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音乐产业的从业人员来八一八歌手们的陈年往事

  怎么还有这么多回复啊?我以为这个帖子已经没有人看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其实我称不上什么爆料人,只是和大家闲聊几句,说完也就该忙忙去了。
  微博上所有言论都不是我,我不上微博。
  做画廊经济和策展人,包括艺术评论,和年龄学历关系不大,最主要是人脉、眼光、运气。国内第一批做的人,基本都是有海外背景。目前非常多的官二代介入其中,原因很简单,这一行流通巨额财产、和国外机构关系密切、入门需要有带领人、相对的被认为高雅上流、尚属被监控的空白地带。
  有人问怎么看日本音乐。

  日本音乐,从古典音乐的理论研究和演奏到流行音乐的制作,包括词曲创作、器乐演奏、编曲混音、后期合成、歌手演绎、产业规模,营销、甚至边缘产业,比如乐器制作、音乐动漫等等,全方面领先亚洲。
  中国,包括港台,和日本音乐差距50年以上。我们现在开始琢磨的是日本人已经玩熟玩够的东西,比如爵士乐,在中国近年渐热,在日本已经是明日黄花了。目前这种差距没有缩小,而是逐渐拉大。中国音乐一度领跑亚洲,是三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中国音乐在那个年代具有相当的高度。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摇滚,也曾经掀起了一次小高潮,然后就每况愈下。现在应是低谷期。我个人非常期待有一天低谷里能开出幽谷兰花,但这简直不能称作梦想,近乎痴人说梦。
  日本音乐有个让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他们在全面学习欧美音乐的同时,并没有抛弃自己民族的东西,而是把欧美音乐和本土音乐融合为一体。或者说,欧美音乐是皮,内核是本土的,欧美音乐是手段,发扬本土音乐是目的。你听到一段日本音乐,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哦,这是日本的。音阶构成,节奏把握,那些微妙的音乐情绪,都流着那片土地上的血,虽然表面上看不到烙印。这一点印度音乐一度努力但最终不甚成功。而中国,有着那么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积累,出来的确是凤凰传奇这样的垃圾。
  曾经的三十年代的中国,在亚洲地位很高。三十年代的上海作为远东音乐中心,创造了大批的属于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包括二胡、扬琴、筝这样的民族乐器演奏作品,也包括钢琴曲小提琴曲,以及流行音乐作品。现在玩爵士的,其实三十年代十里洋场的靡靡之音,那水平远远超出现在生搬硬造,矫揉模仿的作品一大截子。
  其实我后来聊的一些已经和爆料无关了,我初衷也不是以爆料赚取眼球,就是和大家聊聊。毕竟在八卦潜水多年,算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八卦繁荣八卦吧
  有人提到作词作曲创作圈子。目前还是熟人作案新人饿死阶段。认人不认作品。

  一张专辑是怎样炼成的?似乎这个可以讲一讲

  虽说唱片业式微,但每年仍然有那么多的歌手出那么多唱片。当然,现在已经极少有歌手出唱片是为了卖钱。95%的歌手,出唱片,目的有几下几种:在拼盘演出时有自己的歌可唱不必翻唱他人;各种颁奖礼上拿个奖证明歌坛地位;向歌迷交代我还在唱歌。还有就是都抱着中奖心态:这十首歌万一撞大运红了一首呢?这一两年卖唱片不倒赔钱的,国内加港台歌手不超过一巴掌。

  一张专辑是怎样炼成的?从前期筹划,收歌,收小样,试听,进棚、后期,压碟,包装,从造型设计到MV拍摄再到宣传,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不管红歌黑歌,能烂大街的就是好歌。

  首先,是一个歌手(这里面最多有一半可以 称得上我是歌手)因为上述种种原因,需要出新碟。于是,他的公司(有可能经纪约和唱片约签在一起,但大部份是分开的)开始前期筹划。开个策划会,歌手和相关人员坐一起聊吧聊吧,跟我们一样,一边聊工作一边八卦个董洁王大治的热点,很多时候策划会就在包间里喝着酒进行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一下新专辑的卖点,曲风,歌手个人形象定位。然后各自分工,收歌的给哥们打电话,直接也好,托人也好,找两个知名词曲作者答应给个作品,不管这作品是不是作者从废纸篓里捡出来的还是小学三年级写出来的,总之,只要愿意冠上该作者的名字就行。一半有点名气的也都爱惜羽毛,就算对付着还人情债也还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然后剩下的就从平时攒的破烂里面挑挑拣拣,破烂的来源,有新人投稿,更多的是熟人交作业。还有首歌的来源就是去国外买几首歌的中文版权,好东西人家肯定不给,出钱呢也不一定买到好货,但比国产的还是强点,此处可以参照中超联赛国外买球员。


  就这么凑够一张专辑的歌,开始录音出小样。也有的是收歌的时候就是做的半成品小样。所谓的制作人,这时候负责了。负责的是整张专辑的风格把握,整体概念上的东西。但整体概念是通过细节完成的,制作人会对歌手的演绎细节、编曲的层次疏密、配器的互相衬托,甚至于提到某段solo的音色色彩某个鼓点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就像导演负责一整个电影的叙述风格,但有时候也要具体指导某一段要怎么演台词怎么说。很多制作人也同时担任着编曲。这中间,歌手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不过实话说,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有指手画脚的欲望,也有因为意见不合和制作人闹意见的。但能提出来有效意见的歌手很少,大部分都是空想或者外行指挥内行。有个知名歌手,还被说唱功好的那种,不识谱,也不知道怎么把曲和词和一块。所以要先找其他人给唱唱,哪个字怎么吐,那一段情绪怎么走,要制作人一点一点掰碎了消化了,然后照着唱。也有歌手因为和制作人不和中途换人。大部分是歌手被制作人训得哭鼻子。这样经过了编曲,过带,和声,混音,基本就出来了。这中间,用心不用心,差别非常大。同是编曲,随便整整,我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首,你要用心做,那就费心了,细节抠,半宿不睡觉出不来一个。一段solo,找个哥们随便给你弹一段,琴上撸几把是那意思就行,不带打磕绊的半小时就能搞定。 用心了那就费事了,调音色,调感觉,和弦音,旋律走向,死几万个脑细胞等待最后那灵光一闪的灵感。

  歌做出来,母带完成最后混缩,下面的就是商业包装。也有的是前期策划就顺带的同期进行。拍封套,拍mv,定主打歌,副主打,找宣传卖点。然后交给工厂生产。这时候宣传已经铺天盖地开始了,炒绯闻的也都出街了,新闻发布会也开了几次了,乐评人也给送上小红包了,媒体也都打好招呼了,和唱片工厂也商量好了自行回购数量和宣传口径。什么是回购?什么是宣传口径?就是自己买自己的唱片,从工厂运出来,转一圈还回去,就算卖出去多少多少万张碟了。反正没人信,就是个常规宣传手法而已,没有了总觉得少点什么。这两年内地加港台,唱片卖到十万张以上,还是不超过一巴掌。


  作为这个圈子从业多年的人,经常问自己:

  式微,式微,胡不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