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实践技术贴~* 怎么在北美交朋友 。。。

除了恋爱严重"耽误"交友以外,
楼主我有几个偏见,后面会详细提到,
还有没领悟到重要技巧,后面也会详细提到。

是滴
下班回到家里,去吃晚饭前抓紧上来写一点。
当我们是异国他乡孤独的孩纸的时候,我们总是感到身边充满了友情——别人的友情。美国人从小在这里土生土长,从小学同学,到高中同学,从自己的兄弟姐妹,到兄弟会姐妹会的兄弟姐妹,我们觉得,他们在一层层的关系网中,一辈子都不会孤单。你看,电视上老友记里的六个人天天相聚在咖啡店;你看地铁上的两个好朋友一路聊不完的天,再看看我们呢?真想念国内的同学,闺蜜,好兄弟。。。

可是真相是什么呢?许多美国人虽然谈不上孤单,但并没有你想像的有那么多好朋友。虽然有的人的朋友真的满员了,但大多数人的生活仍然有大把的空间容纳新朋友。

先说我们为什么会错觉他们有那么多的朋友。一是因为美国人的社交形式是外向型的,即使是刚刚相识的人,他们也会倾吐很多东西。我们中国人要聊天聊到那种程度,必须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双方建立了共同的历史和许多信任之后,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公共场合两个相谈甚欢的人,其实他们不一定有深厚的情谊。

讲一个小例子吧,上个星期我带一个中国朋友去参加一个活动,去之前我得知有一个人也会去,我没见过她,但是我需要问她一些事情。活动中间我找到了她(我看过照片),她正在和另一个女生聊天,我就站在旁边准备加入她们。她们两个聊的很起劲,哈哈大笑,我的朋友就说了“算了吧,你插不上的,人家老朋友聊天了。”她就走了。过了大概几秒,我忘了怎么着我接上话头加进去,你们猜怎么着?其中一个女生是今天刚刚到我们这个城市的,只呆两天就要走,她们两个在当天的活动里刚刚碰到。这种情形在美国实在是太常见了。

第二个我们产生每个美国人都有好多朋友的原因,是因为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群力里最高调的人身上。比如一个学校里,我们常常觉得都是天天喝酒派对的人,但是其实还有好多勤奋寂寞的工科生,文静害羞的默默无闻的女生,我们只不过不容易注意到罢了,很容易就把最受欢迎,最出风头的那群人当成了这个社区的全部。没有一个学校是百分百一种学生,如果你已经毕业了,身边的人群更加多样化,请不要忘记,如果你跟最显眼的那几个人不对你的口味,并不是说你身边的人都是那样的。花轮同学毕竟是少数,还有小玉,猪太郎,小丸子的爷爷。..
接着刚才的说。
上个月我的读书小组读的一本书叫《已婚白女跪求闺蜜》。没错,这个题目囧吧。这个书现在很走红,好评如潮。写这个书的人,当然是一个白女,20多岁,住在芝加哥,大学毕业以后在纽约工作,后来为结束异地恋搬到了芝加哥。她发现,她曾经的闺蜜都淡出了生活,为了寻找一个闺蜜,她每周跟一个可能成为的人选“约会”,如此搞了一年,见了59个闺蜜候选人。在这中间,她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在美国,象她这样没有闺蜜和好朋友的年轻人海了去了。虽然她们出生在大众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美国的suburb正常的长大,在某一时期是好友成群的,但美国社会的流动性不是盖的,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然后离开大学奔向社会,很多人在毕业后短短几年,不止在一个城市工作,在加上恋爱或者结婚,转头一看曾经身边的朋友都不见了。
我们读书会的同志们讨论这个书的时候,把这个书称为说出了她们的心声。孤独这个事情,一般都不好意思说的,说自己孤独,就好像承认自己萎缩一样,但是这个囧女用这么囧的题目把它说出来了。

这一年来,新朋友里有两个人直接跟我说,好高兴交到新朋友,因为从小到大的那些朋友们都渐渐没有了,自己都快郁闷了。其中有一个人她本来就是生在这个城市的。
说到朋友“满员”的问题,朋友多少个算是“满员”呢?楼主我把这个研究出来啦!哈哈哈,开玩笑,我没把这个研究出来,但是有人研究出来了!厉害!

一个社交健全的人,身边,注意是身边,通常有150左右朋友。如果你有这150个左右的朋友,你的生活会有极大的幸福感。其实因为人的大脑的构造,普通人在同一时期,其实只能保持跟150左右的个体保持有意义的交流。(糊涂了吗?有问题吗?请等一下,先看下面一段)大家不要被有的人facebook上上千的friends迷惑。没有人能在同一时期跟那么多人交流。

所谓150左右朋友,分为下面一个不同的层级。
3-5个闺蜜/铁哥们,这里面的人平均每个星期肯定都会联系,见面
5-12个好朋友,值得信任的好同志,干什么都行
50个左右一般朋友,经常一起吃个饭,一起从事某项具体的兴趣爱好。
剩下的是熟人。熟人就是经常看到,但打完招呼还会聊聊的人。这些人虽然交情不深,但对于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很重要,让你觉得你是属于这里的。

如果一个人搬到新的环境里,除了闺蜜和铁哥们儿以外,其他人一般会在半年之内感情转淡了,逐渐降级,直至跌出150,成为“以前认识的人”。

凡事都有第一回。
总的来说,楼主我又爬上网来,在周末的欢乐时光之后,码一点希望你喜欢的废话。

咱说到哪里了?偏见是吧?前面讲了两个了,现在来说第三个。清清嗓子。

身边的人都特么肤浅/特们笨蛋

前面也有童鞋留言问楼主,你当年你都那样了(说的多不堪呀,我哪样了呀?!),怎么现在才有很多朋友。除了楼主我当年长期恋爱,男生挤占大量时间的客观原因以外,楼主非常惨重的有几个偏见。如今醒悟过来悔不当初,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偏见。其实我相信许多孤独的童鞋之所以没有很多朋友,其实也是有这种想法的。楼主我反正也不认识大家,就大胆的说出来。在我们的心里,有一个完美朋友的形象,他们/她们有深度,有气度,但身边的人,只会趴踢,喝酒闹事,数学那是差的一塌糊涂,作业一个小组讨论还不如自己趴床上左手写出来的。

肤浅。我知道在你内心的小角落里,有一个小人儿这样不屑的说。

当年楼主的心里,就有这样一个小人儿。现在成熟的楼主,开窍的楼主,如果碰见当年的那个小儿,一定一巴掌抽过去。抽不死它丫的。

十年来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楼主回顾往昔,送童鞋没一句话:

(在美国),通常一个人并都没有他看起来那么浅薄无知。请给别人一次机会,给自己一次机会。

大多数你误认为浅薄的人,其实人家不见得不是做你朋友的料,人家的丰富的内涵隐藏在不懂事小孩的表面现象之下,几年以后,上哈佛耶鲁研究生,在事业上风生水起的人也是她们。

也不是叫你今天就去跟他们拼酒去,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懂的。
找工作的事情,楼主我的经历完全是非典型。回答问题的话那一定是误人子弟呀。
好咧!我来liao.
下面要讲的这一点很重要。亲们准备好笔记本。

交朋友不是搞对象,不要强求对方是你百分百的飕煤特(也就是soul mate).这个所谓百分百呢,就是说1)思想内外兴趣爱好都要完全相符,2)从都到脚挑不出毛病,3)而且还要是两肋插刀的“深交”的朋友。要是按这个标准去找呢,楼主我保证你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我刚刚开窍的时候有个人跟我说了句话,他说一个人要是跟我有两三点可以谈到一起的共同点,我就能跟他/她交朋友。交朋友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分享两三点,那个两三点,最后就是完美的有朋友陪伴的日子。

其实交朋友的生手,碰到一个人跟自己有80%的事情谈的来,她会纠结于有20%不相似而不愿意跟别人发展成朋友;但是社交的高手,及时和一个刚认识的人98%不相似,她也能把那相似的2%挖出来,称为继续交往的纽带。

至于两肋插刀这个事情,如果你看到我前面说到那150个朋友的理论,朋友里面只要有3,4个为你查刀就可以,哪里有那么多飞刀在天上飞。再说了,也不是刚遇到一个人就要人家给你接飞刀,知心朋友都是从刚刚认识的人慢慢交往出来的。
楼主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故事。

楼主我去年刚刚开始开窍的时候,联系到以前大学里的一个同学A,她当时正要离开楼主所在的城市,到西岸去投奔男朋友,准备几个月后结婚了。
说到这个同学,其实也说来惭愧,当年她和几个大一时交的朋友合租一个两层的楼房,每个月都有派对。经常请楼主去。对楼主也很友好。但是楼主对人家有偏见#3, 不冷不热的,没怎么交往。
去年联系到她以后,她就请楼主去参加几天后她的告别晚餐。
告别晚餐是B组织的, B和A从大学就是同学,毕业以后A,B都搬到楼主所在的城市,合租了一个公寓。

我到晚餐的地方,B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我这才想起来B是谁。她面容还是蛮好的,但是一边脸是面瘫的,嘴那里是歪的。不好意思,楼主实事求是的说。非常明显。A是个一等一的美女,眼睛是尤其好看,颜色非常漂亮。总之,楼主不是外貌党,但是B的嘴楼主我看到觉得确实不完美。
楼主当时因为正在开始交朋友,不免有时想一想交什么样的朋友。所以看到B,我就想如果是这样的朋友,我交吗?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但是是这样想过的。

晚饭大家都吃的蛮开心的,A和B挨着坐,B的未婚夫(B也要结婚了)也在。说起很多过去的趣事扒拉扒拉。后来A有电话,她就起身到外面去讲电话。这个时候同桌的一个男的,也有点喝多了,
问A什么时候走,
B说明天中午的飞机。
这个时候这个脑残的男的就对B说,那明天她就搬走了你岂不是很难过?
话音刚落,桌上就有几个人对那男的的说“you shut up!",
楼主抬头一看对面的B,已经把脸埋在餐巾里哭起来了。
同桌的人叫那个男的shut up,就是料到B肯定会难过的。人家一直撑着呢。
然后这边B的未婚夫和其他人赶快宽慰B, 那边骂那个喝高男的骂
可是B一直把脸埋在餐巾里哭。
最后只好几个女生陪她去卫生间。回来妆都哭花了。

坐在B对面的楼主我目睹了这一切。楼主我想,如果我现在离开这个城市,明天就走,今天晚上是不会有朋友为我哭泣的。
虽然“面子”不是特别完美,但是为你而哭的情谊万倍可贵。
其实到那天晚上因为我一直坐在B对面不断看见她,几个小时吃完饭的时候,我已经真的不觉得她的嘴有什么问题了。习惯了。

所谓“缺陷”就是这么一会事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