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地方债怎么下定义。地方政府的层次很多,小到村一级的村委会也算是地方政府啊,某个村委会可能欠村头的食杂店一万元、村尾的小饭店三万元,这合计四万元算不算地方债?乡镇级政府修建道路、桥梁的负债已经很久了,甚至跨越了好几届政府,这样的债务已经公私不明了,算不算地方债?县市级政府好大喜功,在一些所谓的开发区烂摊子上所扔的钱,时间却是在2008年以前甚至更久远,这些算不算可以打包处理的地方债?
如果是按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商业银行,在2007年12月份以后的地方债,大概有3万亿元左右,这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而笔者估计这个数字不会低于8万亿元!而广义的地方债则不会少于15万亿元!中央政府是不会、也无法为这笔巨款埋单的!
其次,如果中央政府真的偿还地方债,或者是商业银行来偿还部分地方债。其逻辑也十分可笑,中央政府哪来的钱呢?税收?税收不来自于民众吗?这不典型的左手倒右手的小把戏嘛!除非中央政府有本领,在境外的国际市场融资,然后在国内对冲掉这些所谓的地方债。可能吗?可能性有,但是零!
再次,就是动“国家外汇储备”的歪脑筋。这个逻辑也是荒谬可笑的,现在看来,4万个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有很多是“虚钱”的。再说外汇储备本身就是对中国人民的负债啊。
所以。这则关于地方债的外媒的新闻,要么是无稽之谈,要么是放放风探探路而已,大家不要认真。当然过一段时间如果真出了一些关于地方债的细节动作。笔者再来分析,看是为了保地方政府,还是保商业银行,还是有其他动机。
2011年6月2日
早上看了一个新闻,既好笑又生气。是关于儿童节的新闻!
首先是这国际儿童节,原来六一儿童节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等几个国家“过”,其他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儿童节,但都不是六一。这“国际”两个字的前缀实在给人酸溜溜的感觉,似乎是骗意十足啊。
其次,主流媒体称中国有2.78亿儿童 !笔者听完了感觉大跌眼镜。实在搞不清儿童这个概念和未成年这个概念的区别,那个“喉舌”故意混淆了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概念到底居心何在?记得,火车和公交车上有一个儿童线,原来是1.2米,最近这些年才改成1.4米。如果儿童的概念被偷换成未成年人,那就是说中国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身高都在1.4米以下?或者说快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昨天还是儿童,过完十八岁生日马上就变成了成年人?这差距就这么大?
其实笔者是懂的:把未成年人的概念偷换成儿童,是用来掩盖决策层内心的极度不安!那就是,他们的人口政策的彻底失败!
按照国际惯例0~15岁的未成年人才被称为儿童,而中国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2.26亿人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9%!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主要国家,比如日本这个对应的数字是15.4%,美国对应的数字是20%以上,印度这样发展中大国则接近40%!可见,中国是多么严重的“未富先衰”!如果偷换了概念,用2.78亿这个儿童的数据,就可以使儿童的比例因造假而升高到21%!
中国是靠吃“人口红利”而发展经济的国家,当然笔者每看到人口红利这四个字就如同嗅到了残忍的血腥!这人口红利也是主流媒体常挂在嘴边上的术语,说穿了就是数量庞大的但又是低质量的劳动力大军,现在他们的名字被称作“农民工”!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名词,同时又是迟早要消失的名词。现在,决策者们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民工荒!自作孽啊!
儿童节过去了,但中国儿童的未来必然要充满着艰辛!他们数量上锐减,会给整个中国社会在漫长的未来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现在已经凸显出来:比如现在的小学校由于生源的匮乏而难以为继,不得不关闭或合并。这个现象现在已传递到初中学校,几年后就会蔓延到高中学校,将来就是大学啊!
中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只有1300万多一点,而目前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达660万人,这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保持目前的规模,那么将来每2个人就可以有1个人念大学!这个数字是绝无仅有的,比任何一个西方大国的“入学率”都高!这就意味着,将来中国的就业格局必将被扭曲的一塌糊涂!而现在所暴露出的问题,还仅仅是大学生就业难而已!
2011-01-14 15:01:55
其次,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这个债务很有趣,已经公开了就至少有7万个亿,笔者估计没公开的至少还有10万个亿,另外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尾大难掉”啊,仅2011年的惯性,恐怕还要新增10万个亿哟,在这个领域,地方政府会绞死甲方的。甲方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根逐渐勒紧的绳索,甚至已经感到有些窒息了,不知甲方如何反击啊。现在已暴漏出来的迹象,比如在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上却是空前的无能啊。
----------------------------------
回味,我年初在帖子里写的。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来是个相当专业的术语,外国人一般鲜为人知。但在中国,由于媒体的狂轰滥炸,几乎人人皆知了。像什么量化宽松啊、CPI啊、GDP啊,这些经济学术语让很多平民百姓耳熟能详,这事件本身就十分蹊跷!
现在,美国打算第二次启动量化宽松(QE2)政策,使中国政府很紧张,中国的舆论工具 于是就开足了马力,将这个紧张情绪传导给广大平民百姓,结果导致广大平民百姓都很 焦急、甚至有的很愤慨!虽然情绪很激动,但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并不懂其中的因果关系 ,当然,那些“跳梁”般的学者、专家就另当别论了。
美联储是美元的货币政策制定者,美国财政部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虽说两者相当 于美国经济的“左右手”,但由于目标不同而需各司其职。
一般说来,美联储管理的对象是“美元”,其任务目标是美元的币值稳定。但现在很多 人认为它“违规”了,真是这样吗?他们的理解是:美联储要量化宽松,在2011年6月前 回购6000亿美元的美国中长期国债,从而导致市场增加了6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美元 的流动性就泛滥了,美元的购买力就缩水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首先,这6000亿美元只是一个额度的概念,美联储未必真正回购那么多的美国国债,如 果认为没有必要,美联储完全可以一美元都不回购。
其次,时间上,美联储有极大的灵活性,从现在到明年6月底以前,美联储可以随时“出 手”,相当于“在市场的脖子上方,举起了屠刀,但市场却不知何时下落”。再次,这“中长期”怎么理解?5年、10年、30年?比例关系如何分配?这些灵活性都掌 控在美联储手中,市场只有“想象的空间”。
通过上述三条的陈述,读者可清楚的发现:原来这“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对金 融市场的“恐吓”工具!是“狼来了狼来了”的小儿科故事。
有的读者还是不服气,不要紧,笔者接着讲。
美联储获得了回购6000亿美元国债的权力,怎么行使权力呢,怎么回购呢?美联储必须 充当“买家”,其他的国债持有人就可能充当“卖家”了。注意!美联储可能回购的那 “6000亿美元国债”早已发行,其对应的基础货币也早已流通,而且那“6000亿美元国 债”早已各有其主。“回购”的操作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理解为“向美元中注水”。美联 储没有“钱”啊,拿什么买呀?信用!
“信用”会出泡沫,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笔者举例说明。
比如,2010年3月份,美联储向市场发出要约:购买150亿美元的10年期美国国债,开价 156亿美元。这是此时此刻金融市场中开价最高的买主。在美联储入市前,市场公认的开 价可能是155亿美元。于是,美联储制造了“1亿美元的泡沫”,但却指导了中长期国债 的利率走向。
刚好某国政府手头有一笔1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要变现,它知道美联储的出价最好,它就 耐心地等待着。这就是“心理预期”,是“量化宽松”的主要目标。所以,美联储制造 了“美元泡沫的心理预期”:相对于例子中的1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产生了可能的“1 亿美元的虚高的泡沫”,当把它扩展到“6000亿美元的国债”时,可能的“泡沫美元” 在40亿美元左右。这“区区40亿美元”怎么就会在堂堂大国,造成了举国上下的紧张和 焦虑了呢?
所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心理工具。这个政策的目标:“让美 元的货币持有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慌”,“恐慌于可能的美元购买力的缩水”,“最后 不得不被动的,把美元投资于实体经济中”。当然,接下来可能的经济现象是:大量的 资金涌入股市去投资保值;大量的资金拥入资源市场(黄金、石油、粮食,可能还有铁 矿石和钾盐)去套利保值。
真会产生上面所说的现象吗?美国的第一次量化宽松就没有明显的产生上述现象。比如 ,美国股市就远远没有表现出美国政府所期待的“投资热情”(这也是QE2的动因)。另 外,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石油市场也没有表现出“美元泛滥”而价格暴涨的现象啊。
那些坚定地认为“量化宽松”早晚会造成“美元泛滥”和“美元流动性的泛滥”的读者 ,可能还有另一个思维误区。认为那“可能被回购的6000亿美元”是毒蛇猛兽,早晚要 跑出来“作恶”。其实,这笔“钱”当初发行时就“花”了,早花了。只不过是美国的 另一个部门--美国财政部--花了!与美联储无关,与后来的“量化宽松”更无关了。 (受制于篇幅,主持人更多精彩内容在回帖中呈现)
那中国举国上下担心什么呢?担心国家外汇储备的缩水?那国家外汇储备应该不全是美元吧,也不应该全是美国国债吧。如果这个担心有道理的话,中国政府应该减持美国国债,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国债的“信誉”和“变现能力”是所有已知大宗债券中最好的品种,所以中国政府几乎一直购买美国国债,只不过“步伐时快时慢”。
显然,问题出在国家外汇储备的本身上,它的内部漏洞令一些人不安。
当然,美元的购买力正在快速缩水,全世界有目共睹。这个问题出在美国数量达13.4万亿美元的庞大国债身上;同时又与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新增加的约1.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密切相关。但这些与笔者现在谈论的“量化宽松”相去甚远。为了避免“跑题”,笔者不谈“美国国债的数量”和“美国的财政赤字”。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获得的一个权力,这个权力又是一个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起来它有高度的灵活性,它的最终效果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人没有操作它的经验,美国人的“老师”--日本人--也没有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啊!
但太平洋彼岸的“人们”却先入为主、未卜先知。群情激昂地认定“美国的量化宽松”就是向“美元”注水,向美元注水就会导致某国物价飞涨,就是把那个国家的P民往“水深火热”里推啊!
P民学会了联想,可能是好事。但学会了“浮想联翩”,P民进化成Q民了,那就有些吓人了。
平民百姓怎么办?忘掉“量化宽松”吧,捂紧自己的口袋,眼睛死死盯住“人民币”!(作者:辉煌
作者:辉煌的泡沫 回复日期:2010-11-12 15:42:34
量化宽松后,美元就会贬值。这是中国经济专家典型的胡说八道!美元相对于哪个货币贬值啊?是美元指数跌吗?有根据吗?有经验值吗?
但美元的购买力是一定“缩水”的,不过幅度很难也很慢才能擦觉,因为这个过程还有其它经济因素。中长期美国国债却是“升水”的,所以中国政府要增持美国国债的。
好了,“球”踢给了中国p民们:美元缩水和你有关吗,你直接用美元买啥?美债升水和你有关吗,你手里有美国国债吗?无关。那你就忘掉量化宽松,洗洗睡吧!睡前,笔者再讲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量化宽松”相当于美元的降息,这可是美国的主权、美国的内政。就像10月19日人民币加息0.25%是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内政一样,美国总统奥巴马无权横加指责。中国的老大会见奥巴马时,新闻里说,提及了“量化宽松”问题。这在外交上是非常失礼的!技术上是可笑的!不知美国的舆论会怎样?是不是扇老大耳光的巴掌“已上路了”。
等老大感觉到“痛了”后,看他怎么办?!
不知,当初那些专家、学者还有中国的官媒,现在有何感想?唉,装聋作哑吧,哈哈
%2011-02-16 18:50:35
动力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由500元左右涨到900元左右,而电价纹丝不动,发电厂亏得一塌糊涂,还能支撑多久?电价如果猛涨,比如达50%,中国物价马上进入螺旋上升的失控状态----
2011-02-16 19:05:42
电价现在是物价最敏感的因素了,网友们想想,两年内除电价,还有什么没涨了。当然是指与生产生活攸关的,而不是吐血降价的液晶电视等等啊。
--------------------------------------
呵呵,继续回味呀。
%2010-12-27 11:55:54
加息与房价
加息与降低房价显然没有主动的关系,顶多是被动关系。
中央政府就是我们这个帖子很早以前说的甲方,如果真心的想刺破房地产的泡沫,他有更多的有效手段可以采取。
第一个,升高首付比例,由20%、30%上升到50%甚至70%,房价应声而落。
第二个,加收房产税,比如,100平方米以下收1%,100到200平方米之间收1.5%,200平方米以上收2%,房价应声而落。
第三个,增加交易税,使炒房者“抱头鼠窜”,房价应声而落。
第四个,增加住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可以导致土地成本下降,房价应声而落。
%2010-07-11 18:03:58
领袖们沾沾自喜的伟大经济数据,不幸遗漏了下面一组:
1.粮食对外依赖约20%。
2.词料对外依赖约70%。
3.油料对外依赖约50%。
4.棉花对外依赖约40%。
5.煤炭对外依赖约4%。
6.石油对外依赖约55%。
7.铁矿石对外依赖约60%。
8.铜对外依赖约30%。
9.喷气式民用运瑜机对外依赖约100%。
10.电脑的CPU对外依赖约100%。
11.高铁系统的关键技术对外依赖约50%。
12.----------
2010-07-11 16:11:29
500条领袖、顶多5000条领袖己经把大量的国家外汇储备中的真金白银以各种名目、各种手段转移到个自名下,放哪了呢?显然,领袖毕竟是领袖,比死掉的文强要聪明(文强把3000万元现金藏在池塘底),会藏在瑞士、百慕大群岛等,但这些都逃不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眼睛!
美国人了解我们的领袖们,如同了解那十名俄罗斯间谍一样,只是不知道美国人何时出手,想不想出手?
回作者:八戒西游 回复日期:2011-06-05 22:53:34
----------------------------------------------------
对美国的量化宽松的理解可以不同!
但我强调的是与中国平民百姓有多大关系呢?在媒体里的狂轰滥炸是何居心?呵呵
QE的目的就是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活动,防止通缩的手段。
----------------------------------------------------------------
这句话是哪来的?中国媒体?还是中国的砖家?
这不是典型的用结论来证明结论吗?“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是你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