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说到了“逆淘汰”,现在讲一个“逆淘汰”经典的历史案例:前苏联帝国的覆灭。
前苏联解体有其必然性,整个苏埃政权的建立,它的最初就有笔者所说的原罪,这个原罪就是布列斯特—里托福斯特条约。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的一份和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联大举进攻。 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编辑本段废除布列斯特条约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3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922年,俄罗斯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布列斯特条约虽然使前苏联的政权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却落得了一个背信弃义的骂名,因为它擅自退出了战争中的协约国。于是就有了以后的西方列强对前苏联的武装干涉,于是就有了20年代的前苏联的内战,于是就有了内战所造成的民不聊生,于是就出现了证券内部的大量不同意见,于是就有了30年代的肃反和肃反的扩大化。当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而挽救了奄奄一息的苏维挨,甚至苏维埃政权走上了一个靠掠夺生存的小高潮,但历史再一次证明那不过是回光返照。
这里我们要提个问题,国家或者说是政权它到底是什么。传统的国家概念过于政治化,强调国家是一部暴力机器,国家是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工具。但现在意义的国家,其概念已经十分轻松了,那就是国家应该是使大部分人受益的工具,笔者强调是大部分人要受益。另外国家通过自己的制度使全体人民具有持续发展的机会。
可是前苏联帝国显然违背了我们现在流行的原则,所以它的国家发展之路就会在原则上越走越歪,越走越错直至走向死亡。当然抛开这些空洞的说教,造成前苏联真正毁灭原因:显然不是军队不够强大,也不是科技不够发达,更不是所谓的内部的民族冲突。其实很简单,前苏联帝国死于粮食短缺。
粮食的匮乏是前苏联真正的“阿克留斯之踵”。苏维埃政权刚成立之时缺粮,前苏联打内战时缺粮,30年代肃反时期缺粮,缺粮使苏维埃政权始终处在在摇摇欲坠的状态。二战后,前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张,使它粮食的供应大大得到了改善,恰好是这个时期也是前苏联帝国最辉煌的时期。接下来它就陷入了一个骗局的漩涡:国际贸易。前苏联靠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粮食是造成它政治上脆弱的根本原因,所以当前苏联无法稳定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持续的粮食供应它就必然要走向解体。
反观历史上同一时期的其他大国美国,法国,英国甚至德国和日本,在粮食的持续稳定供应上都毫无障碍。其中一些国家本身就是粮食输出国,而另外一些国家虽然不能自给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稳定的持续的粮食供应。
前苏联却被哄入了一个骗局,事实上,用军火和石油来换粮食和奢侈品!表面看起来是公平交易。但事后看起来,国际贸易远非那么“单纯”,它显然包含国际政治因素,在大国之间,它不折不扣是“战略角逐”!
1980年到1988年发生了两伊战争,使军火和石油的价格暴涨,前苏联受益于此。用出口军火和石油所换来的硬通货在国际市场去购买粮食和奢侈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前苏联的上上下下沉浸在虚假的幸福之中,社会的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体制的弊端已暴露无疑。
前苏联的各级领导人清楚的感觉到了这种不祥之兆,于是需要找一个突破口去解决前苏联帝国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突破口是什么呢?是酒精。于是前苏联就在80年代的晚期开始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戒酒运动。说穿了就是节约粮食的运动。前苏联领导人显然认为社会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奢侈文化的背景,而反奢侈就首先要反酗酒。
正当前苏联的反酗酒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时 ,两伊战争结束了。军火难卖了,石油价格下跌了,前苏联人的好日子到头了。于是就产生了粮食不足的现象,而反酗酒运动却一塌糊涂,不久以后1992年前苏联从这个地球上消亡了。它消亡以后它的卢布就一路贬下去。
在东方,1949出现了一个菜国,菜国的成立之初也出现了一个原罪,这个原罪就是把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军功章和骨灰盒
如何评价朝鲜战争,在菜国的国内,即使是在贫民百姓之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提供至少两个视野来看待这个事件,
那就是透过军功章来看或者是透过骨灰盒来看,更具体的说可以透过军功章的正面看也可以透过军功章的背面看;当然啦,也可以透过骨灰盒里的骨灰来看啊。
从军功章的正面看,抗美援朝战争维持了菜国政权的存在,使菜国的政权融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使菜国的政权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效果上相当于布列斯特条约。
从军功章的背面看,朝鲜战争是大国凌辱小国的典型范例。消亡的前苏联,美国以及菜国各自为了自己所谓的大国利益,人为的建立了所谓的战略缓冲,生硬的把朝鲜半岛一分为二。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菜国的军人并没有代表国家的利益,他们不得不以“志愿者”的身份出国作战。这些“志愿者”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是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的。
再透过骨灰盒来看,这场战争在朝鲜半岛的北方留下了一个家族世袭统治的真正的“骨灰盒”。北方的2300万朝鲜国民事实上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塞进了骨灰盒!!
透过骨灰看,笔者甚至认为骨灰里掺杂着炮灰,或者说是炮灰里掺杂着骨灰。它的真实数据即使到了今天也无人知晓。但按照官方的统计:最少14万最多38万。这些灵魂也许是冤魂都永远的离开了祖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游荡。
有了原罪的菜国首先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形成了怨恨,导致了以后30年被别人封锁。
有了原罪的菜国在国内就不得不继续用谎言堆彻的手段来维持政权的存在。
但无论如何,菜国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它的粮食问题。菜国的头30年靠国民的忍饥挨饿去混过粮食问题,期间灾难疾病和痛苦遍布于菜国的土地上。菜国的后30年就像前苏联最辉煌的80年代那样,依靠国际贸易来暂时性的,自欺欺人的解决粮食问题。所谓的自欺欺人主要是偷换概念来实现的。
菜国目前的主粮生产每年大约4.2亿吨,自产大豆仅约1300万吨,而2010年进口大豆达5480万吨。这样所谓的粮食自给自足只是小麦和水稻是基本自给自足的。如果换一种眼光来重新审视粮食问题:到底是淀粉重要还是蛋白质重要?如果认为按目前菜国人的营养习惯,主要是指菜国人对鱼蛋肉禽的追求,显然是蛋白质更重要。那么用蛋白质的视野去看待菜国的粮食问题,结果是令人悲哀的:自给自足率只有约66%!
今天先插一段,笔者刚才看来一段关于时寒冰的评论的帖子,很有感触。
时寒冰、曹建海、牛刀是所谓的房产“三剑客”,五年以来他们在城市的中低收入者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对房价的走势的判断却是屡屡挫败,这是有一定根源的。
当房价开始出现明显上涨的苗头时 ,三剑客们首先认为是土地供应不足造成的;但不久他们又发现土地供应不足的元凶是地方政府在作怪;于是三剑客们就剑拔弩张的大肆抨击起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了;很快他们又发现地方政府是被冤枉的,于是转而去批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税制度;可是,三剑客们又悲哀的发现中央政府也是被冤屈的,无奈的、罪恶的根源在于货币超发,大量的四处流淌的货币不把它约束在股市和楼市里,就会四处泛滥啊;那货币为什么会超发呢?原来由于贸易的原因我们已经拱手把货币发行权让给了“贸易市场”。这时三剑客才把楼价上涨的原因归罪于国家外汇储备了。
他们开始追究国家外汇储备的罪过,开始逐渐剥去国家外汇储备华丽的外衣,开始逐渐接近深邃的阴暗,于是他们开始无奈甚至恐惧。
这样,紧紧跟随他们思路的“粉丝”们,往往既错过了“刚需”的机会,也错过了“投机”的机会。原因就是三剑客们没有真正的把握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仍然理不清价格和价值的政治关系。
当然,三剑客本身都是在体制内混营生的,难免无法摆脱“体制思维”。他们仍然是体制的维护者,充其量是体制的改良者。这使笔者联想到了清朝末期的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但笔者不相信三剑客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敢于直面刽子手的屠刀。
粮食的问题包括生产和流通两大环节。
在国内,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1耕地面积的实际减少;2实际种植面积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弃耕)3.水资源的匮乏(今年冬春的旱情加剧了这个局面)。逻辑上今年的粮食是绝对要减产的,但随后的官媒仍然可以宣称大丰收。
在国外,粮食生产的欠收不仅是定局,而且导致粮价的大幅上涨,进而导致了依赖粮食进口的马格里布国家的政治动荡。
粮食的流通环节对粮食的供应尤其是对粮食的价格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粮食的储备大致分成三个档次:最低一层是普通的农户,稍高一层是大小粮贩或粮贩联盟或粮食加工企业,最高一层是国有粮库,当然包括中央储备粮库。
去年秋粮收购时,就出现了国家刻意打压粮价的举措。比如,小麦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1.3元,可是国家的收购粮价被人为压低到1.1元,这样就会导致一种趋势,农民惜售、同时粮库又收不上粮。导致粮食的储备是由高层次向低层次流动,这不仅会导致储备过程中粮食损失的增大,同时也必然导致国有粮库处在空的和半空的状态。结论是政府控制粮价能力被大大削弱,说的再直白些政府将失去对粮食价格上涨的控制能力。
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笔者发挥一下吧。借1000万套保障房这个引子讲个故事。讲保障房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公园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有一个长椅上面躺个东西名字叫“商品房”,事实上他霸占这个长椅和公园的风景已经很久了。
过去:有个叫“经济适用房”的小家伙跑进来公园里玩耍,遇到了“商品房”。
商品房:你来做啥?
经济适用房:来玩啊!
商品房:去去去,这是我的地盘!(同时挥舞着拳头)
经济适用房(仓皇的溜向了远处)
现在:有个叫“保障房”的瘦弱家伙蹩着脚溜进了公园 。此时躺在公园长椅上的“保障房”睡着懒觉,他比以前更肥硕了。保障房跑到商品房面前搭讪。
保障房:大哥近来可好啊?
商品房:你是谁啊 ?(商品房睁开惺忪的睡眼冷冷的问道)
保障房:老大派我来的(顺手指了指太阳)
商品房:啥意思啊 ?(商品房懒洋洋的坐起来)
保障房:嘿嘿,能不能在公园里给老弟留块地儿啊?
商品房:嗯?(刚要发怒,仰头看了看太阳)
啊,这样吧,你就住在那臭水沟旁边吧,旁边还有块坟地,晚上可别害怕呦!(顺手指了指远处,脸上挂起怪笑)
保障房:哎呀,大哥呀! 那也太臭了,还偏僻,能不能……
商品房:这就给你们老大的面子了,爱住不住,不住连那都没有了(商品房显出不厌烦的样子).
保障房:………(无语而又无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