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才是最危险的专业!给大家讲讲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非自然事件

  【六度空间的来信】



  教我们《普通心理学导论》的老师是个帅大叔,四十来岁——也许五十来岁。一到这个年龄段,男人的年纪就不好猜了。老师长得挺有型,有个花痴女说长得像香港演员任达华,我们再一看,确实挺像的。为此我们宿舍还专门开了个“任达华三级片研讨会”,简称“三研”。会后再上课总觉得怪怪的。
  “普心”是挺重要的课,肩负着把我们这些新人领进门的重要使命——不管是大学的门,还是心理学的门。达华不负众望,一上来就给我们来了个震撼教育。
  他说,你们刚刚从高中的学习环境上来,还停留在老师在上面讲,你们在下面听的习惯——大学不是这样的,老师会引导你们,但肯定不会把知识送到嘴边。老师会告诉你们哪里有门,甚至推开,但是要你们自己迈进去。大学的老师也不再是老师,而是导师;大学的班主任也不是班主任,是辅导员……
  (铁梅,你爹爹不是你的亲爹爹,你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
  达华让我们自己看教材,分小组讨论,各自找一个心理学理论,再现经典实验,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达华说,这是一个长期作业,占期末成绩的一半,这是你们人生中研究的第一个课题。
  当时,某个小组提交的课题是米尔格兰姆的“六度空间”。

  “六度空间”也叫“六度分割”或者“小世界理论”。
  它大意是说: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人,只要攀上六层以下的关系,就能间接认识。
  比如,我也许可以和香港达华攀上这样的关系:
  我前任女朋友的现任男朋友是A,A他妈的七舅姥爷的亲孙子在香港做鸭,还是最低等的那种,鸭鸭的长期恩客C是三流电影制片,C的姘头D投资了几部电影,其中就有香港达华主演的《赤裸羔羊》。
  感谢A他妈的。
  这个理论非常有名,而且实验条件简单,按理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但是没想到,那个小组刚把题目交上去就被驳回了,达华特别严厉地要求他们换一个题目,必须的。理由?没理由。
  这个事情不算什么,当时谁也没在意。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已经触犯了一个禁忌。


  自从我长期在“沁情心理咨询室”兼职以后,生活变得非常规律,朝九晚五,但是却没有上班族的感觉。最大的原因是咨询室隶属于学校,受学校的监督。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公司截然不同,我挺喜欢这样的环境,学术争端又和我没关系,我俨然是整个学校里最轻松的人。另外,我这个人好奇心重,在咨询室工作,总能接触到一些很特别的人。
  有一位郭大姐,早年因为失恋,精神受创,得了继发性妄想症。
  郭大姐长得挺漂亮,三十多了,看上去跟我岁数差不多,眉眼间有点林青霞年轻时候的影子。
  郭大姐上大学的时候是万人迷,追求者特别多,她眼光高,临近三张儿才千挑万选找了个海归。但是海归只是和她玩玩,交往了一年之后和别的女人结婚了。郭大姐受了很大的刺激,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她的家人很担心,也特别恨那个海归。她年迈的母亲在我和老师面前直哭,说自己那时候什么也不想,只盼望时间快点过去,让女儿把那个畜牲忘掉。
  大概半年之后,郭大姐突然好了。早上起来,清清爽爽地梳洗打扮好,笑嘻嘻地吃早饭,还和她爸妈聊天。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以为女儿全想开了。要是原来,她早上根本不起来,别说吃早饭了,半年了,连个笑脸都没见过。
  吃着早饭,全家人都沉浸在大病初愈一般的详乐中,哪知道,这才是病的开始。



  她妈妈看见郭大姐把一颗煮鸡蛋揣进兜里,觉得奇怪,问她怎么不吃。郭大姐露出一个甜美的笑容,说:
  陈xx喜欢吃鸡蛋,我留着给他。
  她妈妈一听,顿时脑中天旋地转。陈xx是谁?不就是那个海归的名字吗!
  她爸爸腾一下急了,也不懂得方法,拍桌子瞪眼,骂她女儿:你怎么还想着那个王八蛋!?
  郭大姐说:爸,你怎么能这么说他呢?我们都快结婚了!
  他爸懵了,问她:你和谁结婚?
  她说:和陈xx啊!
  他早就和别人结婚了!你上哪和他结去?
  郭大姐用一种特别不可思议地眼神看着老两口,好像在听一个天大的笑话。


  后来,郭大姐自然被她爸妈弄进了医院,本来以为她精神分裂了,但是医院确诊了继发性妄想症。医生同时用了西药和中药,效果挺明显,她不再说和海归结婚的事了,但是也不再高兴了,恢复成半年前郁郁寡欢的状态。医生跟老两口说,你们女儿这是心病,还得心药医,吃药只能管一阵子。她心里的事没完,这个病就没完。
  姥姥是我们咨询室的负责老师,(前面没看的同学我再赘述一下,姥姥不是我的亲姥姥,她还壮年,姓劳名燕,外号“姥姥”),稍微一听就明白了大概,心里也赞同医生的判断。
  继发性妄想症的基础是心理障碍,只有心理障碍解除了,妄想症才能好。当务之急是给郭大姐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她的心理障碍问题。


  老师领着郭大姐进里屋咨询室了。本来妄想症的咨询有家人陪伴比较好,但是老师想听听在单独情况下她的逻辑情况。我给老太太倒了杯水。我挺同情他们一家的。这么漂亮的女儿得了这个病,把大好青春都耗过去了。
  我和劳老师不太一样。可能因为我从不把自己当成咨询师,每当我了解到来访者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要么是同情,要么是好奇,而老师总是能第一时间从治疗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老师有时太冷血,她却说我感情太丰富。
  老太太坐在外面等的时候跟我说,她宁愿女儿身体别的地方出毛病,也不愿意得这个病。我说我明白。她说我不明白。
  老太太给我讲,她女儿自打得了这个病,不发病的时候闷闷不乐,发病的时候兴高采烈,却满嘴胡话。
  我问她都说什么啦?
  “能说什么,不就是要和那个人结婚嘛。不光说,还经常证明给我们看。”
  “证明什么?”
  “证明她确实和他还好着。”
  我这才知道,郭大姐不光光是嘴上说,她还经常拿出一些东西来证明陈xx的存在。
  郭大姐承认她和陈xx闹了别扭(实际上不只是闹别扭,而是陈xx单方面的抛弃)。她说,半年时间,其实是她给陈xx的考验。她的男人不光要爱她,还要有事业心。他有一个在海外工作的机会,是她准许他去的。这半年以来,他们虽然不常联系,但却一直通信。她给他回信鼓励他要努力工作,他也承诺了工作稳定后回把她接过去享清福。
  老两口听了女儿的这些说辞,自然要她拿出证据,结果她就真的拿出几张明信片,明信片上还真就盖着外国字的邮戳。他们一共见过四张,正面都是风景照片,背面写了英文,他们看不懂。老两口拍了照片给郭大姐的主治医生看过,医生说,邮戳确实是美国的,上面写得都差不多,大概是,祝好,保重身体之类的。
  我提醒老太太,可能是她女儿国外的朋友寄来的,被她拿来冒充。
  老太太说,她从没听说过女儿在国外有朋友,亲戚里也没有。
  我问,除了明信片呢?
  老太太停顿了一下,可能觉得下面要说得不太寻常,所以整理了一下思路。



  她说,女儿有一天突然特别高兴。但是他和老伴儿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这肯定是又发病了。果然,郭大姐兴冲冲地拉着老太太说:
  “妈!他回来了!他回来接我了!”
  老太太心想:难道那畜牲还真的回来了?于是赶紧问:
  “陈xx真回来了?他在哪?”
  “他刚来过!他前脚走,你们后脚就回来了!”
  老两口虽然不太信,但是仔细一看屋里,确实好像来过客人。桌上有两个杯子,沙发有点乱,拖鞋的位置也变了。
  “你告诉妈,陈xx真的来了?”
  “真的!”
  郭大姐说,陈xx在那家公司的地位已经稳定了。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国外的老板希望他上任“大中华区商务代表”这个职位,也就是长期留在中国联系业务。他在国外生活了那么久,早就不适应国内的环境了,心里想的还是最好能在美国定居。不过他打算先上任再说,因为从职位上看,这算升迁。
  老太太着急问:那他说了跟你的婚事怎么办了吗?
  郭大姐猛点头:说了!他说他酒店都找好啦,就等我点头同意了!只要我同意,我们立刻就结婚!
  这一下,老两口全傻眼了。
  这难道是真的?难道那畜牲和女儿之间真的有约定?难道自己女儿根本没病?
  老太太说,当时他们想到这些,都慌了神了。好像突然间不知道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她爸爸就说:那你让陈xx赶紧回来一趟,我们见见他。
  郭大姐说,他公司还有事,挺着急的。而且他也有愧疚,觉得不好意思见未来的岳父岳母。他说非得等她同意结婚了,才正式来拜访。刚才只是太想她了,所以来看看。
  从那以后,虽然老两口多次要求见见陈xx,但是郭大姐总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是又出差了,就是家里有急事了,总之就是见不到真人。渐渐地,他们也确定了,自己的女儿还是在妄想,而且病得更重了。
  聊到这,老太太有点激动,眼圈又红了。我经常安慰小姑娘,可是没安慰过老太太,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说,一想到女儿自己倒了两杯水,把拖鞋弄乱,等着他们回来编那些谎言,心里就难受得像刀绞一样。那会儿,她甚至闻到屋里有一股子烟味,他们家没人抽烟,肯定是女儿点了烟来增加真实性。为什么要为那个男的做那么多?她有时候觉得,也许从他们俩开始交朋友的时候就是假的,他们根本没见过那陈xx,这个人真的存在吗?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
  我想说,妄想症不是为别人,而恰恰是为自己。根据佛洛伊德的观点,妄想症是同性恋情感退化后形成的自恋投射。话到嘴边,没敢冒出来。
  我跟老太太聊了半天,我觉得精神病人家属所承受的压力比患者更大。因为精神病患者并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被保护得很好,反而是我们急得团团转。
  忘了是谁说过的话:

  在精神病患者眼中,我们才是精神病。

  郭大姐的咨询结束后,老师跟我分享了一下。老师特别提到,郭大姐说,陈xx也陪她来了。他觉得她不用做心理咨询,不放心,所以也想过来看看。
  我说,我可没看见别人。外面只有我和她妈。
  老师纠正我。在发病期,不要正面对抗,要引导,不否定也不肯定,咱们要做的是挖掘深层次的病因。我反驳说,您那一套佛洛伊德的欲力理论太落后了,敢情全天下有病的全是欲求不满?再说,妄想症在临床上也不适用精神分析法。
  老师说,你说得对,妄想症还得用认知行为疗法,但是认知上的偏差追根溯源得用精神分析法来探究,还有,理论没有落不落后一说。
  我跟老师一边斗嘴,一边收拾咨询室。我耸耸鼻子,突然问道:
  “您刚才抽烟了?”
  “我哪会抽烟——”
  “她抽了?”
  “也没有啊。”
  闻着屋里若有若无的烟草味,我才注意到手上端着三只用过的水杯。我体会到了老太太说的那种惊慌失措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慢慢出现的,那种感觉好像一座大山,从天而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事没完呢,待续。】



  @于小敏1215 3173楼 2013-06-05 02:06:00
  阿本同学,如果真的不写了也请告知我们一声,大家就不用伸长脖子苦苦等待了…
  -----------------------------
  不会突然不见的,这点能保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