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房子就盖好了,但有趣的是整个学院的教职员工只有600余人,可是他们却建了800套房子,哈哈。由于是集资建房,银行当然不会提供贷款了。但与学校的围墙一道之隔的商品房当时已经每平方米2300元了,可是内部集资的房子却是按学历按官职的大小按职称的高低每平方米850元到1300元的房价收费。读者想想这样的房子还能卖不出去吗?即使过剩,即使空着不去住也要把它买下来啊。更何况现在三流大学这么火,三流大学里的大学生是很愿意在外面租房子住的,因为那会提供男欢女爱的空前自由,这房子租出去效益更好。
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又过了5年,到了现在,校园里那些没有土地使用权的集资房也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4000元以上,那800套房子也都有了主人。每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空置率很低,虽然这些房子实际上都是非法的房子,只有所谓的“三联单”。但大家都得到了甜头,小到教职员工,大到学院的各级领导,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关系单位,包括建筑商、开发商、各市级的主管部门,一直到教育厅。
这就是一个延续了15年的故事,但5年以后呢?换届以后新的政府会买以前的旧账吗?他们会不会用他们手中的规划权重新在把这个三流野鸡大学赶走,迁到更远的地方呢?那这800套法律上有硬伤的所谓教师宿舍大概只能等着一个“拆”字了。那现在这800套房子的主人的如意小算盘可就落空了,谁之过呢?带着如意小算盘的房主们如何在漫长的未来去“维权”呢?
故事二。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宅基地上建的假商品房,它的特点是在产权证上玩偷梁换柱的猫腻。笔者的意思是甲乙丙买了小产权房但他们的城市户口身份根本不允许,于是玩个阴阳合同,在村里的集体房证中写的却是XYZ。所以,在使用权上小产权房自身的法律地位比集资房还要脆弱。如果想维权,将来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不会有任何法院受理你,维护你小产权房使用权的唯一保障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意思是很多人都买了这样的房,出了什么问题会法不责众吧。事实上在中国,这种居住权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保障。甚至连道义上的保障都子虚乌有。
所以小产权房比单位集资住房更廉价。
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单位的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可能反映的就是房子的真实价格。现实中很多真正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或者是看起来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实际用很少的钱就买到了房子。那么这个比例多高呢?笔者没有真实数据,只是估计应该占住房总数的30%左右。
那另外70%左右的商品房中,还有所谓的经济适用型住房等等。这些房子事实上也很便宜。但真正支撑高房价的主要的是灰色的人民币,这些灰色人民币的主人钱来的太容易了,花的自然也大手大脚,于是对支撑高楼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类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是糊里糊涂的刚性的买房者,他们不仅自己害了自己把房价推高,同时又使自己永久的陷进了房奴的囚笼。其二是投机客,他们本身就希望房价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当然这些击鼓传花的游戏者,最终会吃不了而兜着走。
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单位的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可能反映的就是房子的真实价格。现实中很多真正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或者是看起来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实际用很少的钱就买到了房子。那么这个比例多高呢?笔者没有真实数据,只是估计应该占住房总数的30%左右。
那另外70%左右的商品房中,还有所谓的经济适用型住房等等。这些房子事实上也很便宜。但真正支撑高房价的主要的是灰色的人民币,这些灰色人民币的主人钱来的太容易了,花的自然也大手大脚,于是对支撑高楼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类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是糊里糊涂的刚性的买房者,他们不仅自己害了自己把房价推高,同时又使自己永久的陷进了房奴的囚笼。其二是投机客,他们本身就希望房价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当然这些击鼓传花的游戏者,最终会吃不了而兜着走。
中国城市的住房主要分三大类,分别是商品房、单位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房子都已经这么过剩了,为什么不会像前面所说的鞋和电视机那样维持着较低的价格,反而一涨再涨呢?笔者认为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商业银行。在鞋和电视机里没有商业银行的身影,而住房却完全笼罩在商业银行的阴影中。
读者也许以为笔者这个说法有漏洞啊,因为买集资房和买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显然这些房子与商业银行无关啊。是啊,集资房和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但是他们在扭曲房产价格领域却是强烈的推手啊。
故事一。某三流学院在15年前被从市区踢走了,踢到了城市边缘的荒郊野岭,在那里这个野鸡大学得到了20万平方米紧挨着农田的荒地,然后在荒地上盖了几个孤零零的楼,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但5年后,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这所升级了为三表的野鸡大学突然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了。校园的附近开始大兴土木,门前的土路也变成了宽敞的甚至有辅道的标准公路了,此时也正赶上1999年的大学扩招,这个学院的本身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了。又过了5年,这个三表大学已经开始热闹非凡了。它的正门甚至它的侧门的门口都开始设置红绿等了,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已经开始交通拥挤了,而开始修建立交桥了。现在整个校园20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不是以前的灰姑娘了。学校的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笔者的意思是眼睁睁的看着土地在增值,但在任期里学院的各级领导却不能抓住正在飞来飞去的钱,从土地里“喷”出的钱。
不久,一份关于这个新的三表学院的一纸诉求放在了省教育厅厅长的桌子上,其内容无外乎学校的老师如何辛苦如何园丁但是居住却十分糟烂,十分可怜的样子,希望高教的主管部门允许校方在学校的院内集资建一些住宅,名曰教师宿舍来改善教职员工的居住环境。通过幕后做了一些工作,厅长批准放行了当然是集体做的决定。同样的道理这个诉求也顺利的通过了市土地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好了,集资房开始动工了。
很快房子就盖好了,但有趣的是整个学院的教职员工只有600余人,可是他们却建了800套房子,哈哈。由于是集资建房,银行当然不会提供贷款了。但与学校的围墙一道之隔的商品房当时已经每平方米2300元了,可是内部集资的房子却是按学历按官职的大小按职称的高低每平方米850元到1300元的房价收费。读者想想这样的房子还能卖不出去吗?即使过剩,即使空着不去住也要把它买下来啊。更何况现在三流大学这么火,三流大学里的大学生是很愿意在外面租房子住的,因为那会提供男欢女爱的空前自由,这房子租出去效益更好。
又过了5年,到了现在,校园里那些没有土地使用权的集资房也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4000元以上,那800套房子也都有了主人。每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空置率很低,虽然这些房子实际上都是非法的房子,只有所谓的三联单。但大家都得到了甜头,小到教职员工,大到学院的各级领导,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关系单位,包括建筑商、开发商、各市级的主管部门,一直到教育厅。
这就是一个延续了15年的故事,但5年以后呢?换届以后新的政府会买以前的旧账吗?他们会不会用他们手中的规划权重新在把这个三流野鸡大学迁走,迁到更远的地方呢?那这800套法律上有硬伤的所谓教师宿舍大概只能等这一个“拆”字了。那现在这800套房子的主人的如意小算盘可就落空了,谁之过呢?
故事二。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宅基地上建的假商品房,它的特点是在产权证上玩偷梁换柱的猫腻。笔者的意思是甲乙丙买了小产权房但他们的城市户口身份根本不允许,于是玩个阴阳合同,在村里的集体房证中写的却是XYZ。所以,在使用权上小产权房自身的法律地位比集资房还要脆弱。如果想维权,将来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不会有任何法院受理你,维护你小产权房使用权的唯一保障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意思是很多人都买了这样的房,出了什么问题会法不责众吧。事实上在中国,这种居住权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保障。甚至连道义上的保障都子虚乌有。
所以小产权房比单位集资住房更廉价。
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单位的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可能反映的就是房子的真实价格。现实中很多真正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或者是看起来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实际用很少的钱就买到了房子。那么这个比例多高呢?笔者没有真实数据,只是估计应该占住房总数的30%左右。
那另外70%左右的商品房中,还有所谓的经济适用型住房等等。这些房子事实上也很便宜。但真正支撑高房价的主要的是灰色的人民币,这些灰色人民币的主人钱来的太容易了,花的自然也大手大脚,于是对支撑高楼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类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是糊里糊涂的刚性的买房者,他们不仅自己害了自己把房价推高,同时又使自己永久的陷进了房奴的囚笼。其二是投机客,他们本身就希望房价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当然这些击鼓传花的游戏者,最终会吃不了而兜着走。
读者也许以为笔者这个说法有漏洞啊,因为买集资房和买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显然这些房子与商业银行无关啊。是啊,集资房和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但是他们在扭曲房产价格领域却是强烈的推手啊。
故事一。某三流学院在15年前被从市区踢走了,踢到了城市边缘的荒郊野岭,在那里这个野鸡大学得到了20万平方米紧挨着农田的荒地,然后在荒地上盖了几个孤零零的楼,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但5年后,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这所升级了为三表的野鸡大学突然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了。校园的附近开始大兴土木,门前的土路也变成了宽敞的甚至有辅道的标准公路了,此时也正赶上1999年的大学扩招,这个学院的本身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了。又过了5年,这个三表大学已经开始热闹非凡了。它的正门甚至它的侧门的门口都开始设置红绿等了,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已经开始交通拥挤了,而开始修建立交桥了。现在整个校园20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不是以前的灰姑娘了。学校的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笔者的意思是眼睁睁的看着土地在增值,但在任期里学院的各级领导却不能抓住正在飞来飞去的钱,从土地里“喷”出的钱。
不久,一份关于这个新的三表学院的一纸诉求放在了省教育厅厅长的桌子上,其内容无外乎学校的老师如何辛苦如何园丁但是居住却十分糟烂,十分可怜的样子,希望高教的主管部门允许校方在学校的院内集资建一些住宅,名曰教师宿舍来改善教职员工的居住环境。通过幕后做了一些工作,厅长批准放行了当然是集体做的决定。同样的道理这个诉求也顺利的通过了市土地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好了,集资房开始动工了。
很快房子就盖好了,但有趣的是整个学院的教职员工只有600余人,可是他们却建了800套房子,哈哈。由于是集资建房,银行当然不会提供贷款了。但与学校的围墙一道之隔的商品房当时已经每平方米2300元了,可是内部集资的房子却是按学历按官职的大小按职称的高低每平方米850元到1300元的房价收费。读者想想这样的房子还能卖不出去吗?即使过剩,即使空着不去住也要把它买下来啊。更何况现在三流大学这么火,三流大学里的大学生是很愿意在外面租房子住的,因为那会提供男欢女爱的空前自由,这房子租出去效益更好。
又过了5年,到了现在,校园里那些没有土地使用权的集资房也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4000元以上,那800套房子也都有了主人。每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空置率很低,虽然这些房子实际上都是非法的房子,只有所谓的三联单。但大家都得到了甜头,小到教职员工,大到学院的各级领导,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关系单位,包括建筑商、开发商、各市级的主管部门,一直到教育厅。
这就是一个延续了15年的故事,但5年以后呢?换届以后新的政府会买以前的旧账吗?他们会不会用他们手中的规划权重新在把这个三流野鸡大学迁走,迁到更远的地方呢?那这800套法律上有硬伤的所谓教师宿舍大概只能等这一个“拆”字了。那现在这800套房子的主人的如意小算盘可就落空了,谁之过呢?
故事二。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宅基地上建的假商品房,它的特点是在产权证上玩偷梁换柱的猫腻。笔者的意思是甲乙丙买了小产权房但他们的城市户口身份根本不允许,于是玩个阴阳合同,在村里的集体房证中写的却是XYZ。所以,在使用权上小产权房自身的法律地位比集资房还要脆弱。如果想维权,将来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不会有任何法院受理你,维护你小产权房使用权的唯一保障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意思是很多人都买了这样的房,出了什么问题会法不责众吧。事实上在中国,这种居住权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保障。甚至连道义上的保障都子虚乌有。
所以小产权房比单位集资住房更廉价。
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单位的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可能反映的就是房子的真实价格。现实中很多真正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或者是看起来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实际用很少的钱就买到了房子。那么这个比例多高呢?笔者没有真实数据,只是估计应该占住房总数的30%左右。
那另外70%左右的商品房中,还有所谓的经济适用型住房等等。这些房子事实上也很便宜。但真正支撑高房价的主要的是灰色的人民币,这些灰色人民币的主人钱来的太容易了,花的自然也大手大脚,于是对支撑高楼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类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是糊里糊涂的刚性的买房者,他们不仅自己害了自己把房价推高,同时又使自己永久的陷进了房奴的囚笼。其二是投机客,他们本身就希望房价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当然这些击鼓传花的游戏者,最终会吃不了而兜着走。
笔者所说的糊里糊涂的刚性买房者中的主力应该是80后,在这里面我们必须对80后抱以同情。无论是老丈母娘的情怀还是未婚妻的浪漫,城市里80后的年轻人要结婚对房子的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刚性需求。可是这种需求真的很多吗?不,笔者给你慢慢算。80后全部的人口2007年的统计数据是1.92亿人。我们想一想,此时此刻80后的人都想结婚吗?20岁刚出头的人显然还在学习和娱乐中,婚姻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二十八九的人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所以笔者认为顶多有1.2亿人正准备谈婚论嫁,笔者假设他们百分之百都需要买房子。其中的一半需要在城市里买商品房,另外两个人才能成一个家啊,于是,顶多有0.3亿套房子就足够城市里80后对婚房的“刚需”了。可是怎么就一房难求呢?房子怎么就那么贵呢?
显然,房价是被不合理的虚高起来的,房价里全是泡沫,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房子可能真像大白菜那样“烂”啊。
除了宏观上对房价的论述外,房价还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就业。这个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对房价的影响是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效的。笔者的意思是说在美国或者是在香港,如果一旦就业消失或就业大量的消失,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大量房子的空置。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房价的大跌甚至暴跌。
在中国,围绕着房价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概念,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最充分,二线城市次之,而三四线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很差,房子的价格与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宏观上对房价的论述外,房价还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就业。这个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对房价的影响是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效的。笔者的意思是说在美国或者是在香港,如果一旦就业消失或就业大量的消失,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大量房子的空置。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房价的大跌甚至暴跌。
在中国,围绕着房价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概念,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最充分,二线城市次之,而三四线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很差,房子的价格与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昨天哈尔滨三桥一路竣工通车,省长市长等大小人物来祝贺和剪彩,可见政府重视的程度,舆论宣传工具开足马力,其中很多台词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整个市政改造工程在2010年总投资179亿元,创造直接就业30万个,消耗钢材相当于37个埃弗尔铁塔,消耗水泥混凝土180万立方米。够了,笔者来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来分析这些数据实际所创造的就业,间接所创的就业,笔者继续分析这些就业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虚假的繁荣繁华,另外,这些巨额的投资的真实来源等等。
另外还有几个数据,哈尔滨市区总人口464万人,GDP总额约3000亿元,城市人均收入1.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0.6万元。哈尔滨市区总人口中约70%拥有城镇户口。另外还有几个经验值,搞基本建设的总投资额中一半是人工费,这个数字是很准的,一直很有效。目前在哈尔滨,无论是修桥还是建公路还是盖房子最基本的力工日工资75元或80元。技术工人比如说瓦匠、木匠、电工等一般要比力工高出30%甚至100%,我们不妨按比力工高出50%计算。现场管理人员比如说大小经理、工程师、等等实际工资更高一些。力工一般一年只能干10个月的活,另外力工包食宿,住可能是不花钱但每天至少需要20元的伙食费啊。
所以,一个力工一年的实际开销大概要3万元,技术工人要5万元,管理者等要10万元,平均加全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一个员工的费用4.5万元左右。那么,哈尔滨这三桥一路工程的179亿元的投资中的一半是人工费,那么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应该是19.9万个就算20万个吧。显然,我们好大喜功的地方政府把他吹成了30万个,换句话说,新闻里的宣传在基本建设领域就业的数量2/3是真实的。
另外一个实际经验值是,每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拉动两个间接就业岗位,这个经验值也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样在美国有效在中国也有效。当然,由于中国人的生存标准低,随便摆个摊、捡个破烂都可以维持生存,所以在中国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拉动3个间接就业岗位。这样,179亿元的投资实际创造了2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而总创造就业的岗位数可达80万个。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300万(哈尔滨5个市区城镇户籍280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150万左右。可见这179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50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300万(哈尔滨5个市区城镇户籍280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150万左右。可见这179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50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笔者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就业对楼市楼价的影响,读者可以看到楼价的泡沫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就业来吹大的。
话又说到人民币的泡沫。哈尔滨市本级财政一年收入不过是250亿元左右,但仅仅在桥和路上一年就投入180个亿,是疯狂?其他行业都喝西北风吗?不,一定是融资贷款。如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大家都在去“窃取”,大家都通过寅吃卯粮来蚕食这个人民币的“大馅饼”。谁能贷款谁能融资,谁就得利益谁就占好处。但你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人民币愈发风雨飘摇喽!
话又说到人民币的泡沫。哈尔滨市本级财政一年收入不过是250亿元左右,但仅仅在桥和路上一年就投入180个亿,是疯狂?其他行业都喝西北风吗?不,一定是融资贷款。如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大家都在去“窃取”,大家都通过寅吃卯粮来蚕食这个人民币的“大馅饼”。谁能贷款谁能融资,谁就得利益谁就占好处。但你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人民币愈发风雨飘摇喽!
关于房子的话题写到这里,读者已经清晰的知道房价如此之高最重要的推手是权力,是政府的权力。那么其他因素自然要包括需求、就业,当然笔者还要说出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城市的人口密度。人为的推高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推高房价,促生楼市泡沫。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5万人/平方公里,整个纽约市人口密度10456人/平方公里;伦敦大都市区人口密度不到1万人/平方公里,而大伦敦人口密度仅4761人/平方公里;东京大都市区(23个特别区)人口密度1.3063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东京地区人口密度仅5941人/平方公里(1300万人口,218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中心9个区户籍总人口618万人,占地面积289平方公里,注意中国特色下的上海还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中心区比例大概是1:1,所以真正常住在上海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达4.3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密度最大的黄浦区仅户籍人口的密度就以突破5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上海地区总的常住人口估计在3000万人左右,而整个上海市的面积7037平方公里,大上海直辖市这个概念上的人口密度约4290人/平方公里。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5万人/平方公里,整个纽约市人口密度10456人/平方公里;伦敦大都市区人口密度不到1万人/平方公里,而大伦敦人口密度仅4761人/平方公里;东京大都市区(23个特别区)人口密度1.3063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东京地区人口密度仅5941人/平方公里(1300万人口,218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中心9个区户籍总人口618万人,占地面积289平方公里,注意中国特色下的上海还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中心区比例大概是1:1,所以真正常住在上海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达4.3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密度最大的黄浦区仅户籍人口的密度就以突破5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上海地区总的常住人口估计在3000万人左右,而整个上海市的面积7037平方公里,大上海直辖市这个概念上的人口密度约4290人/平方公里。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真正的城区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3倍,是伦敦的4倍,是东京的3.3倍。而包括郊县的农村土地时,上海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0.41倍,是伦敦的0.9倍,是东京的0.72倍。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整体上只能维持人口密度较低的数值,多了很难养得起那么多人,但是到了中心城区反而人口密度又奇高,高到了完全扭曲,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地步,只有这种畸形的人口高密度才能维持住所谓的畸形的高房价。看来中心城区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平行的国际大都市的3-4倍。那么,楼价高到10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哟!
笔者所说的糊里糊涂的刚性买房者中的主力应该是80后,在这里面我们必须对80后抱以同情。无论是老丈母娘的情怀还是未婚妻的浪漫,城市里80后的年轻人要结婚对房子的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刚性需求。可是这种需求真的很多吗?不,笔者给你慢慢算。80后全部的人口2007年的统计数据是1.92亿人。我们想一想,此时此刻80后的人都想结婚吗?20岁刚出头的人显然还在学习和娱乐中,婚姻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二十八九的人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所以笔者认为顶多有1.2亿人正准备谈婚论嫁,笔者假设他们百分之百都需要买房子。其中的一半需要在城市里买商品房,另外两个人才能成一个家啊,于是,顶多有0.3亿套房子就足够城市里80后对婚房的“刚需”了。可是怎么就一房难求呢?房子怎么就那么贵呢?
显然,房价是被不合理的虚高起来的,房价里全是泡沫,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房子可能真像大白菜那样啊。
除了宏观上对房价的论述外,房价还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就业。这个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对房价的影响是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效的。笔者的意思是说在美国或者是在香港,如果一旦就业消失或就业大量的消失,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大量房子的空置。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房价的大跌甚至暴跌。
在中国,围绕着房价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概念,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最充分,二线城市次之,而三四线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很差,房子的价格与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昨天哈尔滨三桥一路竣工通车,省长市长等大小人物来祝贺和剪彩,可见政府重视的程度,舆论宣传工具开足马力,其中很多台词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整个市政改造工程在2010年总投资179亿元,创造直接就业30万个,消耗钢材相当于37个埃弗尔铁塔,消耗水泥混凝土180万立方米。够了,笔者来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来分析这些数据实际所创造的就业,间接所创的就业,笔者继续分析这些就业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虚假的繁荣繁华,另外,这些巨额的投资的真实来源等等。
另外还有几个数据,哈尔滨市区总人口464万人,GDP总额约3000亿元,城市人均收入1.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0.6万元。哈尔滨市区总人口中约70%拥有城镇户口。另外还有几个经验值,搞基本建设的总投资额中一半是人工费,这个数字是很准的,一直很有效。目前在哈尔滨,无论是修桥还是建公路还是盖房子最基本的力工日工资75元或80元。技术工人比如说瓦匠、木匠、电工等一般要比力工高出30%甚至100%,我们不妨按比力工高出50%计算。现场管理人员比如说大小经理、工程师、等等实际工资更高一些。力工一般一年只能干10个月的活,另外力工包食宿,住可能是不花钱但每天至少需要20元的伙食费啊。
所以,一个力工一年的实际开销大概要3万元,技术工人要5万元,管理者等要10万元,平均加全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一个员工的费用4.5万元左右。那么,哈尔滨这三桥一路工程的179亿元的投资中的一半是人工费,那么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应该是19.9万个就算20万个吧。显然,我们好大喜功的地方政府把他吹成了30万个,换句话说,新闻里的宣传在基本建设领域就业的数量2/3是真实的。
另外一个实际经验值是,每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拉动两个间接就业岗位,这个经验值也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样在美国有效在中国也有效。当然,由于中国人的生存标准低,随便摆个摊、捡个破烂都可以维持生存,所以在中国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拉动3个间接就业岗位。这样,179亿元的投资实际创造了2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而总创造就业的岗位数可达80万个。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300万(哈尔滨5个市区城镇户籍280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150万左右。可见这179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50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笔者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就业对楼市楼价的影响,读者可以看到楼价的泡沫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就业来吹大的。
话又说到人民币的泡沫。哈尔滨市本级财政一年收入不过是250亿元左右,但仅仅在桥和路上一年就投入180个亿,是疯狂?其他行业都喝西北风吗?不,一定是融资贷款。如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大家都在去“窃取”,大家都通过寅吃卯粮来蚕食这个人民币的“大馅饼”。谁能贷款谁能融资,谁就得利益谁就占好处。但你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人民币愈发风雨飘摇喽!
关于房子的话题写到这里,读者已经清晰的知道房价如此之高最重要的推手是权力,是政府的权力。那么其他因素自然要包括需求、就业,当然笔者还要说出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城市的人口密度。人为的推高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推高房价,促生楼市泡沫。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5万人/平方公里,整个纽约市人口密度10456人/平方公里;伦敦大都市区人口密度不到1万人/平方公里,而大伦敦人口密度仅4761人/平方公里;东京大都市区(23个特别区)人口密度1.3063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东京地区人口密度仅5941人/平方公里(1300万人口,218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中心9个区户籍总人口618万人,占地面积289平方公里,注意中国特色下的上海还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中心区比例大概是1:1,所以真正常住在上海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达4.3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密度最大的黄浦区仅户籍人口的密度就以突破5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上海地区总的常住人口估计在3000万人左右,而整个上海市的面积7037平方公里,大上海直辖市这个概念上的人口密度约4290人/平方公里。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真正的城区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3倍,是伦敦的4倍,是东京的3.3倍。而包括郊县的农村土地时,上海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0.41倍,是伦敦的0.9倍,是东京的0.72倍。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整体上只能维持人口密度较低的数值,多了很难养得起那么多人,但是到了中心城区反而人口密度又奇高,高到了完全扭曲,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地步,只有这种畸形的人口高密度才能维持住所谓的畸形的高房价。看来中心城区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平行的国际大都市的3-4倍。那么,楼价高到10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哟!
显然,房价是被不合理的虚高起来的,房价里全是泡沫,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房子可能真像大白菜那样啊。
除了宏观上对房价的论述外,房价还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就业。这个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对房价的影响是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效的。笔者的意思是说在美国或者是在香港,如果一旦就业消失或就业大量的消失,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大量房子的空置。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房价的大跌甚至暴跌。
在中国,围绕着房价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概念,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最充分,二线城市次之,而三四线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很差,房子的价格与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昨天哈尔滨三桥一路竣工通车,省长市长等大小人物来祝贺和剪彩,可见政府重视的程度,舆论宣传工具开足马力,其中很多台词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整个市政改造工程在2010年总投资179亿元,创造直接就业30万个,消耗钢材相当于37个埃弗尔铁塔,消耗水泥混凝土180万立方米。够了,笔者来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来分析这些数据实际所创造的就业,间接所创的就业,笔者继续分析这些就业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虚假的繁荣繁华,另外,这些巨额的投资的真实来源等等。
另外还有几个数据,哈尔滨市区总人口464万人,GDP总额约3000亿元,城市人均收入1.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0.6万元。哈尔滨市区总人口中约70%拥有城镇户口。另外还有几个经验值,搞基本建设的总投资额中一半是人工费,这个数字是很准的,一直很有效。目前在哈尔滨,无论是修桥还是建公路还是盖房子最基本的力工日工资75元或80元。技术工人比如说瓦匠、木匠、电工等一般要比力工高出30%甚至100%,我们不妨按比力工高出50%计算。现场管理人员比如说大小经理、工程师、等等实际工资更高一些。力工一般一年只能干10个月的活,另外力工包食宿,住可能是不花钱但每天至少需要20元的伙食费啊。
所以,一个力工一年的实际开销大概要3万元,技术工人要5万元,管理者等要10万元,平均加全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一个员工的费用4.5万元左右。那么,哈尔滨这三桥一路工程的179亿元的投资中的一半是人工费,那么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应该是19.9万个就算20万个吧。显然,我们好大喜功的地方政府把他吹成了30万个,换句话说,新闻里的宣传在基本建设领域就业的数量2/3是真实的。
另外一个实际经验值是,每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拉动两个间接就业岗位,这个经验值也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样在美国有效在中国也有效。当然,由于中国人的生存标准低,随便摆个摊、捡个破烂都可以维持生存,所以在中国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拉动3个间接就业岗位。这样,179亿元的投资实际创造了2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而总创造就业的岗位数可达80万个。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300万(哈尔滨5个市区城镇户籍280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150万左右。可见这179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50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笔者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就业对楼市楼价的影响,读者可以看到楼价的泡沫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就业来吹大的。
话又说到人民币的泡沫。哈尔滨市本级财政一年收入不过是250亿元左右,但仅仅在桥和路上一年就投入180个亿,是疯狂?其他行业都喝西北风吗?不,一定是融资贷款。如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大家都在去“窃取”,大家都通过寅吃卯粮来蚕食这个人民币的“大馅饼”。谁能贷款谁能融资,谁就得利益谁就占好处。但你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人民币愈发风雨飘摇喽!
关于房子的话题写到这里,读者已经清晰的知道房价如此之高最重要的推手是权力,是政府的权力。那么其他因素自然要包括需求、就业,当然笔者还要说出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城市的人口密度。人为的推高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推高房价,促生楼市泡沫。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5万人/平方公里,整个纽约市人口密度10456人/平方公里;伦敦大都市区人口密度不到1万人/平方公里,而大伦敦人口密度仅4761人/平方公里;东京大都市区(23个特别区)人口密度1.3063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东京地区人口密度仅5941人/平方公里(1300万人口,218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中心9个区户籍总人口618万人,占地面积289平方公里,注意中国特色下的上海还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中心区比例大概是1:1,所以真正常住在上海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达4.3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密度最大的黄浦区仅户籍人口的密度就以突破5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上海地区总的常住人口估计在3000万人左右,而整个上海市的面积7037平方公里,大上海直辖市这个概念上的人口密度约4290人/平方公里。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真正的城区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3倍,是伦敦的4倍,是东京的3.3倍。而包括郊县的农村土地时,上海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0.41倍,是伦敦的0.9倍,是东京的0.72倍。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整体上只能维持人口密度较低的数值,多了很难养得起那么多人,但是到了中心城区反而人口密度又奇高,高到了完全扭曲,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地步,只有这种畸形的人口高密度才能维持住所谓的畸形的高房价。看来中心城区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平行的国际大都市的3-4倍。那么,楼价高到10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哟!
作者:xycxz 回复日期:2010-10-14 20:51:11
离岸人民币升值预期强 境内外汇差达1260基点www.eastmoney.com2010年10月14日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增强,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内地的价格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两者价差已从9月初的100至200基点扩大到目前的1000基点左右。
截至记者发稿时,路透数据终端显示的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420元人民币,而当时境内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680元人民币,相差约2%,差距达1260个基点。
-------------------------
这个现象可以解读为,在香港1元人民币可以买到0.1529美元而在大陆境内却只能买到0.1500美元,大陆境内的美元相对稀缺啊。
离岸人民币升值预期强 境内外汇差达1260基点www.eastmoney.com2010年10月14日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增强,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内地的价格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两者价差已从9月初的100至200基点扩大到目前的1000基点左右。
截至记者发稿时,路透数据终端显示的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420元人民币,而当时境内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680元人民币,相差约2%,差距达1260个基点。
-------------------------
这个现象可以解读为,在香港1元人民币可以买到0.1529美元而在大陆境内却只能买到0.1500美元,大陆境内的美元相对稀缺啊。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1940亿美元,对于增加的原因其解释为,贸易顺差653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的境外融资100多亿美元,非美货币的增溢为800多亿美元,余下的约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增加没有进一步解释。尤其对热钱的涌入予以了坚决的否定,国家外管局的闪烁其词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想象一:如果整个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一篮子外汇名义价值没有变动,如果非美货币都按欧元来计算。而6月30日欧元对美元汇率约为1.22:1,到了10月1日约为1.37:1,欧元对美元增值12%,如果把整个三季度非美货币的增值按840亿美元计算,于是可推测出国家外汇储备中有7000亿欧元。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矛盾,如果这7000亿欧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没有变动,那么二季度就是应该很糟糕的一个季度,因为整个二季度欧元对美元却是由4月1日的约1.35:1贬到1.22:1,贬值了约9.4%,那么对应着国家外汇储备仅在这个领域里就要缩水约658亿美元,可是外管局在二季度并没有做出这个解释啊。而且二季度的国家外汇储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啊。于是,这想像一是有问题的。
想象一:如果整个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一篮子外汇名义价值没有变动,如果非美货币都按欧元来计算。而6月30日欧元对美元汇率约为1.22:1,到了10月1日约为1.37:1,欧元对美元增值12%,如果把整个三季度非美货币的增值按840亿美元计算,于是可推测出国家外汇储备中有7000亿欧元。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矛盾,如果这7000亿欧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没有变动,那么二季度就是应该很糟糕的一个季度,因为整个二季度欧元对美元却是由4月1日的约1.35:1贬到1.22:1,贬值了约9.4%,那么对应着国家外汇储备仅在这个领域里就要缩水约658亿美元,可是外管局在二季度并没有做出这个解释啊。而且二季度的国家外汇储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啊。于是,这想像一是有问题的。
想象二:如果国家外汇储备中二季度时100%都是美元储备,在4月1日欧元对美元跌至1.22:1时,外管局开始进行“炒汇”,假设是分5个批次用美元购入欧元逐级入市,那么计算下来三季度美元对欧元增值的12%,在实际操作中的增值正好在中间6%,那就意味着国家外汇储备中现在应该有14000亿欧元的“库存”。但这里马上就产生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14000亿欧元折合19180亿美元,另外还有846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还有面值3600余亿美元的“两房”债券,仅此三项加在一起就已经超过3.1万亿美元即超过了现在公布的2.64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总额了。第二个矛盾,用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在短短三个月内购入14000亿欧元而不被别人明显的察觉是不可能的。于是,想象二也是有问题的。
想象三:看来只能把绝对化了的想象一和想象二加以折中。我们先从一季度末的2.45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这个数据入手,扣除很难流动的846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再扣除那不能流动的面值约36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剩下的国家外汇储备最多约1.24万亿美元可以流动。我们再假设这可流动的1.24万亿美元中80%为美元,20%为非美的其他货币。我们再假设国家外管局在三季度里将手头中的0.99万亿美元分批次的全部转化为欧元(这三个月的收益率仍按前述的6%计算),另外20%的非美货币约0.25万亿美元在这个季度里可获得平均12%的收益。那么现在国家外汇储备应该虚盈约900亿美元,这个数据与外管局公布的数据相当的吻合!
如果把想象三当作一个非常吻合的事实来考虑,反过来又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因为国家外汇储备中已经没有可流动的美元了!却库存了大量的非美系列货币,估计绝大部分为欧元,权且看作都是欧元,相当于9050亿欧元的非美外汇。
这里的风险可想而知啊。因为这暴露着一个事实,即欧元的升值是由于中国的主权国家基金炒作的结果,也许还有像新加坡、迪拜、沙特、俄罗斯等主权基金共同的跟风介入,但欧元一旦贬值或迅速暴贬,将会给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造成极大的冲击。因为从现在的分析上看,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已经没有美元了,弹尽粮绝了,无法在推高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了。换句话说,人民币作为一个楔子,切入了美元和欧元之间,但此时已经后继乏力,甚至有可能功亏一篑啊!
这里的风险可想而知啊。因为这暴露着一个事实,即欧元的升值是由于中国的主权国家基金炒作的结果,也许还有像新加坡、迪拜、沙特、俄罗斯等主权基金共同的跟风介入,但欧元一旦贬值或迅速暴贬,将会给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造成极大的冲击。因为从现在的分析上看,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已经没有美元了,弹尽粮绝了,无法在推高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了。换句话说,人民币作为一个楔子,切入了美元和欧元之间,但此时已经后继乏力,甚至有可能功亏一篑啊!
我们继续顺着想象三的思路走下去,就可以摸到中央银行的思维脉络了。
在中美的汇率战中,中央人民银行巧妙的把欧元也拽进来了这场争斗中,由两方大战扩展为三方大战,使货币战争之水越搅越深越搅越浑啊。人民币在这个战场中必然要为贸易付出牺牲,实则为贸易顺差付出牺牲。显然,美国人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忍受中国这个贸易顺差了,他们动用起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武器,他们挥舞起贸易战的大旗。而中国呢?面对着美国人的咄咄逼人的压力,显然要采取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现在这个方案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在美元和欧元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把它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民币对美元缓慢的、有计划的、又是十分克制的升值,但人民币对欧元却要贬值即逼迫欧元升值。
在中美的汇率战中,中央人民银行巧妙的把欧元也拽进来了这场争斗中,由两方大战扩展为三方大战,使货币战争之水越搅越深越搅越浑啊。人民币在这个战场中必然要为贸易付出牺牲,实则为贸易顺差付出牺牲。显然,美国人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忍受中国这个贸易顺差了,他们动用起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武器,他们挥舞起贸易战的大旗。而中国呢?面对着美国人的咄咄逼人的压力,显然要采取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现在这个方案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在美元和欧元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把它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民币对美元缓慢的、有计划的、又是十分克制的升值,但人民币对欧元却要贬值即逼迫欧元升值。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如意算盘,整个操作的证据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三季度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已经印证了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国人民银行在上个月少量的抛出了美国国债,而增加了日本的国债,即用美元购入日元,此举导致了日元的升值。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迅速引起了日本的政治界和经济界的恐慌,甚至导致了日本的央行和财政部的介入。所有这些都清楚的勾勒出中国人民银行的战略意图。
关于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猛增了1940亿美元的解释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插曲,那就是关于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市场上融资获得了100多亿美元也成为了国家外管局的托词。想想十分可笑,一方面美国参议院今天10月15日就要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否被操纵的问题进行表决。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外管局却又明确的向全世界宣布人民币的汇率是被操纵的,因为一个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境外圈到的外汇,要如数的交给外管局而变成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这不是不打自招吗?另外,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市场上融资获得的100多亿美元被国家外管局悉数的看作国家外汇储备,在事实上也否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的真实性。因为如果中国农业银行真的是股份制银行,那么其他股东的利益,换句话说,在香港融资获得的100多亿美元怎么都能算到国家外汇储备中呢?其他股东的份额是零吗?
d
碰到敏感词了,连续三段整体发不出去,分着发也发不出去,无语啊!3个小时了!
回到想象中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思维逻辑。如果想达到人民币对欧元甚至对日元贬值的目的,就必须让欧元坚挺起来。事实上最近这两个季度,欧元却极度虚弱,先有希腊的债务危机后有爱尔兰、西班牙等主权信用评级的可能下调,这些都给欧元造成了阴影。欧元更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中国或者说是人民币如何在这场持续的汇率战斗中坚持到最后,并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呢?
现在欧元区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很大一部分,人民币对欧元实际的贬值会大大的促进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会获得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为中美可能要发生的贸易冲突预留下了一个安全的“通道”。当中美贸易因汇率问题而转化为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急剧减少甚至变成逆差时。这个“通道”就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了:通过欧元区的贸易顺差的增加来弥补对美贸易顺差的减少。不过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