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第四章 人民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感慨的说:人民币一出生就是“弃儿”。它没有超凡脱俗的独立性;它没有真实表达经济活动的机会;它没有正常输出自身价值的方式;它没有被世界广泛承认的信用;它甚至都没有健康的流通功能------这就是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交织着爱与恨、无奈与恐惧、悲欢离合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 先说说人民币对经济活动的表达吧----即极有争议的GDP,中国GDP的高增长得益于两个概念:家庭和农村劳动的货币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养只鸡,自己杀了吃了,没和人民币发生关系,但把鸡到集市上卖了,换成了人民币,就“货币化”了,GDP就增长了。假设:一个裁缝一天生产一件衬衫,在衬衫厂100个农村女工通过流水作业一天可生产1000件平均每人10件(这个故事后面还用哦),瞧,“劳动生产率”提高了,GDP又增长了。呵呵
   于是,“人口红利说”是个伪说:劳动力在农村的劳动与在城镇里的劳动没有本质区别,但换个地方却可以实现“货币化”,何来的红利?如果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按12%算,这“货币化”的贡献率不会低于4%(笔者按四分之一算,凭感觉呀,没数据),显然这种增长已走到了头,甚至逆转。
   另外,仅为这2亿流动人口的转移,而且是时间比较集中的“大迁徙”---造就了铁公机---造就了“腐败的人民币”,但却毁掉了固定资产的商业效率,“货币化”的社会代价十分沉重!由此可窥见一斑。
   与“货币化”相比,“劳动生产率”简直就是魔鬼了----在中国,它创造了“嗜血的GDP”。再讲个故事吧:一个切墩儿一天能切20盘土豆丝,用土豆挠子和菜刀,挣20元。后来引进了资金和技术,电动机器替代了菜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天能切50盘土豆丝。而老板认为切墩儿轻松了,每盘只给0.5元了,切墩儿挣了25元,心里不平衡,于是用土豆挠子时就故意很浪费资源,老板不高兴辞掉他换了个不会刀法的劳动力,每盘0.3元 ,因为老板是让利促销才卖掉50盘呀,那钱都哪去了呢?哈哈,中国的GDP越增长就越嗜血成性啊!
   话说回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GDP增长还是有4%的(估计)贡献率的。再加上真实通货膨胀的8%可就是16%了,与人民币的增发量年平均17%还差1%,这1%可能才算创新呀!而GDP的增长是12%啊,这里有隐衷,反正不是人民币被扭曲了就是GDP被扭曲啦。哈哈,想象力呦!
   小结:人民币对中国经济活动的表述失真!即没创造那么多“钱”,可却引起了各方的觊觎和不满。
  
  我们再来说说人民币的价值吧。对于货币的发行人,货币的价值就是与它对等的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他们应该基本吻合,否则要么通缩,要么通胀。人民币显然采取的是通胀的路径,甲方小心翼翼一直采取一种“边缘”的方法操作即广大民众所能够忍受的极限的边缘。但如前所说人民币所表述的虚高的GDP引起了多方的觊觎,至少甲方和乙方在这个利益中产生了明争暗斗,人民币的超发导致了人民币内在价值的贬值,成为必然。全社会形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导致了甲方必然采取行动,来掩盖人民币内在价值的缩水。于是在2005年决策层主动激活了股市——寄希望于股市收编一部分超额的人民币并找机会剿灭之,哈哈。但乙方在尝试瓜分GDP增长的好处时,歪打正着的寻觅到了房地产业这个创造人民币的工具,甲方也出于吸纳超额的人民币的动机而半推半就,于是商品房价格自然会如脱缰的野马。
   股市这个蓄水池的流动性已经凝固了,但房市(房市总价值约一百万亿人民币)这个蓄水池已经演化成堰塞湖——随时溃坝的堰塞湖。
   如果你是决策层下一步会怎么做呢?首先要判断这个堰塞湖大概什么时候达到极限;接着判断这个堰塞湖完全溃坝的危险程度;最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疏通这个堰塞湖以缓解“人民币洪流”对全社会的冲击。这是甲方的基本逻辑。
   房地产价格的回归是必然的——除非甲方放弃了对人民币的主权,哈哈。但估计房地产价格回归到多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我们试着用两种途径来进行合乎逻辑的、冷静的分析,但未必是事实呀。
   1 一般说来商品住宅的建设费用每平方米就1000元左右,配套设施500元左右(参考哦,别太计较),在让利于甲方乙方500元。所以不考虑商业溢价,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也就2000元左右。显然价格是不会回归到这个位置的,各地方有所不同,乙方在各地方的能量也不同,发挥想象哦!
  
  2 商品住房空置率对价格回归有重大影响。中国1996年钢铁产量达1亿吨,2003年达到2亿吨,2009年达到6亿吨,这样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间中国大约生产了、也就是消费了约50亿吨钢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投进了基本建设,住宅建设按其中的一半百分之四十计算就达20亿吨。普通多层住宅每平方米耗钢铁70千克、高层是170千克取平均值按每平方米100千克,即0.1吨计算。这就意味着最近这20年里中国建的住房至少有200亿平方米,大约折合3亿套住房可容纳9亿人呀。而实际城市人口不过5亿,估计占用了1.8亿套住房;另外3亿飘移到城市里的农村居民中,假设其中有1亿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剩下2亿人只能“蜗居”甚至住工棚,合计最多占用0.8亿套住宅。由此可知住房顶多只有2.6亿套在使用,而实际住房为4亿套(必须考虑1990年以前的老住房,另外还有一部分商业门市房也是住人的),那么全国的平均空置率约百分之三十五。这个空置率的分配笔者是这样估计的:一线城市不超过百分之十,房价会相对很坚挺;二线城市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房价会有所松动;三四线城市超过百分之四十,房价的情况很难说了。注意这是按市场供求关系的逻辑分析,千万别忘了还有甲方乙方的行政之手——那是可以遮天蔽日、偷星揽月之手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