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娓娓道来,“僧录正是一个官职,主要职责是管理全天下的和尚,归礼部尚书管辖。从职权上来看并不重要,实际上这个官职只有明朝有设,到清朝就取消了,从这里也能看出这个职位的可有可无。按常理说,僧录正这么一个安置闲人的冷衙门,编篡者不怎么重视也是理所当然。但唯独对这一条,他这么处理是大错特错!”
“怎么说?”
“绝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因为占了那个位子才有那样的能量,别人毕恭毕敬,其实不是尊敬他,而是尊敬那个位子。不过总是还有一些凤毛麟角的优秀人物,他坐上一个位子,不是那个位子给他底气和信心,反而是那个位子因为有他而显得更加耀眼。永乐朝开头那几年,坐在僧录正这个位子上的就是这么一位人中龙凤——姚广孝。”
我差点跳了起来,姚广孝!虽然在校期间不是什么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但是对于这个明代第一传奇人物,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姚广孝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介乎于真实和虚幻之间。因为他的功业事迹都太具有传奇性了,传奇到如实记录都会怀疑是虚构的程度。他的一生功业,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他是明成祖朱棣终其一生唯一的一个朋友。
以一个皇帝的眼光看来,世间的人无非只有两种:要么是别有用心的敌人,要么就是可以任他宰割的俎上鱼肉。他能够与谁交心?他又愿意与谁交心呢?更何况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可是起兵靖难,把亲侄子生生拉下皇位,天下人毁之誉之,不为所动的绝世枭雄。姚广孝却做到了这点。
姚广孝少小出家,法号道衍,他四处拜访名师,先后在灵应宫、径山学习易理术数。他精于术数的事迹在正史《明史》、《明实录》中多有记载。稍微知道点国学的人,就知道这并不寻常。儒家对怪力乱神之事一直秉持的都是 “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阴阳术数大师的英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知。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史官为阿谀奉承而坏了规矩,而是因为姚广孝运用阴阳术数在靖难之役中所起的作用太关键了,关键到如果避而不谈,朱棣造反的过程根本就讲不下去了的程度。
建文帝开始削藩后,身为诸王之首的朱棣被步步紧逼,,心中已经有了造反的想法,但却缺少信心。建文帝占有大义名分,是民心所向,同时作为中央政府,奄有天下,而朱棣只不过是一个权力被不断削夺的失势王爷,连北京城都不能完全控制。朱棣造反,看起来连一丝的胜算也没有。如果没有姚广孝,恐怕历史就会改写,朱棣很有可能就束手就擒,顺从的接受建文帝给他安排的结局了。但是历史没有假设,非常之人姚广孝成就了非常之事,他向朱棣介绍了闻名于天下的神相袁珙袁柳庄。
朱棣见到袁柳庄后大喜过望,和袁柳庄在密室中谈了整整一个时辰。谁也不知道在这一个时辰里他们究竟谈了些什么,只知道这次密室谈话之后,燕王就决心起兵造反,开始积极着手准备。不久,建文帝诏谕抓捕燕王,在抓捕前夜有人向燕王通风报信,燕王被迫决定提前起兵。攻击军令刚刚下达,窗外就突然风雨大作,宫殿顶上的不少砖瓦被吹下来摔的粉碎。起兵造反是何等凶险之事,参与密谋的诸人自燕王以下心里本已是忐忑不已,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就见到此等不祥之兆,众人都是心头巨震,眼看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军心就要瓦解。这时又是姚广孝力挽狂澜,他对众人说道:“这是大吉之兆。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片坠地,这是黄天将易啊!”姚广孝精于术数,言出必中的名声无人不知,有他这句话,诸人的心一下子就定了下来。之后燕王起兵果然是节节胜利,没几年就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即位,改元永乐。
@xinliu19 303楼 2013-09-15 20:58:00
@不理咖啡 基本同岁啊,81年的飘过
-----------------------------
bingo,是差不多!
@岜独 299楼 2013-09-15 19:40:00
晚上有更吗?很不错,就像猎鬼人一样好看
-----------------------------
刚刚更了,接下来两天会比较忙,估计更得比较少。
@xinliu19 303楼 2013-09-15 20:58:00
@不理咖啡 基本同岁啊,81年的飘过
-----------------------------
刚刚看了下老兄你的资料,我们家乡也很近啊!
@道泱长江 309楼 2013-09-15 21:21:00
又见驱魔人
-------------------------
谢谢关注!
@onlyalic 343楼 2013-09-16 12:40:00
楼主赶紧更啊!!!!
每天一更是职业道德啊!
好看,我就爱看这样跟历史结合的!不要架空!!!
-------------------------
O(∩_∩)O~
@enenbird 347楼 2013-09-16 15:18:00
楼主加油,赶紧更啊
-----------------------晚上更新,多多捧场。
大功告成之后,众人公推姚广孝为第一功臣。朱棣欲封其为太子少师,姚广孝以自己已经出家,乃是方外之人为由坚辞不受。既然无法用官位酬谢这位友人,朱棣就改赐他宫室美宅,金银财宝,没想到道衍和尚仍然是住在寺庙里,辞让了这些赏赐。朱棣没有办法,只好封封了一个只有和尚才能做的僧录正,这样姚广孝才没有推辞。不过满朝文武谁都不会傻到以这个职位来衡量姚广孝的分量。
后来明成祖准备迁都北京,将规划建设北京城的任务交给了姚广孝,由此可见朱棣对他的信任。要知道一朝帝都的规划建设绝非小事,而是牵扯到整个王朝气数流变的大事。历朝历代的帝都都是由一时无双的术数大师负责建造的。北京城的格局自明初奠定后,历经明、清、民国、红朝四代而基本完好,没有像长安、洛阳等一样毁于战火,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但姚广孝审时度势,为北京城奠定的风水器局无疑是起了正面作用的。
我清了清了脑子里冒出来的关于姚广孝的种种神奇事迹,听申屠继续讲道:“姚广孝是朱棣的股肱之臣,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两个人一起制定的。永乐初年,朱棣虽然已经击败建文帝,入主南京城。明面上的政敌已经是不复存在,但是朱棣的位子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建文帝在大多数人心里仍然是正朔所在,暗地里反对朱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恐怕也是感觉到如履薄冰。半师半友的姚广孝要是在身边,对他来说绝对是无可比拟的臂助,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他居然让姚广孝到千里之外的云南来,而且一呆就是一个来月,这不合常理。”
@暗夜醉红颜 354楼 2013-09-16 22:41:00
写的很不错,必须支持一个。
-------------------------
谢谢鼓励,更新的比较慢,请大家耐心。明天请假。
@山惊云不惊 359楼 2013-09-17 17:36:00
太好看
-------------------------
谢谢捧场。
@三叶草bobo 361楼 2013-09-17 21:16:00
今晚更新吗?
-------------------------
不更了
我想了想,说道:“除非是当时云南出了了不得的大事,大到除了派姚广孝来处理,朱棣派谁来都不放心的程度。”
申屠回答道:“当时政治角力的暴风眼是帝都所在的江南。云南是朱元璋封给义子沐英世镇的,沐家(此处的沐家即为《鹿鼎记》中非常活跃的配角沐王府)在云南虽无藩王之名,却有藩王之实。建文帝削藩的目标其实也包括沐家。因此沐家对燕王一直是持同情支持态度的,政治局势一直很平稳。从地方志上的记载也看不出当时云南有发生什么特殊的政治事件。可以肯定,皇帝派姚广孝到云南来就不是来解决政治问题的。”
“不是政治问题,那就是有其他极其棘手的问题需要他来解决。总之,在永乐元年那样一个波谲云诡的年份,皇帝是绝对不可能无端端的将姚广孝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派到云南来的。”我想了想,猛的抬起头,说道:“姚广孝是术数大师,又有足够的权威去动用官府资源。这么说来,他就是那位布局原王镇的高人吧?”
申屠打了个响指,回答道:“bingo!你总算明白了,这就是我的猜想。短短一百年间,前前后后有几十万人在原王镇横死。一旦形成恶魇,绝对非同小可,而且位置距离大理如此之近,已是心腹之患。一个处理不好,说不定就会让云南大乱。朱棣当时刚刚登位不久,建文帝下落不明,反对势力仍然很多,都潜伏起来待机而动。云南一旦出现乱局,被有心人利用, 说不定就会把局势翻转过来。因此他才会把最放心的腹心之人——姚广孝派来云南处理此事。”
“姚广孝来到大理实地考察以后,发现这恶魇果然非同小可,一般手段已经是无济于事。如果放任不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就结合山形水势布局原王镇,引龙脉镇压邪祟。对吧?”我接着说道,补齐了整个推理。
申屠点点头,表示同意。
11、
“总算是把问题给解决了!”我打了个哈欠,整个人感觉一下子松弛了下来。
“算是吧!”申屠点点头,接着他突然指着那句邸报记载的最后几个字“弟子福吉祥随之”,说道:“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你猜猜这个福吉祥是谁?”
福吉祥?我仔细想了想,并没有找到叫这个名字的历史名人。按照朝廷邸报的写作习惯,能看出这位“福吉祥”不过是大人物姚广孝的跟班而已。没什么什么特别的,难道这个福吉祥日后也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申屠大概也没有指望我的回答,继续道:“按照《明实录》的记载,姚广孝在永乐初年收了宫中的三宝太监为菩萨戒弟子,并取法名为福吉祥。这位三宝太监的本命叫马和。后来被赐姓郑,改名叫了郑和。”
郑和!?怎么又把郑和牵进来了,我差点跳了起来。当今是海洋经济时代,曾经七下西洋的郑和也跟着水涨船高,行情看涨。中国人中有许多不知道他的老上级姚广孝,但是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大太监的。
在这个场合出现郑和的名字,让我有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如果硬要比喻的话,这种违和感就好像一个记者去采访党代会,却在会场看见了 hello Kitty。
不过我也有疑问,对申屠的话并未完全信服:“郑和是朱棣的心腹太监,能够七次率队下西洋,也说明他算的上是位高权重的大领导。如果他当时真的和姚广孝一起来了云南,地方官员巴结还来不及,怎么会在邸报中既不记姓名,也不写官职,只模模糊糊的写了句“福吉祥”这样的法号?”
“谁也不是一步就登天的,三宝太监永乐二年才被赐姓郑,之后改名郑和,又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才正式走上前台的。虽然三宝太监很早就跟随朱棣,深得信任,但是在永乐元年,他也只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内监。知名度恐怕还只局限在南京城的某些特定圈子里,云南偏远,未必就听过他的名号。这样的处理也说得过去。”
“姚广孝来云南是为了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那为什么三宝太监也会跟着来呢?宫廷制度森严,太监出宫应该也不容易吧?”
申屠摇了摇头,说道:“这里的记载只是简单一笔,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有个猜想,你应该知道,三宝太监其实是和大理大有联系的人吧?”
我点点头,地方里说的很清楚:三宝太监出身云南色目人中的望族,父、祖都是有名的阿訇,也都曾远赴万里到麦加去朝圣。他本人在大理城破后因年幼幸免于难,被净身后被送入燕王府。
申屠接着说道:“三宝太监十几岁以前都是在大理生活,他的家族在大理繁衍了好几代,肯定是枝繁叶茂,其中的大部分应该都死于明初的战争中。也许是他想回来看看才主动向皇帝请求的?或者说只是单纯的因为姚广孝觉得他机灵好用,才带着他的?具体原因是谁也猜不透了。”
无论是申屠还是我,此时都是怀着多少有些八卦的心情在谈论三宝太监为什么会牵扯进此事的,并没有仔细思考背后的深意。不久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多么重要的提示,以至于后面多出了不少波折。
9
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五点左右了。因为一心查看资料,我们中午随便叫了点外卖就解决了。这时候主要问题都解决了,心里一松,顿时就觉得有些饿了。
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恰在这个时候,我们接到了王总监的电话,语气很客气,问我们晚上有没有安排,如果没安排,晚上能够赏光吃个饭,公司领导想跟我们见见面,我们欣然接受了。王总监就让我们在酒店等,她过会儿来接我们赴宴。
过了一会,大概五点半的时候,王总监就赶到了我们住的酒店,还是一副精明强干的职场杜拉拉形象。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出她这两天憔悴了不少。虽说没有混出大的出息,但我好歹也在企业做过两三年的中层领导,因此大概也能猜到她的难处。总监这个位置虽然看着风光,但是王总监年纪既轻,又是个女人,招人嫉妒的因素一下子就占了两个,明里暗里对她的为难肯定也不少。
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工程不得不中途叫停,但是该给的钱照样得给,工钱、土地税金每天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再加上接连出了几件怪事,那些出事人的家属很有可能会找开发商闹事。她绝对是压力山大。
之前王总监曾跟我们说过,她就是这一工程的负责人。现在上层领导亲自赶到大理,也许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公司高管层已经对她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亲自来督促整个事情的解决。所以虽然这顿饭是领导宴请我们的,但是实际上是有一半吃给她看的。
王总监在路上告诉我们,今晚客人不光只有我们,公司领导还邀请了另外一位高人,具体姓名她也不清楚,只知道姓张。我心里暗暗想:不会是要玩二桃杀三士的老把戏吧?
吃饭的地方不远,就在大理古城里,车程不过十分钟。一下车,就看到一处老宅,从门脸上也看不出规模,门额上悬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上书正楷“榕意”二字,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招牌之类的了,不见一丝会所装修常见的奢侈华丽。但是只要再稍微仔细一些观察,就会发现匾上的落款是一位书法大家。坊间传言,让他落笔光有润笔费不行,还得有关系,有面子。这个小细节让这家私人会所与有意无意之间霸气侧漏。
进了正门,又往前入了一进小院,才发现这“榕意”二字题的真是恰如其分。这今小院里有两棵古榕,看须条怕不有两三百年的时间了,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一种雅致古朴的氛围中。
跟着迎宾又往前进了一道门,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方一亩见方的小湖,湖波荡漾。我隐隐听见有汩汩的流水声,明白这方湖虽小,却必然是通过某种方式与外面的水系相连通,所以才会全无一般人工湖的腥臭之气。此时正值初夏,云南气候又适宜,塘中种植的睡莲已开了小半,一阵傍晚的凉风吹过,睡莲的清香沁入心肺,我顿时觉得心旷神怡。不管待会上菜品相如何,但只是这个环境就无愧高级会所之称了,我一边在心头感叹房产巨头果然是财大气粗,一边在心里腹诽这钱都是吸房奴的血吸来的。
迎宾带我们绕过小湖,又往前走了有一两百米,一座小凉亭就现于眼前,凉亭四面无墙,仅仅靠立柱支撑。四面垂着竹帘,除了保持私密性之外,还平添了一分朦胧的东方美感。亭前站着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王总监快走两步到他身旁,并向我们介绍这是公司的孙董,然后又向孙董介绍了申屠和我。
孙董听到介绍后略有一怔,稍稍打量了申屠两眼,我估计是惊讶于申屠的年轻。不过人家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物,倒也没有失了礼数,立刻反应过来,换上领导脸上常见的那种貌似随和实则轻慢的微笑说道:“申屠先生,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了,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真是年轻有为啊。快请进!”申屠客气两句,我们一众人就进了凉亭入座。
席间已有一人了,这人看样子35岁向上,穿着一身运动装,面目平常,唯有两道八字眉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的。这位八字眉一脸倨傲,看见我们进来也一点没有站起来的意思。孙董跟我们双方做了介绍,也没说他的姓名,只介绍说他姓张,是一位高人,这应该就是王经理在路上告诉我们的那位了。
我在职场打拼了几年,虽说没什么大的成就,但对人情世故也有了几分认识。对同行的态度,从来是人人相异,但细分起来,也不过就是两种,第一种就是把同行看做潜在的合作伙伴,善加对待,因为都在一个职业圈子里混,不免有些信息交换、客户介绍之类的事情需要互相帮助;第二种就是把同行当冤家,因为从事的是同一行业,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竞争性。这个八字眉一看就是第二种人,申屠当然也不会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因此对他也是不咸不淡。
孙董老于世故,主持酒宴十分从容,稍微寒暄了一阵后,他便很快切入了正题,说道:“我从93年开始搞房地产,这么些年拆了不少房子,也建了不少房子。走夜路多了总会撞到鬼,在搞项目时奇奇怪怪的东西也遇到过几回,也算半个懂行人。我也明白这种事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按理说我不应该催你们。不过家大业大有家大业大的难处,这工程搁在这里不动,每天就是一百万打了水漂,实在是吃不消。所以我代董事会请教两位一句,这里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如果能解决,能不能给一个期限,我们好安排后续工作?”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暗道,戏肉来了。孙董的话说的很婉转,很艺术,不过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就是希望我们赶快动手解决问题。
@岜独 375楼 2013-09-19 20:47:00
中秋大福利??楼主好人!!
-----------------------------:)
桌对面的八字眉像个泥胎木雕一样,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申屠笑笑,打破了桌上的沉默,对孙董说道:“前几天要了解情况,做了一些功课。不过准备得也差不多了,明天晚上我们就在镇子里过夜。”
八字眉明显是不愿意被比下去,冷哼一声说道:“我昨天才到大理,要休息一下。我明晚也会去镇子里。”
这话明显是在和我们别着劲,但是孙董这只老狐狸却仿佛对酒桌上尴尬的气氛毫无知觉,举起酒杯连连道谢,之后又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既然目的已经达到,这场气氛并不融洽的饭局很快就结束了。
八字眉和孙董都住在大理古城里,因此饭后就由王总监送我和申屠回酒店。
我在席间才第一次听到申屠说明晚就要行动,肚子里有一堆疑问,但王总监在旁边我也不方便问他,因此默不作声的望着车窗外。窗外是大理最繁华的洋人街,这时华灯初上,又是初夏,街道两旁林立的各色酒吧、咖啡馆都是高朋满座,生意兴隆。
没想到这时王总监开了口,她忽然把头转向申屠:“明天晚上我和你们一起去吧?”我们两都是吃了一惊,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劝她。
车里光线很昏暗,但是我还是能感觉的出王总监多少有些犹豫。最后可能是我们劝的多了,她也急了,撂出一句狠话:“我必须得去。我提到现在这个位子上,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白眼才换来的。这是我第一次负责这么大的项目,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盼我栽跟头,看我笑话。要是这个项目黄了,我现在这个位子绝对保不住。要是变成这样,我还不如死了好。我必须亲自去看着,确保这事处理好。”
这句话一出,我和申屠顿时觉得劝的话说不出口了。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女孩子的事业心是没有男人强的。但是物极必反,一旦一个女孩子的性格是女强人类型的,对成功的欲望,对工作的执着会远远强于一般男人。在社会工作过几年的人应该对此都有体会,哪个单位没有几个这样的女强人呢?王总监显然就是这种人。我甚至冒出一个荒谬的念头,带着王总监,就凭着这种“神阻弑神,佛挡杀佛”的气势,没准就能“百邪不侵,鬼神劈易”吧?老人家不是早就说过了,“这世界上,怕就怕这认真二字”嘛!
在她的一再坚持之下,我们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并约好了明天下午在酒店会合。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驱邪除鬼都要在夜间,尤其是子时进行呢?其实我也有这个疑问,也曾就这个问题向申屠请教过。申屠的解释是:
其实这不难理解,邪祟乃天地阴气聚集所生,天然喜阴。《说文解字》中给“鬼”字做的注解是“阴气贼害”,这说明老祖宗早就明白这个道理。而由日入夜,就是一个阳气逐步削弱,阴气逐步增强的过程。而到凌晨十二点,也就是子时时分,是一天中阳气最为衰弱,阴气最为鼎盛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最喜欢现形的时分。
古代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很少,但是世界各国都有凌晨十二点邪恶鬼怪作恶的传说。像西洋的吸血鬼、日本的“百鬼夜行”等传说都是如此。这绝非不是偶然的,而是说明了邪祟之物和夜晚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而必然的联系。
驱魔人既要驱邪除鬼,当然要在阴气旺盛,鬼物显形的夜晚才成。这个道理在俗话中也有反映,我们常说某人“鬼影子也见不着”,这句话被用的太频繁,反而让所有人都忘记了这句话的原意:鬼是绝对不会在太阳下出现的,所以当然看不到它的影子。
说到这里,顺开来说两句:人之为人,自然会有一些娘胎里带出来的本性,只要顺着这些本性去做事,自然能够趋利避害,但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自知,只是自然而然的就去这样做了,却很少去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如果继续探究下去,会发现大有深意。先举一例,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经验,大白天一大圈人围在一起讲鬼故事,不仅不觉得可怕,反而会觉得滑稽可笑,讲到最后往往是一群人在那里哈哈大笑。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时间切换到晚上,同样的一群人围在一起讲完全一样的故事,恐怕不仅不会有人觉得可笑,不少人还会手心冒汗,汗毛竖起,一群人讲不了多久就不敢再讲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夜晚阴气深重,一群人聚在一起讲鬼故事,自然会有邪异阴森的气氛产生。这等于是在黑暗的大海上竖起灯塔,吸引漫无目的的鬼物聚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讲故事的人中肯定有不少都是无神论者,不相信鬼神,但是他们却会下意识的因为紧张害怕去避免这种行为。这其实就是深藏于本能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