的东西,要是没有特殊关系,就算你是城里人也弄不着!
我和韩松一见这些就两眼放光,假意推让了一会儿,就大吃特吃起来。吃了一会儿,我们才想起来正事还没谈呢,我有点尴尬,向刘把头笑道:“刘把头真是不简单,这么稀罕的玩意儿都能弄着,我们小哥俩见都没见过几回,一见就光顾吃了,把正事儿都给忘了!”
刘权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说:“我这儿有的是,你们尽管敞开吃,等会再多带点儿回家吃!你们肯来帮我,就是天大的情义,叫把头太见外了,直接叫刘哥就行,大家以后都是兄弟,有福同享,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只要是我刘权能办到的,绝不说二话!”
我们跟刘权寒暄了两句,又谈了合作的细节:只要能帮他把队伍带进参王谷,全程陪伴他们,完事后再带出谷来,就算完成任务。除了讲好的向导酬金之外,此次挖到的所有人参都有我们一份。
这也是千百年来“放山”(挖参)的规矩:见者有份,不论是谁挖到的参,卖参所得都按人数平均分配,不会因为是谁发现的就多分一点,也不会因为谁没在现场而不分给他,这是个很公平的分配方式,因为放山是一个团队的行动,其中的风险要大家一起承担,并不是任何一个人单独可以做到的,既然有难都同当了,有福的话当然也要同享,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5)
一切商量妥当之后,已经是午饭时间,刘权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午饭。虽然他们是远道而来,临时租住在村民的草屋里,但是他们的伙食水平依然非常好,不但千里迢迢地背了很多食品用品来,居然还特地带了个厨子,从那诱人的香气就可以判断:这厨子煮饭的手艺相当了得。我和韩松都被厨房里传来的香气吸引住了,二人对视一眼,这么香的饭菜,不吃白不吃!便不再推辞,留下来吃午饭。
那真的是一桌丰盛的大餐,桦木桌子上满满当当地摆上了八碟八碗,我和韩松谁也没客气,敞开了吃,吃得肚子都圆滚滚的。
刘权端着一碗高粱酒笑嘻嘻地看着我们吃,等我们两个打着饱嗝放下筷子,他眨着那双狡黠的小眼睛笑道:“怎么样,好吃吗?”
我们两个点头赞道:“好吃,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东西!”
刘权道:“人生在世,图的是什么?还不就是过点舒心日子嘛!想过得舒心就离不开钱,就算你种一辈子地,打一辈子的猎,才能赚几个子儿?顶多就是赚点儿酒钱,没什么大出息。如果找到了人参娃娃,别说这点儿小玩意儿,就算是山珍海味也足够你吃上十辈子的!嘿,你们别用这种眼神儿看我呀!不信是不是?好,给你们看点东西!”
说着他跳下炕,抱过立在墙角的一卷半旧的草席,放倒在地上,打开席子,里面露出十几把步枪来,清一色的三八大盖儿!
我和韩松都看得呆了,和这枪一比,我们俩那两把老式火铳就只能当作烧火棍了!我俩对视一眼,知道对方也和自己有着一样的疑问,韩松小心翼翼地问:“你们是……民兵?”
刘权不屑地笑道:“傻小子,你们俩这辈子就只见过民兵是不是?民兵算什么!就算正规军又算什么?”我和韩松都惊讶不已:当兵的多威风啊!难道他比当兵的还厉害?
刘权见眼前的两个傻小子被震住了,大为得意,笑道:“这事儿本来是秘密,不能随便跟外人说的,但你们俩嘛,我拿你们当自己人,就给你们透个底儿吧。其实我呢,什么都不是,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不过我上面可有人罩着,他可不是一般人,一跺脚整个东北都得震三震!别说几支破步枪了,只要有必要,扛几挺轻机枪来都跟玩儿似的!”
我和韩松都被震住了,若换在平时,我俩肯定会说:你是在说评书吧?吹牛也别吹过了头啊!可今天不同,十几把三八大盖儿就摆在眼前,这玩意儿管制得可是相当严格的啊!要是没有点门路哪能弄得来?
(6)
说到底还是韩松脑子转得快,会做生意,他马上说:“刘哥你本事不小呀!我们信了!你看我们小哥儿俩打了这么些年的猎,用的还是老式火杆子,劲儿太小了,野猪身上都中了三四枪还跑得挺欢,啥事儿没有,跟给人家挠痒痒似的!每次都得放七八枪才能撂倒,太费劲了!”
我马上明白了韩松的意思,赶紧接过话茬来:“是啊,太悬了!有一回遇上个猛的,那家伙,獠牙都有一尺来长,趁我填火药的工夫就冲过来了,要不是松子动作快补了一枪,兄弟我非得让它给拱了不可!当初要是有这种家伙,一枪就撂倒了,哪至于差点儿赔了小命!”
刘权哈哈一笑,连犹豫都没犹豫,大手一挥说:“好小子,是块做生意的材料!刘哥明白你们的意思!今天你俩就一人拿一把回去,就当给你们的见面礼了,再送你们每人三百发子弹,先用着,这次我们带的子弹也不多,下回哥再来的时候再给你们带一箱来,你们只管敞开用,千万别省着,只要有你们刘哥在,保证子弹管够!”
我和韩松听了这话差点没晕过去!每人三百发子弹说送就送?看来这刘权还真是有大靠山哩!
刘权笑道:“这都是小意思,要是咱们能找到人参娃娃,把我上面那位给哄高兴了,那可就是一辈子荣华富贵了,就算你想要大炮都没问题!”
我们俩赶忙说:“谢谢刘哥!以后我们小哥俩就跟你混了!有事儿只管吩咐!”
刘权十分得意,说:“好!跟着我混保证不会让你们吃亏,我刘权做人是讲义气的,绝对不会亏待了兄弟!”
说着他把厨子叫了过来,向我们介绍道:“这是老王,给咱们端锅的。(“端锅的”是行话,就是挖参队伍里的厨子,伙夫)怎么样?他手艺不错吧!他以前可在北京的大酒楼当过厨子,两年前开始跟着我,一直在我家里做饭。他好几次说想要跟我出来放山,我都没答应,其实不带他出来也是为他好,放山太不容易,累还是小事,主要是太危险,不想让他来冒这份险。这次是因为他说儿子该娶媳妇了,家里却连彩礼钱也拿不出,可要想赚钱快,除了偷抢拐骗,那就只能放山了。这次他硬要来,我只好带上他,总不能眼看着他儿子打光棍吧!”
老王年近五十,粗短身材,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谦卑的笑容,一看就是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他把手在满是油渍的围裙上擦了擦,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笑道:“把头,你看这个小子长得跟我家小伟是不是有点像?年纪身量都差不多,不过小伟比他胖一点。”
刘权笑着推了他一把,说:“得了吧,半点儿也不像!你年月也不说一句话,一开口十句话有九句话都是说你儿子,你他妈能不能给我说点别的?我耳朵都快起茧子啦!”周围的人哄笑起来,老王尴尬地摸摸脑袋,也笑了。
从刘权那儿出来,我和韩松坐在大柳树下面摆弄着那两把枪,和那沉甸甸的一袋子弹,感觉跟做梦一样。收了人家的枪,当然要替人家做事,我和韩松成了刘权的向导,即将带着外乡人进入那神秘的参王谷去。
那一年是1979年,我21岁,韩松20岁。
(7)
两天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和韩松就带着放山队伍从杨庄出发,目的地很明确,就是参王谷,其他地方都绝不作任何停留。
这是一支特别庞大的放山队伍,刘权一行十五人,加上我和韩松一共十七人。其实本来刘权的队伍是十六个人,但是放山在人数上有个讲究:忌二人同行,忌四人,人数最好为单数,为的是去单回双。这个双可不是指再少一个人,而是指回程时再多一个人——人参娃娃。
刘权本来只是打算请一个向导的,所以带了个双数来,可是没想到杨庄没人敢接这份差事,只有我和韩松愿意,却还必须是两个人一起,单独选谁都不行。刘权没办法,才把一个半大孩子给留下看东西,其实那个破草屋子里面也没啥,连房子都是租别人的,根本没什么可看的。那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没半点儿放山的经验,连人参长啥样都不知道,这种新手带着的确挺麻烦。
当时是农历六月初,正是满山青翠的时候。草是绿的,参棵子也是绿的,混在一起很难分辨,这时候放山,行话叫放黑草。这是最考眼力的时候,此时丰富经验尤为重要。同样一片草丛,可能你仔细地把每片草叶都翻过几遍也毫无发现,人家一个老手走过来,就那么随意扒拉两下,嘿,人家就看见参棵子了!刚走过的人也纳闷儿呢,参其实就在眼皮子底下,可之前怎么就看不见呢?
其实这种事儿非常普遍,老放山人说的好:这是人参跟你较劲儿呢,它给你施障眼法,考得就是你的眼力!要是谁都能找着,一找一个准儿,那人参还能这么贵嘛!想想也是,出人参的大山就那么几座,从古到今放山的人络绎不绝,上千年都在这有限的区域里找,如果那么轻易就能发现人参,那人参只怕早绝种了。
谢谢各位捧场!
21楼的朋友,我对这行的了解是通过我父亲和爷爷,有不完善的地方还望不吝赐教,多谢!
TO:taichao99
我在长白山脚下生活了二十多年,很怀念那里的山山水水,呵
TO:taichao99
我在长白山脚下生活了二十多年,很怀念那里的山山水水,呵
(8)
队伍里有个毛头小子叫石柱子,十七岁,生平第一次放山,很是兴奋,一进山就缠着把头要他讲讲人参娃娃的故事。刘权捱不过他,只好边走边讲了一个东北林区流传很广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中国还有皇帝,大山里有一个小村子,四周都是茂密的林子,祖祖辈辈都说那片林子里就有人参娃娃,可村子里人人都会放山,却从来没人捉得到,连见都没见过。有一天,一个放山人去喊儿子吃饭,发现在村头的大柳村下,有两个陌生的小孩子在跟自己的儿子玩,一男一女,白白胖胖的,全身上下就只穿个绣花肚兜。
他觉得很奇怪,就悄悄问儿子这是谁家的孩子呀?怎么他从来都没见过。儿子说是这两天才认识的,最近天天都在村头跟孩子们一起玩,伙伴们有问过他们是谁家的,他们却只是笑,从来不提家里的事。
放山人觉得这事有点蹊跷,第二天傍晚便偷偷到村头去看,又看见了那两个小孩,在跟村里的一大群孩子们玩跳格子。到天快黑时,村里的孩子们都各自回家了,而那两个小孩却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地往山上的大林子里面去了。
第二天,放山人拿了两束红丝线交给儿子,嘱咐他找机会偷偷把红线系在那两个小孩的脚腕上,儿子照做了。天快黑了,孩子们都散了。放山人便远远地跟着那两个小孩,走了没多远,便听见小女孩说:“哥,我走得好累啊,今天怎么感觉挪不动脚呢?”
小男孩说:“是啊,我也觉得迈不开步了,爷爷要是能来接咱们就好了。”
小女孩说:“咱俩偷偷溜出来玩,爷爷又不知道,怎么来接咱们呀?”两个孩子一边走一边说话,到后来渐渐就没声音了。
放山人等了一会儿见没动静,赶紧追过去看,在路旁发现两棵粗壮的大参棵子,这条路以前他天天都会路过,却从来没见过有人参。他赶紧点起火把,动手挖参,等参挖出来一看,根上竟然还系着他交给儿子的红丝线呢!
石柱子听得津津有味,我和韩松却在一旁偷偷笑个不停,刘权有点奇怪,说:“你们这俩小子乐什么呢?在山里长了这么大,这故事该不会是第一次听吧?”
韩松笑道:“从小听到大的,耳朵都起茧子了!”我也忍不住笑,推了韩松一把,说:“你干的好事,你来说!”韩松笑嘻嘻地说:“当年桐子也差点被人当成人参娃娃给捉去了。”
30#作者:蚊子1990 回复日期:2011-2-12 21:28:00
不错不错!!这个题材很吸引人!!不过楼主有些词汇改一改,换成通俗的东北方言会更加深入人心
~~~~~~~~~~~~~~~~~~~~~~~~~~~~~~~~~~~~~~~~~~~~~
呵呵,这位童鞋的建议不错,楼主没敢用太多方言是怕其它地区的朋友看不懂,现在想想,东北话应该也算很接近普通话了,用点儿东北话应该也不至于造成阅读障碍,咱毕竟是东北人嘛,还是说东北话自在啊
多谢这位童鞋,以后有什么好建议一定要提出来哈:)
40#作者:ElerL 回复日期:2011-2-13 10:42:00
不好意思LZ一看到你写人参的故事勾起不少回忆,所以借你的地方多说两句,表介意!
~~~~~~~~~~~~~~~~~~~~~~~~~~~~~~~~~~~~~~~~~~
呵呵,遇上老乡了,握手!谢谢支持!
欢迎讨论放山的事儿,和人参娃娃的事儿哈
(9)
石柱子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起来了,赶紧追问道:“怎么回事?松子哥,你快说来听听!”其他人也都附和着:“是啊,快说来听听。”
韩松笑道:“那是我们小时候的事儿,我七岁,桐子八岁。当时桐子去他姥姥家串门,一住就住了大半年,那期间有一个姓李的道士来我们村,不知道想干啥,在我们家住了好几个月也不走,一天到晚跟着我们这帮小孩儿,在一边看着我们玩儿。
后来桐子从姥姥家回来,跟我们一大群小孩子正在村头玩呢。就被那个道士给盯上了,他来了几个月也没见过桐子,就把我叫过去问这孩子是谁家的,我一直就特烦那个道士,懒得搭理他,就骗他说不认识,从来没见过,说不定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可没想到那道士一听就两眼放光啊!就跟手电筒似的,差点把我吓死!他拽着我跑回家,从箱子里拿了一大堆好吃的给我,还有几个铁溜溜(弹珠),说让我拿去跟大家伙儿一起吃,一起玩,又神神叨叨地拿了条红线给我,说让我绑桐子脚腕上。
我一听就明白他想干什么,敢情他是把桐子给当成人参娃娃了!要说那道士也是个二百五,桐子那会儿瘦得跟猴儿似的,长得黑不溜秋的,哪有这样的人参娃娃嘛!”
众人哄堂大笑,我捅了韩松一把,笑骂道:“还说是好哥儿,当着我的面儿就这么损我!要是把我惹急了,肯定不让杨柳嫁给你!”
韩松笑道:“以前是长那样的嘛,我是实话实说!现在这小伙儿倒是越长越精神了。”
石柱子等得着急了,追问道:“松子哥快讲呀!后来呢?后来呢?”
作者:潇霜影月 回复日期:2011-2-13 15:44:00
楼主啊楼主,你说买了人参种子或者人参苗养花盆里它能活吗?前提是家在东北不是南方
-----------------
我确定的告诉你能种活,只要你保持人参需要的光照、湿度、温度,而且水全部只能是无污染的雨水,不能碰任何化学品,包括你手上沾的任何化学品或者油类,只需一点点人参就烂了。这几点并不容易做到。放山人的子孙都知道,有时放山放到不够大形状又好的参时,一般都不舍得便宜卖掉,就在山中找个自己知道的隐蔽地方种下,等几十年后参长大再挖出来卖好价钱。我家曾经把种在山上的山参挖回家用大缸养了几年,因为那阵子山里兴起养山羊热,山里哪有那么草地,放羊的人太多,很多人就把羊赶进深山老林砍倒大树给羊吃叶子。几棵参因为被羊尿碰上烂掉,就索性带回家养。头两年还不错,第三年邻居小孩子玩的时候扔了一个用过的化妆品瓶子在其中一个缸里,整缸参全烂掉了,其中有几颗长的很像人型的四品叶,都是长了二三十年的,心疼死。其他的就赶紧转移了。如果你纯粹发烧友,可以考虑养家参,成熟期短,几年就行,而山参长成需要三十到五十年,你就很难做到。
(10)
韩松接着讲道:“虽然我知道那道士打什么鬼主意,不过我也没说破,要是拆穿他的话,那些好吃的不就吃不着了么?再说还能看个热闹,我就跟他说好,我肯定给你绑上,然后就抱着东西去找桐子他们去了,那道士就偷偷摸摸跟着看。
趁桐子趴地上打溜溜的时候,我就把红线往他脚上绑,桐子觉得不对劲儿,问我干啥呢,还想回头看,我小声说千万别回头,你就装不知道,我这红线可是开过光的,绑了大吉大利,但是得偷着绑才行,你要是回头看就不灵了。桐子也没当回事,玩够之后就回家了。
那天老有意思了!桐子在前边蹦蹦达达地往家走,李道士在后边偷偷摸摸地跟着他,我又悄悄跟在李道士后边等着看热闹。
一路上我还寻思呢,这桐子最好先去别的地儿转悠两圈儿,这要是直接回家了,那李道士肯定不敢跟进人家院儿里去,那还有什么看头啊!
没想到桐子这小子还真争气,他懒得绕路走院门,干脆直接翻墙跳进屋后的菜园子,然后从窗户爬进家里去了。
那菜园子里好几排黄瓜架子,芸豆架子,李道士没看见桐子爬家里去了,还以为人参娃娃已经遁到地里了呢!他就赶紧跳进菜园子,撅着屁股在那些草棵子里找。
哈哈……那道士的屁股撅得高高的,还一扭一扭的,老有意思了,不行了我得先笑一会儿,后面的桐子你来讲!”韩松模仿着李道士的动作,笑得喘不过气来。
(11)
我就接过来讲:“后来我妈就拎个筐来摘黄瓜了,看见李道士趴在草棵子里,就剩个屁股在那儿晃来晃去,吓了一跳,就问:哟,这是谁呀?找啥呢?把李道士给吓得一啰嗦,赶紧抬头说:那个……我的烟袋锅子不知道掉哪儿去了,来这儿找找!
石柱子笑道:“烟袋锅子怎么着也不可能掉人家菜园子里呀!那道士真二啊!”
我说:“是呀!我妈听了也有点纳闷儿,但纳闷儿归纳闷儿,她还挺热心的,跟道士说要不我帮你一起找吧?李道士一听赶紧摆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自己找就行。
我妈一看他手上还拿着鹿骨扦子(挖参的专业工具)呢,这就更纳闷了,问他:你拿扦子干啥呢?我家菜园子还能有人参啊!你这人真有意思!
我正好在屋里听见了,心里还寻思呢:打哪儿来个山炮啊?放山都放到菜园子里来了!就爬到窗台上往外看。
道士一看见我就愣了,又看看我妈,居然冒出一句:大嫂,这不是人参娃娃么?怎么跑你家屋里了啊?
我妈愣了半天才回过味儿来,说什么人参娃娃呀!这是我儿子!那道士傻愣了半天,可寒碜死了!”
韩松接过来说:“我一直躲在墙外看呢,李道士一边儿跟桐子妈说误会误会,一边儿手忙脚乱地往墙外爬,正好跟我打了个照面儿,当时他吹胡子瞪眼,恨不得把我吃了!幸好咱溜的快!”
韩松绘声绘色地讲着当年的情形,逗得大家笑弯了腰。石柱子也跟着嘿嘿傻乐,忽然又想起刘权的故事来,追问道:“刚那个没讲完,后来呢?那人吃了人参娃娃真成仙了吗?”刘权迟疑了一下说:“不知道,没后来了。”
一个叫虎头的年轻人接过话茬说:“这故事是没讲完啊,后面还有,说是那个人没吃着人参娃娃,因为人参娃娃要等到寒冬腊月才能吃,可是没几天皇上就收到风声了,派人来收,那人只好献给皇上了,结果皇上也没吃着,人参娃娃运到半路上,驿站着火了……”
虎头正说着,刘权骂道:“够了!你小子嘴上有个把门儿的没有?”虎头吓得一哆嗦,赶紧闭嘴不敢再说。
大家对视了一下,都知道刘权为什么发火,我们这群人也都是冲着人参娃娃来的,故事的结尾却说打人参娃娃主意的人没好下场,怎么能让人不忌讳。
把头发了火,谁也不敢再出声,只是埋头赶路,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作者:潇霜影月 回复日期:2011-2-13 21:40:00
那岂不是很难养?没有雨水就得浇农夫山泉?我就养着,不指望它大了吃了大补。给您发站短了楼主!望赐教
----------------
大家感兴趣就一起讨论讨论,说“赐教”客气了。家参效果柔和一些,若山参就不可随便吃,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方法都一定要对才行,看我后面贴子就知道了
(12)
参王谷路途遥远,我们不敢耽搁,一直马不停蹄地赶路,森林里的景色不错,但我们都无暇他顾。
倒是老王不改厨子本色,居然一边走路还一边捡起蘑菇来,当时正是出大腿蘑的季节,学名叫牛肝菌,是难得的山珍。
既然叫大腿蘑,顾名思义,这种蘑菇的腿可真是大得惊人,肥嘟嘟的,上细下粗,有点像不倒翁的肚子,蘑菇顶也很厚实,除了正八经儿的肉质以外,伞顶下面还长了一层厚厚的像海绵一样的东西,这个部分也是非常美味的,口感嫩滑,入口即化,齿颊留香。
虎头看见老王捡蘑菇也来了兴趣,跟着他一起捡,居然还真捡了不少,用衣襟兜了满满一兜五颜六色的蘑菇,兴冲冲地去给老王看。
老王笑呵呵地指点着他:“你看啊,这种红的有毒,那个花的也有毒,捡蘑菇不能光挑好看的,好看的蘑菇大部分都有毒。”
虎头失望地说:“我专挑好看的捡的,肯定都有毒,扔了吧。”
老王拿起一只鲜黄色的蘑菇笑道:“也不一定都有毒,就像这个,这个叫鸡蛋黄,长得好看也好吃,我最爱吃!”
我在一旁搭腔道:“还有我,我也爱吃!”
老王冲我笑道:“桐子,我最拿手的菜就是小鸡炖蘑菇了,现在蘑菇有了,今晚能不能吃上这道菜,那可就看你和松子的了!”
我笑道:“王叔你放心,我们小哥俩儿以前拿根老火杆子都能打猎,现在拿着三八大盖儿还愁打不着小野鸡儿?你就瞧好儿吧,保证让你一锅都炖不下!”
队伍里有个小胡子,名叫大成,听了我们的对话,鄙夷地说:“你们俩怎么一个比一个二啊?放山不能打猎你们不知道啊!”
我和老王都愣了一下,放山不能打猎这事儿我们还真不知道。
我颇感尴尬,说:“我还真不知道,本来还打算让大家天天有肉吃呢,这下没辙了,只能小米饭就咸菜了,唉。”
大成不屑地说:“哎,你啥意思啊?当我们大家伙儿都没吃过肉还是怎么着?非得指望你才能吃上肉啊?”
韩松一听不答应了,几步就窜过去了,竖着眉毛问:“你啥意思啊?存心找事儿是不?”
大成的态度让我有些难堪,但又不想挑起战争,毕竟大家一起拉大帮放山,就是为了相互有个照应,和字为先。所以我强忍怒火,拉住韩松,耐着性子解释道:“没有啊,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一再忍让,可大成却不依不饶,冷笑道:“不就是个领道儿的嘛!二了巴唧的,还真拿自己当盘菜了!”
我正想发作,就听“啪”的一声,一个大耳刮子就结结实实扇到大成脸上了。
(13)
当时我还在心里感慨了一下:倒底是兄弟啊,这时候也就韩松会帮我出头了。
却没想到出手的居然是刘权,他气急败坏地冲大成吼道:“你他妈咋呼什么呢!啊?哪来那么多臭毛病!看人家好欺负是不是?麻溜点儿,给桐子赔个不是!”
大成捂着脸没吭声,我赶紧打圆场说:“不用了,不用了!都是闹着玩儿,没事儿!”
刘权一摆手,严肃地说:“桐子,我知道你是个省事儿的人,可这事儿你就甭管了,我刘权要是连手下弟兄都管不好,还怎么当这个把头?”
在刘权的逼迫下,大成乖乖给我赔了不是。
队伍继续前进。
大成虽然赔了不是,但却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心里始终憋着那么一股气儿,又不敢背地里骂把头,只好偷偷用力踢踏着路边的狗尿苔出气,却没想到脚下一滑,竟然一头栽进沟塘子里去了。
大家一阵哄笑,大成面红耳赤,正准备爬起来,却从身边摸出一个白色的东西,惨白惨白的,仔细一看,居然是人的头骨!
70#作者:lyluzheng 回复日期:2011-2-14 13:13:00
请问下楼主:花旗参和家参功效上区别大吗?怎样确定参的好坏呢
~~~~~~~~~~~~~~~~~~~~~~~~~~~~~~~~~~~~~~~~~~
先谢谢支持哈
这两种参都是可以补气的,花旗参是滋阴补气,比较温和,你看南方人用它煲汤,一次放很多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人参的药效比较猛烈,如果服用过量,或者选得时间不对,都有可能让人体无法承受,最常见的反应是重感冒。
上面说的人参是指山参而言,家参的话,药力会轻很多,但吃的量仍要谨慎。要注意人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的,要看体质,有的人虚不受补,有的年轻火力壮,这样的都不能吃,具体的可以咨询中医,楼主只是从个人经验角度来谈的,若有什么错误的话,欢迎中医指正
关于分辨人参的好坏,楼主以后的文章会提到的
(14)
那头骨小小的,只有拳头大,显然是小孩子的。
在当时那个年代,深山老林里看见小孩子的尸骨是很平常的事,因为民间有一个习俗,如果有小孩子未成年就夭折,尸体是绝不可以入土的,只能丢弃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不能掩埋。
而且四五十年代经历了战乱、饥荒,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无医无药,缺吃少穿,大人尚且支撑不住,更何况小孩子呢?
大成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被吓得“啊”地惨叫了一声。
刘权闻声回头,看了看大成手里的头骨,不耐烦道:“干啥呢?一惊一乍的!”
二把头李叔也不悦地瞪了大成一眼,厉声道:“瞧你那点出息!怕就赶紧下山,这点胆子还出来放个屁山!回家吃奶去!”李叔是一个花白胡子的小老头,老参把式了,这十来年一直跟着刘权出生入死,资格最老,平时很少说话,发起火来居然也不小。
同时被把头和二把头责骂,大成自己也觉得丢人,很尴尬,再看看手里的头骨,气更是不打一处来,他猛地把头骨摔在路旁的大石头上,咒骂道:“他妈的!这是哪个小死孩子的?吓了我一跳!”
那小小的白色头骨应声而碎。
我觉得有点奇怪,按常理来说,头骨应该是很结实的,不会这么容易摔碎才对。也许是经历过太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有些风化了吧。
队伍继续前进,我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那块大石头旁,似乎升起了一缕淡淡的白色烟雾,再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了。
(15)
林子里的光线渐渐暗了下来,太阳已经快下山了。
森林里总是比外面黑得要早很多,而且只要天一黑,就伸手不见五指。
刘权选了一块稍微平整些的空地作为临时宿营地,催促着大家赶快捡柴生火,架锅灶,往火堆旁铺狍子皮,还要所有人都赶紧把皮衣皮裤都穿起来。
因为森林里温度完全是靠日光维持,因为树高林密,白天的温度已经比外面低很多,太阳一下山,温度更是急降,哪怕盛夏的夜晚也是非常寒冷的,更何况又是露天席地而睡,所以就算睡在火堆旁,也会冻得人瑟瑟发抖。
刘权虽然年纪并不算老,但放山的经验可不少,一切安排都很周到细致,有条不紊,果然是一个优秀的把头,没等天完全黑透,我们已经围坐在火堆旁惬意地烤火了。
除了老王在忙着做饭之外,大家都聚在火堆旁侃大山,从南说到北,从古说到今,一个个说得口沫横飞。
很快,锅子里就飘出了诱人的香气,赶了一整天的路,中午只是啃了点干粮,大家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赶紧准备好碗筷,望眼欲穿地等着开饭。
因为不能打猎,小鸡炖蘑菇是吃不上了,只有清水炖蘑菇和小米干饭,但老王在蘑菇里加了一点点咸肉丝,滋味倒也不错。
饭一上来,大家都顾不上闲扯,埋头吃饭。只有大成皱着眉头,夹着一块蘑菇左看右看,嘀咕道:“这蘑菇真能吃啊?万一有毒咋办?”
石柱子吃得正香,一听这话赶紧把碗递过去,笑道:“你不吃就拨给我!我不怕!”
大成举起筷子作势要打,石柱子嘿嘿笑着跳开了,坐到老王身边去。
老王慈爱地摸了摸石柱子的头,又从自己碗里夹了两块蘑菇放到他碗里,对大成笑笑,说:“当然能吃,我做了这么多年的饭了,你还信不过我?”
大成用筷子拔弄着碗里的饭菜,小声嘟嚷道:“就算你认得,可虎头不认得吧?他捡的蘑菇也在这里边儿呢!”
虎头听见这话,冷冷道:“对呀,我捡的都是毒蘑菇!怕就别吃,没人求着你!”
大成还想还嘴,见二把头李叔狠狠瞪了他一眼,只好不作声了,不情愿地吃起来。
饭后,大家继续围着火堆东拉西扯,闲话家常。大成却有些坐立不安,用手捂着肚子,说:“我肚子怎么有点疼,你们疼不?”
(16)
众人都摇头说没什么感觉,大成反而更慌了,说:“我跟你们吃一样的,喝一样的,怎么就我肚子疼啊?会不会只有一块毒蘑菇,正好就在我碗里啊?”
老王认真地说:“不会,蘑菇都是在一起炖的,就算只有一块有毒,一整锅都会有毒的。”
随着“噗”的一声,一股异味弥漫开来。
大成一脸尴尬,大家不悦地捂住鼻子,纷纷叫道:“傻站着干什么儿?拉屎去呀!难道你还打算拉在这儿啊!”
大成赶紧捂着肚子向树丛后跑去,跑了几步又回头,哀求道:“那边太黑,你们谁来陪我一下好不好?”
大家纷纷摇头道:“不去!谁跟着去闻你的屎臭味儿啊?”
刘权说:“你也用不着走太远,旁边不就有片树棵子么,你蹲那儿还能看见这儿的火光呢,怕什么!有啥事喊一声就行。”
大成有点忍不住了,硬着头皮往树丛后跑去。
虎头冷笑道:“拉个屎能有啥事儿啊?还能给狼叼去不成!”
刘权扫了虎头一眼,李叔赶紧偷偷捅了捅虎头,冲他使了个眼色,虎头没再吭声。
过了好久,大成还没回来。
刘权有点坐不住了,冲不远处的树丛喊了两声:“大成!大成!”
没有任何回音。
大家面面相觑,都有些不安起来。刘权站起身,叫了两个弟兄跟他一起去树丛后面查看。他们三人很快就回来了,刘权神色凝重,沉声说:“那边没人。”
李叔皱眉说:“这事儿有点儿蹊跷,我带几个人去找!”
刘权摆摆手说:“还是我去找吧,我们三个,再加上桐子和松子就够了。其他人都留下,李叔你帮我好好看着他们,在我们回来之前,谁都不准乱走,不准落单儿。”
我们五人点上火把,背着枪,出去寻找大成。
找了很久,也不见大成的影子,怎么喊也没有回音。正焦急时,忽然间大雨倾盆,我们都没有带任何雨具,慌忙找了一棵大树躲雨,火把被雨水淋湿,嗞啦嗞啦地响着,火苗也越来越小,发出幽幽的蓝光。
雨越来越大,像瓢泼一般,我们避雨的那棵大树尽管枝繁叶茂,却也挡不住如此大的雨,雨水从枝叶间倾泻而下,很快就浇熄了四个火把。仅剩的那个火把也只剩微弱的火苗,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慌乱,看了韩松一眼,他也是一脸惊慌。
五个人里只有刘权还算镇定,他让我们五个人聚拢在一起,背靠着背,手拉着手坐成一圈,把枪放在腿上。大家依言坐好,刘权一再叮嘱道:“记住,千万别松手!”
“咝”地一声,最后一个火把也熄灭了。
作者:taichao99 回复日期:2011-2-15 12:39:00
----------------
长白山的山泉水口感清洌,带着甜味儿。不过干旱的时候在深山里,走很远都找不到水源,只能自己在潮湿低洼的干河床子上挖个坑儿,喝那慢慢的渗出来半浑浊的水。
79#作者:lyluzheng 回复日期:2011-2-15 6:41:00
开始进入状态了
~~~~~~~~~~~~~~~~~~~~~~~~~~~~~~~~~~~
回复时间是六点多?!楼主还以为自己眼花看错~
多谢支持:)
94#作者:qiaochen265 回复日期:2011-2-15 19:12:00
楼主,写的很精彩~
~~~~~~~~~~~~~~~~~~~~~~~~~
谢谢,楼主会继续努力哈
81#作者:lanlee1984 回复日期:2011-2-15 10:51:00
我前一段时间花旗参泡茶喝 然后两颊和下班交接的地方 一直出痘 都好不了 但是一冬天身体很好 都没有任何感冒发烧的情况 放以前 肯定要感冒的
~~~~~~~~~~~~~~~~~~~~
楼主对花旗参不是十分了解,但人参的确是可以通过提高人体免疫力来预防感冒的,但物极必反,人参燥热,用过量的话反正会引发重感冒。
红参是经过加工的人参,燥热之气大减,比较平和,服用时间也没人参那么严格,补气效果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