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刚才看了几个别人的帖子,关于楼市泡沫和中国经济的关系,以及和人民币的关系,笔者不以为然,想重新澄清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于兑换美元笔者一直在强调:人民币对美元属于技术升值,是暂时的,但这个暂时性并不是指三周五周,而基本是以年为单位的,所以需要冷静。另外,想兑换美元的网友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动机。笔者一直强调如果你只兑换1万美元,那是为了在最困难的时期去应付不时之需,或者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保证自己一年或两年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如果你是投机,就请不要发牢骚,笔者没有劝你去投机,笔者本人藐视那些琐屑的投机客。
  关于楼市泡沫也很难被刺破。国内想维持这个刚性的泡沫的力量非常强大,官府的意思是维持楼价,不上涨或缓上涨;商业银行的意思是至少要维持住楼价,但绝不能下跌,否则银行会破产,因为它所有的坏账会浮出水面;而房地产商们的意思楼价观望一阵都有些受不了了,他们必须要看到楼市上涨,上涨越快越多对他们越有利。所以,这些强势利益集团们是要拼死的维持这个泡沫的。前面笔者曾叙述过的四条,任何一条的坚决执行都会刺破这个泡沫,所以,官府会在那四条周围打一些擦边球,这就暴露了他们的骨子里的思维方式。
  我们打个比方,某人欠了你100斤大米,但他最终必须还,于是,他无论耍些什么猫腻是用大斗还是小斗、是缺斤还是少两,可能最后你还是能得到个七八十斤大米的,因为大米本身难以作假。但某人现在欠你是10两黄金,那么他可能不仅要缺斤少两、还在含金量上成色上大做文章,但也不至于一点含金量都没有,最后可能只还你三四两的真金。现在问题更大了,某人欠你是1000元人民币,他自己就是印钞人,历史上这个某人全是污点,毫无信誉毫无人格,你想他会怎么办,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当一切都可以用人民币的数字符号加以解决,说的直白一些,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或者说增加几个零,就可以轻松解决一切,那为什么不去这么做呢?
  所以,广大平民百姓所期望的楼市降价,如果用人民币标注这个价格数据,是永远不会发生。楼价永远不会降,只会涨,狂涨!
  那么官府有没有技巧继续维持这个泡沫,太多了,笔者提出一个技巧。
  比如政府成立一个国民住宅总公司,包容了所有的经济适用型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等等。当楼价刚要破灭时,这样的公司马上就会成立,政府马上会注资大量的人民币,回购那些价格摇摇欲坠的商品房,因为商品房太多了,过剩的厉害,政府通过在全国全方位的收购,哈哈,马上就维持住了这个刚性的价格泡沫。绝不会让房价下跌,绝不会让房地产商受苦,绝不让银行受罪。
  接下来,政府手里换句话说就是那个国民国家总公司的手里,此时已经有大约五千万套住房了,怎么办呢?还得经营啊,还得忽悠,能卖出去的还要转手卖出去,不能卖出去的也得争取租出去呀!大型国企向来就是个“妖企”。这里面有10个就业就有3个是官、7个是兵,这7个兵里面有4个是体制内兵、3个那就是体制外兵。这3个官的任务一般是喝茶水、看报纸、开会和所谓的学习,最关键的是怎么样为自己捞钱。这些工作很繁重,往往需要有人冲茶水、递报纸、组织会议、还要维持日常的吃喝拉撒。显然这些“繁重的工作”是需要那4个体制内的兵去完成的。真正的工作是由非“明媒正娶”的那3个体制外兵去做的,想想看公房的出租、经济适用房的销售等等这些现场的工作还是很辛苦的,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只能是这些体制外的兵去“溜溜狗腿”了。当然,这些体制外的兵也非省油的灯,他们一周去打点一套房子,那就极不错了,所以说折中一下,这些干活的兵一个人可以管30套房子,大概是极限喽。于是,我们伟大的政府为了维持伟大的房价的泡沫,动用了别人的伟大的人民币,保住了房地产商和银行的命,假设一共买回了5000万套。接下来又创造了伟大的就业,房子还是那个房子,没有任何变化,可能只是换了个名,原来叫商品房现在只不过叫经济适用型住房,摇身一变又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多少呢?至少550万个!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伟大奇迹。
  官府的可能这个操作技巧,会使楼市的价格泡沫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并且增加就业机会,维持经济上的假繁荣。但这里有个硬伤,那就是官府用高价买商品房然后在低价以经济适用住房卖出,或者是按廉租房低价出租。从商业角度看是要严重亏损的,这就是官府的决心和意志的问题了,公司的财务平衡表在“伟大的政治家”心目里是无所谓的,因为最终只是个数字而已,人民币可以完成这个冲账工作。
  笔者以为,只要是属于国内的问题官府大多都能摆平,而且摆平的手段最终实际上只有一条,即都是用人民币去解决,换句话说,是用人民币的泡沫去替代其他各行业各领域所有的泡沫。但如果某个问题牵扯到了国外,那就复杂多了,比如,现在热议的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这就不是我们官府能摆平的了,那么也有逻辑,基本上靠出卖国内广大平民利益来解决或部分解决或延迟解决浮出水面的问题。这是以往的经验,广大平民百姓谁让你出生在这个国土上,认倒霉吧。但如果认清了这一点,广大平民百姓也可以尽量减轻尽量逃避这种伤害,但首先要认清这种伤害的客观存在。那些盲目的爱国者和那些麻木的无国者如果不认清这个“理”,而仅仅在一些概念、数据、逻辑、常识的边缘绕来绕去,吵来吵去是不会真正的捍卫自己的利益的。
  
  回作者:雨为棠 回复日期:2010-10-03 23:01:32 
  
    辉煌
    好久不见,言语还如此犀利
    节日之际,向你问声好
    
    有两个问题能否简单谈谈
    500元的钞票出来后对股市的影响?
    汇率大战对B股的影响?
  -------------------------------------------
    
  哈哈,这位网友问的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实际上又可以分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500元面值人民币的流通纸币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个问题,当出现了这种通货膨胀的影响后,在股市里应该有怎么样的对应的操作。
  
  第一个问题比较复杂啊,广大平民百姓把恶性通货膨胀的预期转化为对抗恶性通货膨胀的行动,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在以往的经验是银行的“挤兑现象”。但现在,由于银行流通技术的发展,挤兑现象已经很难出现。比如说,银行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到银行去挤兑现金的概率越来越小。又比如说,有权有势的消费人群更多的情况使用信用卡或者是消费储值卡,也不大涉及现金了。所以即使通货膨胀就在我们身边蔓延,当然我们就看不见银行挤兑的那根导火索了。不过,当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并流通500元面值的纸币时,恐怕这个现象本身会成为导火索,会使人们对周围对身边无时不在的通货膨胀,迅速的被放大为恶性通货膨胀,而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在我们现在受到内外夹攻的经济形势面前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总结下来,如果出现500元面值的纸币,就是大通胀的信号。
  第二个问题,如果大通胀来临,换句话说,用人民币来标价的商品和服务都在上涨,甚至是义无反顾的、迅猛的上涨。这与股市的操作是冲突的。股市里的商品就是股票必须是涨跌互现的,意思是涨了必须跌,跌了还必须涨,这样股民们才能从中挣取差价。而大通胀价格是一个劲的涨,这股市对应的操作不就犯难了吗?所以,当恶性通货膨胀来临时,有意义的资金是应该完全从股市退出的。因为从逻辑上已经没法操作了。
  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中国的股市里,本身就存在着大量不符合逻辑的现象,怎么办?存在即真理。
  笔者以为,现在有许多股民手里有一些游资,在人民币的两个利率的挤压下,四处流窜,绝路逢生。这两个利率其一是官方的现实的负利率,另一个是民间的实际上的高利贷。由于每一个股民的差异,就是说对自己那点游资到底是侧重于保值还是侧重于投机,每个在股市里跌打滚爬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以50万元人民币游资为界,假设,炒股一年能盈利10%,这样50万的投资每年的回报可达5万元,相当于每个月的收入是4000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在中国城市维持基本体面生活的最低收入。笔者的意思是低于50万的资金,在股市里即使挣钱恐怕都很难维持像样的生活,于是就不能成为专业的股民。所以要以50万元资金为界。
  许多有50万资金的股民,其实他非常忙并没有经历去炒股,但也可能不愿意去投资搞实业,更不愿意去搞风险极大的高利贷,所以,往往有很多大游资的股民也不是专业的炒客。他们的动机更多是保值,未必是投机。所以,大通胀来临后,股市里的资金未必按照正统的逻辑分析那样:逃走!很有可能仍然在股市里僵持。所以笔者以为即使大通胀来临,中国的股市未必有惊涛骇浪,因为股市里的资金离开了股市也没有地方去啊。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分析,一家的片面之谈。大家投资需要小心哟。
  回作者:阿若比安牛 回复日期:2010-10-05 11:19:27 
  
    
    
    挣点辛苦钱放银行贬值,股市是赌场都不如,买房买砖头花大价钱,还要当20年房奴。
    
    出国滞留不归吧,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女儿要抚养。
    
    纠结。 还是及时行乐吧。
  -----------------------------
  啊,赡养父母,抚养儿女,是咱们的天择。当然也是生活乐趣。争取做得更好啊!
  
  作者:大道至艰 回复日期:2010-10-05 10:42:58 
  
    呵呵,赶上直播了。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我是销售服装的,现在很多服装在涨价,
    问一下,现在是存人民币还是存货?
  -------------------------------------------------
  服装的问题我知道一点,但肯定不是专家啊。
  
  笔者的观察,我们可以举几个商品进行研究,一、腰带,二、箱包,三、童装,四、袜子,哈哈,当笔者是胡说八道吧。
  笔者认为,这生产裤腰带的厂子假设今后十年内“闭门思过”,恐怕中国人也不会没有裤腰带扎吧,裤腰带库存太多了,所以当然不要囤积裤腰带。
  笔者又认为,这个箱包实在是太过剩了,这东西又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换句话说,我的旅行包稍稍坏一点我还是可以凑合用的,如果真出现了通货膨胀,我绝不会很冲动的去买一个箱包囤积起来的。
  笔者还认为,儿童服装就是另一码事了。小孩子从13岁长到14岁衣服小了不能穿了,就必须买新衣服,是绝对的刚性需求。如果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儿童的家长所能做出的选择只能是在数量上稍稍减少或者是质量上稍稍降低,而绝不会不买。所以笔者认为,这就是一个思路,如果你想囤积点货,恐怕囤积点童装应该能实现你保值的初衷的。当然要小心哟,在量上和在时尚上要多用点心啊。
  笔者还认为,这袜子就是非耐用消费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如果从囤积这个角度上看还是比较好操作的。我稍稍想了一下,那种比较吸汗的棉质成分高一些的袜子销路一直不错。我跟我的小孩每年都要消耗10双左右,差不多也是刚性需求了,小孩总运动,袜子洗不了几次脚后跟就磨坏了,你能让他穿带窟窿的袜子吗?当然,大通胀来临了,日子不好过了,我们可以买5双袜子,但袜子是一定要买的,哈哈,刚性需求嘛。
  笔者提出了四点思路,供提问题的网友参考。
  
  
  调侃新能源产业中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
   2009年4月
  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其中就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发电领域,表面光鲜的理论十分抢眼,展示的未来又美妙绝伦,但真实情况远非如此。即便是纸上谈兵,也能清楚感受到科学理论掩盖下的谎言!
  先提一下太阳能吧:太阳的光能垂直照射到地表面,理论上只有642.5w/m ²(太阳常数1367w/m ²,反射回太空30%,被大气吸收23%)。一般地说冬天的光强平均为夏天的一半左右;阴雨天时连晴朗时的1/5都未必有;再考虑昼夜的交替,所以,全年只有1/10的时间处在最佳光照状态即相当于在峰值光照状态下的876小时。
  再说一下太阳能光伏打电池:现在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有单晶硅和多晶硅型,其中成本和技术更利于普及的是多晶硅型光伏打电池。它的技术指标:理论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2-14%(AM1.5光谱),实际应用时不足10%;理论使用寿命15-25年,实际寿命按20年算;理论功率衰减25%,实际值会比这高;比功率约1-2w/kg(光电池板);性价比估计人民币25-40元/w。
  由于设计一块采光面积为1 m ²多晶硅光伏打阵列电池板(不妨把它叫做X板),把它放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如河南,太阳辐射能5000-5850MJ/ m ².年),在晴朗的夏季正午,使X板正对着太阳,这时峰值发电功率40w(实际光强取400w/ m ²,光电转化效率取10%)。每年可发电35.04kwh(按峰值工作876小时计算)。全寿命期(20年)可发电700.8kwh。(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即电池板上的灰尘随时都被擦净;雨滴痕迹从不影响采光;甚至从不产生冰或雪的覆盖;另外产品质量好到了极至,每块光伏打片都能工作到它“生命”的最后一息;电池板内各种线路在20年的风风雨雨中决不发生任何问题)但千万别以为能用到上述电能,因为光伏打电池发出的是低压直流电,不能与家庭用电匹配。必须先把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直流电贮存在蓄电池中,然后通过逆变器、匹配器、变压器等转化为220v50Hz的民用交流电。这一系列的转化转移又产生大量损耗。按系统转化效率70%计算,刚才设计的X板每年就只有25kwh的有效发电能力,而20年的总发电量为490kwh。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并把它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电能,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还是以X板为例来把“太阳能发电-能源”这个笑料抖开。
  从制造电池板所需几项最基本材料说起:
  第一项,多晶硅薄膜(厚度100um,面积1 m ²)质量约0.22kg,多晶硅是高能耗产品,仅中间体高纯硅就耗初级能源(像石油、煤)1500kwh/kg。所以1 m ²的光电池板至少耗能330kwh,顺便说一句
  第二项,正面玻璃板(厚度2.5mm,面积1 m ²)质量6.5kg,大约耗能40kwh(玻璃板平均能耗6kwh/kg)。
  第三项,塑料和橡胶(用于背板、绝缘材料、蓄电池容器、密封件、导线外包等)至少质量为10kg,耗能240kwh(至少2kg的石油才能生产出1kg的塑料或橡胶制品,石油12kwh/kg)。
  第四项,铝合金(用于框架、支撑的材料)质量8kg,耗能200kwh(铝的化学能约8kwh/kg,炼铝要大量消耗焦炭和电能)。
  第五项,铜及铜合金(电解铜用于导线,黄铜用于耐腐零件)质量为3kg,耗能40kwh。没有考虑蓄电池及外围设备的用铜。
  第六项,铅(用于12v70Ah铅蓄电池)约5kg,耗能20kwh。
  第七项,钢材和水泥(用于固定、安装光电池板、由于不同条件数值出入太大,就按悬空户外广告牌的消耗量计算)钢材为7kg,耗能约70kwh。
  看来,只要将上述七项材料简单堆放在一起,即使没有把它们加工安装成真正的X板,当然也没有发生边角废料的损耗或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现在已经可以认为总质量至少为40kg,消耗初级能源940kwh(相当于80kg石油)。注意!以这块X光电池板为核心、峰值光电功率为40w,二十年总有效发电量为490kwh的太阳能光伏打发电系统事实上从能源角度讲却要倒贴,也就是浪费至少450kwh的初级能源!完全违背了节能、环保并可持续发展的初衷。这样的“太阳能”干净吗?符合“科学发展观”吗?
  顺着“太阳能发电”的可笑思路继续走下去:一般城镇三口之家月耗电100kwh全年则为1200kwh即需要48块X板(峰值功率约2kw)组成一个太阳能供电系统,但它占地至少50 m ²(无论地面、墙壁还是楼顶,它挡光的面积不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这可能吗?把它放在农田里呢,假设13亿人都按这样的家庭用电标准算需占地220亿m ²(折合2.2万平方公里)这可能吗?把它建在西部沙漠、高原中,即使不提大规模远距离输电配电到中东部地区的可能性,仅材料消耗石油17亿吨、铝2亿吨、铜0.8亿吨、铅1.2亿吨……哈哈!全世界的铝和铜都给中国人也不够啊!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结论,如果把太阳能光电池板发电技术用于道路指示灯、照明路灯、电源备份系统、边远地区家庭照明、特殊用军用等是可信的,值得发展并推广。而把它做为传统矿物能源的替代则完全是悖论。希望这个荒谬的逻辑不要真正成为旷世的笑话!
  
  袁隆平的独白  
    
       
    
    袁隆平老先生是我国水稻领域泰斗,被冠以“水稻之父”。  
    
    忙碌了一天的袁老,回到了自己的书房,没有开灯也没打开电脑,而是把自己深深地埋在沙发里,心里很不平静……  
    
    现在网上有人攻击袁老,说“水稻会像高粱那么高,稻穗比扫帚还大,稻粒似鸽蛋般大小,天气炎热时人们能躲到水稻下面乘凉”是伪科学。唉,那哪是我的事啊 !那是搞基因的人的事,我是搞杂交不孕系的,小打小闹而已,我哪有那么厉害呀!  
    
    还有人攻击我,说我的“水稻工程”是虚假工程,这可刺到了我的痛处。“谷贱伤农”农民靠种粮所得收益越来越低,要么弃粮进城务工,要么“自己够吃就行”,哪来的种粮的积极性呢?将来大量的杂交稻种上市,种子本身价格就高,收益又低,谁去种呢?随着城市用地的蚕食,耕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贫脊,我的二系三系水稻将来种哪呢?另外,水稻可要大量用水的啊,地表水污染了,地下水枯竭了,哪来的水的保障呢?想到这里,袁老暗然低下了头。  
    
    尴尬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有人批判我的“袁隆平”品牌,说它价值超过1000亿元,又不是我说的,是别人的忽悠,能怪我吗?袁老心里盘算着:从1995年至2008年,不孕系杂交稻累积只种植了大约1800万亩,平均每年只相当种植15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不超过 100kg ,区区增产15万吨(2008全国粮产5.2亿吨),对GDP的贡献仅2亿多元(水稻收购0.86元/斤),由此而产生的利润为负数。唉!媒体太能吹,袁老觉得脸有点儿热。  
    
    最可恨的是:有人骂我道德缺失,独霸科技成果。袁老有些生气了,脖筋上的血管在有力的跳。“中国水稻之父”这顶帽子是别人强扣过来的!我当然知道杂交水稻不是自己的创意,五十年代东北三江平原那就有人搞了;我当然知道不孕系的杂交水稻也不是我的首创;我当然知道既使手头这点点科技成果也来自团队和纳税人……我当然更知道全国普通杂交稻每年要种植2.3亿亩并实实在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自己的三系二系还处在玩“概念”阶段。但大人物们硬把我推上了“前台”,我退得了吗?袁老蹬起了眼,下意识的抬起胳膊做了个抗议的手势!  
    
    其实“祸”起1994年,有个叫莱斯特·布朗的人写了本《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书,搅起了轩然大波,嫌言碎语恶意中伤铺天盖地而来,官府和媒体受不了了,结果拿我袁隆平做挡箭牌。通过创造一个美丽神话来消除多方的困惑!哼,袁老从鼻孔里挤出点气流。  
    
    神话编出来了,但奇迹却没发生,也不可能发生,这一点袁老心知肚明!那么总有什么人被忽悠了吧。盲目的“粮食自给”的渴望,自我陶醉中可能要酿成“大饥荒”的苦果。到头来恐怕不是简单的对我袁某“口诛笔伐”了,千古罪人……想到这儿,袁老感到后背有阵阵凉风,额头也渗出了汗水。  
    
    袁老毕竟是袁老,良知大大的有。我要反击,袁老主意已定:首先放风说“中国的国有粮库都空了”“中国可能要饥荒”暗示着别指望我袁某水稻能救中国人!接下来要危言耸耳,提示着大饥荒的可怕后果“几千万人饿死”“曾亲眼见过饿死五人”,既使网上这回更多的“板砖”拍来也毫无俱色!反正大家议论纷纷之时,我袁某好乘机抽身,功成名退,力保晚节!  
    
    想着想着,袁老睡着了,脸上一片安详。  
    
       
    
     2009年4月19日   
    
  
  接着太阳能光伏达电池的现象继续调侃。
  从前天那个帖子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真正所谓的太阳能光伏达发电是精心用高科技掩盖下的谎言和骗局。用2千瓦时的传统“脏”能源换来1千瓦时的干净能源,不是骗局是什么?同样,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等,都是用相同逻辑掩盖下的欺骗,当然可能程度上有所不同,比如说,光伏达的骗局是2:1,而大规模的风能发电是1.2:1,意思是用1.2份的传统能源换来所谓的1份的干净的新能源。那问题是这样的一个骗局为什么最近能大行其道呢?
  就 拿风能发电来说,这里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的风车、巨大的风车叶轮、风车中心的发电机组、巨大的蓄电池阵,等等,都是非常成熟甚至是非常老旧的技术,五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但五十年前怎么就没有大搞特稿这所谓的风能发电呢?哦,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中国因素。
  
  当然了,人类的文明的进步逐渐告诉我们矿石能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它造成的气候灾难正逐渐的展示给我们人类。这使得很不团结的人类也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减少对矿石能源的依赖。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开发所谓的新能源,现在刚刚起步,而在所谓的新能源领域,最初的步伐十分凌乱,甚至是荒谬的。问题就在这,既然是荒谬的步伐,那怎么能迈开脚步呢?没问题啊,荒谬的事都是由中国人去做啊,而且中国人热衷于那些荒谬的、不符合常识的、不符合基本逻辑的事!
  
  太阳能光伏达电池板的大规模发展,在技术上更多于依赖多晶硅制造技术的发展,可是在中国,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却要一年生产出全人类十年才能消化的产品,你说这样的中国人疯狂不疯狂?疯狂,很疯狂,疯狂到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当然,还得给别人补贴,这样的疯狂事在地球上除了中国人能做出来,别人还能做出来吗?
  再打个比方,某种型号的发动机,它的制造过程全部能耗假设是1个单位,而这个发动机在使用的10年左右的过程中,又消耗了1个单位的矿石能源,好了,我们就认为这个发动机在全寿命成本中要消耗了2个单位的不可再生的矿石能源。现在我们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生产出了更好的可能是符合欧Ⅲ、欧Ⅳ标准的发动机了,但是费了很多牛劲,此时生产这个发动机消耗的矿石能源是1.5个单位了,当然了,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降到了0.8个单位,哈哈,使用过程是节能了,但总能耗却达到了2.3个单位,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能源技术的进步。表面上的进步却掩盖了增加的浪费,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引入绿色GDP的概念谎言一下就会被揭穿的,但中国人敢自我揭短吗?
  
  所谓的新能源的调侃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在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面前的缺欠。同样,袁隆平的神话背后也靠这种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的缺失来支撑着。
  袁隆平的神话创造不了粮食大丰收从天而降的神话,也创造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神话,更创造不了中国人富裕生活的神话。
  每当提起粮食的话题,在中国总是有那么多彼此不可调和的声音,但笔者觉得这些通通都是噪音,因为它不符合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告诉我们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土地,当然也是照耀在土地上的阳光,没有这些什么都没有。当然,耕种粮食土地的增加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农民的意愿。改革开放以来,耕种的土地整体是在增加的,这才为粮食产量的增长留下了最基本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接下来还有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这个技术进步又包括了种子的进步,灌溉技术的进步,化肥和农药的大量的使用。
  
  如果水稻确实大量增产了,是不是应该悉数的把这个进步都归功于袁“老先生”,他搞的是二三系不孕系的水稻,按照前面的分析,袁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顶多几个百分点而已。笔者绝不相信袁的贡献能超过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而且袁的贡献也从来没有覆盖到小麦、玉米甚至大豆。但怎么就把他推到那么高的风口浪尖上去呢?那么袁的贡献到底值不值1%?他索取的荣誉和金钱与他所谓的贡献对13亿中国人而言是否公平呢?如果不公平这背后隐藏什么样的逻辑,全体13亿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要为这个不公平的逻辑付出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的代价呢?
  调侃了点中国经济的新能源产业,又调侃了点隐含着定时炸弹的粮食问题,归根到底笔者想表述的是我们的基本逻辑是错的,笔者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和数据说明这个错误。读者不应该在抱有幻想了。
  还是回到房子里面来,这几天各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始频繁的出招,似乎是房子价格的第二波次的调整,媒体的解读叫“具体落实的细化”。这两天也看了新闻,看了所谓的调控,笔者的解读是:今年春天的第一波次的房价调控,是中央级的各部委的联动,主要是唱红脸定调调,房价的指导思想是不要涨的太快,但绝不准跌。到了现在,也就是今年的秋天,球已经踢到了地方政府这一级别,前锋是一线城市,主要是唱白脸的,主打擦边球,笔者以前说的四个非常有力的手段看来一线城市的政府是不肯用,也不想用,因为那会把楼价杀下来。
  
  一线城市这些唱白脸的是怎么操作的呢?找软蛋捏,谁是软蛋呢?外来人口来买第一套房子的,本地人口已有第一套房子想买第二套房子的,本地人口买第一套房子都很吃力的。这些人显然是调控的目标,新闻里说的非常清楚,对他们的贷款一定要从严,要很严,哈哈,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政府的政策。
  一线城市擦边球打完,“调控的球”就会踢给二三线城市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元旦前后也可能稍晚到春节前后,二三线城市会推出一些什么样的楼市新政呢?
  
  接着太阳能光伏达电池的现象继续调侃。
  从前天那个帖子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真正所谓的太阳能光伏达发电是精心用高科技掩盖下的谎言和骗局。用2千瓦时的传统“脏”能源换来1千瓦时的干净能源,不是骗局是什么?同样,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等,都是用相同逻辑掩盖下的欺骗,当然可能程度上有所不同,比如说,光伏达的骗局是2:1,而大规模的风能发电是1.2:1,意思是用1.2份的传统能源换来所谓的1份的干净的新能源。那问题是这样的一个骗局为什么最近能大行其道呢?
  就 拿风能发电来说,这里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的风车、巨大的风车叶轮、风车中心的发电机组、巨大的蓄电池阵,等等,都是非常成熟甚至是非常老旧的技术,五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但五十年前怎么就没有大搞特稿这所谓的风能发电呢?哦,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中国因素。
  当然了,人类的文明的脚步逐渐告诉我们矿石能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它造成的气候灾难正逐渐的展示给我们人类,使很不团结的人类也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减少对矿石能源的依赖。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开发所谓的新能源,现在刚刚起步,而在所谓的新能源领域,最初的步伐十分凌乱,甚至是荒谬的,问题就在这,既然是荒谬的步伐,那怎么能迈开脚步呢?没问题啊,荒谬的事都是由中国人去做啊,而且中国人热衷于那些荒谬的、不符合常识的、不符合基本逻辑的事!
  太阳能光伏达电池板的大规模发展,在技术上更多于依赖多晶硅制造技术的发展,可是在中国,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却要一年生产出全人类十年才能消化的产品,你说这样的中国人疯狂不疯狂?疯狂,很疯狂,疯狂到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当然,还得给别人补贴,这样的疯狂事在地球上除了中国人能做出来,别人还能做出来吗?
  在打个比方,某种型号的发动机,它的制造过程全部能耗假设是1个单位,而这个发动机在使用的10年左右的过程中,又消耗了1个单位的矿石能源,好了,我们就认为这个发动机在全寿命成本中要消耗了2个单位的不可再生的矿石能源。现在我们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生产出了更好的可能是符合欧Ⅲ、欧Ⅳ标准的发动机了,但是费了很多牛劲,此时生产这个发动机消耗的矿石能源是1.5个单位了,当然了,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降到了0.8个单位,哈哈,使用过程是节能了,但总能耗却达到了2.3个单位,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能源技术的进步。表面上的进步却掩盖了增加的浪费,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引入绿色GDP的概念谎言一下就会被揭穿的,但中国人干吗?
  所谓的新能源的调侃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在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面前的缺欠。同样,袁隆平的神话背后也靠这种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的缺失来支撑着。
  袁隆平的神话创造不了粮食大丰收从天而降的神话,也创造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神话,更创造不了中国人富裕生活的神话。
  每当提起粮食的话题,在中国总是有那么多彼此不可调和的声音,但笔者觉得这些通通都是噪音,因为它不符合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告诉我们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土地,当然也是照耀在土地上的阳光,没有这些什么都没有。当然,耕种粮食土地的增加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农民的意愿。改革开放以来,耕种的土地整体是在增加的,这才为粮食产量的增长留下了最基本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接下来还有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这个技术进步又包括了种子的进步,灌溉技术的进步,化肥和农药的大量的使用。
  如果水稻确实大量增产了,是不应该悉数的把这个进步都归功于袁“老先生”,他搞的是二三系不孕系的水稻,按照前面的分析,袁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顶多几个百分点而已,笔者绝不相信袁的贡献能超过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而且袁的贡献也从来没有覆盖到小麦、玉米甚至大豆。但怎么就把他推到那么高的风口浪尖上去呢?那么袁的贡献到底值不值1%?他索取的荣誉和金钱与他所谓的贡献对13亿中国人而言是否公平呢?如果不公平这背后隐藏什么样的逻辑,全体13亿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要为这个不公平的逻辑付出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的代价呢?
  调侃了点中国经济的新能源产业,又调侃了点隐含着定时炸弹的粮食问题,归根到底笔者想表述的是我们的基本逻辑是错的,笔者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和数据说明这个错误。读者不应该在抱有幻想了。
  还是回到房子里面来,这几天各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始频繁的出招,似乎是房子价格的第二波次的调整,媒体的解读叫“具体落实的细化”。这两天也看了新闻,看了所谓的调控,笔者的解读是:今年春天的第一波次的房价调控,是中央级的各部委的联动,主要是唱红脸定调调,房价的指导思想是不要涨的太快,但绝不准跌。到了现在,也就是今年的秋天,球已经踢到了地方政府这一级别,前锋是一线城市,主要是唱白脸的,主打擦边球,笔者以前说的四个非常有力的手段看来一线城市的政府是不肯用,也不想用,因为那会把楼价杀下来。
  一线城市这些唱白脸的是怎么操作的呢?找软蛋捏,谁是软蛋呢?外来人口来买第一套房子的,本地人口已有第一套房子想买第二套房子的,本地人口买第一套房子都很吃力的。这些人显然是调控的目标,新闻里说的非常清楚,对他们的贷款一定要从严,要很严,哈哈,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政府的政策。
  一线城市擦边球打完,“调控的球”就会踢给二三线城市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元旦前后也可能稍晚到春节前后,二三线城市会推出一些什么样的楼市新政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