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闰 111楼 2013-05-06 14:43:00
楼主学的是心理学,但在这里说的却是精神病案例,不知道楼主到底想说些什么?
-----------------------------
这位朋友内行了。
其实我们学校不是医科类大学,而是师范类大学(北京屈指可数,说到这可能有校友要来认亲了),所以不管是从课程设置上,还是老师的研究方向上都是偏向于理论研究的。
比如说我们有一门比较重点的课程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差异和环境的影响;而我们却没有开《精神病学》这一门课,因为太过于临床医学了。
话说回来,跑来我们咨询室求助的人,你无法明确的给他下一个定义:他到底有没有“疾病”?
来访者究竟是“心理障碍”还是“精神病”,在实践中其实无须分得太明确,在治疗中,这种划分有的时候适用,有的时候不适用。
@zohar871 103楼 2013-05-06 10:52:00
LZ还没有真的开始工作吧?
心理医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宗教支撑,根本不可能坚持多久,他们通常看见的都是真实的人的最阴暗的一面,这个比历史还要真实,我知道的几个医生都是基督徒,说实话如果能工作几年还是无神论的心理医生我想如果不是手艺太差就是太没有一线的经验了 :)
-----------------------------
嗯……还真没有宗教信仰……相信有外星人算吗?
不过我对宗教倒是挺感兴趣的,喜欢宗教风格的画,还有唐卡什么的。
这位仁兄的说法可是打击了一大批人啊,哈哈。
开这个贴的目的虽然主要是想讲讲在咨询中遇到的奇人奇事,但是现在回忆起来的却都是八卦。既然跑题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再占用点篇幅,先讲一个玄事,很短。跟上文提到的“养殖场”有关。
还是给我开窍的那个师姐告诉我的(八卦是女人的种族天赋)。她班上的某女生,抠脚大汉型,很大大咧咧,很彪悍,微胖界翘楚。
有一天上马哲大课的时候趴桌子上睡觉,临近下课的时候翘楚突然“啊”地一声尖叫,拍案而起,桌上的豆浆包子让她一推,全扣前座上了,幸亏没人。因为是所有人必修的大课,所以教室里聚集了“心理”、“教育”和“学前教育”三个大班上百口子人。一时间,上百道目光刷刷刷回头看,老师也吓了一跳,直骂:“xxx你干什么!不想听课就出去,我记你全勤!”
师姐就坐在翘楚旁边,脸都悔绿了。
这时候翘楚又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
她突然把上衣撩开,露出雪白的腰身,bra都露出来了。
“你看我后面怎么了?我后面怎么了!?”
这可是上百人的大课啊,大家又都在看这边,有男有女,她就当着所有人的面亮着白肚皮惊惶失措地乱叫。
这时候正好下课了,我师姐和另外几个同学就硬把她拉出教室。这时候师姐也感觉翘楚的行为有些蹊跷。虽然是抠脚大汉型女生,但是平时人也是正常的,从没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为什么突然就疯癫了呢?
翘楚被众人架到大教室后门的角落,比较隐蔽,她还在不停地问“她后面怎么了”,老师也跟出来,看她这样也觉得奇怪,就把她上衣拉开一点,一看,后腰靠近腰带的地方有几道红色的抓痕,很细小。
翘楚一听说自己后腰有抓痕,哇地一声就哭了,是坐地上大哭那种。
师姐和老师都不知道出什么事了,安慰半天,下一节课都推迟了十分钟。
后来断断续续才从翘楚口中得知:她上课的时候做了个梦。
@用情至深yn 96楼 2013-05-06 09:01:00
楼主我又来在课间给你顶贴啦~\(≧▽≦)/~,快更啊
-----------------------------
哎呦,忒感动了,谢谢:)
她说,她梦见自己坐文科楼的电梯,刚进去的时候就她一个人,等注意到的时候发现电梯里还有七、八个小孩子。那些小孩子大概三、四岁的样子,都穿着幼儿园的那种白色大围嘴。翘楚说她在梦里迷迷糊糊的,虽然觉得电梯动了,但是却一直不到楼层。这时候她听见有一个小孩子跟另一个小孩子说:
“我吃的都是非转基因的生态米,你呢?”
“我喝的都是蒸馏水!”
这时候电梯门开了,翘楚就要迈步往外走,刚迈出去,衣襟就被电梯里的小孩拉住了。翘楚回头看他,小孩可怜兮兮地说:
“你吃的是什么……”
然后电梯门也没关,哗地掉下去了。翘楚就惊醒了。
马哲老师听完打了个哈哈,也不生气翘楚上课然乱秩序,就说她睡迷糊了,看她以后还敢不敢上课睡觉。
但是师姐和其他同学那个冷汗流的,就跟有人从头顶泼了盆水似的。
马哲老师不是我们系的,她不知道翘楚的事迹,但是心理班的人可都知道。前段时间,翘楚刚刚捅了个楼子——因为太大大咧咧,在养殖场值班的时候把恒温箱的温度调错了,又没给足水,一晚上把一窝新生小白鼠给活活烤死了!
为这事实验室老师把她骂了个狗血淋头:
“你知道这些小白鼠多珍贵吗?你以为外边随便抓一窝就行啦?这都是多少代筛选基因培育的,都是无菌的!吃的都是非转基因的生态大米!喝的都是蒸馏水!”
再看翘楚后腰那个抓痕,怎么看怎么像老鼠爪子抓的。
从此以后翘楚再也不去养殖场了,老师威胁不给她学分,她也不去,后来这事不了了之,学分还是给了。
因为学心理的人都比较神叨,所以八卦特别多。诸如上文说的“小白鼠冤魂案”都属于最没有可信度的一类,而且很容易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但是有一些在学校里流传已久的事件可信度就略高一些,一是因为当事人非常多,二是无法找到自圆其说的科学理论。我比较青睐于这类传说,因为当一件事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时候,当事人往往不敢做太多添油加醋的事。
我们学校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事件,在我入学之前发生的,大概是1997年。这个事件因为牵扯面比较广,虽然因心理系而起,却已经不仅仅是心理系内部的事了。
电影里学武功的时候,高人总是会告诉你:要想打人,先得挨打。
这话放在心理咨询上也成立。如果想当咨询师,首先要被咨询。
“团体心理辅导”是很多人在一起互帮互助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本来只是在心理系的课上老师会用。基本内容就是做游戏,互相夸,帮助你建立人格,认清自己。后来这种辅导方式被校领导看中,用来推广到全校培养学生干部。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人来组织,当年组织这个“学生干部培养团体心理辅导会”的老师我曾经还上过她的选修课——《儿童心理学》。老师姓王。这老师特逗,是没讲两句话就自己笑个不停的那种,人挺开朗,的确适合组织团体辅导。以后要讲的故事还会关系到这位老师,所以多说一点。
出事的那次辅导一共有21个学生干部参加,各个学院、科系的都有,致使出事以后传播得特别快。
一般开始的时候,老师会让大家围坐成一圈,然后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介绍自己:包括姓名、爱好、优点等。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样有点傻,但是这就是团体辅导的意义。
所有人介绍完一遍,肯定互相还记不住,这时候就开始玩游戏。
那一次,王老师先带着学生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游戏,叫《大风吹》。
还是所有人围坐,随便指定一个人开始,他(她)先说:大风吹!
其他人就得接着大声问:吹什么——?
他(她)回答:吹穿黑衣服的!
这时候所有穿黑色衣服的人就得从座位上站起来,迅速找同样站起来的人换位子,谁最慢,或者把指令弄错了,就由他(她)开始下一轮大风吹。
开始玩的时候很热烈,什么“吹染头发的”,“吹A型血的”,还有人喊“吹处女”,结果所有女生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连老师都站起来,弄得哄堂大笑。
这时候有人发现,总有一个女生,每次不管“吹”什么,她都站起来,玩得特别开心。
当事人回忆说:我们大家都注意到那个女生了,因为她每次都站起来,有一次喊“吹全体男生”她也站起来,不过她动作特别快,总能找到空位子坐下,大家也都不熟,所以没人揪她犯规。当时就以为是个比较秀逗的女生罢了。
@佈依之子2013 116楼 2013-05-06 15:28:00
楼主,请教一下。我自己从小爱幻想,小时候总是把自己想像成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或者赵子龙呀什么的。长大了,青春期又开始幻想和女生有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我估计很多人都会,但我可能比较严重。因为有时我会把幻想剧情中的台词从嘴里念出来。当然是小声的。现在我已是而立之年。但我发现我的神经比别人敏感。比如说别人对我讲一句话,只要表情不对,我就会想半天。我这个情况,是不是专业人士所说的有点神经质呢?表达能力......
-----------------------------
嗯…… 你可能只是比较敏感。如果你自己觉得这种多疑的心理造成困扰了,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说起爱幻想,推荐看看《男子高中生的日常》——台词不自觉念出来什么的——你的同伴不少呢。
@陆本 37楼 2013-05-05 20:46:00
其实在心理系有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共识: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对心理学感兴趣。
看似自嘲,其实不然。至少在我们学校,确实有三成以上......
-----------------------------
@工小石 130楼 2013-05-06 16:51:00
那楼主自己有心理问题吗?也许我想多了。。。
-----------------------------
谁又能说自己完全没问题呢,我觉着。
@KMD迷途者 136楼 2013-05-06 18:01:00
楼主请问一个专业问题,我是开手机店代缴话费的,因之前没认真收好两笔1000多的钱事后老是去想那两次钱有没有,从那开始对钱产生恐惧不敢收大额的钱后来又网上乱查说是强迫症各种症状都对上,每天非常抑郁痛苦越来越严重,泛化倒现在不敢收200的钱不敢到公共场合老是害怕失控,别人给我钱心理会很害怕明明数好核对放柜子,但事后老是去想刚才钱有没有收,事后反复去想头脑很痛苦,接着就给人打电话或再去问人你钱刚才有没有......
-----------------------------
是不是强迫症需要就医才能判断,自己先不要认定自己有疾病。
从你说的情况看,至少是有一些心理障碍的。不过你对障碍的成因认定得很清楚,所以我初步判断,你是在对“收钱”这件事上有认知上的偏差。
意思就是说,一般人的心理过程是“收钱”——“有钱了”——“高兴”,而你是“收钱”——“可能会丢钱”——“痛苦”
如果想改善你心中的痛苦,首先要解决的是不正确的思维逻辑,你要明白“收钱”不意味着就要“丢钱”,不要自己给“收钱”这样一件高兴的事赋予负面的价值。
在这说不了太详细,如果有需要,还是建议你去医院的心理咨询室看看。
@慕容天骏hzy 86楼 2013-05-06 00:45:00
回复第74楼(作者: @醉了清风美m 于 2013-05-05 23:42)
楼主我逛天涯鬼话也很久了,再恐怖的也没觉得害怕,不得不承认我才看了你这一小段汗毛直竖。看到后面更……
==========
你丫水军?哪有你说的那么吓人?我怎么无感哦
-----------------------------
@醉了清风美m 133楼 2013-05-06 17:20:00
什么水军,我不是,我昨天那会真的感觉到凉意搜搜的,我也不知道咋了,平时看那么多都没有这样的
-----------------------------
可能是尿憋的吧。
我们真不认识,真的,哈哈哈哈。
另外一个当事人回忆:我觉得好像在哪见过那个女生,脸很熟,但是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看着挺亲切的。后来问过别人,别人也和我一样的感觉,觉得她很眼熟,但就是想不起名字。
当时在场的二十多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对那个不知名的女生抱有“亲切”、“熟悉”的情感,类似“儿时玩伴”、“老同学”的感觉。但经过调查,他们每一个人又都确定自己的朋友中并没有这样一个人,而这个女生,甚至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学生干部对自己的学院都是比较熟悉的,很多人回去专门查花名册,都没有找到这个人,换句话说,这个人根本不存在。
游戏继续,《大风吹》玩了有二十分钟,大家乐此不疲。说这个游戏简单,是因为不用记忆人名。而团体心理辅导很重要的一个“伎俩”就是强迫所有参与者尽快熟悉,形成团队意识。
所以王老师又教了大家一个新游戏,叫《他乡遇故知》,这个有点难度了。
首先两两分组,使劲记住和你一组的人,你们俩就是“故知”。这时候老师喊:
“进京赶考喽——”
大家就四散分开,同一组的人分开越远越好,然后开始和不认识的人装模作样地攀谈,主要内容也是询问对方的姓名、来自哪儿。例如:
“敢问兄台尊姓大名啊?”
“我陈二狗,96物理系的,兄台呢?”
“不才,张赛花,95数学系.”
“师兄师兄!”
“不敢不敢。”
(这里确实有点囧,不过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然后老师冷不丁地扯嗓子喊:“他乡遇故知!”
不管你聊得多起劲,也得立刻停下,找当初和你分成一组的“故知”,两人找到彼此后要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游戏如此循环往复下去,每次“故知”都要增加人数,变成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直到全员分成两大阵营,无法再增加人数为止。
前面说到,这次参加辅导的学生干部共有21人,两两分组会剩下一人,王老师本来准备充当一回“故知”,带着大家玩,但是自由组合后竟然发现没有人剩下来!
不过,王老师属于比较天然的类型,所以只是迟疑了一下,根本没往心里去。游戏按计划进行。
当时和“秀逗女生”分到一组的师姐这么说:
“我介绍完自己后,等着她说,结果她只是笑,不说话,我就问:你叫什么名字?后来,她好像说了,我听了却记不住。游戏开始后,我和她分开。老师喊:他乡遇故知!我赶紧找她,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正着急的时候,她突然从后腰一把把我抱住,我回头看,她笑得特别开心,我也没在意,把她的手掰开,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老师说三个人一组,我们这组多出一个,四个人,新来的两个男生问那个女生叫什么,她还是不说。这次分开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注意找她在哪,但是找来找去,根本找不到,她总是在‘他乡遇故知’的时候突然出现。后来我问了至少十多个人,没有人在‘进京赶考’阶段和她交谈过。”
谢谢大家这么热情,又快分页了~不过我写得可是有点冒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