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明清一些不为人知的奇闻异事(精编版)

  最近确实很忙,本来是准备明后天才找空更新的,可上来一看发现还有网友在等,特别是看到说还有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也喜欢看,所以昨晚便专门赶了一篇,算是武侠类的,也可以给小朋友看,就是时间仓促了点,写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明清一些不为人知的奇闻异事(九十五)
  明月竹叶青
  豪客

  明嘉靖年间,江浙沿海一带皆为倭寇所残害,起初这些海盗流民不过是抢劫海上的船只和过往商旅,后来在一些汉奸的引导下逐渐侵入到内地,在两省大肆烧杀掳掠,光江浙一带被杀民众达数十万人。嘉靖三十二年,总兵俞大猷(福建泉州人,以开国功臣世袭泉州卫百户官,三十三岁时参加全国武举获得第五名,武艺高强身手不凡,曾经在少林寺传授给少林僧棍术,是嘉靖、隆庆年间的名将,与另一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两省经过五六年的苦战方得平定,俞大猷此时驻扎在松江,也借此时机整顿军务操练士卒,准备将盘踞在广东的倭寇一举荡平。

  这一日风和日丽天气晴朗,他准备亲自监督军队操练,于是众将卒俱排列着整齐的队形鸦雀无声在校场中等着他。此时忽然有一个身材颀长满脸胡须之人在队伍旁边不停地观望,还不时的四处走来走去。管队的将领发现之后便大声呵斥他,让他速速离去,不要扰乱练兵,可此人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将领见状不由勃然大怒,当即便命一小队士兵上前将他拿下,可这人待众士卒来到近前,忽然身形转动拳脚齐飞,瞬间便将十数个士卒打到在地,一时呻吟声不绝于耳。将领见此情形又惊又怒,双手一挥便命令大队士兵上前将此人围了起来,长须人一见自己被围,抢上前去迅捷无比的打倒了一个士卒,将他手持的木棍抢过,拿在手中左冲右突四处挥舞,所向之处皆披靡万分,凡是上前阻挡他的士卒全被打倒在地,一时之间众将士竟然无人敢再上前,只是将他紧紧的包围在里面,让他也难以逃脱。

  正在一片喧嚷纷乱间,俞大猷骑着马带着几个随从赶到了校场,见此情形不由大惊,待手下的军官将事情的缘由向他汇报之后,他却不怒反笑道:“如此英雄好汉,我倒要想会他一会。”说毕便不顾众随从的劝阻亲自骑马来到队伍前,挥手让士卒暂且先退下,随即对长须人大声说道:“你武艺如此高强,何患将来得不到富贵荣华,却为什么定要和我手下的士兵们一较高下呢?”长须人见他发问,抬头将他细细打量一番,忽问他道:“来人可是俞将军?”俞大猷哈哈一笑道:“正是。”此人听罢将手中木棍丢在一旁,双手一拱道:“久仰将军大名,今日得见幸会之甚。草民偶过此地,不料与将军驾下众士卒发生了点冲突,还望将军能够海涵。”俞大猷看这人虽然身材消瘦,却生的虎目剑眉器宇轩昂,再加上身手不凡武艺高超,心中不由起了爱才之念,想要将他招致麾下,于是便微笑着问他道:“不知壮士大名,是何方人氏啊?”长须人恭恭敬敬地回道:“草民姓邬,名友仁,崇明人氏,因老父在金陵,准备前去探望,恰好所乘渡船停泊在此,看见军队操演阵图,心中好奇所以才前来观看。”

  俞大猷听罢便请他和自己一起去演武堂,想再试一下他使用兵器的技艺,邬友仁也不推辞,当即便和他一起来到了演武堂,看了看堂上所摆放的刀枪棍棒,一边看一边轻轻摇头,似乎对此都不太满意。俞大猷见状便问他为何摇头,邬友仁回道:“此等兵器均太轻,我难以将技艺显示出来。”堂中几个随侍将领听罢互相看看,脸上均有不信之色,更有人认为他在说大话,甚至在堂下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邬友仁见众人不信,随手拿起一杆精钢铸就的梨花枪来,可刚刚舞动一圈枪杆便被折断了。众人一见不由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他的武艺果然深不可测,俞大猷见此情形心中更喜,便命随从将自己使用的长槊拿来让他试用。这长槊重四十多斤,邬友仁将长槊接过放在手中掂了掂,似乎还是感觉有些重量不足,只是不好说出来,于是便手持长槊舞将起来,这一番舞动众人只觉寒风如箭刺人肌肤,邬友仁将这一杆长槊舞得是滴水不漏密不透风,以致周围数丈之地没有人再敢站在那里,只将众将领看得是目瞪口呆昨舌难下,就连俞大猷虽说素来精通此技艺,此时一看心中也是称赞不已。
  待邬友仁将一套槊法舞完,堂下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喝彩声,俞大猷当即便问他道:“你可愿入我帐下为国效力?”邬友仁听罢微微一笑道:“若是给的官大就可以,否则的话恕难从命。”俞大猷听罢哈哈大笑,当场便封他做了千户,能统兵千余人。邬友仁沉思片刻便应允下来,随即对俞大猷道:“我的行李还在船上,请允许我先回去一趟将行李取来。”俞大猷答应了他,并赠送给他了一匹骏马,还派了四个随从和他一起回去。邬友仁谢过俞大猷,随即牵着马出了军营,可刚跳上马背就听骏马一声长嘶,随即口吐白沫倒了下去,邬友仁跳下马来,脚下大步流星行走如飞,任凭那四个随从在后面如何喊叫也不停留,头也不回的一路直奔而去。待四人策马走近一看,发现俞大猷所赠送给邬友仁的那匹骏马已然被压断了脊梁骨,当场毙命了。

  四人见此情形不由大骇,急忙快马加鞭紧紧追赶,远远看见邬友仁的身影就在前方,可是虽奋力策马相随,却始终追他不上。待一番追赶之后,不知不觉已到海边,远远便看见一艘大船停泊在远处,近岸则是一叶扁舟,舟上还有两人,一见邬友仁便划着小周向岸边靠来。此时邬友仁已赶到岸边,见小舟离岸尚有两丈余远的距离,当即收身提气纵身一跃,如同一只大鸟般飞上了小舟。四个随从也已赶到岸边,见状不由惊愕不已,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见邬友仁从船头缓缓转过身来,对着四人大声说道:“实话告诉你们,我原来其实是宝山的官军将领,因为犯了一点微弱的过错而被上司所罢黜,后来便下了海做了流民(海盗),往来于海上已经二十余年了,现在已为一岛之主。听说俞将军治军严谨素有奇效,所以特意前来一看,今日得见果如其言,心中佩服不已。况且他能将我从一介平民提拔而为千户,可谓慧眼识才,只是与其让我俯首于总兵之门,终不及在海外称尊自在得多。现在我就要走了,请你们回去代我谢过俞将军,并转告他一言:我自此之后当逐一告知我的伙伴,只要俞将军在任一日,我们绝不敢以一矢相加,以此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说毕又向四人拱一拱手,就此转身乘舟向大船而去。

  眼看快到大船旁边的时候,舟上二人唿哨数声,随声从大船上呼啦啦出来了一百多号手执刀枪之人,个个一身黄衣黄裤精悍打扮,都毕恭毕敬的匍匐在船头相迎,就像是在迎接王公贵族一般,一直待邬友仁进入舱内,大船方才扬帆东去就此不见。四人见状瞠目结舌惊诧不已,急忙策马转身赶回军营,将方才所见据实向俞大猷禀报,并转达了邬友仁临别所言,俞大猷听罢惊讶之余满心惋惜,连着几日都郁郁不欢,为不能挽留住这样的人才而痛惜不已。后来俞大猷镇守松江十余年,邬友仁等果然未曾犯过一兵一卒,终其任内海上也无烽烟之警。(完结)
  @素问心 9027楼
  泉州的英雄也出现在楼主的故事里了,泉州人谢谢楼主,楼主有空来玩,一定请你看最蓝的天,最纯净的海 ,还有最新鲜的海鲜!

  -----------------------------
  谢谢。俞大猷此人我是很佩服的,此人一生可谓是一个传奇。虽是武举出身,却是个文武全才,名副其实的儒将。不仅治军有方,而且身负奇艺,南少林的拳法和北少林的棍法很多都是他所传,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对面有一座十方禅院,院外竖立一方《新建十方禅院碑》,碑文系俞大猷于万历年间所作。据碑文载,嘉靖辛酉年(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自北方云中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素闻“河南嵩山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故特别造访少林寺。所谓“击剑之技”,即棍术。寺僧自负其技,有一千多人参加棍术表演。俞大猷观摩后,发现少林寺僧的棍术因久传,“已失古人真诀”,并明告众僧。众僧表示愿意接受指教。俞大猷告知众僧,学习棍术必须掌握总诀,即刚柔、阴阳、攻守、动静、审势、功力、手足等动作的运用。而这些真诀,非经数年之苦练,是不能领会的。于是,住持小山上人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俞大猷南征学习棍术。同时,俞大猷又发现少林寺对面的山势奇特,向小山上人建议顺山势建一座小院,以增少林寺之胜。宗擎、普从二僧随俞大猷南行,让其“出入营阵之间”,教给少林真诀和《剑经》(实为棍经),“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智慧、觉照之戒。”三年艺成,二僧请归,令“以所授之教转授寺众,以永其传”。俞大猷临别写《少林寺僧学成予剑法告归》一诗赠送,云:   “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   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   一晃又过十四、五年。万历丁丑年(1577年),适俞大猷在北京神机营提调兵车。一日,忽有一僧人求见,原来即宗擎也。宗擎禀报云:“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俞大猷甚喜,“复授之剑经,勉以益求其精之意”。并赠诗一首《诗送少林寺僧宗擎》,云: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   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不久,又有嵩山少林寺僧普明到北京拜见俞大猷,禀报小山上人有志创建一小院事,但因“未就而化”。住持幻休大师“欲踵其事”,命普明主其事,故普明来京师劝募。顷之,小院落成,称“十方禅院”。普明请求俞大猷为其撰写创建碑记。俞大猷念此举意义有四:其一,愿天子圣寿万安;其二,愿四海民物康阜;其三,愿四方游僧有其栖所;其四,愿古人棍术真诀经宗擎又传少林寺,“以待忠义之士,有时取卫社稷之用”,非特增旧之胜而已。又题碑额云:《新建十方禅院碑》。   今碑仍竖院外。而泉州洛江区俞大猷纪念馆亦塑宗擎侍于俞大猷塑像右侧。俞大猷和戚继光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丰富了遗留在福建的少林拳,现称南拳,突显与少林拳之差异。(莆田南少林,在泉州之中。)他传下荆楚长剑、杨家枪混合而成之俞家棍法,编写了《剑经》,详言棍法要义,授于各兵将,在抗倭战争中,连战皆捷。   《剑经》成于1557年,俞大猷将《剑经》与《兵法发微》,连同他的老师赵本学所著的《韬铃内外编》,合辑成为《续武经总要》。《剑经》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内容包括“剑(棍)”、“射”、“阵”三法,俞认为“棍为艺中魁首”。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戚继光称赞《剑经》:“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只是他命运多舛,虽为官清廉正直,却因胡宗宪私怨,遭构陷入锦衣卫诏狱数月,家无余财,为锦衣卫首领陆炳贿赂当朝权奸严嵩救出,俞因此郁郁以终老。卒后,赠左都督。为了纪念俞大猷抗倭的成就,现浙江丽水有一条街道以俞大猷的名字命名:大猷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