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偏方 配方;大葱根 7棵、鲜姜 7大片、紫菜7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晚上一次用药汤下挂面条吃,连汤一起吃下,其味道鲜美。
民间偏方验方,不同凡响,八一八我用验方的收货。
1
是
1
姓张
已发站内信
大家能说一下,我们生命中,什么最珍贵吗?
1
近期发言不踊跃
既然外边没有,你也没见过,到底是什么倒肚根也不知道,你到处求教干吗?
给想戒烟的朋友一个方子
干南瓜藤一两,煎一碗汤加适量红糖一次服,一日二次,7日一疗程
干南瓜藤一两,煎一碗汤加适量红糖一次服,一日二次,7日一疗程
v
医生说是什么问题了吗?
我问的是绿叶漫天。
1
清理血管的,楼主之前贴子里给过一个中药方子,也不错的。
中医治疗颈腰痛及关节病的一些感悟
中医是有分科的,也是有不成文的高低之分的。西医一般是外科医生地位较高,中医则正好相反,开汤药的医生地位最高,针灸医生等而下之,其他诸如推拿手法、外科换药的就不提了,提了就生气。想当年我在实习抄方时,一个专家居然说“你们针推专业的还知道桂枝汤,不容易”,还有的认为“你们针推专业不懂中医辨证,使西医看不起中医”,更可气的是一家附属医院推拿科招人,指名不要针灸推拿专业的,只要中医医疗专业的。当时真想和中医医疗专业的PK一下。嗨,具往矣!!
搞伤科有十几年了,刚进医院一开始就是跟老师抄方,抄了1年,老师退休,再也无人可抄。于是科室里再也没人管我了,杂七杂八的又学了很多。在临床上现在我汤药开的不算多,但其实真想想看,很多颈腰痛的病人用汤药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我的老师不扎针灸,更不会针刀,偶尔用个手法,汤药是每个人必开。很多患者也就这么治好了,现在想想,把汤药放弃了,实在可惜,其实用汤药治疗痛症真的不难,伤科医生真用汤药治疗伤科患者绝不应该比内科医生差。
再说几句,很多爱友肯定会提出辨证论治的问题,这句话绝对正确,也绝对废话,有几个中医敢说自己辨证水平很高,你要都会很精确的辨证了,这个帖子也就不用再往下看了。
1 治疗颈腰痛一定要以温热药为主,如果整张方子是偏凉的,一般效果不会太好,至少80%以上是这样。我喜欢用川草乌、附子、细辛等药物,现在的药物都制过,川草乌15克以下,细辛9克以下一般不会有问题。而且效果好,我老师是上海石氏伤科的传人,还喜欢配些磁石、牛膝等通脉引经药物。
2 虫类药物不可少,中医基础我不懂,久病必淤的道理我也说不来,蜈蚣、蓟蛇、全蝎等药物是绝不可少的,当然,孙真人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少用虫类药,我也很赞同,毕竟虫类药物很贵,要能不用虫类要而达到虫类药的效果当然更好。先决条件是你要得达到孙思邈老师的中医水平。反正我是不指望能超过孙老师的水平了,所以还是经常用。具体的一些用法,著名老中医朱良春老师总结的很详细,论坛上有,我就不多说了(估计他和我的想法一样,哈哈,开个玩笑)
3 虫类药物可以通络,藤类药物也可以通络,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首乌藤、忍冬藤等等。所以能用藤类的,就不用茎类的。
4 部位用药也很重要,肩部用姜黄,下肢取牛膝,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专门的帖子,反响不是很热烈,在论坛上专门有,我也就不详述了。
5 张仲景很厉害,我现在都喜欢用张老师的方子,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等,反正不超过10首,大家可以看一下,不会很费时,我觉得真不错。尤其是重用黄芪和白芍。
6 特殊症状,酸的话着重补气柔肝, 黄芪黄精白芍都很好,麻的话还是着重补气,木的话就要化瘀了。
先写这几点,以后我会再补充的,中医辨证我是不懂的,按照这几个方面,按葫芦画瓢,我想,这种方子的效果应该不会太差了,反正我临床上就是这么用的。
中医是有分科的,也是有不成文的高低之分的。西医一般是外科医生地位较高,中医则正好相反,开汤药的医生地位最高,针灸医生等而下之,其他诸如推拿手法、外科换药的就不提了,提了就生气。想当年我在实习抄方时,一个专家居然说“你们针推专业的还知道桂枝汤,不容易”,还有的认为“你们针推专业不懂中医辨证,使西医看不起中医”,更可气的是一家附属医院推拿科招人,指名不要针灸推拿专业的,只要中医医疗专业的。当时真想和中医医疗专业的PK一下。嗨,具往矣!!
搞伤科有十几年了,刚进医院一开始就是跟老师抄方,抄了1年,老师退休,再也无人可抄。于是科室里再也没人管我了,杂七杂八的又学了很多。在临床上现在我汤药开的不算多,但其实真想想看,很多颈腰痛的病人用汤药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我的老师不扎针灸,更不会针刀,偶尔用个手法,汤药是每个人必开。很多患者也就这么治好了,现在想想,把汤药放弃了,实在可惜,其实用汤药治疗痛症真的不难,伤科医生真用汤药治疗伤科患者绝不应该比内科医生差。
再说几句,很多爱友肯定会提出辨证论治的问题,这句话绝对正确,也绝对废话,有几个中医敢说自己辨证水平很高,你要都会很精确的辨证了,这个帖子也就不用再往下看了。
1 治疗颈腰痛一定要以温热药为主,如果整张方子是偏凉的,一般效果不会太好,至少80%以上是这样。我喜欢用川草乌、附子、细辛等药物,现在的药物都制过,川草乌15克以下,细辛9克以下一般不会有问题。而且效果好,我老师是上海石氏伤科的传人,还喜欢配些磁石、牛膝等通脉引经药物。
2 虫类药物不可少,中医基础我不懂,久病必淤的道理我也说不来,蜈蚣、蓟蛇、全蝎等药物是绝不可少的,当然,孙真人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少用虫类药,我也很赞同,毕竟虫类药物很贵,要能不用虫类要而达到虫类药的效果当然更好。先决条件是你要得达到孙思邈老师的中医水平。反正我是不指望能超过孙老师的水平了,所以还是经常用。具体的一些用法,著名老中医朱良春老师总结的很详细,论坛上有,我就不多说了(估计他和我的想法一样,哈哈,开个玩笑)
3 虫类药物可以通络,藤类药物也可以通络,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首乌藤、忍冬藤等等。所以能用藤类的,就不用茎类的。
4 部位用药也很重要,肩部用姜黄,下肢取牛膝,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专门的帖子,反响不是很热烈,在论坛上专门有,我也就不详述了。
5 张仲景很厉害,我现在都喜欢用张老师的方子,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等,反正不超过10首,大家可以看一下,不会很费时,我觉得真不错。尤其是重用黄芪和白芍。
6 特殊症状,酸的话着重补气柔肝, 黄芪黄精白芍都很好,麻的话还是着重补气,木的话就要化瘀了。
先写这几点,以后我会再补充的,中医辨证我是不懂的,按照这几个方面,按葫芦画瓢,我想,这种方子的效果应该不会太差了,反正我临床上就是这么用的。
生姜500克 大葱根50克 花椒250克 小茴香100克 白酒15克
先把生姜和葱根切碎捣成泥糊 ,小茴香和花椒研成碎末 ,然后将四味混匀, 置于铁锅内文火炒热,加白酒搅和,再装进纱布袋中敷于患处。温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度,上盖毛巾,再盖棉被,使药袋下发汗。第二天不必换药,继续炒热使用,炒时加些白酒。每晚一次,坚持治疗,几次则愈。
先把生姜和葱根切碎捣成泥糊 ,小茴香和花椒研成碎末 ,然后将四味混匀, 置于铁锅内文火炒热,加白酒搅和,再装进纱布袋中敷于患处。温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度,上盖毛巾,再盖棉被,使药袋下发汗。第二天不必换药,继续炒热使用,炒时加些白酒。每晚一次,坚持治疗,几次则愈。
谢谢
肩周炎,不好意思。
今年是个暖冬啊
前几日给一个更年轻综合症严重失眠的女顾客调理身体。第一次调完后,其一觉睡到凌晨2点半,之后醒来又难以入睡了。而在此之前,其整晚难以入睡,依靠安眠药勉强睡一点。
第二次,睡眠到凌晨3点半。大便也正常,之前大便总是感觉排不干净。第三次,一觉睡到凌晨3点后醒来,然后又觉得困,继续睡,睡到凌晨5点半。这个女顾客激动的告诉楼主,说张老师,真是神了。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中西医都看了那么久,中药也吃了那么久。没想到在你这里给我就这么解决了(其实现在说完全康复了,还言之过早。但是患者已经激动的难以言表了)。
这个病人还有严重的颈椎问题,整个头部,给其点穴推拿时,痛的几乎难以忍受。整个经络堵塞严重。患者做第一次后,感觉非常好。说要喊她老公来调理,老公有鼻炎和哮喘。但第一次其老公并不相信,第二次看到她睡眠如此之好,而且精神状态也好起来,整个人感觉换了个人似的,终于动心了。第三天和这个女患者一起来了,并且说本来喊女儿一起来,女儿又胖,颈椎,肩周都僵硬,疼痛,也有鼻炎。但是小女孩嫌麻烦,不肯来。
第四天,全家都来了。其女儿楼主一摸那颈椎和肩膀,硬的跟石头一样。其自己在家里拔罐,除了罐印一点点的柔软外,其余部分皆是僵硬,1,6不到的个头,体重170多斤,严重肥胖。
现在和大家说一下,楼主调理失眠的几个方法。
1、经络疏通 给其颈椎和后背做走罐刮痧,上中药火罐,疏通膀胱经。 2、上五行药灸,调理部位颈椎、头部。以及太阳穴和百会穴。3、点穴按摩,以颈椎和肩周为先,头部为后的方式,半个小时的推拿,整个操作一次在90分钟左右。效果之好,非一般药物治疗可比。有这方面问题的网友不妨一试。
1、经络疏通 给其颈椎和后背做走罐刮痧,上中药火罐,疏通膀胱经。 2、上五行药灸,调理部位颈椎、头部。以及太阳穴和百会穴。3、点穴按摩,以颈椎和肩周为先,头部为后的方式,半个小时的推拿,整个操作一次在90分钟左右。效果之好,非一般药物治疗可比。有这方面问题的网友不妨一试。
面瘫神效
川芎12 桃仁12 红花15 钩藤20姜虫15独活18防风12细辛15生地20桂枝15杜仲20甘草10白芍20
当归15全虫2(以上2味另包)
附片15(先煎) 单位g
方子比较精当。
经方的角度分析,是当归四逆汤加的活血,去湿,温肾阳,补肝阴的做法。
运用要辩证。
新病在阳位的面瘫,可能葛根汤加减直接点。
久病不愈,实际就是病深在阴位。用厥阴的当归四逆汤是有道理的。气血不足,里寒存在。导致颜面气血不足,容易受风寒而痉痹。又无法用阳位的药方来推动气血抵达到颜面来改变。 四付一疗程
川芎12 桃仁12 红花15 钩藤20姜虫15独活18防风12细辛15生地20桂枝15杜仲20甘草10白芍20
当归15全虫2(以上2味另包)
附片15(先煎) 单位g
方子比较精当。
经方的角度分析,是当归四逆汤加的活血,去湿,温肾阳,补肝阴的做法。
运用要辩证。
新病在阳位的面瘫,可能葛根汤加减直接点。
久病不愈,实际就是病深在阴位。用厥阴的当归四逆汤是有道理的。气血不足,里寒存在。导致颜面气血不足,容易受风寒而痉痹。又无法用阳位的药方来推动气血抵达到颜面来改变。 四付一疗程
天气反常
帖子里有发过,怎么不仔细看看
这个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这个不在当面不好判断。
人民视觉
中药审批边缘化
审评通过率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让很多企业对中药新药研发望而却步
屠呦呦获诺奖对中医药行业无疑是利好,但中药审批正在被边缘化。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获批的药品生产批文为16.9万件,而中药只占其中的35.7%。近3年的药品审评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年,获批的中药数量分别为27个和37个,只占当年新药总数的约6%。而2014年获批的501个新药批文中,中药只有11个,仅占2.19%。
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六味药组方而成的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创制的,如今成为滋阴补肾、养生保健的千年良药。六味地黄丸是国内不少企业的“当家花旦”。如果按当下的审批流程,六味地黄丸基本没有上市的可能。
六味地黄丸作为补肾滋阴的基本药物,其对应的证是肾阴虚。除了肾病以外,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服用六味地黄丸都有效。中药治病对应的是一种态(即证候),而药品注册办法要求对应的首先是病,如果声称治疗多种疾病,每个病种均要观察足够的病例数,如此则需要成千上万的病例观察,几十年可能也做不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药研发中心主任黄世敬指出,针对疾病的单靶点,是化药的强项,而中药方对应的是一个面或网络,用单一疾病靶点永远说不清一个面或整体。当然中药方也有对应单一疾病的成功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对应于证候的。如果注册新药只针对病,将证置于次要地位或根本不管其证,就把绝大多数中药方排除掉了。他建议,政策应有宽度和探索空间,为中药创新松绑,中药新药的注册评审需要体现中医辨证的特点。
中药要开发为成药,须经药效评价,建立动物模型,让小白鼠“点头”。一位研究者用小老鼠做七情致病模型,用铗子夹老鼠尾巴让其在空中晃荡,老鼠惊恐伤肾了。动物学家回答却是,老鼠以为你和它玩呢。在药效学指标上,动物模型按西医理论构建,与中医的证不相适应,最后抹杀了中药的实际疗效。
北京同仁堂研究院院长解素花说,中医新药疗效评价存在着趋同倾向,即中药新药均按统一的指导原则、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缺乏个性化特点的观察和总结,不能很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灵活用药用方辨证论治的理念。
中药西管,过于西化的评价标准不符合中药的特点,也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审评通过率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药新药研发望而却步,使得中药新药在评审过程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广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指出,中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要珍惜、保护、开发中医药这一宝库,并将其转化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捧着金碗讨饭吃”。
“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必须大胆推进。”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强调,为了鼓励创制新药,要在制度上创新、审评上优先、程序上简化、技术上沟通,真正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审评审批制度。
古方肥了外人田
经典名方在评审政策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分类管理,使其古为今用,否则很难转化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北京的林先生国庆期间去了趟日本。好多朋友亲戚托他代购 “独龙散”,用来治疗儿童感冒。这个由地龙、荆芥穗、甘草、角刺组成的中药方,来自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文》。让他不解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方子,为啥国内不能生产,还得去日本买?
小青龙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很多古方中成药在国外生产销售,在我国却要当成新药进行严格审批。韩国保健卫生部规定,11种古典医书里的处方,无须做临床等各种试验,药厂直接生产。日本厚生省批准使用我国《伤寒杂病论》的210个古方生产汉方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因为其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国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古方肥了外人田。
有人担心,古人和今人不一样,适合古人用的药,今人还能放心吃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认为,尽管环境有改变、营养有改善,疾病谱也有改变,但是疾病的发病规律大致是一样的,80%的古方在临床上应用普遍。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丸散膏丹不同的剂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应用。汤药主要是用于危重急症;而丸剂主要用于慢性病的调理。仝小林认为,中药更换剂型也要审批,传统中药丰富的剂型变成单一的汤药,也妨碍了中药在临床的应用。
按古方生产成药需按照中药注册分类6.1类中药复方制剂申报注册。《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指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具体目录由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符合相关条件的该类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
仝小林建议,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名方,在评审政策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分类管理:无毒的中药直接授予生产许可;含毒中药的药方,如乌头桂枝汤,进行安全性评价,获批后再生产;创新药直接走新药的审批流程。
中药经典名方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和最佳素材。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将简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的审批,此外,国家正在加紧制定中药经典名方名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
广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指出,专利制度是保护中药古方有力的武器,现有的专利法规不利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权,很多中药难以达到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导致无法申请专利。要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充分考虑中药的特殊性,为经典名方加盖“防盗水印”。
院内制剂很尴尬
审批门槛大幅度提高,而售价又受多因素制约,导致科研人员不愿研发、生产者不愿生产
红纱条在皮肤溃疡界可是个“明星”。北京中医医院赴汶川抗震救灾带上了“红纱条”,使许多伤口溃烂感染的伤员避免了截肢厄运。北京中医院中医外科主任董建勋介绍,红纱条全名是朱红膏纱条,把能活血生肌的朱红膏涂抹在纱条上,激发气血运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激活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的创面。
类似红纱条,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仅限于医疗机构内部使用,被称为中药院内制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都已停产。
治疗抑郁症的院内制剂——开心解郁丸,却让黄世敬难开心。他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做研发,要等到明年才能拿到制剂临床批件。到临床结束获配制批件至少还需要3—4年。10多年做一个制剂时间还不算长,有的制剂20年过去了还没做出来。院内制剂开发既不算课题,晋职奖励又不能体现,只是出于学科建设和临床需求,科研人员费力不讨好,年轻人都不愿参加。
从注册审批的角度来说,院内制剂审批的定位不清,用审批新药的方式来审评。由于强调安全性,要求其中没有毒性药材及配伍禁忌,不能有药典以外的药材,注射液干脆不能做,此举势必将临床原创束缚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常规毒理、药理药效等一个都不能少,在拿到临床批件前,至少要花50万—100万元。
黄世敬说,院内制剂与新药研发的主要区别是观察样本量,院内制剂只能在医院单中心做,样本量较少(不少于60例)。新药病例要求在多中心完成(大约400例)。但正因为是单中心,病例收集受限,加上投入严重不足,不如新药可以多找几家医院联合做。院内制剂的研发难度并不亚于新药研发,注册评审亦类似于新药。医院制剂的临床做下来,需要经费大约150万—300万元。
广安门医院一位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的方子,在临床上疗效特别好,但开发成新药或制剂基本没可能,比如处方中含有药典未收载的药物——梨藤根。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首先要对梨藤根建立药材标准,需对其来源、有效成分、质量控制及药效、药理和毒理等进行研究。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开发新药的事只能搁浅。
玉红膏在临床上是一种特别好的创伤药,定价才几元,成本却接近20元。这种药纳入医保统一定价,生产一盒赔一盒,药膏生产时断时续,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以至于网上已经炒到每盒70—80元。治疗痔疮的院内制剂参柏袋泡剂虽获制剂批件3年了,却一直不能生产,也是因为定价问题,亏本难赚吆喝。
院内制剂审批门槛大幅度提高,而售价又受多因素制约,导致科研人员不愿研发、生产者不愿生产。政策掣肘,让院内制剂难见天日。
黄世敬认为,院内制剂作为中药新药创新源头,不能用新药的标准来要求,两者要拉开档次,否则院内制剂就没法开发了,创新的苗头容易被扼杀。
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研究员建议,院内制剂应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同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备案,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保证质量。
中药审批边缘化
审评通过率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让很多企业对中药新药研发望而却步
屠呦呦获诺奖对中医药行业无疑是利好,但中药审批正在被边缘化。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获批的药品生产批文为16.9万件,而中药只占其中的35.7%。近3年的药品审评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年,获批的中药数量分别为27个和37个,只占当年新药总数的约6%。而2014年获批的501个新药批文中,中药只有11个,仅占2.19%。
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六味药组方而成的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创制的,如今成为滋阴补肾、养生保健的千年良药。六味地黄丸是国内不少企业的“当家花旦”。如果按当下的审批流程,六味地黄丸基本没有上市的可能。
六味地黄丸作为补肾滋阴的基本药物,其对应的证是肾阴虚。除了肾病以外,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服用六味地黄丸都有效。中药治病对应的是一种态(即证候),而药品注册办法要求对应的首先是病,如果声称治疗多种疾病,每个病种均要观察足够的病例数,如此则需要成千上万的病例观察,几十年可能也做不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药研发中心主任黄世敬指出,针对疾病的单靶点,是化药的强项,而中药方对应的是一个面或网络,用单一疾病靶点永远说不清一个面或整体。当然中药方也有对应单一疾病的成功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对应于证候的。如果注册新药只针对病,将证置于次要地位或根本不管其证,就把绝大多数中药方排除掉了。他建议,政策应有宽度和探索空间,为中药创新松绑,中药新药的注册评审需要体现中医辨证的特点。
中药要开发为成药,须经药效评价,建立动物模型,让小白鼠“点头”。一位研究者用小老鼠做七情致病模型,用铗子夹老鼠尾巴让其在空中晃荡,老鼠惊恐伤肾了。动物学家回答却是,老鼠以为你和它玩呢。在药效学指标上,动物模型按西医理论构建,与中医的证不相适应,最后抹杀了中药的实际疗效。
北京同仁堂研究院院长解素花说,中医新药疗效评价存在着趋同倾向,即中药新药均按统一的指导原则、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缺乏个性化特点的观察和总结,不能很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灵活用药用方辨证论治的理念。
中药西管,过于西化的评价标准不符合中药的特点,也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审评通过率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药新药研发望而却步,使得中药新药在评审过程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广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指出,中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要珍惜、保护、开发中医药这一宝库,并将其转化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捧着金碗讨饭吃”。
“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必须大胆推进。”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强调,为了鼓励创制新药,要在制度上创新、审评上优先、程序上简化、技术上沟通,真正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审评审批制度。
古方肥了外人田
经典名方在评审政策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分类管理,使其古为今用,否则很难转化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北京的林先生国庆期间去了趟日本。好多朋友亲戚托他代购 “独龙散”,用来治疗儿童感冒。这个由地龙、荆芥穗、甘草、角刺组成的中药方,来自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文》。让他不解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方子,为啥国内不能生产,还得去日本买?
小青龙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很多古方中成药在国外生产销售,在我国却要当成新药进行严格审批。韩国保健卫生部规定,11种古典医书里的处方,无须做临床等各种试验,药厂直接生产。日本厚生省批准使用我国《伤寒杂病论》的210个古方生产汉方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因为其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国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古方肥了外人田。
有人担心,古人和今人不一样,适合古人用的药,今人还能放心吃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认为,尽管环境有改变、营养有改善,疾病谱也有改变,但是疾病的发病规律大致是一样的,80%的古方在临床上应用普遍。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丸散膏丹不同的剂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应用。汤药主要是用于危重急症;而丸剂主要用于慢性病的调理。仝小林认为,中药更换剂型也要审批,传统中药丰富的剂型变成单一的汤药,也妨碍了中药在临床的应用。
按古方生产成药需按照中药注册分类6.1类中药复方制剂申报注册。《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指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具体目录由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符合相关条件的该类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
仝小林建议,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名方,在评审政策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分类管理:无毒的中药直接授予生产许可;含毒中药的药方,如乌头桂枝汤,进行安全性评价,获批后再生产;创新药直接走新药的审批流程。
中药经典名方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和最佳素材。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将简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的审批,此外,国家正在加紧制定中药经典名方名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
广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指出,专利制度是保护中药古方有力的武器,现有的专利法规不利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权,很多中药难以达到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导致无法申请专利。要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充分考虑中药的特殊性,为经典名方加盖“防盗水印”。
院内制剂很尴尬
审批门槛大幅度提高,而售价又受多因素制约,导致科研人员不愿研发、生产者不愿生产
红纱条在皮肤溃疡界可是个“明星”。北京中医医院赴汶川抗震救灾带上了“红纱条”,使许多伤口溃烂感染的伤员避免了截肢厄运。北京中医院中医外科主任董建勋介绍,红纱条全名是朱红膏纱条,把能活血生肌的朱红膏涂抹在纱条上,激发气血运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激活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的创面。
类似红纱条,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仅限于医疗机构内部使用,被称为中药院内制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都已停产。
治疗抑郁症的院内制剂——开心解郁丸,却让黄世敬难开心。他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做研发,要等到明年才能拿到制剂临床批件。到临床结束获配制批件至少还需要3—4年。10多年做一个制剂时间还不算长,有的制剂20年过去了还没做出来。院内制剂开发既不算课题,晋职奖励又不能体现,只是出于学科建设和临床需求,科研人员费力不讨好,年轻人都不愿参加。
从注册审批的角度来说,院内制剂审批的定位不清,用审批新药的方式来审评。由于强调安全性,要求其中没有毒性药材及配伍禁忌,不能有药典以外的药材,注射液干脆不能做,此举势必将临床原创束缚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常规毒理、药理药效等一个都不能少,在拿到临床批件前,至少要花50万—100万元。
黄世敬说,院内制剂与新药研发的主要区别是观察样本量,院内制剂只能在医院单中心做,样本量较少(不少于60例)。新药病例要求在多中心完成(大约400例)。但正因为是单中心,病例收集受限,加上投入严重不足,不如新药可以多找几家医院联合做。院内制剂的研发难度并不亚于新药研发,注册评审亦类似于新药。医院制剂的临床做下来,需要经费大约150万—300万元。
广安门医院一位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的方子,在临床上疗效特别好,但开发成新药或制剂基本没可能,比如处方中含有药典未收载的药物——梨藤根。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首先要对梨藤根建立药材标准,需对其来源、有效成分、质量控制及药效、药理和毒理等进行研究。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开发新药的事只能搁浅。
玉红膏在临床上是一种特别好的创伤药,定价才几元,成本却接近20元。这种药纳入医保统一定价,生产一盒赔一盒,药膏生产时断时续,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以至于网上已经炒到每盒70—80元。治疗痔疮的院内制剂参柏袋泡剂虽获制剂批件3年了,却一直不能生产,也是因为定价问题,亏本难赚吆喝。
院内制剂审批门槛大幅度提高,而售价又受多因素制约,导致科研人员不愿研发、生产者不愿生产。政策掣肘,让院内制剂难见天日。
黄世敬认为,院内制剂作为中药新药创新源头,不能用新药的标准来要求,两者要拉开档次,否则院内制剂就没法开发了,创新的苗头容易被扼杀。
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研究员建议,院内制剂应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同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备案,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保证质量。
中医中药的无奈,必须西药化标准。
1
白术散治腹泻
党参10、白术10、茯苓10、紫苏10、藿香10、木香10、炒葛根15、焦山楂12、神曲10、车前草15、石榴皮12。(7~10岁小儿量,其他年龄酌情增减)
腹泻严重者,加用止泻散:
炒白术(拣去焦黑的和芦头)100克,炒车前子100克,炒石榴皮(只用新鲜色黄的)100克。共研细末。半岁以下小儿每次0.5克,一岁1克,2岁1.5克,3岁2克,5岁~10岁3克,成人6克。每日3次,连服2天
党参10、白术10、茯苓10、紫苏10、藿香10、木香10、炒葛根15、焦山楂12、神曲10、车前草15、石榴皮12。(7~10岁小儿量,其他年龄酌情增减)
腹泻严重者,加用止泻散:
炒白术(拣去焦黑的和芦头)100克,炒车前子100克,炒石榴皮(只用新鲜色黄的)100克。共研细末。半岁以下小儿每次0.5克,一岁1克,2岁1.5克,3岁2克,5岁~10岁3克,成人6克。每日3次,连服2天
胃出血
治烟洒过度引起的胃出血是久不愈,三七30g.白芨30g,生地榆30g.枝子30g,侧柏炭30g,研末,每次服3g,一日二次。一般一月可愈。供大家参考。
治烟洒过度引起的胃出血是久不愈,三七30g.白芨30g,生地榆30g.枝子30g,侧柏炭30g,研末,每次服3g,一日二次。一般一月可愈。供大家参考。
胆囊炎中医秘方
方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枳壳、生大黄(后下)、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茵陈、元胡、云苓各20克,公英30克,鸡内金12克,金钱草15克。
加减变化:痛甚加莪术;恶心加竹茹;苔黄厚腻加黄芩、胆南星、法半夏;腹胀甚加郁金、绿萼梅、菖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胆囊炎。
方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枳壳、生大黄(后下)、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茵陈、元胡、云苓各20克,公英30克,鸡内金12克,金钱草15克。
加减变化:痛甚加莪术;恶心加竹茹;苔黄厚腻加黄芩、胆南星、法半夏;腹胀甚加郁金、绿萼梅、菖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胆囊炎。
1
手工大膏药换货通知
亲爱的各位网友,手工大膏药由于天气变凉后,容易硬结,不黏,给大家使用带来不便,张老师表示非常抱歉。由于以前手工大膏药都是需要火烤,师傅当初是想方便外地网友,尝试改成可以不需要火烤的方式,现在看技术方面还是难以跨越冷结问题。没有使用,或者还有没使用完的网友,请抓紧把剩余的退回来,张老师给换成新的机制膏药。师傅现在行动不变,他儿子去重新联系了加工厂家(前年加工的厂家停业了),师傅调制好机制的,加工出了新膏药。新膏药现在用的一些原料比以前更好,师傅儿子直接跑去产地采购,效果有保证。
亲爱的各位网友,手工大膏药由于天气变凉后,容易硬结,不黏,给大家使用带来不便,张老师表示非常抱歉。由于以前手工大膏药都是需要火烤,师傅当初是想方便外地网友,尝试改成可以不需要火烤的方式,现在看技术方面还是难以跨越冷结问题。没有使用,或者还有没使用完的网友,请抓紧把剩余的退回来,张老师给换成新的机制膏药。师傅现在行动不变,他儿子去重新联系了加工厂家(前年加工的厂家停业了),师傅调制好机制的,加工出了新膏药。新膏药现在用的一些原料比以前更好,师傅儿子直接跑去产地采购,效果有保证。
女士好茶: 该茶可以补养气血,气血充足,经络畅通了,脸上的顽固色斑、痘印自然就会变淡甚至去除,它的功效和黄芪红枣茶相似,如果不习惯当归的药味,就用黄芪红枣茶代替,可以直接泡水喝,适合办公一族。
这款方子,黄芪用量是当归的3-4倍,服用期间如果有放P现象,是好事,继续坚持。另外,不要和萝卜同服,影响黄芪补气的功效,也尽量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材料:
当归......5g
黄芪......15-20g
红枣......5颗(可不放)
服用方法:第一次沥出药汁以后继续添加清水,依旧是煮开以后转小火30分钟。两次煎的药汁合并,一天分2-3次服用完。可以连续喝半个月停半个月,接着再喝半个月再停半个月,如此反复。
1
1
经联系,小伙姓张的网友确实购买过大膏药。原因如下,第一,此网友购买的是手工的,因为天冷发干,发硬不粘,影响药效。第二,此网友当时没联系楼主,楼主给其留言也没回复,本来楼主在给购买的网友换新的膏药。第三,此网友,使用5天时就说无效,心情比较紧张。后面说一疗程使用完无效,实际是只有13天,膏药没用完。和这个网友电话以及网上沟通几次,得到确认。楼主前几日也给其补发了新膏药,也希望此网友看到后,及时来帖子里加以说明,以免给师傅大膏药声誉导致受损,那样子楼主就罪过了。
大膏药不是神药,不敢说多好,但是绝对做良心药,这是师傅的宗旨。效果好不好,实际几十年的口碑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大膏药不是神药,不敢说多好,但是绝对做良心药,这是师傅的宗旨。效果好不好,实际几十年的口碑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1
?
下雪了
呵呵,辛苦了
黄芪治疱疹神
最近听说本村一六旬老妪患了三年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被一民间草医仅用一味药治好了,甚感好奇,经向患者询问,确实是真。遂问她所用何药,答曰她不认识。后看了药渣像黄芪。后向这位老草医请教说的确是黄芪,他说黄芪用量起步30克,一般服用1至2周即可痊愈,并说他已治过数例,疗效尚好。我反复揣摩,觉得此一味药如此有效与古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暗合,望爱友进一步验证。
最近听说本村一六旬老妪患了三年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被一民间草医仅用一味药治好了,甚感好奇,经向患者询问,确实是真。遂问她所用何药,答曰她不认识。后看了药渣像黄芪。后向这位老草医请教说的确是黄芪,他说黄芪用量起步30克,一般服用1至2周即可痊愈,并说他已治过数例,疗效尚好。我反复揣摩,觉得此一味药如此有效与古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暗合,望爱友进一步验证。
q
不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